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嶺梅

鎖定
郭玲梅:中央電視台新聞電影廠編導。1950年出生,著名詩人郭小川之女,主要作品為《不只是“731”》。2002年12月在中央台一套分6集播出,為當時最系統、最詳盡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紀錄片。2003年退休在家,成立個人影視工作室,繼續籌拍日軍細菌戰,毒氣戰等紀錄片。 [1] 
中文名
郭領梅
國    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950年
職    業
中央電視台新聞電影廠編導
代表作品
《不只是“731”》

郭嶺梅簡介

郭嶺梅 郭嶺梅
6月,北京,悶熱的空氣。騎着一輛單車過來的郭嶺梅,不停地用手帕擦汗,看得出她的身子有些虛。
郭是中央電視台新聞紀錄片廠(原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的編導,自從拍攝過《不只是“731”》等幾部反映侵華日軍細菌戰的紀錄片後,她的身體基本上就垮了下來。2003年從單位退下來之後,便一直處於一種半治病半療養狀態。
郭嶺梅沒有想到,2000年底偶然報的一個選題,竟然改變了她這幾年的生活,而且有可能繼續改變下去。

郭嶺梅事蹟

郭嶺梅吵架和流淚

郭嶺梅 用攝像機記錄歷史 郭嶺梅 用攝像機記錄歷史
2000年12月份,編導郭嶺梅像往常一樣接待了來自英國BBC的同行。與以往不同,這些同行是專為拍攝侵華日軍細菌戰紀錄片而來,他們告訴郭嶺梅,侵華日軍發動細菌戰不止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隊一家。
以前只聽説過哈爾濱的731部隊,發動細菌戰的還有其他部隊?郭嶺梅動心了。她立即將這個選題彙報給了還在外地出差的領導。領導一聽,當即在電話裏拍板同意讓郭跟着BBC的同行拍攝這個選題,而且特別強調,能拍多少是多少。
領導不在,郭嶺梅自己墊錢和BBC的同行出發了。沒想到,還沒有進入採訪狀態,脾氣耿直的郭嶺梅就和大名鼎鼎的王選吵了一架。
由於過去從未做過日軍侵華細菌戰的片子,加之美國那本著名的《死亡工廠》一書還沒翻譯到國內,有關文章很少,所以郭並不知道王選是誰,她把風塵僕僕的王選當成了個普通農婦。郭嶺梅提問:你有什麼證據,認為日軍的細菌戰是日本天皇的責任呢?”直性子的王選一聽這話,騰一下就站了起來:你怎麼能這麼發問?!
剛和王選吵過,郭嶺梅又和BBC攝製組的人“幹”了一仗。
“BBC拍紀錄片的那個人特喜歡擺拍,當時我們中央新聞電影廠已經走過這個階段了,於是就想勸勸她改用自然拍攝的方式。沒有想到,BBC的這個同行説話特難聽:你不想這樣拍,你可以走啊,我可以再重新找人!”
最後她咬咬牙,留了下來,自己只是協助拍攝,要擺正自己的位置啊!
幾次“吵架”的經歷開始讓郭嶺梅逐漸進入角色。
有一個細節她久久難忘:2001年春,攝製組一行人來到了浙江金華,看到了兩個因為日軍細菌戰而爛腿爛了60年的老人:其中一個腿已經爛了一個大深坑,裏面的骨頭和肉都看得見;另外一個腿上不停地流膿,這位老人家境很差,只能用布條把瘡口裹住,一揭開布條,腥臭撲鼻而來,上面佈滿了黃膿。那麼大的歲數、那樣的爛腿,但為了生活,老人還要每天蹬着小三輪滿街賣菜。
“我眼淚當時就下來了,這就是我們苦難的同胞啊!”郭嶺梅的眼睛又一次濕潤了。
郭説,也就是從那個時候起,她覺得自己開始被捲了進去,她一定要為這些一輩子受盡苦難的老人們做些什麼。

郭嶺梅“瘋婆子”

進行完前期的採訪拍攝工作,郭嶺梅來不及處理家事,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後期剪輯製作,因為片子2002年底必須播出。
總導演:郭嶺梅 總導演:郭嶺梅
比起前期的採訪,後期編輯更是辛苦。“整個後期只有我一個人來做,從找資料、撰稿、打字、特技等全是我一人,字幕都是我自己敲上去的。”郭嶺梅説,原因很簡單,就是沒錢。《不只是“731”》共播出了6集,每集2.2萬元,“這點錢哪夠啊!”
這部片子光素材帶她就剪輯了100多個小時,先是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挑選,然後剪到7個小時,再是6個小時,最後逐漸剪到5個小時、3個小時。
“你想想,每天都盯着屏幕看着自己的同胞受難,看那些血淋淋的場面,那段時間我簡直都快瘋了。心情特別糟糕、特別煩躁,不允許家裏人和我講話,誰講就和誰吵架。後來為了趕時間,吃住都在單位,臉也不洗、牙也不刷,像個瘋婆子。”
“一切都是為了早日完成節目啊!”郭嶺梅説。
2002年底,節目終於按時完成,央視一套隆重推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