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家莊村

(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郭家莊村)

鎖定
郭家莊村是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柳山鎮下轄的行政村 [1] 
中文名
郭家莊村
所屬地區
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柳山鎮

郭家莊村歷史沿革

位於臨朐縣城東南20公里,距柳山鎮政府駐地西5華里處,該村東面與東溝村接壤,西面和英山河村相鄰,村北面是傳統的法大北嶺,南面是英山河河流。當你站在村正南方的金山埠頂向北俯視,一個被綠樹環繞的郭家莊村即一目瞭然,盡收眼底。
該村裏有張郭兩姓,同為漢族。其中張姓有從盤陽西的王家樓(據家譜載,現在的王家樓村當時稱張家鐵欄)遷居來者;有從臨朐城北的石溝河遷居來者;還有從辛山遷居而來者。據村中明大安三年所建東鎮廟八面碑載,其時該村名叫新塘村,説明已有人居住,明末郭姓自今臨朐鎮郭家亭子遷入,改稱郭家莊。村名沿稱至今。 [2] 

郭家莊村地理環境

行政區劃:
明嘉靖 31年(公元1552年)屬忠善鄉英山社。
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屬孝慈鄉英山社。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屬第六區英和鄉。
1952年行政區劃十五區英山鄉。
1956年區劃堯山區英山鄉郭家莊村。
1958年區劃為臨朐縣柳山人民公社國家莊子大隊。
1984年區劃為臨朐縣柳山鎮郭家莊子村。
該村地處沙山丘陵,1980年開始土地承包到户,1999年土地延包。現在全村354户,人口1274口,耕地面積為2046畝。該村村東、村西土質較好,村南、村北屬丘陵沙土地。
該村的支柱產業是種植,現有西瓜大棚68個,蔬菜大棚15個,面積100畝,經濟收入100萬元;果樹80畝,純收入16萬元;種植中藥材黃芩100畝,收入16萬元;其它中藥材收入30萬元;糧食作物1300畝,純收入100萬元。養殖業:奶牛60頭,能繁母豬300頭,肥豬出欄500頭,羊120只,黃牛50頭,肉鴨大棚6個,蛋雞3000只,經濟收入700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出台了一系列富民政策。村民在新政策的鼓舞下,經濟收入穩步提高,村容村貌煥然一新。老百姓手中有了錢,現在蓋起了新房一排排,式樣不斷更新變化越來越美觀、新穎。
全村的水利設施,1974年在村前、村東建大口井2處,1975年在村南建大口井1處,1983年在村南、村北又建大口井3處,鋪設管道6000餘米,基本保證了該村土地的灌溉。村民富起來之後,自己或合作興修水利,新建機井10個,共16眼,總容量7000立方,用潛水泵抽水。目前村東、村南村北、村西及南嶺澆灌面積達80%以上,達到了旱年保豐收。
改革開放以來,該村的工業、副業、商業得到了長足發展,現有水泥預件廠2處,門市部4處,副業4處,建築隊2個,年收入共20萬元。
2008年,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該村的幾條主要大街及村前仁石路進行了硬化,總長度達2800米。以前,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現象得到了解決。而出現在街頭巷尾家家户户門前的是不同式樣的農業機械。該村有農用汽車10輛,三輪車10輛,拖拉機14輛,手扶拖拉機106輛。配備農業機具,徹底解決了農民的勞動強度。隨着農業機械的提高和普及,而長期依靠人力的小推車徹底退出了歷史舞台。
電力事業的發展,造福了該村的村民。該村於1976年村內自行發電,户户用上了電燈。1980年架通高壓電,從生活用電到電力用電,使得農村老百姓真正體會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樂趣。
該村1949年政府即設立了公辦小學。1959年成立完小(1968年成立聯中,至1988年併入柳山聯中)。在此期間國家排了教師,使周圍幾個村的孩子都能夠上學,得到正規教育。幾經修建,1998年,又在村前建校舍、教室、辦公室40餘間,2007年,翻建20間,全是寬敞明亮的花園式學校,現有教室、辦公室40間,電腦40台,教師20名,在校學生240人。
全村有本科以上畢業生與在校生人數67人,研究生5人。
解放前村裏就有1處衞生所,中藥鋪2處,解放後併入公社醫院。1968年成立了村衞生所,衞生員1人,房屋3間。1978年發展到衞生員2人,房屋4間。到2000年發展到衞生所2處,房屋12間,醫務人員3人。2006年實行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村民實現了小病不出村,就地就醫,醫療費得到了報銷。
著名老中醫張樂魁,字子元(1881-1965)。他的醫術在當時是比較高明的。算的上名震遐邇。他尊父訓“只准開方,不許買藥。”意思是不做沒良心的事。診疾看病,尤擅時症,(四時外感類病),外科(瘡癤之類)。他除看病外,在村東私塾教學多年。該村就今來説,凡八十者皆為其子弟。眾尊拜為師。在當時的社會,他的一生頗受全村老少的尊重。可謂是德高望重之人。
1954年5月29日降冰雹,涉及村莊有孫家莊、郭家莊、馬莊等村,最大冰雹直徑5-10釐米,孫家莊個別雹粒重達一市斤,小麥減產75%,其他農作物被砸光,損失慘重。
古蹟有東鎮廟一處,廟在村東頭,始修於明朝,有正殿三間,都是磚石結構,院內有八稜石碑一座,八稜香爐一個,於一九五二年拆除。
解放後村幹部更替頻繁,先後任職村長的有:郭訓吉、張樂儉、張柯慶、張樂金,以上四人都任職時間較短。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後任職支部書記:張祝慶(1958-1960)、張京慶(1960-1973)、張興慶(1973-1985)、張存成(1985-1998)、張樂高(1998-2004)、張仁慶(2004至今)。大隊長村主任:郭明忠(1985-1991)、郭明金(1991-1997)、張賢慶(1998-2004)、張仁慶(2004至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