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家埠

鎖定
郭家埠村位於山東省招遠市羅峯街道在市區南5公里處,金城路南端。北與城南張家莊、城南宋家為鄰,南與刁兒崖相連,東與石星河接壤,西與東觀交界。全村總面積3.3平方公里,村莊佔地面積210畝,耕地面積1980畝,荒山310畝,荒灘40畝。屬丘陵地帶。雖黃水公路從村中縱貫南北,把整個村莊分成兩部分,但一直是一個行政村。
中文名
郭家埠
地理位置
招遠市區南5公里處
面    積
210 畝
電話區號
0535
郵政編碼
265400
人口數量
1248人
耕地面積
1980畝

郭家埠簡介

郭家埠村落

山東省招遠市羅峯街道郭家埠村
村碑 村碑
郭家埠村位於招遠市區南5公里處,金城路南端。北與城南張家莊、城南宋家為鄰,南與刁兒崖相連,東與石星河接壤,西與東觀交界。全村總面積3.3平方公里,村莊佔地面積210畝,耕地面積1980畝,荒山310畝,荒灘40畝。屬丘陵地帶。架旗山脈自西向東逐漸降低,到村後成一高埠,村莊成一菊葉形。黃水公路從村中縱貫南北,把整個村莊分成兩部分,又稱大郭家埠、小郭家埠,但一直是一個行政村。

郭家埠地理位置

東經:120.39
北緯:37.31

郭家埠歷史背景

老街 老街
據古墓出土文物中的漢磚、灰陶和戰國時期的青銅劍印證:秦漢時就有人羣在此生息。相傳,古時劉、於、王三姓先後在此定居。元朝末年,郭姓遷此建宅居住,取名郭家宅科。繼而於姓、隋姓遷入,取名於家圈、隋家疃。明成化年間,閆、楊、孫、傅姓分別由招遠城裏遷入,村莊擴建到高埠上,易村名為郭家埠。1997年,居民406户,1248人,其中男614人,女634人。有閆(133户)、隋(80户)、孫(51户)、傅(46户)、楊(46户)、李(27户)、王(5户)、韓(4户)及胡、張、紀、路、邢、龐、馬、左、蔡、劉、馮、崔共20個姓氏。

郭家埠經濟文化

隨着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科學技術的引進,糧油產量不斷提高。1979年糧食單產654公斤,花生單產276公斤。80年代,實行農業體制改革,農民種田積極性空前高漲,糧油產量大增。1997年,糧田面積480畝,糧食單產1027公斤;花生播種面積419畝,花生單產260公斤。
為豐富城鄉菜籃子,1988年縣在該村規劃300畝蔬菜基地,計劃用3年時間全部建成蔬菜大棚,給予該村3年免繳糧油徵購任務、5萬元資金扶持等優惠政策。村委也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投資13萬元,無償為菜農打井、上電、建大棚,當年就建成冬暖大棚44個(每個佔地1畝),每個大棚年收入萬元左右。隨後幾年,村民每上一個蔬菜大棚,村委給2000元補助。1997年,全村共有蔬菜大棚68個,露天蔬菜栽培面積200餘畝,年收入90餘萬元。
建國前,大多數農民過着半年糠菜半年糧的生活。建國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按小麥比例看,1956年人均35公斤,1980年人均88公斤,1982年後基本以白麪、大米為主食和相應的副食品,魚、肉、蛋很常見。從人均收入看,1956年人均收入36元,1976年為92元,1982年增加到313元,1992年達900元。1997年人均收入達到3350元。隨着經濟的發展,人均收入的增加,各類高檔家用電器等進入家庭。1997年,居民擁有電視機380台,電冰箱98台,洗衣機50台,電話45部,摩托車102輛,運輸車20輛,轎車3輛。1993年開始對入養老保險者,村集體補助15%。近年來的統籌款由村統一負擔。

郭家埠黨政建設

1941年10月1日,該村建立黨支部,閆書令任指導員。1945年7月,傅永斌任指導員。1946年4月,閆哉南任指導員。傅應桂、隋松山、楊蘭田、楊華民任過支部副書記。黨支部帶領羣眾開展對敵關鍵,破路拆橋、割電線,配合抗日武裝打擊日偽軍;開展土地革命,參軍參戰,擁軍支前等。戰爭年代,全村先後有20人蔘加八路軍或解放軍,支前100人次,有4人犧牲。傅忠弟於1943、1946、1947年送3個兒子參軍,被縣政府授予“一門三英雄”匾額。1950年,傅青斌任支部書記,全村黨員41名,其中男27名,女14名。歷任支部書記:孫昌盛(1953.2-1955.12)、李蓮(1956.1-1960.2)、孫昌盛(1960.3-1962.4)、孫吉進(1962.5-1974.6)、邢志遠(1974.7-1982.12)、郭佔訓(1983.1-1983.5)、楊同福(1983.6-)。黨支部領導村民戰天鬥地,發展農業生產。1978年後帶領羣眾發展經濟,使全村經濟及社會各項事業取得巨大成績,多次被評為縣(市)、鎮先進黨支部、紅旗單位。1997年,支部書記楊同福,支部副書記孫昌樂,支部委員閆全、閆鋒、傅天永、孫昌文,全村黨員52名,其中男46名,女6名。
1941年1月,孫壽陽任村長。1945年6月,孫德春任村長。1946年8月,孫吉亭任村長,遲玉英(女)任副村長。同時成立自衞團(負責人傅典告、傅青斌、孫昌盛)、婦救會(會長孫喜英)、青救會(會長楊蘭田、傅廷桂、傅英桂、閆欽)。建國後,歷任村行政負責人:孫吉進(1951.3-1955.12)、李蓮(1956-1959)、孫壽陽(1960-1974)、郭佔訓(1975-1982)、孫昌樂(1983-1995)。1996年1月,村委主任楊同福,村委副主任傅天永,主管會計閆鋒,民兵連長閆全,婦女主任孫壽英。
郭家埠禮堂 郭家埠禮堂

郭家埠家譜文獻

閻氏族譜敍
閆氏家譜 閆氏家譜
《閻氏家譜》序
閻氏舊有家乘,觀邑志科貢封蔭人物文學等部,中載二世諱敦、四世諱志、五世諱祺、六世諱公朝以及九世諱爾仞者,溯其世系又必援家乘以為證,則所以論撰。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非不詳且備也,獨中葉厄於兵燹僅得窺什一於千百,為可惜耳!顧念:祖功宗德不克世守而表章之,為子孫者末由辭其責。
此譜牒之所以宜急也,邇來支派日蕃,若不及時修整,恐年遠代湮,後之人慾識水源木本之誼、昭穆宗支之別,且不可得。豈獨考古者有無徵不信之感乎?餘年三十始創譜稿,相助者惟族侄瑚與荇耳,後十年集成族譜四冊爾,時後生子弟通文義者漸多,或編次、或參考、或檢閲佐理,自不乏人。而廣搜博訪則侄孫華南之國也無如。草創粗具,而瑚、荇暨華南相繼去世。嗣後,餘又設帳他鄉,不暇整理家事,以故譜牒雖存而缺點尚多,不足為通族公譜也。
序
今歲暮春之初,族侄錫齡率華南之子培珍詣餘書室,談及修譜之事。餘方以調查為苦難,而伊等乃身任不辭如培珍者,真能繼父之志矣!此餘之幸,亦合族之幸也。既而伊等調查完竣,又約族人培桐、晉三暨荇之侄孫溥各捧譜稿授餘。餘向也惟鞏任不能勝,今也又覺責不容委。於是,新舊參觀,遺漏者補之,舛錯者正之,非族者載之,考訂既畢,乃與後生輩依式繕寫成冊,各支分藏,以永其傳。
爰敍顛末而附以言,曰:族必有譜,何為哉?今之瓞綿椒衍,而實繁有徒者溯。高曾而上,孰非一體?所遺惟其遠近之不分,漸至厚薄之反。易叔季之世,以卑陵尊,以幼犯長,名分之間不堪問矣!譜修而尊卑明,長幼順。將禮義自此生,即人才自此起。安在舊日之盛不可復見於來茲乎?倘繼起者陸續增修,因而醵金授梓俾世世勿替焉,此尤餘之所厚望也夫。
民國十五年長至日十六世庭蘭沐手謹識
《閻氏家譜》凡例
1、族有譜牒,取收族之義。但支派日繁,急切難於檢閲。今定於十世以上合表,十世以下分表,庶可一覽瞭然。
2、譜式以世表之例為之。世系直承,支派橫列,行實附書於後諸,大家皆然,今從之。
3、譜明倫序,同胞兄弟以伯仲為先後,同世兄弟以支派為先後。
4、本族雖無顯秩而登賢書,貢成均入黌宮者絡繹不絕,詳書於冊。所以明著先入芳聲且使後人有所觀感而興起也,其人尚存直書現在階程,或有進步俟續修時分別更換。
5、族譜大要,為仁孝而作,而吾族多樸略,何能為過人之行?但有關於仁孝而能誠篤以居心者,即微長亦錄。
6、男行婦德必實有可據,素為鄉國所推,方可登譜,生同時者不必錄,防偽也。
7、元配繼室書分先後,或有出、或無出、或各有所出,不必註明,恐不肖者異視兄弟,且於無子之母易萌不敬之心也。
8、配氏母家門閥附註於該氏之後,不略外戚也。
9、葬地可考者注於各名之下,不可考者闕焉。
10、過繼之子即其子,必溯所自出。木有本,水有源,不可忘也。
11、乞養之子,非其子,不得入譜。神不歆非類,民不祀非族也。
12、世系失考及絕嗣者附書於世次之後,各近支俱登譜軸,祀以祔食之禮,不忍令其作若敖氏之鬼。
13、殤童無嗣概不書名,惟年屆十五者方可入譜,或未賜名則但記其乳名,俟他日名定繼修時分別增入,不敢擅擬以名,致使遺忘、舛錯轉生疑竇。
14、命名有異世同名、一時尊卑同名,皆系無譜之故。今雖有譜而其名行世已久,不得遽更。嗣後命名,自第二十世皆照所定排行字,以次迭及,庶不至有重複之患。
謹將排行二十字分作四句開列於左:
三複金人銘,保家貴愛名,鹹云為善吉,其兆協元亨
(注:譜中有人將兆字改作“卜”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