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堅

(民國時期陝西靖國軍將領)

鎖定
郭堅(1887 [4]  ~1921),字方剛,陝西蒲城縣人。少有反滿之志。曾與人密謀反滿起義。1911年武昌首義後,與耿直光復同州,號“馮翊軍”。1915年,袁謀帝制,堅與曹世英、高峻諸人首先響應雲南起義,建立護國軍,攻克陝北一餘縣。然後率軍南指,參與驅逐陸建章,奠定陝局。旋陳樹藩督陝,郭任陝西警備軍統領。1917年,張勳復辟,陳命郭假道山西,討伐張勳,既爾敗於晉南,被免職。護法運動起,郭又與耿直、張義安、曹世英、高峻等組建靖國軍,響應護法,討伐陳樹藩。于右任至陝後,郭任靖國軍第一路司令,授少將,駐軍岐山地區。1921年,直軍入陝,陳樹藩敗走漢中。閻相文繼為陝督,靖國軍各部被直系改編,但各部仍割據一方,省政難以推行,閻畏難自殺,直系北京政府任馮玉祥為陝西省督軍。馮玉祥為剪除地方勢力,於同年在省設鴻門宴,埋伏槍手,將郭堅殺害。 [1] 
方剛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889年
逝世日期
1921年
本    名
郭堅
國    籍
中國
籍    貫
陝西蒲城

郭堅人物生平

郭堅(1887~1921)原名振軍,字方剛。陝西蒲城人。早年就讀於縣立小學堂時,每聽人談論反清革命,便奮然而起,説:“此正吾人之責也”。以後他廣結“刀客”,每遇不平之事,即拔刀相助。1911年10月西安起義時,郭到省城參加學生軍,後在陝西交通司任守衞,與耿直相識。清軍分東西兩路進攻陝西,郭、耿到大荔募集“刀客”和農民組成“馮翊軍”,迎擊清軍。共和告成,“馮翊軍”被改編為巡緝營,郭任營長,隸屬於陳樹藩的陝西陸軍第二混成旅。
1914年陸建章督陝,巡緝營被遣散。郭和耿直秘密活動於黃龍山,積蓄力量,策劃反陸。1915年12月袁世凱帝制自為,護國運動興起。郭、耿聯合白水地方武裝高峻,於1916年3月24日在白水起義,樹西北護國軍義旗,通電討袁逐陸,向蒲城進兵,被陝北鎮守使兼“渭北剿匪總司令”陳樹藩擊敗,退入陝北。不久,全國討袁護國運動進入高潮,陳樹藩迫於形勢,也在三原宣佈獨立,就任陝西護國軍總司令,並以俘獲的陸建章之子陸承武為人質,迫使陸建章離陝,奪得了陝西督軍的高位。陳將郭、耿所部編為陝西遊擊軍,以郭為統領。袁世凱死後,李根源出任陝西省省長。陳樹藩將陝西遊擊軍改編為全省警備軍,歸省長節制,企圖利用這支“素無紀律,不堪驅遣”的隊伍,擠走李根源,實現自己獨霸陝西的陰謀。但郭素重義氣,和李相見後便情趣相投,表示傾心服從李的領導。此舉深為陳樹藩嫉恨。1917年7月張勳擁溥儀復辟,引起全國公憤。陳樹藩得知段祺瑞馬廠誓師的消息,又玩弄他的兩面手法:一面命郭堅率部四營,假道山西,北上討張,以討好段祺瑞;一面又電告晉督閻錫山,“郭堅兵變,從速捕殺”,以消滅異己。郭率部剛入山西,張勳擁溥儀復辟已告失敗,遂遭晉軍重兵堵截。此時,陳樹藩又布兵黃河西岸,斷郭歸路。郭部被前後夾擊,幾乎全軍覆沒,隨軍參贊、著名民黨人士宋向辰、樊靈山壯烈犧牲,郭僅帶50人化裝潛逃回陝西,陳又誣其為“段軍”,不允許在西安附近停留,遂輾轉到鳳翔,積蓄力量,徐圖再起。
同年8月,護法運動興起。11月,郭與高峻、耿直相約,先由高峻在白水起義,吸引省城軍隊東調,再由耿直在西安發難,郭為外援,試圖一舉除陳,響應護法。後因力量不濟,兩次起義均告失敗。郭率兵由鳳翔馳援西安途中,與耿直在户縣相遇,遂開往周至,召開將校會議,宣佈成立陝西靖國軍,郭、耿分任正副總司令。在部署完對陳軍的防衞戰事後,郭率司令部與衞戍部隊回守鳳翔。12月21日,郭在鳳翔發佈討陳檄文,發誓要“為國除奸”。陳樹藩派重兵在進攻岐山耿直部的同時圍攻鳳翔,郭棄城經禮泉、涇陽,至澄城寺前鎮,與已宣告獨立的高峻、曹世英和先期到達的耿直部取得聯繫,聯合攻克白水。在攻打蒲城之役中,耿直戰死(時為1918年1月25日),郭率部移駐臨潼交口。
耿直殉難的當天夜晚,張義安、董振五、鄧寶珊等在三原起義,函請胡景翼、曹世英援助。胡、曹率部抵三原後,一致議決舉陝西靖國軍旗幟,反段倒陳。幾經協商,軍分兩翼進攻西安。郭為左翼軍東路前衞,一度進軍至西安東郊的韓森寨。但由於河南鎮嵩軍劉鎮華入陝援陳,靖國軍圍攻省城失敗,退至渭北計劃攻取戰略要地大荔。但攻城一月未克,反被陳樹藩圍困於羌白鎮。郭以帛書求援於曹世英,但曹援軍被陳樹藩所阻。郭在羌白堅守了40餘日,終因糧彈告罄,於7月底率部突圍至蒲城,與楊虎城、張鐸部會合。
1918年8月8日,于右任、張鈁通電全國,分別就任陝西靖國軍總司令和副總司令,設靖國軍總司令部於三原,統一靖國軍編制,郭任第一路軍司令,任務是經略西路。郭指揮所部先後攻克乾縣、武功、扶風、岐山、鳳翔,設第一路軍司令部於鳳翔。11月,北京政府以奉系師長許蘭洲為援陝總司令,指揮甘軍、川軍、晉軍等入陝“圍剿”陝西靖國軍。郭堅和雲南靖國軍第八軍葉荃部合力抵禦許蘭洲於武功、扶風之間的杏林鎮,相持兩個多月後,退守鳳翔;又被圍困數月,交通阻隔,城內彈盡糧絕,軍民交困。郭以血戰連年,強將多殞,力竭勢蹙,乃與張鈁、樊鍾秀會商,決定“聯許倒陳”,與許蘭洲局部議和,靖國軍一、二路軍接受改編。
1920年7月,直皖戰爭爆發,許蘭洲率部出陝。郭以所部大都是陝西人不願離陝為由,仍留守鳳翔,與劉鎮華議和,但被陳樹藩所阻,覆被圍困。直皖戰爭後,直系閻相文督陝,以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政治引誘等手段分化陝西靖國軍,加上郭治軍不嚴,部下掠民等胡作非為之事時有發生,為閻相文鎮壓提供了口實。1921年8月13日,馮玉祥按閻的手諭,在西安西關軍官學校宴請郭堅。郭帶少數隨從前往赴宴,當場被抓捕後槍殺。 [3] 

郭堅人物評價

郭堅在其生前死後,各方面對他議論紛紜,莫衷一是,似乎毀多於譽。褒者評郭不愧為革命家,或贊其反清、反袁、反陸、反陳,態度堅定,卓有戰功;或贊其為能詩、能書、能彈、能唱、能殺、能戰的“關中怪傑”。而貶者多指責其剛愎自用,任性好殺,政治上朝秦暮楚,反覆無常,名堅而不堅。尤以其部眾龐雜,重義氣而輕軍紀。為此,井勿幕曾對郭多有規勸。
惠有光評論:“這個人是革命的,就是軍紀太壞,禍及鄉里。”
孫中山則認為:“搞革命,地方受點損失是難免的,只要在西北能樹起革命旗幟。”
解放前王丕卿重修《鳳翔縣誌》,對郭堅有全面的評論:“郭堅以同州師範學生出身,糾合渭北各縣之'刀客’,趁民國軍閥混戰之際。應時而起,烏合成軍,義氣相結。遠慕孫中山之革命,近憤陳樹藩之禍陝,樹立靖國軍旗幟,據鳳翔形勢富庶之地,縱橫渭河南北及關中全部地區,電掣雷轟,驍勇絕倫。正義之處,頗為進步人士所推重。只以堅持個人英雄主義,剛愎自用,任性而好殺;軍紀松馳,自絕於人民。部伍所至,拷掠綁票,怨聲載道。自好者恐與為伍,居上者懼難駕馭。以故橫遭誘殺,今尚為鳳民所怨憤,至其為詩敏邁,書法遒勁,為人豔稱。一技之長,實難掩其大缺雲。”
故郭堅被害後,《西北革命史徵稿》稱“陝民哀之亦快之。”
張東白輓聯則稱其“一生多奇志,允推當代英雄漢:蓋棺難論定,須待他年太史公。” [2] 
參考資料
  • 1.    王俯民編著. 民國軍人志[M]. 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1992.10:455.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陝西省蒲城縣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 蒲城文史資料 第1輯[M]. 1985.12:28-29.
  • 3.    陝西省志方誌編纂委員會編. 陝西省志 第79卷 中 人物誌[M].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2005.12:302-303.
  • 4.    陝西省文史資料數據庫  .陝西省文史資料數據庫[引用日期2023-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