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郭和夫

鎖定
郭和夫(1917年12月12日—1994年9月13日),出生於日本岡山縣,祖籍四川樂山,我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和石油化學家。中國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中科院原院長郭沫若的長子。
1941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1949年應聘到大連化物所工作,歷任研究室主任、副所長,全國第五、六、七、八屆人大代表,中國化學會和中國化工學會理事,大連市僑聯副主任和大連市中日友好學會會長。長期從事有機化學、均相催化、精細化工等領域的研究,在海昌藍染料、頁岩油加工精製、烴類氧化、烯烴聚合、絲綢整理劑、擬除蟲菊酯新農藥等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曾獲得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科技成果獎、遼寧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等多項獎勵。
1994年9月13日,郭和夫在因公出差途中,突發腦溢血病故,享年77歲。 [1] 
中文名
郭和夫
外文名
Guo Hefu
別    名
樂山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籍    貫
四川樂山
出生日期
1917年12月12日
逝世日期
1994年9月13日
畢業院校
日本京都大學
出生地
日本國岡山市岡山縣
父    親
郭沫若
母    親
郭安娜
性    別

郭和夫人物生平

郭和夫,祖籍四川省樂山市,1917年12月12日生於日本岡山市。1941年畢業於日本京都大學工學部應用化學科。早年曾在日本京都大學和台灣工作。1949年3月,郭和夫和母親郭安娜及弟、妹一起,克服重重阻力,回到祖國;1949年5月起在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導師、副所長,大連市僑聯副主席、顧問,全國化學會、全國化工學會理事,大連市中日友好學友會會長等職;當選為大連市第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遼寧省第二、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94年9月13日,郭和夫因公出差途中突發腦出血,經多方搶救無效,於哈爾濱逝世,享年77歲。 [2] 

郭和夫人物事蹟

郭和夫石油化學研究

從艱難中走出來的郭和夫始終以急國家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的精神,堅持科學研究要與國民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要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研究工作要為國家、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結合自己的專長,倡導有機合成要與國家能源和資源有效利用和綜合利用相結合。隨着中國石油稀缺至發現大慶油田,使他成為中國最早從事石油化學研究的科學家之一,並由此形成了大連化物所的重要的研究方向和科研領域。
1951年,郭和夫研究煤焦油的綜合利用。在國內率先研製出海昌藍染料,獲東北工業部獎。在大慶油田發現之前,國家迫切需要燃料、能源。他放棄了鍾愛的染料合成,從事了七碳餾分環化制甲苯的工作,尤其是接受了頁岩油分析和提煉的研究任務,1956年負責籌建研究室,並擔任主任,組織力量廣泛深入研究,為中國頁岩資源的綜合利用提出了重要的科學依據。眾所周知,頁岩革命改變了美國乃至世界的能源格局以及世界形勢。
1959年,郭和夫倡導開展泡沸石分子篩的合成研究,萬邦和組成功合成出A型、X型分子篩,並將成果產業化,1964年在大連建成中國第一個分子篩生產廠,1965年該成果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之後,又在他的領導的研究室裏,1972年高硅Y型分子篩合成成功,1974年在蘭煤5000L釜放大合成生產成功;又在室內支持撰寫“沸石分子篩”一書,1978年科學出版社出版。沸石分子篩的研究開發為化工分離、雜質去除、超純製備以及催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新型多孔材料。
大慶油田發現之後,1960年,郭和夫隨張大煜所長等所內專家親赴大慶學習考察,並積極及時地轉向開展石油化學、石油化工領域的研究工作,並擔任石油化學研究室主任,開闢烴類液相氧化、燃燒化學及烯烴聚合等工作。1961年至1964年,郭和夫開展了乙烯丙烯共聚合成彈性體的勻相釩、鋁絡合催化體系的研究。乙烯丙烯制長鏈α-烯烴的高效鈦系載體催化體系的研究。1970年代,郭和夫組織力量開展化學模擬生物固氮的研究工作,保留、凝練和培養了一批科研骨幹力量。 [3] 

郭和夫甲氰菊酯農藥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急需大量農藥。上世紀80年代初,中國農藥行業比較落後,技術水平又低,一些農藥廠的產品還只是半合成狀態,或進口分裝,或復配,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因此,研製生產高效優質的新農藥是急國家所急、做人民所盼的大事。
此時,郭和夫講起他在日本地鐵車站候車時,翻閲住友的宣傳廣告資料,久久凝視着甲氰菊酯分子式的情景。郭和夫通過逆合成的分析方法,將複雜的甲氰菊酯逐步分解成若干較小的碎片,又創造性地組合了有機化學、金屬有機、催化化學、烯烴聚合等科研學科。從此,一個由合成四甲基乙烯、合成菊酸和合成菊酯三大部分構成的合成流程在他的腦海中形成了。
郭和夫向所領導和同事報告了要立項研製甲氰菊酯農藥的想法和決心,並舉行了公開的開題報告,得到全所上下的支持。隨即組織董明珏、李子鈞組與陳惠麟、趙成文組分工協作,聯合攻關,開展小試研究。由於充分發揮了兩組的特長和積累,小試很快取得較好結果,隨即被列為中科院的重點項目。1986年,“甲氰菊酯農藥主體原料——四甲基乙烯研製”“甲氰菊酯合成”等相繼通過了中科院的鑑定,後者還獲得了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1988年,郭先生向時任大連市市長魏富海極力推薦該項目,魏市長非常支持郭先生的建議,立即責成大連市政府、金州區政府和大連化物所合作,加快速度在大連建設了國內第一個甲氰菊酯生產廠。由於原料和設備完全立足於國內,從而實現產業化並能穩定生產。正如李文釗同志在總結時指出的:“甲氰菊酯農藥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成為國際上第二個能生產該農藥的國家,打破了日本獨家壟斷的局面。” [4] 

郭和夫人物作品

郭和夫,董明珏.頁岩油中可皂化氮的測定及撫順頁岩油中各類氮的分佈[J].燃料學報,1957,(第3期).
芮尊宏,郭和夫.電流滴定法則定二硫化碳[J].科學通報,1960,(第4期).
餘淑文,廖世健,於傳訓,郭和夫.一種乙炔聚合的新催化劑[J].自然雜誌,1983,(第10期).
章曉華,呂嘯雲,李同信,胡皆漢,郭和夫.金屬有機絡合物CoCl2(PR3)2電子吸收光譜的配位場處理[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雜誌,1985,(第3期).
章曉華,胡皆漢,郭和夫.CoX2L2絡合物電子光譜的理論處理[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雜誌,1985,(第6期).
孫雲嵩,劉述增,馬小軍,郭和夫.3001#整理劑與柞蠶絲織物化學反應性的研討[J].紡織學報,1985,(第12期).
胡皆漢,紀濤,王淑芬,郭和夫,金東植,鞠景堂.柞蠶繭中龍膽酸及其糖苷高壓液相色譜研究[J].絲綢,1987,(第11期).
石有茂,陸世維,郭和夫.鉬銅硫異核雙金屬配合物的合成與結構特徵的研究[J].無機化學學報,1989,(第2期).
王梅,貝浼智,王世華,郭和夫.二茂鋯羧酸配合物的合成——二茂鋯氫化物與α,β—不飽和酸或鈉鹽反應的研究[J].無機化學學報,1989,(第3期).
胡皆漢,姚世傑,郭和夫.分子篩中113Cd的固體NMR研究[J].科學通報,1989,(第5期).
王晶,胡皆漢,紀濤,郭和夫,許傑.柞蠶絲生色物與絲蛋白交聯的熒光光譜法研究[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0,(第1期).
孫雲嵩,朱山,郭和夫.柞絲綢水溶性蛋白質的組成研究[J].絲綢,1990,(第3期).
胡皆漢,紀濤,王晶,郭和夫.柞蠶絲分層結構的紅外光譜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雜誌,1990,(第5期).
王晶,胡皆漢,紀濤,郭和夫.柞蠶絲蛋白中酪氨酸分佈的電子光譜研究[J].光譜學與光譜分析雜誌,1991,(第1期).
王晶,胡皆漢,紀濤,郭和夫.引起柞蠶絲泛黃的酪氨酸衍生物的分離和鑑定[J].四川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1,(第5期).
戴亮,蔡元壩,楊蘭蘋,王志強,陸世維,郭和夫.雙-(環戊二烯基)取代苯甲酸鋯氯化物的質譜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Structural Chemistry,1991,(第4期).
邵昌平,趙麗華,劉宇新,郭和夫.Cu(Ⅱ)與L-氨基酸和5'-嘌呤核苷酸配合物的SOD活性[J].分子催化,1994,(第5期).
萬伯順,陳惠麟,于振遠,郭和夫.烯烴環丙烷化反應的催化研究[J].化學學報,1995,(第10期).

郭和夫親屬關係

父親郭沫若, [1]  母親郭安娜。 [2]  兒子郭昂。 [1] 

郭和夫社會紀念

2017年12月12日,紀念中國著名的有機化學家、石油化學家郭和夫誕辰100週年座談和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舉行。 [1] 

郭和夫親友回憶

陸世維:“在研究工作做什麼、為什麼做、怎麼做、怎麼開發的過程中,郭和夫總是一絲不苟,以身作則。記得在小試工作之初,郭先生將129街六館門口的辦公室小屋讓出給他人做實驗室,而搬到樓上和我們一塊擠在實驗室裏。那時他每週必有兩三天親赴星海二站陳惠麟組關心指導工作,曾有數次打電話要我幫助查找一價銅化合物的特徵。郭先生知道一價銅具有對一氧化碳和烯烴雙鍵的特殊選擇性吸附和絡合活化的優良性能,所以要選擇合適的一價銅化合物作催化劑,這是一大技術關鍵。一直到在工廠放大試車時,郭先生還數次站在反應釜前仔細觀察起始滴加的反應狀態,確認反應平穩,無明顯的誘導期。甚至在大霧之夜,還艱難坐車一個多小時趕到金州現場指導工作。” [4] 
田丸謙二:“我在大連的研究所做學術報告時……我用日語講,郭先生給我做翻譯。”“郭先生翻譯的內容一定比我用日語講的易懂而且高超的多。”“談論過郭先生在研究經費很少的情況下,他的研究工作實現了工業化而取得成功,對於像我這樣未做成一件有用的事的人來説,這可是件了不起的事,但是和夫先生不是誇耀自己,而是平平淡淡,就像是在報告事實那樣,明快而無所謂地談論着。”
山本明夫:“有一次聽他談到聚丙烯工業化的問題,在那樣一個嚴峻的條件下,能夠做成功,我深受感動,這是工業化學精髓的很好的體現,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難以忘卻。” [3] 

郭和夫社會評價

陸世維:“郭和夫先生是新中國科研活動的開創者、實踐者。新中國的科研工作為誰服務,怎樣服務,科研院所如何建設和發展,中國的科研工作選什麼題、怎麼做……郭先生在每個歷史時期,都能根據國家的需要,在學術上出色工作,不斷學習,勤於學習,不斷成長。”“郭和夫先生畢生獻給了中國的科學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是愛國科學家的傑出代表和楷模。”
藤原祐三:“眾所周知,郭先生是有機催化化學的權威,對近代中國化學的發展與人才培養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田中虔一:“偉大的化學家、愛國者郭和夫先生的志,不僅在中國,而且在日本人的心中也留下了巨大的足跡。”
向坊隆:“和夫先生無論是在人品方面,還是在化學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業績。”
木村睦南:“郭先生學識深厚,判斷敏捷,人品誠實正直,風格氣高。”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