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部民

鎖定
部民是日本古代在皇室或貴族領地上,世代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勞動的近似奴隸的勞動者。在一般情況下,部民被允許有自己的家庭,有少量的財產和生產工具。但沒有人身自由。奴隸主雖不能把他們任意處死,卻有權贈送給人。故部民實質上是日本古代特有的一種集體生產奴隸。 [1] 
其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被征服氏族集體變為部民。這種部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稱為田部、舂米部等,是部民中最多的一種。其次是本族的罪犯被貶為部民。《日本書記》一書曾記載天皇的鳥被平民的狗咬死,因而這全家被貶為“部民”,給天皇養鳥,稱為“鳥養部”。 [1] 
大化革新時廢除了部民制,部民和自由民一樣成為國家的“公民”。但皇室和貴族直屬部民和職業部民仍殘存下來。 [1] 
中文名
部民
外文名
Internal Affairs
概    念
世代從事農業或手工業勞動的近似奴隸的勞動者
來    源
被征服氏族集體變為部民等
公元三世紀下半葉,以大和(今奈良縣)為中心的畿內地區,興起了奴隸制國家,因產生於大和地區,史稱大和國家。大和國經一個多世紀的征伐戰爭,於四世紀末基本統一了日本全土。統一國土之後,與中國的南朝劉宋,朝鮮的百濟密切交往,積極攝取大陸先進文化和生產技術。三世紀末至四、五世紀,大批僑居朝鮮的中國人和百濟、新羅、高麗人遷徙到日本。他們帶去先進的思想文化和農業、手工業的生產經驗,為日本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在中國、朝鮮先進生產技術的影響下,大和國的社會生產力迅速發展起來。五世紀中葉以後,出現“U”字形鋤刃和鍬刃,代替過去長方形鐵板的兩邊摺疊而成的鋤刃和鍬刃,平直的鐮刀也改造成彎曲的。六世紀以後,鐵製農具已逐漸普及到全國各地。鐵製農具的改良與普及,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治水造田事業,在五世紀僅僅侷限在大和、河內、山城等畿內地區,但及至六世紀,已經遍及全國各地。新式鐵鋤和鐵鍬的出現,為耕種旱田作物創造了有利條件。六世紀,旱田作物的耕作方法已經傳播到關東地區。隨着旱田耕作方法的推廣,人口也由沖積平原擴散到丘陵地帶和山間高地。
六世紀中葉,大和國的奴隸制生產關係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引起社會危機。大和國奴隸制生產關係的形式是“部民制”。“部民”指“部”的成員,“部”是朝廷和貴族佔有的人民集團,冠有職業名、地名、貴族名等。部民的種類有從事農業生產的“田部”、“部曲”和從事某種專門職業的“品部”。田部和部曲分別在皇室的直轄領地“屯倉”和貴族的私屬領地“田莊”從事農業生產。品部為朝廷生產特定的貢納品或定期到工房進行手工業生產。部民雖有家室和少量財產,但沒有生產資料和人身自由,主人可以任意贈與別人。因此,部民是一種奴隸。
在部民制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統治體制是“氏姓制”。“氏”是由族長的血緣家族和非血緣家族組成的社會集團。 氏的首領為“氏上”,他們擁有私有領地田莊和私有民部曲。氏的一般成員為氏人,是自由民,有勢力的氏人擁有奴婢。“姓”是天皇授與氏上的表示身份尊卑的世襲稱號,種類有臣、連、君、別、直、造、首、史、村主等,受姓臣、連的貴族地位最高,其中最有勢力者稱大臣、大連,參與朝政。大和朝廷通過這種氏姓等級制度來維持奴隸制統治。
部民制的危機,表現為經濟衰敗,階級矛盾日漸激化。在大和國後期,氏姓貴族更加窮奢極侈,對部民的壓榨也越來越兇殘。他們“各置己民,恣情驅使”,“各率己民,隨事而作”,甚至役使部民“修治宮殿,築造園陵”,殘酷地摧殘社會主要生產力。結果,出現了“五穀不登,百姓大飢”,“老者噉草根而死於道里,幼者含乳與母共死”的悲慘景象。這正是經濟衰落的生動寫照。隨着經濟的破壞,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日益加劇。氏姓貴族大肆兼併土地,為了爭奪土地,相互爭戰不已。由於皇室不斷霸佔地方貴族的土地,擴大自己的直轄領地屯倉,皇室和地方貴族的矛盾也很尖鋭。當時,上下相剋的事件屢屢發生。氏姓等級制度也出現了混亂狀態。《孝德經》記載:“父子易姓,兄弟異宗,夫婦更互殊名,一家五分六割。由是爭競之訟,盈國充朝,終不見治,相亂彌盛”。
氏姓貴族的殘酷壓榨,逼使部民起來造反。起初,他們以逃亡的形式,反抗奴隸主貴族的殘暴統治。《欽明經》寫道,在白豬屯倉“脱籍免課者眾”。可見,六世紀中葉,逃亡的部民甚多。後來,反抗的方式發展為同奴隸主貴族進行武裝鬥爭。他們聚集於山澤林藪,出其不意地打擊奴隸主貴族。統治階級誣稱這些人為“盜”或“賊”。626年(推古天皇34年)“天下大飢”,不堪忍受痛苦的部民和平民揭竿而起。奴隸主貴族驚呼:“強盜竊賊,並大起之,不可止。”這種部民的鬥爭,沉重地打擊了奴隸主貴族,震撼了部民制的基礎,為封建制的建立掃清了道路。
在部民鬥爭的衝擊下,有一部份奴隸主貴族逐步認識到部民制已無利可圖,於是改變剝削方式,採取出租土地徵收地租的租佃制。在大和國的後期,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從自由民中成長起來財力豐厚的家長制大家庭。他們將家庭成員無力耕種的土地出租給鄰近平民和逃來的部民。租佃制產生於部民制走向沒落的時期,在這種制度之下,人民不再淪為部民,而是佃農化了,部民也逐漸加入佃農的行列。這種封建剝削形態的產生和發展。加速了部民制的崩潰。 [2] 
參考資料
  • 1.    何新 主編.中外文化知識辭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第198頁.
  • 2.    朱庭光等 主編;戚國淦,馬克垚 本冊主編.外國曆史大事集·古代部分 第二分冊.重慶:重慶出版社.1986.第546-547-548-5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