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郡內登望

鎖定
《郡內登望》是南朝齊文學家謝朓的一首五言詩,該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的特徵非常明顯,這是從謝靈運山水詩的結構方式承襲而來,表現出早期山水詩的典型結構特徵。
作品名稱
郡內登望
作    者
謝朓
創作年代
公元495年
作品出處
《謝宣城集》
文學體裁
五言詩

郡內登望作品原文

郡內登望
借問下車日,匪直望舒圓。
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
山積陵陽阻,溪流春谷泉。
威紆距遙甸,巉巖帶遠天。
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
悵望心已極,惝怳魂屢遷。
結髮倦為旅,平生早事邊。
誰規鼎食盛,寧要狐白鮮。
方棄汝南諾,言税遼東田。 [1] 

郡內登望創作背景

公元495年(建武二年)夏,謝朓出為宣城太守。題中“郡”字,即指宣城郡。首句“下車”,指到任。從“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二句來看,寫此詩時已屆深秋。 [2] 

郡內登望文學賞析

謝朓到任已有些日子了,然而,他卻清晰地記得,到任之日“匪直望舒圓”。不是月明風清,而是月殘缺,夜深沉。“望舒”指月亮。這二句實從張協《雜詩》“下車如昨日,望舒四五圓”化來,交代到任時間,似極尋常,卻寓曲折。“下車日”既非今日,“匪直望舒圓”又已時過境遷,但詩人還念念不忘,平明登眺,竟首先提到它,實已流露出出任宣城太守的寥落心情。殘缺的月,彷彿一個殘缺的影子,時時纏繞着詩人。因而,當他“郡內登望”之時,領略到的完全是大自然蒼莽蕭肅的景象:“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蒼然。”此聯以大筆勾攬寒城登望的蒼茫遼闊之景,為全詩奠定了“蒼然”的底色。詩人寒城登望,觸目都是蒼茫之色。這就把主觀情緒和客觀景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通過秋天特有色彩的繪染,着力把詩人的寥落之情表現了出來。而且,兩句中“一”、“正”相呼應,尤其傳達出一種豁然展現的意藴,表面上是寫詩人忽然觀覽到寒城內外一片蒼茫之色,實際上,更是詩人內心情緒的一種豁然釋放,正是在這豁然展現之際,悵惘心境與蕭瑟物境,在一片蒼茫渾融之中冥然交通了。以下三聯接寫登眺景色。三、四聯寫山勢水流。“陵陽”,山名;“春谷”,水名,均在宣城郡內。遠遠望去,但見山勢高竣險要,逶迤起伏,遙接天邊;而水流潺湲,蜿蜒曲折,伸向郊外。“威紆”句近承春谷溪流,“巉巖”句遠接陵陽山勢,章法上恰成交叉形式,顯出巧心安排針線細密之功。這是實寫。五聯仍用實筆,繼續寫景。“暮”字點明時間,隱約交代出郡城登眺的時間,詩人已駐足移目,蹉跎多時;而“陰風”“寒煙”之淒冷意象,則又在蒼茫基色上加濃加重了冷寂的色調。晚風為自然景色,桑柘是農家風光,但在詩人眼中,皆成陰寒之物,所以才説“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沉沉日暮,風煙四起,恍惚在詩人眼簾罩上一層迷濛輕紗,漸漸看不到辨不清眼前的秋景了。因此,一種悵惘寥落之情,更加濃烈地籠罩上詩人的心頭:“悵望心已極,惝怳魂屢遷。”至此,一個“悵望”,關捩詩題“登望”,並將這種登望的特定心境“悵”字交代出來。詩人以惆悵之心,眺望秋日寒城之景,其結果是心情愈加沉重,景色愈加蒼涼。心魂隨物往,景色因情生。在結構上,此聯是轉折,至此收束上篇寫景,轉入下篇抒情。
“結髮”,言弱冠時。古人稱二十歲為弱冠,語出《禮記·曲禮》“二十曰弱冠”。按,謝朓十九歲解褐豫章王太尉行參軍,二十三歲歷隨王蕭子隆東中郎府。當時,唐寓之賊平,蕭子隆為持節,督會稽、東陽、新安、臨海、永嘉五郡東中郎將。所以,“結髮倦為旅,平生早事邊”云云,當是詩人回述此段生平。“倦為旅”,表明他初衷並不在仕途騰達,並不想馳騁疆場,叱吒風雲;而卻“平生早事邊”,這就説出了一種身不由己的感慨——雖不是遭讒受貶,但背違初衷,總不十分自在。更重要的是因為“平生早事邊”,此後才遭受一連串的打擊,諸如荊州隨王府遭讒還都、出為宣城太守,等等,這就更加重了詩人“倦為旅”的情緒。此聯坐實了“悵望”的內容,是上一聯的進一步生髮。最後四句,一句一典。“誰規”句用子路遊楚列鼎而食故事,事見《孔子家語》。“寧要”句用景公被狐白之裘坐於堂側故事,事見《晏子春秋》。“方棄”句用東漢宗資事。宗資為汝南太守,每事悉委功曹範滂,自己但唯諾而已。所以時人有謠曰:“汝南太守範孟博,南陽宗資主畫諾。”“言税”句用管寧事。管寧至遼東,見有人將牛暴曬于田野,便牽至涼處,並飲食之。由此管寧聲名大行。謝朓這裏連續化用四典,是接着上聯説的,意脈上帶有轉折、退一步設辭的意味。其意是説,既已走上仕途,忝為一郡之守,那就要恪盡職守,施行良政,絕不能食肥衣裘,無所事事。謝朓曾在《落日悵望》詩中説:“既乏琅邪政,方憩洛陽社”,思想意脈與此同一機杼。同是登眺之作,同為“悵望”之情,又都同發施行良政之想,可以看出謝朓這一思想的連貫性。這裏用典略感繁複,句式則巧妙變化,見出詩人匠心。
在總體結構上,此詩前半寫景、後半抒情的特徵非常明顯,這是從謝靈運山水詩的結構方式承襲而來,表現出早期山水詩的典型結構特徵。鍾嶸曾評謝朓“善自發詩端,而末篇多躓”(《詩品》卷中),以揆此詩,亦頗貼切。此詩起端自然,尋常中暗寓曲折深邃,尤其是第二聯,大筆勾攬蒼茫渾渺之景,傳達出一種整體氛圍和浩杳境界,令人感受鮮明、強烈,體味無窮。它十分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此刻登臨的特有心情,把景的描繪同情的感發完美地結合起來了。然而,末篇抒懷,卻顯得質實、曲拗,用典繁複,旨趣難求,令人讀來深感躓礙。也許,詩人是有難言之隱而不得不用此法,但無論如何,它削弱了詩歌藝術上的整體性。這是很遺憾的。 [2] 

郡內登望作者簡介

謝朓(464—499)南朝齊文學家。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與同族前輩謝靈運均擅長山水詩,並稱“大小謝”。謝朓先在京城任職,經常出入竟陵王蕭子良的藩邸,為“竟陵八友”之一,享有很高的文學聲譽。後在荊州任隨王蕭子隆幕僚,深受賞愛。公元493年(永明十一年),謝朓因遭受讒言被召回京師後,逐漸陷入困境。雖然,他的官職不斷提高,從宣城太守做到尚書吏部郎,但由於他的家族和個人的聲譽,從蕭鸞(明帝)篡政,到始安王蕭遙光謀廢東昏侯自立,都曾拉攏他以為羽翼,使他深感危險。最終他還是因為有意泄漏了蕭遙光的陰謀,被誣陷下獄而死,年僅三十六歲。有《謝宣城集》。
參考資料
  • 1.    王克儉主編,謝脁江淹詩詞選,海南國際新聞出版中心,第32頁
  • 2.    《漢魏六朝詩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860-8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