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郟縣戰役

鎖定
解放郟縣之戰,是1947年11月劉鄧野戰軍之陳(賡)謝(富治)兵團四縱十旅,善於捕捉戰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發揚解放軍機動、勇敢、乾淨利落的作風,一舉殲滅了郟縣守敵國民黨整編第十五師,活捉敵中將師長武庭麟、副師長楊天明、姚北辰的一場攻堅戰。此次戰鬥,曾被兵團譽為“創機動殲敵的範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還把它作為典型戰例編入教材。這場戰役不僅具有政治價值,還頗有軍事學價值。 [1] 
中文名
郟縣戰役
地    點
郟縣
類    型
戰役
發生時間
1947年11月3日

郟縣戰役戰役背景

1947年6月,全國形勢發生了顯著改變。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人民解放軍總兵力增加,機動作戰兵力反超國民黨軍。同時,國統區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由的人民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形成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二條戰線,蔣介石政府全部陷於全民抗戰的包圍中。 [2] 
1947年,黨中央、毛澤東主席作出大舉出擊,三軍配合,經略中原,將戰爭引向國統區的戰略決策。由劉鄧野戰軍實施中央破,挺進中原,直趨大別山;陳(毅)慄(裕)野戰軍為左後軍,挺進豫皖蘇地區,陳(庚)謝(富治)兵團為右後一軍,挺進豫西。三軍成品子形陣式,互為犄角,逐鹿中原。 [1] 
1947年7月下旬,中央軍委決定,四縱、九縱和三十八軍組成陳謝兵團,強渡黃河,腰斬隴海,挺進豫鄂,積極配合大別山和陝北作戰,續寫着解放戰爭烽火考驗的風采傳奇。 [2] 

郟縣戰役戰略部署

為擺脱裴昌會兵團的夾擊,根據中央指示精神,陳謝兵團決定留十二旅和三十八軍一部鉗制裴昌會,主力在伏牛山東麓,平漢鐵路西側發動攻勢,為開闢豫西根據地創造條件。
在解決後勤保障的問題上,陳賡回憶到中央領導對進軍中原估計的三種可能,即站穩足、打游擊、退回來。兵團上下一致要求站住足、紮下根,加速豫西根據地的建設。於是他決定拿南召、魯山以北幾個縣開刀,發動羣眾,建立政權。
當時,重要的是着手對付分踞潼、洛的裴、李兵團。裴昌會已東佔靈寶縣城,企圖掩護其西北戰場之側後。李鐵軍兵團屬蔣軍中原戰場之機動兵團,下轄3個整編師,兵力將近50000人。既要儘快打下幾個縣城,又要準備同李鐵軍這樣一個大兵團作戰,二者有矛盾而又得同步進行。
經過慎重考慮,陳賡司令員考慮只用一個旅打敵佔之一兩個要害縣城,保障主力短暫休整,引李鐵軍出來,伺機殲滅其一部。他選定了郟縣、臨汝二城。郟縣位於汝河之畔,雄視伏牛山口,歷史上曾為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如今蔣軍對伏牛山封鎖之要衝。臨汝靠近郟縣,互為依託,只有先行攻下它,攻打郟縣才無後顧之憂。
目標選定後,陳賡司令員決定讓四縱十旅挑起這副重擔。以九縱為右縱隊,先期南進,攻下寶豐、魯山、南召諸縣城,打開進入伏牛山之通道,作為兵團主力休整集結之地;四縱為左縱隊,十旅奇取臨、郟,其餘轉入伏牛山休整。隨後,他以邀請“洗温泉浴”為由,通知十旅旅長周希漢、十一旅旅長李成芳、十三旅旅長陳康趕到駐地温泉街。在洗浴後休息時説出了自己的方案,並強調可能出現的嚴峻情況:“李鐵軍近在洛陽,如攻城不下李鐵軍趕到,就會形成重兵夾擊的形勢。”所以要求攻城的部隊,一定要在11月4日前解決戰鬥!並規定了從現在起“一律停用無線通訊”等保密措施。
十旅旅長周希漢是個思想敏鋭、善用心計的指揮員。他認為必須在“快”、“巧”二字上做文章,利用三個團的特點和優勢,同李鐵軍爭奪時間。權衡利弊後,以奔襲手段,分頭攻下臨、郟兩座縣城,而後全力對付李鐵軍,保障兵團主力的轉移和集結。
周希漢在返回旅部途中,快馬加鞭,思緒一直未斷,形成了一套決戰的腹案。下馬未歇,立即發出兩個指令。一是讓部隊做好行動準備,各團長、政委火速前來接受任務;二是令偵察分隊立即出發,監視洛陽、許昌方向敵人的動向,竊聽並相繼切斷這兩個方向至郟縣的電路、電線。然後才向政委廖冠賢、副旅長周學義、副政委雷起雲等領導,傳達了陳司令員的意圖和命令。

郟縣戰役戰爭經過

11月1日下半夜,二十八團到達臨汝城郊,敵得悉望風而逃。代團長趙華青、政委張子明等當機立斷,以兩個營從東、北兩門之間同時登城,以一個營位於東南側堵擊敵人外逃,殲敵600餘。後隱蔽撤退,直奔神垕警戒。
11月3日10時許,十旅主力抵達郟縣城郊,周希漢立即組織勘察,發現郟縣東關街頭遍佈倒樹,大部房屋已被拆掉;南關已全部燒燬;北城有門無關;只有西關存有店鋪十多間,可作登城依託,但設有敵新築工事。此時,三十團先頭與敵西邊的警戒部隊接觸。
下午3時多,西門一帶敵火力增強,作為預備隊的三十團兩次登城未果。周希漢意識到城內兵力強盛。於是下令停止攻城,抵近觀察後發現,城牆上的工事大多是倉促新設,但火力和工程配繫上頗有章法。這個時候,許昌方向的偵查報告,他們在竊聽中獲悉,敵整編十五師師長武庭,率其六十四旅和一二五旅的一個營,於11月1日乘81輛汽車到達那縣。同時,從敵報話破譯中獲悉,李鐵軍已離開洛陽南下,其前衞整三師之先頭已進至伊川縣以南,距郟縣不到60公里。
面對這兩個緊急情況,周希漢心急如焚,他説服不同意見的同志,令二十八團趕回郟縣做預備隊,併為二十九團配備山炮6門,工兵1排,炸藥300公斤,加速攻城準備,限3日午夜零時打響戰鬥,4日拂曉前攻佔縣城東半部。三十團一個營設伏於南門外,防敵南逃,主力在3日午夜12時20分4佯攻西門,伺機由西門登城。
凌晨12點,三十團佯攻開始,敵以猛烈炮火還擊。在聲東擊西預判實現後,周希漢同意十九團團長吳效閔提前攻城的準備。隨着炸藥的爆炸聲響起,一個營的兵力迅速佔領東城,並在二十九團的配合下,直插郟縣城中心,分割打亂了敵之防禦。 [2] 
4日5時,配屬二十九團的旅工兵連,用一百五十公斤重的炸藥,一聲巨響,將東門炸開。在我軍強大炮火的掩護下,二十九團二營開始突擊,五連三班長張天同帶領三名戰士首先搭梯登上城樓,迫使十八名守敵退入二道城樓,經過反覆衝殺,戰士劉忠才、王富生不幸曬性,張天同、方天柱身負重傷,城下戰士一湧而上,消滅了二道城門之敵,內城門打開了,全營戰士迅即突入城內,二十九團、二十八團緊緊跟進,展開巷戰。守衞西門的敵兵,得知東門被攻開,趕忙分兵援救。敵副師長楊天民坐吉普車往東門急馳,到十字街東邊被我軍活捉,當了俘虎。這時,三十團主力也攻開了西門,進入城內,戰至十時,我軍已控制了城內東、南、西三面的廣大地區,殘敵龜縮在城東北角的高寺,企圖憑藉有利地勢,繼續頑抗,等待援兵。
據偵察報告,敵人援兵已到城西二十里鋪,估計三個小時後即可到達。我指揮部馬上召開緊急會議,決定立即對高寺發起猛攻,速殲頑敵,爭取在兩小時內結束戰鬥。於是重新部署了兵力:每團抽出一個營,由旅直接指揮,做為突擊隊,攻敵核心陣地;二十八團一營和二十九團二營從正面主攻;三十團三營從西南面、二十八團三營從北面助攻;抽調三十團二營和旅騎兵連到西二十里鋪附近,佔領有利地勢,阻擊援敵;二十九團埋伏城東南,擔任堵擊,防敵逃跑;二十八團在城東做預備隊,根據戰鬥需要,隨時出擊。 [5] 
4日凌晨6時許,十旅主力入城,展開激烈的巷戰。至上午9時,縣城大部被我佔領,殲敵近3000餘。同時,武庭麟糾集親信1500餘人退守高寺,依託地勢負隅頑抗。
中午12時,各部隊完成總攻準備。隨着信號彈升空,火炮怒吼,高寺變成了一片火海。經過激烈戰鬥,我以300餘傷亡的代價,全殲蔣軍。 [2] 
郟縣圍殲戰中,以營長紀光春和300多名指戰員的傷亡為代價,斃敵500餘人,俘敵整編十五師中將師長武庭麟、中將副師長姚北辰、少將副師長楊天明及郟縣縣長蔡慎言等3000餘人,繳獲其全部武器裝備。打開糧倉,放糧10萬公斤分給窮苦百姓。 [3] 

郟縣戰役歷史意義

在高寺殲滅戰完成後,我三十團一部和李鐵軍兵團邊打邊撤,掩護旅主力部隊和後勤機關從汝河撤離。
郟縣圍殲戰的勝利,對開闢豫西革命根據地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如今,七十三年的光陰荏苒,磨不滅的是共產黨人的信念,在老一輩革命家的感召下,郟縣人民緊跟十九大旗幟,以生態立縣、產業強縣、文旅富縣、實幹興縣的決心和意志,催生着郟縣經濟建設和各項事業取得了蓬勃的發展。 [2] 

郟縣戰役烈士陵園

2015年5月,郟縣縣委、縣政府重新修建了烈士陵園,並在院內修建了郟縣烈士紀念館。
作為郟縣紅色教育場館之一,郟縣烈士紀念館每年接待參觀者3萬餘人次,已成為廣大黨員幹部、青少年和各界羣眾緬懷革命先烈、瞭解革命歷史、培養愛國情感的重要載體。 [3] 
2021年9月30日上午,郟縣烈士陵園內松柏蒼翠,莊嚴肅穆,社會各界代表1000多人在這裏舉行公祭活動,深切緬懷革命先烈。郟縣烈士陵園位於縣城北白廟鄉郝樓村,這裏安息着141位1947年11月4日為解放郟縣而光榮犧牲的烈士,他們絕大多數是無名英雄,留下姓名的只有張佔魁、趙鋼旦、張甫禮等十位烈士。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