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郝明

(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共享服務部主任、研究員)

鎖定
郝明,男,漢族,1982年生,博士,中共黨員。
現任中國地震局第二監測中心共享服務部主任、研究員,技術科學委員會委員,兼任中國地震學會第十屆理事會理事、長安大學和防災科技學院碩士研究生導師。 [1] 
中文名
郝明
民    族
漢族
政治面貌
中共黨員
學    歷
博士研究生

郝明人物事蹟

郝明在學科發展、推動行業技術進步等方面做出的主要突出事蹟如下:
一是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
隨着空間大地測量技術的發展,GNSS以其高精度、全天候等優點在地殼變形監測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垂直變形監測精度方面GNSS卻低於傳統的精密水準測量,而水平加垂直的三維形變監測對於危險區震情監視跟蹤、區域地球動力學機理等地學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郝明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統一,發展和完善了融合現代GNSS導航衞星、GRACE重力衞星和傳統精密水準等多源大地測量觀測的數據處理方法,構建了更高精度、更高分辨率的青藏高原東緣、鄂爾多斯活動地塊及周緣地區的地殼垂直運動速度場,精細刻畫了區域地殼三維構造變形特徵,精確釐定了不易於通過地質學方法獲取斷層的傾向滑動速率。以建立的區域高分辨率三維地殼運動速度場和應變場為約束,創新性地提出了鄂爾多斯地塊周緣地殼變形的運動學新模式—“周邊框動”;首次確定性的論證了鄂爾多斯地塊現今逆時針旋轉運動是可以忽略的;佐證了青藏高原東北部岩石圈主要表現為北東向穿過西秦嶺向海原斷裂帶擴展擠出的主流運動,而沿秦嶺的東向擠出十分有限。
二是在主動提升強震危險性預測能力上砥礪前行。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地震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風險不斷增強,災害鏈條不斷延伸,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形勢更加嚴峻和艱難。
中國地震局黨組提出了新時代防震減災事業“四梁八柱”的要求,以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為主線,堅持預防為主,努力把自然災害風險和損失降至最低。郝明帶領團隊成員在野外監測難度大、台站分佈稀疏的高山峽谷和戈壁,克服惡劣的自然環境,空間加密建設了密集的GNSS監測站網,並研究設計了穩定的觀測設備,為監測重要活動斷裂的運動變形奠定了重要基礎。採用他研發的數據處理方法,精細捕捉到了阿爾金-祁連山斷裂帶、安寧河-則木河-小江斷裂帶、成縣-太白斷裂等全國重點震情監視跟蹤區內多條斷裂的現今構造活動習性,構建了活動斷裂的斷層運動學模型,實現了全地震週期內斷層活動的定量判定,有效促進了區域強震中長期危險性判定的科學水平,提高了地震災害風險防治的水平。
三是在科技項目實施中歷練本領、增長才幹。
作為負責人主持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專題、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子專題等國家級項目4項,地震科技星火計劃、陝西省科技新星等省部級項目3項。第一作者在國內外期刊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60餘篇,其中在國際知名SCI期刊GRL、EPSL、Tectonophysics發表論文15篇。依託地震科技青年骨幹人才培養項目,到美國阿拉斯加大學交流訪問一年,與國際大地測量學家Jeffrey Freymueller教授合作,有效提升了個人科技創新能力建設。相關研究成果得到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應用於不同級別的地震趨勢會商、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培養與國家級項目研究以及“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地質環境穩定性監測等,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1] 

郝明所獲榮譽

2015年被陝西省科技廳、陝西省教育廳、陝西省人社廳、中共陝西省委組織部聯合授予“青年科技新星”稱號,同年被中國地震局授予“防震減災先進個人”稱號;
2018年被中共陝西省委科技工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9年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科技成果獎三等獎(排名第二),同年入選中國地震局“青年人才”;
2020年獲中國測繪學會“青年測繪地理信息科技創新人才獎”;
2021年負責的大地測量團隊獲中國地震局“防震減災工作優秀獎”。 [1] 
參考資料
  • 1.    郝明  .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引用日期2021-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