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郝家台遺址

鎖定
郝家台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石槽趙村東北的台地上,遺址平面為橢圓形台地,高出附近地面2~3米,總面積約6.5萬平方米,京廣鐵路在遺址西南部由北向南穿過,大沙河位於遺址南1.5公里處,由西向東奔流而去。郝家台遺址歷史上多有變遷,當地羣眾俗稱其為“郝家台”,又因當地流傳有王葬攆劉秀的傳説,稱當年王葬攆劉秀時,劉秀在此磕鞋倒土而成台,故又稱“磕腳台”。 [1] 
郝家台遺址經考古發掘,共清理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房基14座,灰坑310多座,墓葬90餘座,夯土城址1座等,文化層堆積豐富,共分9層:龍山文化分5期,二里頭文化分3期和商周戰國文化層。 [1] 
1986年,郝家台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06年5月,郝家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中文名
郝家台遺址
所處時代
新石器時代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漯河市郾城區石槽趙村東北的台地上
編    號
6-130-1-13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郝家台遺址歷史沿革

1986年5月,漯河剛剛區劃調整,因準備修建漯河至孟廟段京廣鐵路第三條線,在漯河市區北側調查發現了郝家台龍山文化遺址。
郝家台相關圖郝家台遺址
郝家台相關圖郝家台遺址(7張)
1986年6月至1987年5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漯河市文化局、郾城縣文化局及當地駐軍的積極配合下,對該遺址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古發掘,發掘面積3213平方米,發掘出豐富的龍山文化中晚期遺蹟和遺物,龍山文化層之上還有豐富的二里頭文化遺存,這次發掘奠定了河南龍山文化郝家台類型的代表性文化遺存。 [1] 

郝家台遺址遺址特點

郝家台遺址為代表的龍山文化類型,主要分佈在沙河、汝河,潁河流域,其分佈範圍西北至滿山南麓,南到駐馬店,東到沈丘乳香台,西至汝州煤山的廣大區域,多分佈在沙、汝、潁水流城沖積平原的台地上,有的稱台,有的稱崗。遺址面積有大有小,小者幾千平方米,大者三至五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厚三至五米不等。從地層疊壓關係看,文化層中以龍山文化的堆積最厚,東部的平糧台,段寨遺址下部有大汶口文化晚期文化層,大部分遺址(平糧台,郝家台,王城崗,煤山)的龍山文化層又被二里頭文化層所疊壓。 [1] 

郝家台遺址文物遺存

郝家台遺址綜述

郝家台遺址出土文物豐富,生產工具石器有斧、鏟、錛、鐮、鏈、刀等,骨器有鑿。鏃,魚鈎,針等,蚌器有刀、鐮等。

郝家台遺址陶器

 陶器以灰陶為主,黑陶次之,有少量蛋殼黑陶和紅陶。

郝家台遺址紋飾

紋飾以籃紋為主,其次是繩紋、方格紋。

郝家台遺址器紋

器紋以矮足鼎、深腹罐、瓶、觚形器為特色,此外還有甗、甑、盆、體、圈足盤、刻槽盆、豆、等。陶色、紋飾、器形也因其時代早晚而變化。

郝家台遺址房基

郝家台文物遺蹟顯示,當時的房基盛行長方形排房,普遍使用土坯,平地起建或建於高台上,亦有少數圓形房。

郝家台遺址城址

遺蹟中最重要的是發現了一座龍山文化中期城址,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222米,東西寬148米,面積近3.3萬平方米。現存城牆寬5米,高0.8米。東城牆中部有一個寬8.8米的缺口。東城牆、北城牆和四個城角保存尚好,南牆和西牆分別被破壞,城內發現為數不少的房基、窖穴、甕棺葬等。 [1]  該城址據碳14測定並經樹輪校正為4606±121年,相當於龍山文化中晚期。 [3] 

郝家台遺址墓葬

墓葬發掘較多,成人為長方豎穴土坑墓,無葬具,也多無隨葬品,以仰身直肢葬為主,也有少量的屈肢葬。幼兒為甕棺,以鼎、罐為葬具,用盆和碗扣合。 [3] 

郝家台遺址文物價值

郝家台遺址是河南龍山文化六個代表類型之一 ,它反映了4000~5000年嵩山以東黃淮流域的歷史文化發展面貌,整個類型延續有五六百年。城堡的出現表明了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也説明至少在河南龍山文化時期,中國古代文明史的序幕已經揭開,新的文明時代已經來臨。郝家台遺址還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預研究的重要項目和研究課題之一。 [1] 

郝家台遺址保護措施

1986年,郝家台遺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06年5月,郝家台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郝家台遺址旅遊信息

郝家台遺址地理位置

郝家台遺址,位於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石槽趙村東北的台地上。

郝家台遺址交通信息

自駕前往郝家台遺址:從鄭州新鄭國際機場出發,路程大約122.8公里,約需1小時39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