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郝仲青

鎖定
郝仲青(1879—1957)名濯,河北省霸縣人。家境清寒,青年時代曾任塾師。1957年病逝,安葬於八寶山公墓。 [1-2] 
中文名
郝仲青
籍    貫
河北省霸縣
出生日期
1879年
逝世日期
1957年
職    業
教育家

目錄

郝仲青人物生平

郝仲青(1879—1957)名濯,河北省霸縣人。家境清寒,青年時代曾任塾師。後繼續求學,肄業於直隸高等師範學堂。在校期間,他密託日籍教師購閲中國同盟會發行的《民報》、《天討》、《支那革命運動》等鼓吹革命之刊物,明確樹立了民主革命的思想。 [1]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秋,郝仲青受聘為河北省保定崇實中學教員。後由陳幼雲介紹加入中國同盟會。並聯合同志組建育德中學以為同盟會員進行集會之場所。宣統元年(1909年),陳病故,郝仲青繼任校長併兼理會務。 [1] 
辛亥革命爆發後,育德中學成為北方革命總機關。郝仲青居中籌劃,晝夜辛勞,後為清朝官吏偵知,對他甚為不滿,而他處之泰然。民國元年(1912年)春,同盟會本部移設北平,委郝仲青為支部組織委員,同年當選為順直臨時省會議員。民國2年國會成立,當選為參議院議員。因提案質問撤換閩粵湘贛督事,遭袁世凱政府不滿,被密令監視。他乃去西安,受聘為陝西省立第一中學教員。民國6年段祺瑞毀法(《臨時約法》),孫中山建護法軍政府於廣東,郝仲青親赴廣東參與護法義舉。民國9年他察覺陳炯明有內變企圖,建議孫中山加以防制,孫以徵象不足,未採納其建議,郝仲青不忍目睹劇變發生,乃重返保定,再任育德中學校長。 [2] 
1937年蘆溝橋事變發生,育德中學從河北保定遷往河南郾城。次年3月開封告急,育德中學有南遷,西遷兩議,仲青主張西遷,遂派人來西峽口聯繫,得到地方團隊司令別廷芳的支持,遂將學校遷於西峽。當時跟隨西遷的學生多為冀,魯,豫流亡青年,因以保定育德中學學生為基礎,在西峽口建立國立一中一分校。同時在蓮花寺崗繼續開辦育德中學,招收地方大批青年入學。郝仲青身兼兩校校長,艱苦辦校,不遺餘力,直到1942年方辭去兼職,專辦育德中學。他重視培養學生民族氣節,鼓勵抗日救亡。為國立一中一分校撰寫校歌歌詞曰:“蘆溝月冷,大河無聲,千里逐飄蓬,家仇國仇,一片血債,牢記在心胸,煉爾體魄,礪爾學行,有志事竟成,諸君共勉,曷當有日,痛飲在黃龍。”集中表現了他抗日救國的熾熱感情。 [2] 
郝仲青讚賞共產黨抗日統一戰線政策,支持學生的抗日救亡活動,在他的幫助下,校內共產黨地下組織工作順利,抗日救亡宣傳異常活躍。校內舉辦有牆報《向前衝》,有讀書會。歌詠隊,話劇團等宣傳鼓動師生愛國抗日。從校內到校外,從舞台到街頭,抗日救亡歌聲嘹亮,對激勵西峽口各界人士的抗日鬥志起到積極作用。凡有青年學生要求奔赴延安革命聖地者,他均給以支持,並開具證明託西安育德中學分校轉八路軍辦事處辦理手續。先後資助30餘名進步學生奔赴延安參加革命。 [2] 
育德中學在郝仲青的主持下,素以民主進步,艱苦樸素,學業優秀著稱。以“不敷衍,不作弊”為校訓,廣大師生熱愛祖國,艱苦奮鬥、治學嚴謹、成績顯著,時西峽羣眾有“想救國,上育德”之譽。 [2] 
郝仲青早年因胃病動過手術,健康狀況不佳,但在八年抗戰,物質生活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則精神益振,艱苦奮鬥的精神不減同盟會時代。他身着布衣,飲食清淡,從不與邪惡勢力同流。為解決學生課本不足,經過多方努力,創辦了西峽歷史上第一個鉛字印刷廠——豫德印刷廠(後由地方投資合辦)。 [2] 
1945年春,日本侵略軍西犯,西峽口告急,郝仲青堅守學校,轉移圖書,儀器,直至炮聲隆隆才痛心離去。育德中學遂再遷西安。 [2] 
1946年春,郝仲青再次籌建育德中學。1949年春北平和平解放,他赴京辦育德中學、育德小學,曾任河北省政協委員。1954年育德中學改名為北京市二十二中。郝仲青離休住在北京羊肉衚衕育德小學,1957年病逝,安葬於八寶山公墓,享年78歲。 [2] 
參考資料
  • 1.    西峽縣誌編纂委員會編,西峽縣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1,第624頁
  • 2.    西峽縣誌編纂委員會編,西峽縣誌,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11,第6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