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郗鑑

(東晉重臣、書法家)

鎖定
郗鑑(269年-339年),字道徽。高平郡金鄉縣(今山東省金鄉縣)人。東晉重臣、書法家,東漢御史大夫郗慮玄孫。
出身高平郗氏。少年時孤貧,但博覽經籍、躬耕吟詠,以清節儒雅著名,不應朝廷闢名。晉惠帝時曾為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永嘉之亂時,聚眾避難於嶧山。其後被琅邪王司馬睿授為兗州刺史。永昌初年,入朝任領軍將軍安西將軍尚書令等職。參與討平王敦之亂蘇峻之亂,並與王導、卞壼等同受遺詔輔晉成帝。累官司空侍中,封南昌縣公。鹹康四年(338年),拜太尉。拒絕外戚庾亮廢王導的建議,阻止了朝中的士族鬥爭。鹹康五年(339年),去世,年七十一。獲贈太宰諡號“文成”。
郗鑑工於書法,現有《災禍帖》存於《淳化閣帖》中,原有文集十卷,今已遺失,《全晉文》錄其作品。
本    名
郗鑑
別    名
郗公
字道徽
所處時代
晉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269年
逝世日期
339年
主要作品
《災禍帖》《上疏遜位》《周札加贈議》等
主要成就
平定祖約、蘇峻之亂,鎮守京口,調和朝局
籍    貫
高平郡金鄉縣
官    職
太尉
爵    位
南昌縣公
追    贈
太宰
諡    號
文成
典    故
郗公含飯
家    世
高平郗氏

郗鑑人物生平

郗鑑初入仕途

郗鑑是東漢末年的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從小孤貧,但仍然博覽經籍,即使耕作時仍不斷吟詠文章,以儒雅著名。及後任趙王司馬倫掾屬,但察覺到趙王有奪權篡位之心後,他便稱病辭官。
永康二年(301年),司馬倫篡位稱帝,其黨羽都擢升要職,但郗鑑則閉門自守,不與他們接觸。同年,司馬倫被推翻,惠帝復位,郗鑑參司空(劉寔)軍事,後歷任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
後來被東海王司馬越闢為主簿,舉賢良,但郗鑑都不接受。徵東大將軍苟晞徵辟郗鑑為從事中郎,因苟晞和司馬越不和,郗鑑亦不應召,苟晞也未強迫他。 [1] 

郗鑑避亂嶧山

永嘉五年(311年),漢趙軍隊攻陷洛陽,並俘擄晉懷帝北方陷入空前的混亂,郗鑑亦被乞活軍首領陳午部眾所獲。同鄉人張萛先前要和郗鑑相交,郗鑑不予理睬,這時,張萛到陳午的軍營來探視看望郗鑑,既而召郗鑑為卿。郗鑑對張萛説:“我們同處一鄉,但情義不曾相通,你怎麼能乘着混亂這樣胡為呢!”張萛非常慚愧,知趣地退走了。陳午因為郗鑑素有有名望,打算推郗鑑為首領,只因郗鑑及時逃脱而未能成事。
直到陳午兵敗潰散,郗鑑才回歸故鄉。當時正值大饑荒之年,州中人士平素感於郗鑑恩義的,都來接濟資助於他。郗鑑將所得到的饋贈,分別送給親族和鄉里孤貧老弱,靠他的接濟得以倖存的人很多,大家相互商議説:“如今天子流亡在外,中原無主,我們應依靠仁德之人,才能夠渡過難關,免得死於亂中。”大家就推舉郗鑑為主,一千多户一起跟隨郗鑑,到魯地的嶧山中避難。 [2] 
晉元帝司馬睿鎮守江左時,以郗鑑為龍驤將軍、兗州刺史,出鎮鄒山。當時郗鑑與荀藩所派的李述和劉琨所派的劉演同居兗州刺史,三人由不同行台承製任命,各據一郡,並各自為政,互相對立。同時兗州亦正受徐龕和石勒兩股軍事力量侵擾。在戰事不息而沒有外援之下鬧饑荒,雖然人民要捕野鼠燕子等動物來充飢,但仍不叛離郗鑑,反而人數漸多,三年之間就擁眾數萬。司馬睿因而加授其為輔國將軍、都督兗州諸軍事。 [3] 
當時兗州以郗鑑為方伯,阮放為宏伯,胡毋輔之為達伯,卞壺為裁伯,蔡謨為朗伯,阮孚為誕伯,劉綏為委伯,羊曼為濌伯,八人並稱“兗州八伯”。 [4] 

郗鑑入朝任職

永昌元年(322年),郗鑑因後趙逼近的壓力退守合肥。同年,被徵為領軍將軍,到建康後改授尚書,郗鑑因病而不接任。不久,發生王敦之亂,元帝被軟禁,因而憂憤而死。元帝駕崩後,由太子司馬紹繼位,即明帝。明帝即位後因畏懼大權在握的王敦,內外交困,便想以郗鑑為外援。
太寧元年(323年),明帝任命郗鑑為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假節,鎮合肥。王敦對此十分忌憚,於是表郗鑑為尚書令,徵召他回朝。 [5] 

郗鑑助平王敦

郗鑑回建康時經過王敦駐屯的姑孰 ,並與王敦相見。王敦對他説:“樂廣其人無才,一個後生四處流蕩,言行有背於名教朝綱,看看他的實際才能,怎麼比得上滿奮呢。”郗鑑回答説:“相比一定要同類型的人才行。樂廣為人性情平淡,見識深遠,處於傾危之朝,不隨意親附疏遠於人。在愍懷太子被廢時,可以説柔中有剛,不失正體。滿奮是失節之人,怎能和樂廣相提並論。”王敦又説:“愍懷太子被廢之際,和他來往就會給自己帶來危機,人怎麼能死守着常理呢?以此相比,滿奮不弱於樂廣是很清楚的。”郗鑑説:“大丈夫潔身北面侍君,謹守三綱之義,怎麼可以偷生而變節,這樣有何面目居於天地之間!如果是天道已終,也當隨之存亡。”
王敦早就有了無君野心,聽到郗鑑這番話,心中大為不滿,便不再與之相見,將郗鑑扣留下來不讓他離開。王敦黨徒常常誣陷郗鑑,但郗鑑仍然神態自若,一點兒也不害怕。王敦對錢鳳説:“郗道徽是儒雅之士,有名望地位,怎麼能隨便加害於他呢!”將他釋放。郗鑑回朝後便與明帝商議平滅王敦之事。 [6] 
太寧二年(324年),錢鳳等人領兵進逼建康,明帝以郗鑑為假節行衞將軍、都督從駕諸軍事。當時王敦軍尚未完成集結,有人認為應率先由明帝親自領兵進攻。但郗鑑認為敵軍兵多不能力敵,而且王敦軍來是已經惹來百姓極大的怨恨和反抗意識,亦無大方略,只求一戰取勝。故此認為應當拖長戰事,讓其他反抗力量形成並對王敦進攻,藉以取勝。明帝聽從了他的意見。郗鑑以尚書令的身份統領各屯營禦敵,不久又派兵奇襲並大敗王含軍,四方義兵亦冒起,最終成功討平王敦之亂。 [7] 

郗鑑輔政重臣

王敦之亂被平定後,温嶠上表提議,請求寬恕王敦的佐吏部屬,郗鑑認為,先王推崇君臣禮教,崇尚為氣節而捐軀,若是昏庸腐敗的君主,才可開放城門以迎義師。王敦的僚屬雖説多為王敦所逼,但居於叛逆的偽朝之中,沒有出關投誠的義舉,按照前代的古訓,應該加以責罰。温嶠又奏請因錢鳳之母年高八十,應該免於治罪,朝廷同意所奏。
郗鑑因功獲封高平侯,賜絹四千八百匹。明帝因郗鑑有才識名望,朝廷大小事情都詢問他,並詔令郗鑑為朝廷起草表疏詔告,任其簡易從事。王導提議追贈周札官職,郗鑑認為不合賞罰之理,王導不聽,郗鑑於是駁斥他説:“王敦叛亂,相持很久不能入城,因為周札為他打開城門,才使王師遭到失敗。如果王敦先前的舉動,如同齊桓公晉文公一樣是正義的,那麼先帝不就成了周幽王、厲王那樣的昏暴之君嗎?”朝臣們對此雖沒有反對的,但也沒人支持。
太寧三年(325年),遷任車騎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假節,出鎮廣陵。
同年,明帝駕崩,郗鑑與王導、卞壺、温嶠、庾亮陸曄等一起接受遺詔,輔佐年幼的成帝司馬衍。郗鑑因而晉位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8] 

郗鑑義兵勤王

咸和元年(326年),郗鑑加領徐州刺史。
咸和二年(327年),蘇峻祖約發動叛變,進攻建康。郗鑑知道後打算親自領兵營救,但朝廷卻以防禦北方進攻而阻止,郗鑑唯有派司馬劉矩領三千人保衞建康,但次年建康便淪陷,劉矩亦退還。
中書令庾亮在建康失陷時出走,到尋陽投靠温嶠,並宣庾太后口詔,升郗鑑為司空。郗鑑所在的廣陵臨近後趙邊境,城孤糧絕,軍民因對北方南侵的畏懼而沒有堅守的決心。
郗鑑接受了詔命後,感激涕零,設立壇場,宰殺白馬,與三軍一起對天盟誓,誓言説:“賊臣祖約、蘇峻不恭順天命,不怕王師誅討,兇暴逆行,破壞國家綱紀,無視五常之倫理,動搖國家根基,威逼脅迫幼小的君王,毀壞國家的棟樑支柱,殘害忠良之臣,禍及黎民百姓,使天地神祗祖宗靈位無所歸依。所以天下為之怨恨,億萬人民為之泣血,我們奉旨討伐,以除滅元兇。過去戎狄危及周室,齊桓公與諸侯會盟以扶王室,董卓欺凌漢宮,各路豪傑聚義致討,護衞君親之義,古今一樣。現今主上陷於危難,百姓處於倒懸,忠臣志士無不心存報國之念。凡入我同盟者,一經盟誓之後,齊心合力,以救社稷。若二寇不消滅,決不退縮偷安。有誰違背誓言,天神不容!”郗鑑登壇後慷慨陳辭,使三軍士氣大振。
郗鑑見此,於是派將軍夏侯長通知温嶠,並預計蘇峻會挾持成帝到會稽,建議温嶠在重要據點立營據守以阻其去路,同時又斷絕糧運和堅壁清野,據守京口等待蘇峻因缺乏物資潰敗。温嶠深表同意。 [9] 
咸和三年(328年),陶侃獲推舉為盟主,郗鑑加都督揚州八郡軍事。郗鑑後率眾渡江,在茄子浦與陶侃會合,又修築白石壘。不久王舒和虞潭戰敗,郗鑑與後將軍郭默回屯京口,修築大業、曲阿和庱亭三壘抵抗並分散對方軍力,但隨即就被圍攻,郭默更逃出駐守的大業壘,令士兵震驚;但郗鑑仍堅持固守。不久蘇峻墮馬被殺,大業壘得以解圍。
咸和四年(329年),郗鑑派參軍李閎追擊南逃吳興的蘇逸等人,將蘇逸斬殺並收降其餘眾共一萬多人。 [10] 

郗鑑經營京口

蘇峻之亂平定後,郗鑑以功升任司空,加侍中,解任八郡都督,改封為南昌縣公,並以先前的爵位封其子郗曇
咸和六年(331年),石勒部將劉徵再次侵擾東南諸郡。郗鑑駐屯京口,並加都督揚州之晉陵郡、吳郡諸軍事,率兵將劉徵擊退。 [11] 

郗鑑協調士族

丞相王導在成帝繼位後一直參與輔政工作,而他行事作風不拘小節,對自己委任將領的犯法行為多作容忍,招到朝臣不滿,其他士族亦試圖藉此廢掉王導,削弱琅琊王氏的影響力。陶侃就曾於成帝咸和年間打算起兵廢掉王導,但因郗鑑反對而沒有成事。
鹹康四年(338年),郗鑑升任太尉。當時,徵西將軍庾亮也想罷黜王導,並尋求郗鑑的支持,但郗鑑表示反對;庾亮再寫信遊説郗鑑,但郗鑑堅拒,最終庾亮亦唯有放棄。郗鑑阻止了朝中主要士族的劇烈鬥爭,讓經歷了兩次大動亂的東晉能夠維持安定。
鹹康五年(339年),郗鑑病重,將府中事務交給長史劉遐,上疏請求辭職,並推薦蔡謨為都督、徐州刺史,來接替自己。還推薦自己的侄子郗邁為兗州刺史。此疏上奏後,朝廷便任命蔡謨為太尉(郗鑑)軍司。 [12-13] 
同年,郗鑑病逝,享年七十一歲。成帝派御史持節護喪事,以太牢禮祭祀,追贈太宰,諡號文成。 [14] 

郗鑑主要影響

永嘉之亂時,郗鑑避難於嶧山、鄒山,招撫流民,抵抗石勒等部,聚眾至數萬。 [2]  [3] 
晉明帝即位後,郗鑑回到建康,與明帝商議平滅圖謀不軌的大將軍王敦 [6]  太寧二年(324年),統領各屯營對抗進攻建康的叛軍大將錢鳳等部,又派兵奇襲並大敗叛黨王含,成功討平王敦之亂 [7] 
咸和二年(327年),蘇峻之亂爆發,郗鑑堅守廣陵。 [9]  之後更渡江,與勤王義軍會合,旋即回屯京口,修築大業、曲阿和庱亭三壘,以抵禦叛軍進攻。咸和四年(329年),派部下追斬逃竄的叛軍首領蘇逸等,收降殘部一萬餘人。 [10] 
郗鑑與重臣王導卞壼等同受遺詔輔晉成帝,統領南下流民,長年屯駐於京口北府),以防禦後趙侵擾,並護衞建康朝廷。 [8]  [11]  他拒絕大將陶侃、外戚庾亮廢王導的建議,“協調當權諸門閥士族之間的關係” [15]  ,阻止了朝中的士族鬥爭。 [16] 

郗鑑歷史評價

紀瞻:伏見前輔國將軍郗鑑,少立高操,體清望峻,文武之略,時之良幹。昔與戴若思(戴淵)同闢,推放荒地,所在孤特,眾無一旅,救援不至。然能綏集殘餘,據險歷載,遂使兇寇不敢南侵。但士眾單寡,無以立功,既統名州,又為常伯。若使鑑從容台闥,出內王命,必能盡抗直之規,補袞職之闕……以鑑年時,則與若思同;以資,則俱八坐。況鑑雅望清重,一代名器。 [18-19] 《請徵郗鑑疏》
王敦:郗道徽儒雅之士,名位既重,何得害之! [16] 晉書》引
陶侃:司空鑑簡素貞正,內外惟允。 [20-21] 《上表遜位》
司馬衍:惟公道德衝邃,體識弘遠,忠亮雅正,行為世表,歷位內外,勳庸彌著。乃者約峻狂狡,毒流朝廷,社稷之危,賴公以寧。功侔古烈,勳邁桓文。 [16]  [22] 《贈郗鑑爵諡冊》
孫綽:摛藻風雲,策名帝錄。肇階方尺,遂隆台嶽。王室未休,吾何以豫?興言再慨,思康天步。將俾皇化,歸之大素。彼蒼者天,曾不遐祚。哲人其萎,民斯攸慕。嗟爾後昆,式瞻宏度。 [23] 《太宰郗鑑碑》
房玄齡:①道徽儒雅,柔而有正,協德始安,頗均連璧。 [16] 《晉書》)②道徽忠勁,高芬遠映。 [16] 《晉書》
洪邁:百年之間,會稽王昱(司馬昱)、道子(司馬道子)、元顯(司馬元顯)以宗室,王敦、二桓(桓温桓玄)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壺陸玩、郗鑑、陸曄王彪之、坦之(王坦之)不任事,其真託國者,王導庾亮何充庾冰蔡謨殷浩謝安劉裕八人而已。 [24] 容齋隨筆
胡三省:庾亮之謀,微郗鑑拒之於外,孫盛諫止於內,必再亂天下矣。 [25] 資治通鑑》注
王夫之:①其時,紀瞻、卞壺、陶侃、郗鑑之儔,林立於江左,而以上流兵柄授之於王敦,導豈有不逞之謀哉? [26] 讀通鑑論)②郗公愛子死而不哭,卞令力疾戰而喪元,二君子者,無諸己非諸人,危言以定褒貶,非導之所能也。 [27] 《讀通鑑論》)③東晉之臣,可勝大臣之任者,其為郗公乎! [27] 《讀通鑑論》)④峻雖反,主雖危,而終平大難者,郗鑑、温嶠也,以死殉國者,卞壺也,皆亮所引與同衞社稷者也。 [27] 《讀通鑑論》
蔡東藩:君明還要仗臣忠,一德同心始立功。莫道茂弘堪寄命,赤心到底讓郗公。 [28] 兩晉演義
田餘慶:蘇峻亂平後,江左相對安定,無內戰七十年,遂得以拒胡族於淮漢,息斯民於江左,郗鑑所起的積極作用,是巨大的……大臣之任,不重在操持庶政,而重在執道經邦,東晉皇權不振,大臣更應如此。郗鑑南來後,最重要的邦國大計,莫過於協調當權諸門閥士族之間的關係,杜絕覬覦,以穩定一個抗胡政權,使人民得以生存。郗鑑在這方面的作為,與其它門閥士族之居位者相比較,可稱述者較多,可指責者較少。 [15] 東晉門閥政治

郗鑑軼事典故

郗鑑體有三反

名臣卞壼曾經指出郗鑑身上的三種矛盾現象:
  • 侍奉君主很正直,卻喜歡下屬奉承自己(方於事上,好下佞己);
  • 很注意加強清廉節操方面的修養,卻非常喜歡計較財物得失(治身清貞,大修計校);
  • 自己喜歡讀書,卻討厭別人做學問(自好讀書,憎人學問)。 [29] 

郗鑑相互推崇

晉明帝曾問名士周顗 :“你自己認為你和郗鑑相比,誰更強些?”周顗説:“郗鑑和臣相比,似乎更有功力。”明帝又問郗鑑,郗鑑説:“周顗和臣相比,有國士家風。” [30] 

郗鑑意不在多

郗鑑就任司空時,對同座的人説:“我平生志向不高,碰上世事紛亂,便升上三公之位。想到朱博徒有空名,內心實在有愧。” [31] 

郗鑑郗公含飯

郗鑑在永嘉之亂時避居鄉間,生活非常窮困,以至於要捱餓。鄉里人尊敬郗鑑的名望德行,就輪流給他做飯吃。當時其兄之子郗邁、外甥周翼都年幼,郗鑑常常帶着他們一起外出就食。鄉人説:“ 大家都飢餓睏乏,因為您的賢德,所以我們要共同幫助您,如果再加上兩個孩子,恐怕就不能一同養活了。”從此郗鑑就一個人去吃飯,把飯含在兩旁,回來後吐給倆孩子吃,得以一同存活,並渡江入仕東晉。郗邁官至護軍,周翼任剡縣令。郗鑑去世後,周翼懷想過去郗鑑的撫育之恩,便解職回鄉,以席苫為他守喪三年。 [32] 
唐人李翰有“氾毓字孤,郗鑑吐哺”之語。 [33]  李端在《酬丘拱外甥覽餘舊文見寄》亦稱:“舅乏郤鑑愛,君如衞玠賢。” [34] 

郗鑑人際關係

輩分
關係
姓名
簡介
家世
高祖
東漢末年官至御史大夫
子輩
長子
官至會稽內史、鎮軍將軍。死後追贈侍中司空諡號“文穆”。
次子
官至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等。死後諡號“簡”。
女兒
一作郗璇,嫁右軍將軍王羲之
孫輩
孫子
郗愔長子,大司馬桓温黨羽,任大司馬左長史
郗融
郗愔次子。
郗衝
郗愔三子。
郗曇之子,官至徵虜將軍秦雍二州刺史。
郗曇女,出嫁名士王獻之,後離婚
郗儉之
郗超從弟
曾孫輩
曾孫
郗儉之之子,過繼郗超為嗣,襲爵南昌公,官至南蠻校尉、假節。
表格參考資料: [16] 

郗鑑主要作品

郗鑑工於書法,有《災禍帖》存於《淳化閣帖》中。
郗鑑有文集十卷傳世,今已佚。《全晉文》錄有《上疏遜位》、《周札加贈議》、《又駁》、《書》。 [17] 

郗鑑後世紀念

關於郗鑑墓的所在地,有數種説法:
1、郗鑑墓位於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城南3.5公里,馬集鄉上店子村南燈台山西麓。墓地有二座高大的封土堆,直徑約20米,高5米。據《嘉祥縣誌》載:“晉太尉郗鑑墓在城南7裏,有郗城,城旁有墓,墓前有二石台,相去丈許,其高約二丈,悉鏤花卉,其頂斗拱工細,鱗瓦參差,形如燈檠,故名燈台山雲。”1992年山東省人民政府公佈為第二批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2、郗公墓位於山東省微山湖東岸的郗山西坡上,由其女婿王羲之為其題寫碑文“晉兗州刺史郗公鑑之墓” ,曹毗題郗公墓道:“青松羅前隧,翠碑表高墳,玉顏無餘映,蕙風有餘燻。”原郗公墓碑有兩説:一為被盜,一為雷擊。後墓碑是民國年間郗山熱心人重立,文革期間被砸爛,郗公墓址在郗山六村殷延運家附近,已經被剷平。
3、江蘇省常州市也有郗公墓,疑為衣冠墓

郗鑑影視形象

年份
影視劇名
飾演者
1982
筆中情
程之(太尉齊慎,原型為郗鑑)
2015
李光復

郗鑑史料索引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16] 
參考資料
  • 1.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郗鑑,字道徽,高平金鄉人,漢御史大夫慮之玄孫也。少孤貧,博覽經籍,躬耕隴畝,吟詠不倦。以儒雅著名,不應州命。趙王倫闢為掾,知倫有不臣之跡,稱疾去職。及倫篡,其黨皆至大官,而鑑閉門自守,不染逆節。惠帝反正,參司空軍事,累遷太子中舍人、中書侍郎。東海王越闢為主簿,舉賢良,不行。徵東大將軍苟晞檄為從事中郎。晞與越方以力爭,鑑不應其召。從兄旭,晞之別駕,恐禍及己,勸之赴召,鑑終不回,晞亦不之逼也。
  • 2.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及京師不守,寇難鋒起,鑑遂陷於陳午賊中。邑人張實先求交於鑑,鑑不許。至是,實於午營來省鑑疾,既而卿鑑。鑑謂實曰:“相與邦壤,義不及通,何可怙亂至此邪!”實大慚而退。午以鑑有名於世,將逼為主,鑑逃而獲免。午尋潰散,鑑得歸鄉里。於時所在饑荒,州中之士素有感其恩義者,相與資贍。鑑復分所得,以恤宗族及鄉曲孤老,賴而全濟者甚多,鹹相謂曰:“今天子播越,中原無伯,當歸依仁德,可以後亡。”遂共推鑑為主,舉千餘傢俱避難於魯之嶧山。
  • 3.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元帝初鎮江左,承製假鑑龍驤將軍、兗州刺史,鎮鄒山。時荀籓用李述,劉琨用兄子演,併為兗州,各屯一郡,以力相傾,闔州編户,莫知所適。又徐龕、石勒左右交侵,日尋干戈,外無救援,百姓饑饉,或掘野鼠蟄燕而食之,終無叛者。三年間,眾至數萬。帝就加輔國將軍、都督兗州諸軍事。
  • 4.    《晉書·卷四十九 ·列傳第十九》:時州里稱陳留阮放為宏伯,高平郗鑑為方伯,泰山胡毋輔之為達伯,濟陰卞壺為裁伯,陳留蔡謨為朗伯,阮孚為誕伯,高平劉綏為委伯,而曼為濌伯,凡八人,號兗州八伯,蓋擬古之八雋也。
  • 5.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永昌初,徵拜領軍將軍,既至,轉尚書,以疾不拜。時明帝初即位,王敦專制,內外危逼,謀杖鑑為外援,由是拜安西將軍、兗州刺史、都督揚州江西諸軍、假節,鎮合肥。敦忌之,表為尚書令,徵還。
  • 6.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道經姑孰,與敦相見,敦謂曰:“樂彥輔短才耳。後生流宕,言違名檢,考之以實,豈勝滿武秋邪?”鑑曰:“擬人必於其倫。彥輔道韻平淡,體識衝粹,處傾危之朝,不可得而親疏。及愍懷太子之廢,可謂柔而有正。武秋失節之士,何可同日而言!”敦曰:“愍懷廢徙之際,交有危機之急,人何能以死守之乎!以此相方,其不減明矣。”鑑曰:“丈夫既潔身北面,義同在三,豈可偷生屈節,靦顏天壤邪!苟道數終極,固當存亡以之耳。”敦素懷無君之心,聞鑑言,大忿之,遂不復相見,拘留不遣。敦之黨與譖毀日至,鑑舉止自若,初無懼心。敦謂錢鳳曰:“郗道徽儒雅之士,名位既重,何得害之!”乃放還台。鑑遂與帝謀滅敦。
  • 7.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既而錢鳳攻逼京都,假鑑節,加衞將軍、都督從駕諸軍事。鑑以無益事實,固辭不受軍號。時議者以王含、錢鳳眾力百倍,苑城小而不固,宜及軍勢未成,大駕自出距戰。鑑曰:“羣逆縱逸,其勢不可當,可以算屈,難以力競。且含等號令不一,抄盜相尋,百姓懲往年之暴,皆人自為守。乘逆順之勢,何往不克!且賊無經略遠圖,惟恃豕突一戰,曠日持久,必啓義士之心,令謀猷得展。今以此弱力敵彼強寇,決勝負於一朝,定成敗於呼吸,雖有申胥之徒,義存投袂,何補於既往哉!”帝從之。鑑以尚書令領諸屯營。
  • 8.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及鳳等平,温嶠上議,請宥敦佐吏,鑑以為先王崇君臣之教,故貴伏死之節;昏亡之主,故開待放之門。王敦佐吏雖多逼迫,然居逆亂之朝,無出關之操,準之前訓,宜加義責。又奏錢鳳母年八十,宜蒙全宥。乃從之。封高平侯,賜絹四千八百匹。帝以其有器望,萬機動靜輒問之,乃詔鑑特草上表疏,以從簡易。王導議欲贈周札官,鑑以為不合,語在札傳。導不從。鑑於是駁之曰:“敦之逆謀,履霜日久,緣札開門,令王師不振。若敦前者之舉,義同桓文,則先帝可為幽厲邪?”朝臣雖無以難,而不能從。俄而遷車騎將軍、都督徐兗青三州軍事、兗州刺史、假節,鎮廣陵。尋而帝崩,鑑與王導、卞壼、温嶠、庾亮、陸曄等並受遺詔,輔少主,進位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加散騎常侍。
  • 9.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咸和初,領徐州刺史。及祖約、蘇峻反,鑑聞難,便欲率所領東赴。詔以北寇不許。於是遣司馬劉矩領三千人宿衞京都。尋而王師敗績,矩遂退還。中書令庾亮宣太后口詔,進鑑為司空。鑑去賊密邇,城孤糧絕,人情業業,莫有固志,奉詔流涕,設壇場,刑白馬,大誓三軍曰:“賊臣祖約、蘇峻不恭天命,不畏王誅,兇戾肆逆,幹國之紀,陵汨五常,侮弄神器,遂制脅幽主,拔本塞原,殘害忠良,禍虐黎庶,使天地神祇靡所依歸。是以率土怨酷,兆庶泣血,鹹願奉辭罰罪,以除元惡。昔戎狄泯周,齊桓糾盟;董卓陵漢,羣后致討。義存君親,古今一也。今主上幽危,百姓倒懸,忠臣正士志存報國。凡我同盟,既盟之後,戮力一心,以救社稷。若二寇不梟,義無偷安。有渝此盟,明神殘之!”鑑登壇慷慨,三軍爭為用命。乃遣將軍夏侯長等間行,謂平南將軍温嶠曰:“今賊謀欲挾天子東入會稽,宜先立營壘,屯據要害,既防其越逸,又斷賊糧運,然後靜鎮京口,清壁以待賊。賊攻城不拔,野無所掠,東道既斷,糧運自絕,不過百日,必自潰矣。”嶠深以為然。
  • 10.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及陶侃為盟主,進鑑都督揚州八郡軍事。時撫軍將軍王舒、輔軍將軍虞潭皆受鑑節度,率眾渡江,與侃會於茄子浦。鑑築白石壘而據之。會舒、潭戰不利,鑑與後將軍郭默還丹徒,立大業、曲阿、庱亭三壘以距賊。而賊將張健來攻大業,城中乏水,郭默窘迫,遂突圍而出,三軍失色。參軍曹納以為大業京口之捍,一旦不守,賊方軌而前,勸鑑退還廣陵以俟後舉。鑑乃大會僚佐,責納曰:“吾蒙先帝厚顧,荷託付之重,正復捐軀九泉不足以報。今強寇在郊,眾心危迫,君腹心之佐,而生長異端,當何以率先義眾,鎮一三軍邪!”將斬之,久而乃釋。會峻死,大業圍解。及蘇逸等走吳興,鑑遣參軍李閎追斬之,降男女萬餘口。
  • 11.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拜司空,加侍中,解八郡都督,更封南昌縣公,以先爵封其子曇。時賊帥劉徵聚眾數千,浮海抄東南諸縣。鑑遂城京口,加都督揚州之晉陵吳郡諸軍事,率眾討平之。
  • 12.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進位太尉。後以寢疾,上疏遜位曰:“臣疾彌留,遂至沈篤,自忖氣力,差理難冀。有生有死,自然之分。但忝位過才,會無以報,上慚先帝,下愧日月。伏枕哀嘆,抱恨黃泉。臣今虛乏,救命朝夕,輒以府事付長史劉遐,乞骸骨歸丘園。惟願陛下崇山海之量,弘濟大猷,任賢使能,事從簡易,使康哉之歌復興於今,則臣雖死,猶生之日耳。臣所統錯雜,率多北人,或逼遷徙,或是新附,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臣宣國恩,示以好惡,處興田宅,漸得少安。聞臣疾篤,眾情駭動,若當北渡,必啓寇心。太常臣謨,平簡貞正,素望所歸,謂可以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息晉陵內史邁,謙愛養士,甚為流亡所宗,又是臣門户子弟,堪任兗州刺史。公家之事,知無不為,是以敢希祁奚之舉。”疏奏,以蔡謨為鑑軍司。
  • 13.    《資治通鑑·卷九十六·晉紀十八·顯宗成皇帝中之下》:南昌文成公郗鑑疾篤,以府事付長史劉遐,上疏乞骸骨,且曰:“臣所統錯雜,率多北人,或逼遷徙,或是新附,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臣宣國恩,示以好惡,處與田宅,漸得少安。聞臣疾篤,眾情駭動,若當北渡,必啓寇心。太常臣謨,平簡貞正,素望所歸,謂可以為都督、徐州刺史。”詔以蔡謨為太尉軍司,加侍中。
  • 14.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鑑尋薨,時年七十一。帝朝晡哭於朝堂,遣御史持節護喪事,贈一依温嶠故事。冊曰:“惟公道德衝邃,體識弘遠,忠亮雅正,行為世表,歷位內外,勳庸彌著。乃者約峻狂狡,毒流朝廷,社稷之危,賴公以寧。功侔古烈,勳邁桓文。方倚大猷,籓翼時難,昊天不弔,奄忽薨殂,朕用震悼於厥心。夫爵以顯德,諡以錶行,所以崇明軌跡,丕揚徽劭。今贈太宰,諡曰文成,祠以太牢。魂而有靈,嘉茲寵榮。”
  • 15.    《東晉門閥政治》  .世説新語精讀[引用日期2015-04-22]
  • 16.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0-31]
  • 17.    《全晉文·卷一百九》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3-11-02]
  • 18.    《晉書·卷六十八 ·列傳第三十八》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4-02-20]
  • 19.    《全晉文·卷一百十三》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8-11-24]
  • 20.    《晉書·卷六十六·列傳第三十六》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3-12-15]
  • 21.    《全晉文·卷一百一十》  .古曲網[引用日期2018-11-24]
  • 22.    《全晉文·卷十》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8-11-24]
  • 23.    《全晉文·卷六十二》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2-15]
  • 24.    《容齋隨筆·卷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2]
  • 25.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卷第九十六·晉紀十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2]
  • 26.    《讀通鑑論·卷十三·元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2]
  • 27.    《讀通鑑論·卷十三·明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5-04-22]
  • 28.    兩晉演義:逆賊橫行廷臣受戮 皇靈失馭嗣子承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2-20]
  • 29.    《世説新語·品藻第九》:卞望之雲:“郗公體中有三反:方於事上,好下佞己,一反;治身清貞,大修計校,二反;自好讀書,憎人學問,三反。”
  • 30.    《世説新語·品藻第九》:明帝問周伯仁:“卿自謂何如郗鑑?”周曰:“鑑方臣,如有功夫。”復問郗,郗曰:“周顗比臣,有國士門風。”
  • 31.    《世説新語·言語第二》:郗太尉拜司空,語同坐曰:“平生意不在多,值世故紛紜,遂至台鼎。朱博翰音,實愧於懷。”
  • 32.    《晉書·卷六十七 ·列傳第三十七》::初,鑑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鑑名德,傳共飴之。時兄子邁、外甥周翼並小,常攜之就食。鄉人曰:“各自飢困,以君賢,欲共相濟耳,恐不能兼有所存。‘鑑於是獨往,食訖,以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邁位至護軍,翼為剡縣令。鑑之薨也,翼追撫育之恩,解職而歸,席苫心喪三年。
  • 33.    蒙求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1-02]
  • 34.    《全唐詩·卷二百八十六》  .漢典古籍[引用日期2013-12-1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