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逆都市化

鎖定
當代特大城市因人口和各種職能迅速向郊區擴散轉移,從而使郊區變為具有市區多種職能的城市化地域的過程稱之為逆都市化。
也被人們稱之為郊區化或郊區城市化。
中文名
逆都市化
外文名
suburbanisation
又    稱
郊區化
定    義
城市向郊區轉移的過程
反義詞
都市化
所屬學科
地理學
社會學

逆都市化根本原因

逆都市化的根本原因是急速膨脹的城市人口超過市區地域的負荷容量,致使城市內部土地利用緊張,交通擁擠,居住和環境條件惡化;而郊區空間開闊,高速公路地下鐵道等現代化交通工具和設施,為移居提供了方便。故郊區化以人口和住宅為先行,後為商業、辦事機構。工業企業、特別是大型企業或因地價或因環境、交通運輸、勞動力供應、專業化和協作配套生產等需求,為擴大再生產,也相繼趨向於條件更好的郊區。在此基礎上逐步實現多種職能的逆都市化。

逆都市化結果

在逆都市化過程中,隨着人口和產業從市區移向郊區,特大城市地域結構由集中趨向分散。但因郊區各種條件的改善,不免吸引外國或其他地區遷入人口和工業企業,也會造成整個城市範圍的擴大和人口、產業、資本的更大集中,以及城、郊區結構失調。
如在逆都市化快速發展的西歐和北美一些國家,出現市中心衰落和停滯;而在逆都市化發展相對緩慢的國家(如蘇聯、東歐特大城市和中國北京、上海等),則出現市中心區與郊區平行發展佈局。

逆都市化都市化

都市化是社會經濟關係、人口、生活方式等由農村型向都市型轉化的過程。亦稱城市化城鎮化 [1] 

逆都市化都市化過程

都市化過程包括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3個方面:
①在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基礎上,產業結構由農業型經濟轉變為工業型經濟。
②人口向都市地區集中,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變,市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大。
③社會生活向都市性狀態轉變,都市生活方式擴展到其他領域;人際間的血緣、親緣關係削弱,業緣關係強化。
這3個方面綜合的空間形式是都市地域的擴大、市鎮數目的增多和都會地區的出現。
都市化的過程表現為不同的形式。
從擴展的方式來看,有連續型跳躍型
連續型指都市的離心擴展與市區保持接壤的狀態,連續漸次地向外推進的發展方式,即都市逐漸擴大新區域。
跳躍型指都市在擴展過程中出現空間上與中心市區間離、功能上又與之保持聯繫的新區域的發展方式,如衞星城鎮。
從擴展的推力來看,有自力型外力型
自力型指都市的擴展與新城的建立主要依靠本地內部的力量,即用本地區的財力、物力和人力逐漸推進。
外力型指都市的擴展、新城的建立主要依靠本地區以外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依靠外力發展都市區域,推進的速度一般比較快,但外力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
生活方式的轉變來看,有擴散型強化型
擴散型指隨着都市的擴展,都市生活方式通過各種媒介影響鄰近或較遠的農村地區,使農村生活方式逐漸向都市生活方式轉變。
強化型指都市區域特別是新建區域社會生活都市性狀態的增強或加劇。

逆都市化測度指標

因研究者的角度不同,都市化的測度指標也不相同。
常用的有主要指標法綜合指標法
主要指標法是選擇對都市化表徵意義最強的、又便於統計的人口比例指標和土地利用指標,以説明都市化狀態的方法。都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是最常用的都市化測度指標,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國際上一般認為,市鎮人口占全國或地區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0%以上為都市化高度發展狀態;達到40%以上為都市化中等發展狀態;達到20%以上為一般發展狀態;在20%以下則為都市化低水平狀態。土地利用指標是以土地的使用和地域範圍説明都市化水平。測度的方法主要是統計一定時期內非都市用地變為都市用地的比率,都市化的水平與這一比率成正比。
綜合指標法即選用與都市化有關的多種指標,進行統計和綜合分析,説明都市化水平。綜合指標一般包括人口比重、都市面積、工業產品率、年度財政收入比率、商業銷售額、各類產業的人口結構、管理人口率等。都市區位學指標也是一種説明都市水平的綜合指標。社會學家P.A.索羅金將都市和農村相比較,提出了都市性的程度的測定指標,包括職業、環境、社區、異質與同質、社會流動、社會互動體系等方面。經過對多項指標的綜合分析,可以比較準確地確定都市性程度,這是測定農村社會向都市社會過渡的主要尺度。

逆都市化形成原因

都市化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結果,是近代工業化的直接產物。近代都市是在工業革命後迅速發展的。工業革命所解放出來的生產力,將社會生產推進到一個新階段,產生了大批新興工業,人口被大量地吸收到工業中來。工業的發展,使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舊城市不斷改造、擴大,新的市(鎮)大批出現。
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後的一個多世紀,是都市化過程迅速發展的時期。這一過程在許多發展中國家還在繼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生產力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都市化過程進入一個新階段:都市化的進程進一步加快,都市化與現代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除了上述基本原因之外,都市特別是大都市的吸引力也是推動都市化進程的一個重要因素。都市職業種類繁多,可容納更多的求職者,並提供各種職業選擇的機會;服務設施比較齊全,經濟待遇和服務質量一般高於農村;娛樂活動多樣化,精神生活豐富多采;交通方便,信息廣泛,社交機會多;社會流動快,有助於滿足人們的各種追求;生活方式多樣化,更具有吸引力等等。這些因素吸引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都市聚集。

逆都市化影響

都市化對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帶動整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的地步,帶來人與人相互關係和社會交往的變化,促進生活方式的變遷,改變家庭的結構和職能,使其更適合社會發展的要求。
都市化對於文化、教育、語言、宗教、倫理和社會心理等,也具有重大的影響。都市化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都市化也帶來各種新的問題,如住房、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一些經濟發達國家採取了相應的措施。如郊區化,有人稱之為逆都市化現象。在郊區化過程中,人口、住宅、工作地點往市區外分散,避免市區日益增大的壓力。郊區化現象並沒有改變都市化的趨勢。
參考資料
  • 1.    (英)諾南·帕迪森.城市研究手冊.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