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郇華民

鎖定
郇華民(1907-1991年),江蘇省東海縣房山鎮人。連雲港地區近現代教育、高等教育特別是師範教育的重要奠基人和開拓者。 [1-2]  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變賣良田50畝,團結一批進步青年在家鄉創辦郇圩小學,兼辦農民夜校,傳播文化知識和進步思想。先後擔任過革命根據地創辦的沭宿海中學、沭海中學副校長,濱海中學校長兼黨支部書記等職。解放後,又奉命接管東海師範學校,先後擔任江蘇省海州師範學校(今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校長、黨支部書記,並調任新海連醫科專科學校(今徐州醫科大學)副校長、連雲港水產專科學校(今江蘇海洋大學)校長等職。 [3-6] 
從20世紀20年代創辦第一所鄉村學校開始,郇華民便將革命教育視為一種信仰,併為之奮鬥一生。從鄉村教育到國難教育,從戰時教育再到新時代的高等教育,他輾轉創辦10所學校,以實幹的奮鬥精神、知行合一的道德品行,將革命教育的火種燃遍蘇北魯南;以異於常人的堅守和操勞,沉澱出豐厚的精神沃土,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培養了大批人才,成為一個大寫的教育者。 [1] 
中文名
郇華民
國    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省東海縣房山鎮
出生日期
1907年
逝世日期
1991年5月31日
主要成就
連雲港市近現代教育的重要奠基人
連雲港市高等教育的重要奠基人
連雲港市師範教育的開拓者

目錄

郇華民報國

1928年夏,從東海中學(海州師範學校的前身,今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初中畢業的郇立三(郇華民原名)決定變賣家中的50畝田地,在家鄉東海縣郇圩村重建郇圩小學。
1928年初,東海縣黨組織在江蘇省委派來的李超時、葉子鈞等人的組織下,重建“東海特別支部”,其中一名成員張淦清,經組織安排到郇圩小學任教。在張淦清等人的介紹下,在郇圩小學的一間教室裏,郇立三面對鮮豔的黨旗莊嚴宣誓。隨着郇圩黨支部的成立,擔任宣傳委員的郇立三,在思想和工作上有了更為清晰的前進方向。經黨支部建議,郇圩小學白天教孩子,晚上開辦農民夜校,提高農民文化知識和思想水平,教識字、學文化、分析時事,郇圩以及附近的幾個農莊相繼建立了農民協會,郇圩黨支部的力量迅速擴大。
1928年底,東海特支擴大為東海縣委。隨着1929年東海縣國民黨當局發動“6·1”大逮捕,郇立三被迫離開家鄉前往上海。為進一步學習馬列理論和文化知識,提高思想素質,郇立三進入上海建南中學學習。這也是由中國共產黨創辦的一所培養革命幹部的學校。
1930年5月29日,郇立三接到組織指示,參加了上海紀念“五卅慘案”集會遊行。他很快被警察注意到,沒等撤離就被當局抓獲。郇立三後來一直使用的名字“華民”就是在這次被捕審訊時臨時報出的。“華民”,即中國人,他時刻提醒自己,牢記那段苦難的歷史,牢記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
由於組織積極營救,加上證據不足,郇華民兩個月後被釋放。然而,此時的建南中學已被當局勒令解散。這段時間是郇華民此生中系統學習馬列理論知識最認真有效的一次,確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一次最重要的學習活動,也為郇華民日後從事黨的教育工作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1930年,組織決定凡外地來上海的同志,如果沒有公開職業的掩護,必須離開上海。在上級組織代表的動員之下,郇華民決定回鄉繼續開展工作,進行革命鬥爭。 [1] 

郇華民信仰

1933年,隨着國民黨的破壞,海屬地區(主要是今連雲港市及屬縣)黨組織癱瘓,革命陷入低潮。失去關係的黨員雖然得不到組織的領導,但他們時刻關注着黨的聲音。
1935年,中共中央發表了《八一宣言》。海屬地區的一些早期黨員在這樣的形勢下積極活動起來,宣傳黨的抗日主張。
1936年8月,“東海抗日義勇團”成立。盧溝橋事變後,郇華民意識到,面對日寇侵略,必須要做出更為細緻紮實的工作,而沒有黨的領導很容易迷失方向。這時,他想起報紙上刊載八路軍在西安設辦事處的消息,心中彷彿點亮了一盞明燈,於是“義勇團”研究決定,去西安找黨。
1938年,郇華民一行經“八路軍駐西安辦事處”介紹,全部進入涇陽縣安吳堡舉辦的“西北戰時青年訓練班”學習。“青訓班”的課程設政治課和軍事課兩大類,由胡喬木、馮文彬、劉瑞龍等黨內知名學者和軍事專家任教。這也使得郇華民一行在軍事知識技能和思想上有了很大的提高。
徐州淪陷後,從“青訓班”結業後返鄉的郇華民與中共地下黨工作團取得了聯繫,將“東海抗日義勇團”組建成為“青年救國團”,團總部設在郇圩小學,下設24個分團,正式團員800多人,不到兩個月就發展至1000多人。
就在“青救團”抗日活動蓬勃開展之際,有一件事始終縈繞郇華民心頭,在“西北戰時青年訓練班”結業後,組織上曾安排他前往徐州轉接組織關係,然而適逢日軍轟炸,徐州聯絡地點的組織已經轉移。
1938年,郇華民一行赴山東郯城尋找黨組織,然而此事仍然沒有進展。同年10月,“青救團”指派周朝、劉鳳錦等人前往郯城莊塢青救訓練班學習。周朝隨後進入山東沂水岸堤抗大分校學習,並於當年12月受組織安排回東海縣開展工作。
1941年初至1948年秋,郇華民在組織的安排下,全力轉移到另一條戰線上,即根據黨中央下發的《大量吸收知識分子》的指示精神,創辦學校,培養進步青年,為黨輸送革命人才。
這段時期,郇華民苦心創建了沭宿海中學、沭海中學、濱海中學、濱南中學等學校。當時的學校流動性大,很少有固定校舍。為了適應這種戰時特點,郇華民和老師們曾創造了一種隨時可移動的課桌和板凳——課桌凳,實際上是由一個可以摺疊的“坐扎子”和一塊“課桌板”組成,轉移時繫好帶子往揹包上一綁即可出發。住下來在地頭樹下上課時,人往“坐扎子”上一坐,“課桌板”擱在腿上可以放書,前面老師把黑板往樹上一掛即可上課。這種輕便靈活的教學工具很快傳到了根據地的其他學校。
創建沭海中學時,因為學校建在八路軍一一五師師部附近,郇華民經常上門邀請師部和來視察部隊的首長給學校師生作報告。肖華、林乎加等人都曾先後做過學校的“臨時教員”。
1943年春,八路軍部隊發動郯城戰役,郇華民帶領海陵縣(今連雲港東海縣)北部幾所學校120多名大齡男生和男教師,冒着槍林彈雨向前線運送彈藥,送飯送水,僅糧食就運送了上萬斤。 [1] 

郇華民赤子

1948年11月7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控制了新海連(連雲港市前稱)全境。時任中共中央華東局秘書長、濱海地委書記兼濱海軍分區政治委員的谷牧奉命接管新海連。時年41歲,擔任濱海中學校長的郇華民星夜兼程,抵達魯中南軍區機關。經過一番徹夜長談,谷牧給郇華民下達的任務是接管江蘇省立東海師範(現為連雲港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海師”)並儘快復課。
1948年,國民黨從海州地區撤退時,原海師遭到了毀滅性破壞,所有圖書、儀器蕩然無存,甚至連教室、辦公室的門窗都被卸走了。更令人痛心的是,海師大批師生或被國民黨軍裹挾而走,或失散無蹤。
郇華民面對的,幾乎是一片斷壁殘垣。為了延請名師,郇華民的腳步踏遍了海州的周邊地區。為了動員學生入學,他常常往返於東海縣與連雲區之間,動輒步行上百公里,不知磨破了多少雙布鞋。
為了儘快完成校舍建設,郇華民提出勞動建校,“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他時常説的一句話:“海師出來的學生,大多要到農村教書,沒有吃苦精神,不懂生產技能,就不能在那些窮鄉僻壤安身立命,辦好學校,實現為人民服務的志向。”
由於缺乏運輸工具,郇華民常常帶領學生揮汗如雨,用簡易撬槓將一根根木料從10多里外的海州火車站“撬”回學校。
每隔一段時間,學校總務處都會組織學生到車站搬運糧草,“開始學生們很不習慣,拿着扁擔走在大街上都不敢抬頭,但一看身形瘦削的郇校長扛着扁擔走在隊伍最前頭,一切顧慮也就打消了。”
為了美化校園,郇華民請學校美術老師設計校舍的壁畫,有工人鍊鋼、農民種田、戰士守疆;為了增廣學生的地理知識,激發他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他請地理老師在操場邊塑出一塊巨型中國地理模型;為了使學生更易掌握生物知識,他請老師做了幾個屋的生物標本…… [1] 
郇華民相信,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從潛移默化做起,後來的歷史也證明,兩萬餘名海師校友遍佈海內外,不僅為蘇北魯南地區的教育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更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優秀人才。 [1] 
從1927年創辦第一所學校劉灣小學,到1982年年底離休,“奉獻”和“服務”,貫穿了郇華民長達55年的教育生涯。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