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禹王城

(黃岡禹王城)

鎖定
禹王城又名邾城,女王城,汝王城,呂陽城等名稱。黃岡城區西北側黃(州)團(風)公路的西面約50米。城址現存面積1.5平方公里,人口2.6萬。1980年文物普查時進行了複查。城址整體呈長方形,城垣大部分保存較好,周長約5.5公里,城垣高5-8米,寬8-15米,在南北城垣各有一寬5-7米的缺口,東部城垣有二個6-7米的缺口,西部城垣毀壞嚴重;城垣的缺口處應為門道。禹王城是黃岡最古老的城址。
中文名
禹王城
景點級別
省級
佔地面積
1.5 km²

禹王城發展歷史

據《黃州府志》載:楚滅(今山東鄒縣),徙國君邾子移居於此,曰邾城(現黃州禹王)。唐杜佑通典》雲故邾國在黃州黃岡縣北百二十里。漢置邾縣(今湖北黃州),隋為永安郡治,唐中和元年(885年)遷州、縣治於此(今黃岡市黃州區禹王城)。俗名女王城,傳為楚王女之封地,後諧音為禹王城。晉鹹康四年(338年)毀於戰亂。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禹王城的名字,先後有邾城、女王城、汝王城、呂陽城、永安城等。《水經注.江水》中記載道:“江水又東,逕邾縣故城南,楚宣王滅邾,徙於此。”明弘治《黃州府志》中記載:“城中多土堆,俗稱女王城。”今人稱禹王城可能是明代以後的事了。

禹王城結構

禹王城 禹王城
禹王城城址東、南、北三面修有土築城牆,西面依託龍王脈山體支撐。現存面積1.5平方千米,整體呈長方形,南北走向,城垣大部分保存較好,周長約5.5千米,南北長1280-1420米,東西寬610-740米。城垣殘高5—8米,寬8—15米,在南北城垣各有一寬5—7米的缺口,東部城垣有二個6—7米的缺口,城垣的缺口處應為城門遺址。原濱長江,西面有2處港口。城垣四角外有面積約150-250平方米、殘高5-8米的夯築賀形台基,其中西南城角外一座稱“望夫墩”,遠近聞名。城外三面的護城河還依稀可辨。城內及城外有大量的春秋、戰國、漢代的墓葬及水井、灰坑等遺存。是鄂東地區保存較為完好的東周時期的古城址之一。

禹王城古代墓葬

禹王城的歷史還可能從地下出土文物中印證。據不完全統計,禹王城郊外共清理發掘墓葬近200座,城內出土東周遺物有銅劍、戈、錛、車馬器及蟻鼻錢,陶片以泥質灰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紋飾有繩紋、弦紋,器形有鬲、豆、罐、缽等;漢代遺物有泥質灰陶和瑳砂灰陶繩子紋筒瓦、板瓦殘片等3000餘件。尤以禹王城南約600米處的國兒衝、枕頭地兩個崗地上古墓羣居多,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其中1992年發掘汪家衝古墓最為密集。在長200米、寬15米的範圍內共發現90座。除16座空墓(被盜)外,其餘77座存有為數不等的隨葬品,出土陶器800餘件,銅器100餘件,玉器10餘體。鳥架懸鼓、二十三孔木瑟和8枚竹簡為鄂東首次發現。另禹王城北3千米太平寺村也有面積約四萬平方米的墓葬羣。這時於禹王城歷史和黃州城市源頭有着重要價值。
汪家衝墓羣
位於黃州區禹王辦事處汪家衝村,禹王城南約600米處的國兒衝、枕頭地兩個崗地上。該墓羣面積約三萬平方米,1975年因基建施工發現,墓葬均未見封土堆。1980—1999年間,由於黃(州)團(風)公路改擴建工程施工先後進行多次發掘,共發掘春秋——漢代的古墓葬200餘座,出土各時期的銅、陶禮器及各種生活用品、兵器、車馬器3000餘件。墓葬均為土坑豎穴,多為一槨一棺一邊箱一頭箱,少量一槨三棺一邊箱一頭箱的較大墓,最大的墓殘開口7—8米,寬5—6米。該墓羣是禹王城南發現墓葬較密、規模較大的墓地。

禹王城所獲榮譽

2022年1月,入選“湖北百年百大考古發現”。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