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邾城街道

鎖定
邾城街道,隸屬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是新洲區委、區政府駐地,新洲區政治、商貿、文化中心。 [1]  地處新洲區中心,東南與辛衝鎮接壤,東北與三店街道毗鄰,西南與汪集街道相連,西北與李集街道相依,總面積106.45平方千米。 [1]  截至2011年,邾城街道總人口有15.9萬人。 [1]  截至2022年10月,邾城街道轄24個社區、36個行政村; [2]  街道辦事處駐齊安大道352號。 [1] 
邾城街,有2377年曆史。 [1]  周顯王二年(前367年),楚宣王滅邾,徙民於此,始名邾城。秦,置邾邑(相當於縣)。,邾縣易名南安縣。隋,改南安縣為黃岡縣。1951年,析置新洲縣。1983年,劃屬武漢市管轄。1986年,境內分屬城關鎮和劉集鄉。1998年,城關鎮改建為邾城街。 [1] 
2011年,邾城街道財政總收入1.34億元,比2010年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入9612元,比2010年增長18%。 [1] 
中文名
邾城街道
行政區類別
街道
所屬地區
湖北省武漢市新洲區
地理位置
新洲區中心
面    積
106.45 km²
下轄地區
24個社區、36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齊安大道352號
電話區號
027
郵政編碼
4304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車牌代碼
鄂A
人    口
15.9萬人(截至2011年末總人口)

邾城街道歷史沿革

邾城街道地名由來

邾城街道,周顯王二年(前367年),楚宣王滅邾,遷其君徙其民於此,始名邾城 [1] 
邾城航拍圖 邾城航拍圖 [8]

邾城街道建置沿革

周顯王二年(前367年),楚宣王滅邾,遷其君徙其民於此,始名邾城
秦行郡縣制,以邾城置邾邑(相當於縣),後以邾城置衡山郡
漢高帝元年(前206年),項羽置衡山王國,封吳芮為衡山王,都邾。高帝五年(前202年),劉邦改封吳芮為長沙王,廢衡山王國,置淮南別郡,後以邾城置西陵縣。武帝,以西陵縣治邾城置江夏郡,邾城為郡、縣兩級治所。東漢建武六年(30年),遷江夏郡於夏口(今武漢市漢口),廢西陵縣,以邾城置邾縣
三國,邾城始屬魏,為荊州弋陽郡邾縣治所;後隸吳,為荊州蘄春郡邾縣治所。
晉惠帝,建西陽國,封西陽公羕為王,邾屬其地;南渡後,羕廢國滅,改稱西陽郡,邾城仍為邾縣治所。東晉鹹康四年(338年),置豫州,治邾城;後為後趙石虎將張貉度所陷,州廢。
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年),邾城易名南安,為南安縣治所,隸西陽郡;孝建元年(454年),廢南安,復邾縣,縣治複名邾城。齊建元二年(480年),復置南安縣,並於南安置齊安郡,治邾城。梁普通七年(526年),以齊安郡立南司州。北齊天保元年(550年),廢南司州,以齊安郡立衡州,於城東南一里許立小城為衡州治所,南安為州、郡、縣三級治所。陳太建五年(573年),地入陳,廢衡州,置定州,後改亭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仍以齊安郡立衡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西陽、齊安、定城諸郡,改衡州為黃州。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南安縣為黃岡縣,隸黃州永安郡,州、郡、縣並治。大業元年(605年),改黃州為永安郡,郡、縣並治。
唐武德三年(620年),復改永安為黃州;天寶元年(742年),再改黃州為齊安郡;乾元元年(758年),復置黃州,與齊安郡並治。光啓元年(885年),黃州州治、黃岡縣治東遷汝王城,稱故治邾城為舊州。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再遷黃州州治、黃岡縣治於江濱(今黃州),舊州改稱新州,後演變為新洲。宋、元、明、清,今邾城街始終為黃岡縣所轄。
清初,後黃岡縣劃為捕衙、團風、但店、新洲、倉子埠、陽邏等6個汛地,邾城隸屬新洲汛地。光緒七年(1881年),黃岡縣劃為9個鄉,邾城分屬慕義、上伍重、庶安3個鄉。
邾城航拍圖 邾城航拍圖 [9]
民國八年(1919年),黃岡縣劃為6個區,邾城隸屬第四區(新洲)。民國27年(1938年),日軍入侵,今新洲區境內出現國民政府、日偽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民主政府等3個政權。今邾城街境內大部為日偽軍佔領區,僅蕭橋南部及聯合等地為新四軍岡西辦事處所轄。民國28年(1939年),漢奸羅榮袞在新洲鎮組建偽黃岡縣政府,下設黃州、團風、新洲、倉埠、陽邏、李集等6個區,邾城隸屬新洲區。民國29年(1940年),黃岡縣國民政府仍置黃州、團風、但店、新洲、倉子埠、陽邏等6個區,邾城隸屬新洲區,亦稱第四區,新洲鎮為區轄鎮。民國30年(1941年),撤區建鄉(鎮),新洲鎮為縣轄鎮,邾城分屬新洲鎮和舉東、舉西、舉南3個鄉。民國35年(1946年)春,新洲鎮併入舉南鄉,為鄉轄鎮;秋,黃岡縣置37個鄉(鎮),新洲鎮復為縣轄鎮;今邾城街境內分屬新洲鎮和舉東、舉西、舉南3個鄉。民國37年(1948年),恢復區建制,邾城隸屬黃岡縣第四區,新洲鎮改為區轄鎮。
1949年5月,黃岡縣設11個區,邾城隸屬第八區(新洲),新洲鎮為區轄鎮。
1951年7月,析置新洲縣,全縣劃為12個區和1個縣轄鎮。新洲鎮易名城關鎮,境內分屬城關鎮和一區(新洲)、六區(張店)、七區(辛衝)。
1958年9月,新洲人民公社成立,城關鎮併入新洲人民公社。
1959年,恢復城關鎮為縣轄鎮,後以新洲公社建新洲區,以原公社管理區組建劉集、大渡、蕭橋、李林、顧崗等人民公社。
1975年,撤區並社,全縣建20個公社。境內分屬城關鎮和劉集、大渡、顧崗、聯合等4個公社。
1977年,大渡公社併入劉集公社。
1983年,新洲縣劃屬武漢市管轄。
1986年,撤區建鎮(鄉),境內分屬城關鎮和劉集鄉。
1998年9月,新洲撤縣設區,城關鎮改建為邾城街。 [1] 

邾城街道行政區劃

邾城街道區劃沿革

1991年12月,城關鎮將南街、北街、南濠、南城、新建、北城等6個居民委員會調整為北街、南街、黃茂、鳳台、北城、東城、東安、環城、北濠、新建等10個居民委員會。
1995年,城關鎮所轄城南、向東、章林3個村析出,設置縣轄邾城發展新區。
1996年3月,又將原10個居民委員會調整為聯盟、幸福、文化、新建、南街、府南、紅旗、東城、東安、清安、蔡濠等11個居民委員會。
1999年12月,城關鎮改建為邾城街。劉集鄉維持原建制。
2000年12月,邾城街城區改置紅旗、南街、新建、文化、幸福、東安、清安、蔡濠等8個社區。
2001年,劉集鄉併入邾城街後,增設劉集社區。
2004年,邾城發展新區併入邾城街,增設鳳凰台、黃茂、章南3個社區。
2009年,增設學府、向陽兩個社區。 [1] 
邾城航拍圖 邾城航拍圖 [8]

邾城街道區劃詳情

截至2022年10月,邾城街道轄24個社區、36個行政村:紅旗社區、南街社區、新建社區、文化社區、幸福社區、東安社區、黃茂社區、章南社區、鳳凰台社區、清安社區、蔡濠社區、劉集社區、學府社區、向陽社區、光明社區、龍城社區、城南社區、章林社區、向東社區、城東社區、常新社區、祥燕社區、問津社區、旭新社區、城北村、駱畈村、鍾楊村、餘姚村、龍橋村、勝英村、登峯村、顧崗村、巴山村、紅峯村、劉六村、梅店村、鐵衖村、章興村、程湖村、永立村、章程村、巴徐村、大渡村、饒蔡村、城西村、鐵甲村、陳先村、錢寨村、陶劉村、劉集村、肖橋村、詹河村、吳榜村、新港村、邱橋村、易窯村、東港村、站橋村、聯合村、破月村。另轄:聯合農科所生活區 [2]  ,街道辦事處駐齊安大道352號。 [1] 

邾城街道地理環境

邾城街道位置境域

邾城街道,地處新洲區中心,東南與辛衝鎮接壤,東北與三店街道毗鄰,西南與汪集街道相連,西北與李集街道相依,東西最大距離13.7千米,南北最大距離18.6千米,總面積106.45平方千米。 [1] 

邾城街道地質

工程地質
邾城地區地面平緩,東北略高,向西南漸次傾斜,無明顯滑坡與沖溝切割現象。境內土層強度為每平方米8~12噸,承重能力為每平方米10噸~15噸。由於地層的地質構造和土層的自然堆積不一,其組織的物質各異,有少數地方為濕陷性黃土和膨脹土,對承載力有一定影響。 [1] 
水文地質
地下水存在形式:全水層厚度約30米(最大鑽探深度15米),礦化度0.01~0.3度,硬度5.9度,水温20攝氏度左右,水源充足。地下水的分佈:據勘測,地表以下3米以上為上層滯水或土壤水,3米以下至8米左右為潛水層,8米以下為承壓水含水層。上層滯水或土壤水為地表水或沼澤水停滯成因;潛水層基本上是滲入成因,潛水位及其動態因地表平緩而較穩定;承壓水含水層受大氣影響較小,不易受地面污染。故飲用地下水以在地表8米以下為宜。 [1] 

邾城街道地形地貌

邾城街道,東北偏高,西南偏低,平原為主,丘陵次之。以舉水為界,呈現兩種不同的地貌特徵。舉水以西,為河流沖積平原,土地肥沃;舉水以東,為鄂東丘陵崗地,葉顧崗自東北向西南延伸,由鐵衖村入境,從章興村出境,坡道起伏,崗勢綿延。全街自然地形表面分佈為:丘陵佔25%,土沙平地佔40%,濱湖地佔25%,裸崖佔10%。 [1] 

邾城街道氣候

邾城街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熱量豐富,雨水豐沛,無霜期長。 [1] 

邾城街道水文

邾城街道境內河道屬長江水系;舉水河境內全長17公里,河寬200米—300米,河牀由細沙組成,河牀坡降為3.7‰。下游河段平均水位25.98米,水位變幅4.45米,歷史最高水位33.11米,最低為河干見底。 [1] 

邾城街道自然資源

邾城街道境內有建築用的黃砂,分佈在舉水河河牀;在顧崗的低丘地有塑性黏土礦。2011年,邾城街道有耕地7.4萬畝,人均0.47畝。 [1] 

邾城街道人口

邾城街道街景
邾城街道街景(4張)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10年11月1日零時,邾城街道常住人口有161628人。
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總人口有15.9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9.1萬人,城鎮化率57%;總人口中,男性8.28萬人,佔52%;女性7.62萬人,佔48%;14歲以下3.85萬人,佔24.2%;15—64歲10.87萬人,佔68.4%;65歲以上1.18萬人,佔7.4%。2011年,邾城街道人口出生率9.1‰,人口死亡率1.3‰,人口自然增長率7.8‰,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493人。 [1] 

邾城街道經濟

邾城街道綜述

2011年,邾城街道財政總收入1.34億元,比2010年增長16.3%;農民人均純收入入9612元,比2010年增長18%。 [1] 

邾城街道農業

邾城街道農業主要以種植棉花、油菜、水稻、小麥為主。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優質糧油生產基地3.2萬畝,蔬菜生產基地1.7萬畝,林果基地1.8萬畝,經濟林基地4000畝,禽畜飼養基地940畝,水產養殖基地6000畝。 [1] 

邾城街道工業

邾城街道工業以紡織服裝、電子信息、機械加工、塑料製品、汽車配件為主。2011年,邾城街道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0家,完成工業增加值11.2億元。 [1] 

邾城街道商貿

2011年,邾城街道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8億元,比2010年增長29.5%;有大型集貿市場6個,大型商場9個,民營商貿企業140家,個體商户7198家。 [1] 

邾城街道社會事業

邾城街道教育事業

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有幼兒園21所,在園幼兒5400人,專任教師280人;小學15所,在校學生1.34萬人,專任教師764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4所,在校生7100人,專任教師811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1] 

邾城街道文體事業

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有文化站1個;村(社)有文化活動中心25個,各類文化專業户75户;有各類圖書室56個,藏書5.6萬餘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和舞蹈健身等社會民間組織達32個。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有學校體育場3個,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佔常住人口的57%;業餘體育組織有籃球隊、龍舟隊、舞蹈健身隊、乒乓球協會。截至2011年末,邾城街道有廣播站1個,電視網絡站1個,有線電視用户數為和無線通信光纜網絡信號實現全覆蓋,數字通信用户達2萬多户。 [1] 

邾城街道社會保障

2011年,邾城街道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為1818户,人數4444人,支出945萬元,比2010年增長84.8%;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2015户,人數2989人,支出236萬元;農村醫療救助480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2707人次,共支出96萬元;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010人,撫卹事業費支出151萬元,比2010年增長0.6%;社會福利費157萬元,比2010年增長46%;敬老院1個,牀位260張;有社區服務設施86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6個,社區服務站16個;有慈善分會2個;接受社會捐款10萬元,使191人(次)困難羣眾受益。 [1] 

邾城街道交通

邾城街道地圖
邾城街道地圖(2張)
邾城街道,有106國道、318國道、武漢—英山高速公路縱橫過境。 [1] 

邾城街道文化

邾城街道文化遺址

窯墩遺址
1984年,新洲縣開展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縣文物管理所配合市文物管理處文物考察隊和武漢大學歷史系學生在新洲境內進行文物考察時發現一座新石器時代的窯墩遺址。這座古窯墩遺址,位於邾城街新港村過賢埠北支河西,遺址高出地面3米,面積約3,600平方米,文化層厚1.5米左右,從發現至今,一直保持原狀。此次考察收集文物,早期以夾砂紅褐陶質、繩紋為主,少量黑陶,素面;器物為扁足鼎、鏤孔豆等。稍晚期以泥質灰陶見多,有少量紅窯,多為素面;器物為厚胎缸、盤、圓點紋小陶球等。晚期以泥質褐陶為主,夾砂灰陶次之,多飾繩紋、弦紋;器物為鬲、罐、甕等。該遺址上部修窯時局部稍有壞損,現上面是耕地。1993年6月24日,新洲縣人民政府批准列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5] 
窯墩遺址全景 窯墩遺址全景
河灘遺址
1991年12月,新洲縣文物管理所配合市文物考察隊對新洲進行文物考察,在新洲舉水河老大橋南邊發現古河灘遺址,文化遺存堆積厚度約2米,面積約10萬平方米,遺址散露文物較多,採集的陶片形器可辨的有扁足鼎、平尖足鬲、厚胎缸、圈足豆、釜、甕、陶井圈、平底碗和青花瓷碗,還有兩翼和三稜形銅箭鏃、蟻鼻錢、五銖錢,尤以戰國時的蟻鼻錢、三稜箭鏃和漢代陶井圈等器物居多,專家分析應為唐代以前的古河灘遺址。此遺址後被治理舉水河建老大橋至章家林新堤覆壓。 [6] 
古井遺址
1986年12月,城關鎮顧崗管理區民工在治理古護城河時,挖掘出一古井,位置在古城東北角,經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到現場考察,發現古井系由公母隼弧形井壁磚砌成,初步鑑定為唐代古井,後被填壓於地下。
1996年9月,城北磚瓦廠取土做磚時,挖掘出一古井,呈圓形,井口直徑約1.2米,井壁用公母隼弧形黑色磚砌成,經縣文物管理所考察鑑定為宋代古井,後被填埋。 [7] 

邾城街道古墓葬

1975年,縣民政局在東城壪修建火葬場時,挖掘出西漢和唐代古墓葬羣,經縣文物管理人員現場考察,發現這些古墓葬早已被盜,僅清理出土灰陶燻蓋、灰陶平底碗、灰陶灶各1件,還找到1件銅矛和1枚銅錢,均已鏽蝕。
1984年10月,劉集鄉在修水渠時,在巴徐村江新壪北側挖出古墓葬多座,經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考察發掘,共清理出土黃釉瓷壺、醬釉瓷貼花俑皈依罐等器物20餘件,並鑑定為宋代石室墓。
1991年5月,在106國道與龍騰大街連接處的吳桂山壪路段,共挖掘出漢墓51座,清理出土文物300餘件。
1992年7月,又在城東南的肖家凹路段挖掘出漢墓30餘座,清理出土文物200多件。
1993年3月,在修建新洲城外環公路時,在沿線先後挖掘出古墓葬多處,經市、縣文物考察隊聯合考察,發現戰國時期和漢代古墓87座,出土文物有銅鼎、銅缽、銅勺、銅鏡等青銅器和五銖錢,有瓷器罐、壺、碗和陶器鼎、敦、壺、盒、鈁、井、灶;還有銅劍、戈、矛、刀等兵器共600餘件。其中印有“郢”字的陶質圓形冥幣為湖北罕見。是年,在城北村彭喻家壪開墾耕地時,發現唐代磚室墓,清理出土文物有黃釉瓷碗、八稜青銅鏡等器物多件。
1994年7月,在修建博物大道時,挖掘出多處古墓葬羣,市、縣文物考察隊在墓羣5000平方米範圍內3次進行搶救發掘,共清理土坑墓、磚室墓70餘座,均為戰國時期、漢代和六朝古墓葬,清理出土古銅器、陶器210多件,其中有壓印“噸”字的圓形陶質冥錢,為湖北罕見。
邾城工業園西漢古墓中男性武士完整骸骨(2010年11月) 邾城工業園西漢古墓中男性武士完整骸骨(2010年11月)
1995年5月,縣商業局物資公司在城南村平地建房時,挖掘出古墓葬羣,縣文物管理所工作人員趕到現場時,墓羣已被推土機推毀,出土文物被人搶走,後經公安機關介入,追回文物7件,有銅鏡、銅壺、銅鼎、銅劍、銅戟等,還發現1枚“開元通寶”錢幣,經鑑定為漢、唐時期古墓葬。
1996年9月,縣畜牧局在駱畈村洪家山興建養雞場時,施工工地挖掘出古墓葬羣,市、縣文物考察隊聞訊後,立即趕到現場考察,發現有20餘座戰國時期至漢代土坑墓葬,經發掘,清理出土古陶器、銅器200餘件,銅劍、戈等兵器多件,其中有一對跪式男童陶俑為新洲首次發現。12月,在邾城花園建房工地挖掘出古墓葬羣,經市、縣文物考察隊考察,發現唐、宋時期的磚室墓34座。因該地過去被平整,墓室多有損毀,僅清理出土醬釉瓷壺、瓷缸、青釉瓷壺、瓷碗等42件隨葬品。
1997年10月,武漢新洲縣第二技工學校從齊安大道遷建向東村時,在基建工地挖掘出古墓葬羣,市、縣文物考察隊發現為漢代磚室墓,卵石砌築的大坑墓和土坑墓共24座,後清理出土古文物480餘件,其中陶器442件,銅器15件,鐵器5件,漆木器12件,玉墜2件,木器4件和一批五銖錢。其中兩座墓中木質棺槨完整無損,隨葬物品精美,多個男女陶俑、木俑造型別致,形態逼真,為新洲少見。還有彩繪陶器、漆器彌足珍貴。
1999年10月,縣博物館在城東華家大壪北面的建設工地發現古墓葬羣,市、區文物考察隊到現場考察發現有4座西漢土坑墓和3座東漢磚室墓,清理出土文物陶、銅器80餘件,以陶器居多,銅器次之,其中有表銅蒜頭壺和一組銅砝碼,其製作之精巧,為新洲少見。次年,市、區文物考察隊再次到該工地進行考察,又發現2座漢墓,清理隨葬器物20多件。
考古工作隊發掘西漢古墓葬 考古工作隊發掘西漢古墓葬
2001年6月,市、區文物考察隊在城東村祝家山區委黨校建設工地考察,發現有漢代古墓葬羣,清理了4座土坑墓,收集出土青銅劍、陶器等古文物70多件。
2002年8月,在城東村夏家塘塍106國道改建工地發現戰國時期古墓8座,清理出土文物140件,有銅劍、戈、箭鏃等珍貴文物40多件。
2010年6月6日上午,邾城工業園建設工地有一古墓葬羣被施工隊的挖掘機挖出,出土隨葬品被現場施工人員搶走,新洲警方和區博物館聞訊後,立即趕赴現場,發現有8座古墓被挖出,棺木和磚室已毀壞,警方將施工負責人帶離現場審問,該負責人交出搶走文物7件,有陶鼎1件,陶罐1件,陶豆2件,陶盒2件和陶杯1件,多已殘缺。同年11月,又挖掘古墓葬3座,出土文物55件,專家鑑定為西漢初期古墓,並勘查到有12墓。專家建議,需建設、非挖不可的就挖掘,不需用地就不必動土,以免損毀古墓。
在歷次古墓葬發掘中,多有市文物考古隊參與,所清理出土文物,多被收藏在市博物館內(當時新洲未建博物館)。 [4] 
蕭羅漢灣古墓葬羣 蕭羅漢灣古墓葬羣
邾城街被定為不可移動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邾城街被定為不可移動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邾城街道文化古蹟

邾城街道擁有多處文化古蹟。
以下資料來源於: [3] 
邾城文化古蹟
新洲古城(邾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