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邵武市博物館

鎖定
邵武市博物館,位於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新建路4號,建築面積3415平方米,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庫房面積500平方米,隸屬於邵武市文化體育和旅遊局。邵武市博物館是集收藏、展示、研究、宣傳、教育、休閒功能於一體的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2] 
1981年,邵武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修復了寶嚴寺大殿,闢為“邵武縣文物陳列館”。1984年,修復了李綱祠堂闢為“邵武市李綱紀念館”。1985年1月,成立邵武市博物館。1987年,成立邵武市民俗館。2003年,將邵武市博物館、李綱紀念館、民俗館合併,對外掛博物館的牌子。2013年2月1日,邵武市博物館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2]  截至2019年末,邵武市博物館藏品數量5352件(套),珍貴文物1784件(套),舉辦展覽3個,開展教育活動23次,參觀人數達19.5萬人次。 [1] 
邵武市博物館先後被命名為福建省校外美育基地、南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2013年5月7日,邵武市博物館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4] 
中文名
邵武市博物館
外文名
Shaowu Museum
地理位置
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新建路4號
類    別
地方綜合性博物館
投用時間
1981年
開放時間
夏令時8:00一12:00,15:00一18:00;冬令時8:00一12:00,14:30一17:30。每週二至週日(每週一閉館)
門票價格
免費
藏品數量
5352件/套(截至2019年末)
建築面積
3415 m²

邵武市博物館歷史沿革

1981年,邵武縣文物管理委員會修復了寶嚴寺大殿,闢為“邵武縣文物陳列館”。
1982年5月1日,邵武縣文物陳列館正式對外開放。
1984年,修復了李綱祠堂,闢為“邵武市李綱紀念館”。
1985年1月,成立邵武市博物館,負責收藏文物和開展各項文博業務工作,館址設在寶嚴寺。
1987年,成立邵武市民俗館。
1988年2月,邵武市民俗館正式對外開放,是福建省第一座以展出當地歷史發展傳統性文化、生活的民俗博物館。民俗館成立初,隸屬於邵武市博物館。
1989年5月,邵武市民俗館隸屬於邵武市文化局。
2003年,根據中共邵武市委機構編制委員會《關於同意將邵武市博物館、民俗館、李綱館三館合一的批覆》文件精神,將博物館、李綱紀念館、民俗館合併,對外掛博物館的牌子。
2009年,邵武市委、市政府決定將搬遷後的邵武市圖書館改造為邵武市博物館。
2012年7月,邵武市博物館改造工程開始。
2013年初,邵武市博物館完成場館裝修工程。
2013年2月1日,邵武市博物館正式免費對外開放。 [2] 
邵武市博物館 邵武市博物館

邵武市博物館建築佈局

邵武市博物館綜述

邵武市博物館建築面積3415平方米,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庫房面積500平方米。邵武市博物館,由博物館、寶嚴寺大殿、民俗館、李綱紀念館組成。 [2] 

邵武市博物館展廳

  • 綜述
邵武市博物館設有《鐵城之光》《邵武民俗福文化》《李綱生平事蹟》三個基本陳列展覽。 [6]  [8] 
邵武市博物館展廳 邵武市博物館展廳
  • 基本陳列
鐵城之光
“鐵城之光”設邵武市博物館二樓,展廳面積1500平方米。分為“熙春初曙”、“武陽崛起”、“軍府輝煌”、“富屯風采”四個部分。共展出400餘件珍貴文物。採用多媒體等不同的展示手段(聲、光、電等現代技術),景觀與展線結合,全面展示了邵武市遠古至清宣統三年(1911年)以前的歷史發展面貌。 [6] 
鐵城之光
邵武民俗福文化陳列
“民俗福文化陳列”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邵武中書第(邵武市民俗館),展廳面積2900平方米,分為五廳二十一室。明代館以“善為本,福祿來同”開篇,抒寫了“美滿幸福”“勞動是福”“福地珍遺”“平安是福”五大篇章。清代房則彙集了“農耕文化與福”“賢德家福”“讀書是福”“福慶祥禎”“福壽永年”“祈福”“惜福”“餘福”八大福文化,分別展出婚俗、服飾、生活生產用具、民間藝術、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文物400餘件,再現了邵武百姓特有的民俗福文化。 [7] 
邵武民俗福文化陳列
李綱生平事蹟展
“李綱生平事蹟展”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李綱祠堂(李綱紀念館),展廳面積800平方米,分為少年時代、出將入相抗金業績和遺蹟三大部分,詳細介紹了“出將入相,南渡第一名臣”李綱一生忠君報國為民的事蹟。展出李綱的著作、手稿和資料等複製品,李綱塑像、複製的宋高宗、徽宗兩帝的御書匾額和朱熹、林則徐題寫的楹聯、大量碑刻、沙盤模型等。 [8] 
李綱生平事蹟展

邵武市博物館臨時展覽

邵武市博物館建館以來先後舉辦了一系列的臨時展覽。
文物專題實物展覽:《收藏家精品文物展》《毛主席10萬枚像章展》《天材匠心—館藏古代工藝品展》《又見古時月》等。
有普查成果展覽:《邵武市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福建省涉台文物保護成果展》《邵武市譜牒(姓氏)文化普查成果展》《探城記—邵武文物保護單位圖片展》《細數家珍共享寶藏—邵武市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邵武宋代金銀器圖片展》《邵武先秦文化考古發掘成果展》等。
有宣傳教育展覽:《福建古塔攝影展》《邵武故縣歷史文化展》《邵武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圖片展》《忘不了鄉愁—吻江派海”山水相依的古村落古民居攝影展》《家和平心天下一一代歷史名儒黃峭》《守護鄉愁記憶—邵武市不可移動文物圖片展》《西漢閩越國邵武遺存圖片展》等。 [2] 

邵武市博物館館藏文物

邵武市博物館綜述

邵武市博物館館藏豐富,全館文物囊括了金、銀、銅、鐵、玉、石、陶、瓷、棉、麻、紙、牙等各種質地,30餘種類別的文物。上至新石器時代,下至清代、民國,歷朝歷代的文物,均有收藏。 [2]  截至2019年末,邵武市博物館藏品數量5352件(套),珍貴文物1784件(套)。 [1] 

邵武市博物館重要藏品

邵武市博物館重要藏品
名稱
規格
描述
圖片
鎏金銀鏨花梅梢月紋花口杯
年代:南宋
規格:口徑9.5釐米、底徑4.5釐米、高5.6釐米
來源:1980年邵武庵窠窖藏出土
銀質。口沿及圖案凸起部分鎏金,梅花口,弧腹,梅花足,杯內鏨壓紋飾如浮雕,腹部飾梅花樹、彎月,底中心飾五瓣梅花一朵,梅花旁鏨刻“3”形水波紋意寓湖面。整個畫面為梅花臨水,新月當空場景,極具詩意。杯足近底處,還鏨飾弧線、花卉圖案點綴。
鎏金銀鏨花梅梢月紋花口杯 鎏金銀鏨花梅梢月紋花口杯
定窯米黃釉鑲銀扣模印菊瓣紋碗
年代:宋代
規格:口徑14.8釐米、底徑2釐米、高4.8釐米
來源:1998年故縣黃煥墓出土
白胎。敞口鑲銀,斜收腹,小平底。器內模印雲雷紋、菊瓣紋。米黃釉泛白。
定窯米黃釉鑲銀扣模印菊瓣紋碗 定窯米黃釉鑲銀扣模印菊瓣紋碗
鎏金銀鏨花梅梢月紋花口盤
年代:南宋
規格:口徑16.5釐米、底徑14.5釐米、高1.3釐米
來源:1980年邵武庵窠窖藏出土
銀質。口沿及圖案凸起部分鎏金,唇口,平沿,淺弧腹,平底,盤內底鏨壓梅花樹、彎月,並鏨刻“3”形水波紋意寓湖水相襯。沿面鏨飾花卉圖案點綴。
鎏金銀鏨花梅梢月紋花口盤 鎏金銀鏨花梅梢月紋花口盤
象牙佛像
年代:明代
規格:高24.6釐米、寬5.3釐米、厚0.6釐米
來源:1988年邵武市公安局移交
象牙質。器表顯淡黃色。內空。面容飽滿,寬面垂耳。身着寬袖長袍,線條流暢。左手握書卷,挽手扶胸,撫腰前傾,右手殘缺。
象牙佛像 象牙佛像
剔犀漆柄團扇
年代:南宋
規格:通長46.8釐米、寬23.6釐米、厚0.1一1.2釐米
來源:1998年故縣黃渙墓出土
木框竹骨。橢圓形帶長柄,扇骨以極細的竹絲製成,正背二面裱細絹。柄以檀香木製成圓柱體,並採用剔犀漆工藝淺浮雕飾纏枝花卉。工藝精細,質量上乘。
剔犀漆柄團扇 剔犀漆柄團扇
參考資料 [5] 

邵武市博物館藏品保護

邵武市博物館安防設施完善,與110報警中心搭建了聯動系統,有中心控制室、室外周界報警系統、展廳內及出入口監控裝置等安全設備。 [2]  [10] 

邵武市博物館所獲榮譽

1997年,邵武市博物館被評為“南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1999年,邵武市博物館被評為“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2000年9月,邵武市博物館被評為“福建省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 
2007年11月,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邵武市博物館“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稱號。 [2] 
2013年5月7日,邵武市博物館被國務院公佈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4] 

邵武市博物館機構設置

  • 所屬館所
邵武市博物館由博物館、寶嚴寺、民俗館、李綱紀念館組成。 [9] 
  • 機構設置
邵武市博物館設有辦公室、典藏研究部、宣傳教育部、陳列展覽部、安全保衞部。 [9] 
  • 人員編制
館長:吳延安。
副館長:高紹萍。
黨支部書記:盧忠明。 [9] 

邵武市博物館參觀信息

邵武市博物館地理位置

邵武市博物館位於福建省南平市邵武市新建路4號。 [2] 

邵武市博物館開放時間

夏令時8:00一12:00,15:00一18:00;冬令時8:00一12:00,14:30一17:30。每週二至週日(每週一閉館)。 [3] 

邵武市博物館交通指引

邵武11路、邵武13路、邵武15路、邵武16路、邵武1路、邵武3路、邵武3路夜班車、邵武6路在住房公積金中心站下車均可到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