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邵晉涵

編輯 鎖定
邵晉涵(1743年—1796年),清代著名學者,史學家經學家。字與桐,號二雲,又號南江,浙江餘姚人。生於清高宗乾隆八年,卒於仁宗嘉慶元年六月十五日(7月19日),年54歲。
乾隆三十年(1765年)舉人,三十六年(1771年)進士,入四庫全書館任編修,主持《四庫全書·史部》的編撰工作,史部之書多由其最後校定提要亦多出其手。其經學著作《爾雅正義》開清儒重新註疏儒家經典之先河,在清代經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本    名
邵晉涵
與桐
二雲,又號南江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浙江餘姚
出生日期
清乾隆八年(1743年)
逝世日期
清嘉慶元年(1796年)
主要作品
爾雅正義》、《南都事略》等
主要成就
主持編撰《四庫全書·史部》;輯錄《舊五代史》等

邵晉涵人物生平

編輯
邵晉涵是清著名學者、史志目錄學家、藏書家。乾隆三十年(公元1765年)舉人,三十六年進士,入四庫全書館編修,於四庫七略無不研究,而尤能推極本原,實事求是。在館時,總裁問以某事,答曰“在某冊第幾頁中”,不失一字,戴震負責“經”部,他負責“史”部,周永年負責“子”部,紀昀負責“集”部。所編撰史部圖書提要,具有解題、作者評價、批註解疑等目錄指導作用。 [1] 
乾隆五十六年擢侍講學士,充文淵閣直閣事。又任《萬壽盛典》《八旗通志》《二史館》《三通》館纂修官,為國史館提調,兼掌進擬文字。分校《石經》《春秋三傳》,亦多校正。 [1] 
長於史學,對四部和歷代藝文志、目錄之學有深研。家有藏書,但史書記載甚少,四庫全書館開,他家進呈圖書十數種,《四庫全書總目》著錄有5種。章學誠稱其“家藏宋元遺書最多”,聞其逝世後,稱“浙東文獻盡矣”。 [1] 
兼採漢人舊注,撰《爾雅正義》,為研究訓詁學的重要著作。此外,還有《孟子述義》《韓詩內傳考》《穀梁正義》《輶軒日記》《方輿金石編目》《皇朝諡跡錄》《南江詩文抄》《南江札記》等。 [1] 

邵晉涵史學貢獻

編輯
邵晉涵自幼好學,博覽羣書,無論嚴寒酷暑,或外出旅行,從無片刻輟書不讀。28歲,即乾隆36年(公元177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讀,入四庫全書館,主持《四庫全書·史部》的選錄和評論,授編修,擢侍講學士,參加纂修《續三通》、《八旗通志》等書。
《四庫全書》 《四庫全書》
邵晉涵清贏善讀書,四部七錄,靡不研究,尤長於史。錢大昕曾言曰:“言經學則推戴吉士震(即戴震),言史學則推君。”他不僅學識淵博,且過目不忘。《四庫全書》總裁向他請教某些史實,他能明白無誤地説出在那一本那幾頁,受到同僚們的欽佩。他以在史館任職的有利條件,從《永樂大典》中輯錄《舊五代史》,又從《冊府元龜》《太平御覽》《通鑑長編》等書中博採史料,按照原目,編排成書,使淹沒數百年的重要史籍,得以重行於世。
邵晉涵熟識前明掌故,凡涉及前明史實,總是極力稱讚同鄉先賢王守仁黃宗羲以及劉宗周的為人和學識,每每引為榜樣,並慨然浙東史學派自任。他還有志於重修宋史,曾仿效宋王偁東都事略》,撰《南都事略》,敍述南宋歷史,未竟而卒。相傳,邵晉涵寫的這部書,史實比《宋史》更為豐富,可惜隨着邵晉涵的過早謝世,遺稿散失,令後世深為惋惜。邵晉涵在世時還為畢沅審定《續資治通鑑》,但刻書時未及據以改正。

邵晉涵個人作品

編輯
邵晉涵作品 邵晉涵作品
邵晉涵博聞強記,涉獵百家,無書不讀,尤能追本求源,實事求是。他長於經學,精《三傳》及《爾雅》,以郭璞《爾雅》為宗,兼採漢人舊注,撰《爾雅正義》20卷,為研究訓詁學的重要著作。此外,還有《舊五代史考異》《南江札記》《孟子述義》《南江詩文鈔》《韓詩內傳考》《穀梁正義》《皇朝大臣事蹟錄》《方輿金石編目》及《輶軒日記》等著作傳世,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邵晉涵的詩歌造詣也較高,清新自然。他寫的《姚江棹歌》膾炙人口:
決決鳴泉謖謖風,中天白月照烏篷;
不知何處秋聲起,一路松濤碧澗中。

邵晉涵人物評價

編輯
阮元:(邵晉涵)經學、史學並冠一時,久為海內共推。 [2] 
錢大昕:言經學則推戴吉士震(戴震),言史學則推君。 [3] 
洪亮吉:於學無所不窺,而尤能推求本源,實事求是。 [4]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2.    《研經室二集》卷7《南江邵氏遺書序》
  • 3.    《潛研堂文集》卷43《邵君墓誌銘》
  • 4.    《卷施閣文甲集》卷9《邵學士家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