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邴原

(東漢末年名士、大臣)

鎖定
邴原(生卒年不詳),字根矩,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人。東漢末年名士、大臣。邴原與管寧華歆並稱建安一龍
邴原家貧、早孤。初為北海相孔融所舉。曹操為司空時,任邴原為東閣祭酒。
建安十五年(210年),邴原擔任丞相徵事 [1]  ,後又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隨曹操徵吳,於途中去世。
別    名
龍腹
根矩
所處時代
東漢末年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北海朱虛(今山東臨朐東)
最高官職
五官將長史
本    名
邴原

邴原人物生平

邴原少年泣學

邴原十一歲時父親去世,家中貧窮,又早早成了孤兒。他家隔壁有學堂,邴原經過學堂旁就哭泣。老師問他説:“小孩子悲傷什麼?”邴原説:“孤兒容易傷心,窮人容易感懷。那些學習的人,必定都是父兄都有的人,一是羨慕他們沒有成為孤兒,二是羨慕他們能夠學習,心裏悲傷,因此流淚。”
老師也為邴原的話哀傷,説:“想讀書,可以啊!”邴原回答説:“沒有學費。”老師説:“孩子如果有讀書的志向,我白教你,不要學費。”於是邴原就入了學。一個冬天的時間,便將《孝經》與《論語》背誦下來。 [2-3] 

邴原避亂遼東

邴原年輕時與割席斷義管寧齊名,二人都以節操高尚著稱於世,州府下令徵召他們出任官職,兩人都一樣不願為貪圖榮華富貴去做官。黃巾起義爆發後,邴原將家屬安置在北海城內,自己避進鬱洲山中。
當時,孔融任北海國相,舉邴原為有道(察舉制中的特舉科目)。邴原認為黃巾軍勢力興盛,於是前往遼東郡,與同郡人劉政都富於勇略雄氣。 [4] 

邴原救助劉政

遼東郡太守公孫度畏懼厭惡劉政,想殺死他,將其全家都拘捕了,劉政得以脱身。公孫度通告各縣:“敢有窩藏劉政的人,與劉政同罪。”劉政窘迫危急,前去投奔邴原,邴原把他藏了一個多月,當時避居遼東的東萊人太史慈正要返回中原,邴原於是把劉政託付給了太史慈,然後對公孫度説:“將軍前些日子要殺劉政,把他當作自己的禍害,現在劉政已經離去,您的禍害難道不是已經除去了嗎?”公孫度説:“是這樣。”邴原説:“你所以害怕劉政,是因為他有智謀。現在劉政已經脱身,他的智謀將得到使用,為什麼還拘押劉政的家屬呢?不如赦免了他們,別又結下一仇怨。”公孫度於是放出了劉政家屬,邴原又出資把他們送到劉政家裏,使他們都得以返回原郡。
邴原在遼東郡,一年內前往歸附居住的人有幾百家,遊學的士人,教授學問的聲音,絡繹不絕。 [5] 

邴原迴歸中原

後來,邴原得以從遼東返回,曹操徵召他為司空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的愛子曹衝突然病逝,曹操傷心欲絕。正好邴原的女兒也在這個時候病死,曹操想要求將曹衝與邴原的女兒合葬。邴原推辭説:“合葬,是不符合禮儀的。邴原之所以追隨明公,明公之所以接納邴原,是因為都能遵守規則制度,決不改變的緣故。如果我這次聽從了明公的命令,那就會變得平凡庸俗,明公難道認為這事值得做嗎?”曹操於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建安十五年(210年),曹操調邴原為丞相徵事 [1] 
東曹掾崔琰曾在自己推讓官職的奏記裏説:“徵事邴原、議郎張範,都秉賦德行純正美好,志向行為忠正端方,清廉潔淨足可以激勵凡俗,堅貞自守足以求取事功,正是所謂龍鳳的羽翼,國家的重寶。推舉任用他們,將使不講仁德的人遠遁。”
曹操出征時,經常留下邴原與張範,與曹丕一同居守。曹操對曹丕説:“有什麼事情要多向這二人討教。”於是,曹丕對邴原與張範執子孫禮。曹丕有次宴請賓客,酒酣之時,曹丕出了道難題:“君主和父親各自都有疾病,救命的藥丸只有一顆,是當救君上呢?還是當救父親呢?”眾説紛紜,自然有許多人願意在太子面前表露忠心,偏偏邴原一言不發。曹丕問邴原這個藥丸究竟該給誰?邴原回答道:“父親!”曹丕也沒有責難他。 [6] 
邴原後代替涼茂為五官將長史,他閉門自守,不是公家事務不出門參與。曹操征討孫權時,邴原隨軍出發,不幸於途中病逝。 [7] 

邴原軼事典故

邴原拜訪孫崧

邴原在幼年時,就聰明、有特異之處。等到長大,他的品行如金玉一般美好。想要遠行求學,拜訪了安丘孫崧。孫崧推辭説“您家鄉的鄭君,您知道嗎?”邴原回答説:“是的知道。”孫崧説:“鄭君學貫古今,博聞強識,能探求深遠的學問,真是學習者的老師和楷模。您卻捨棄他,跑了一千里路來找我,這是所謂把鄭君當作東家丘的做法。您好像不知道鄭君而説知道,是什麼原因。”邴原説:“先生的話,真可以説是苦藥良針了,但還沒有完全瞭解我的內心志向。人各有自己的志向,各人打算不同。所以才有登山採玉的人,有入海採珍珠的人。怎麼能説登山的人不知道海深,入海的人不知道山高呢?您説我把鄭君當作東家丘,您認為我是西家的愚夫嗎?”孫崧向邴原致了歉,又説:“兗州、冀州的士人,我認識很多,沒有像您這樣的。我應該用書信來為你作訪學求師的媒介。”邴原看重孫崧的好意,難以推辭他的介紹信,就拿着信告別了。邴原心裏認為拜求老師、開導學問這樣的事,志向高遠的人之間自然能夠相契合,不像交朋友這樣的事要靠介紹來完成。信有什麼用呢?於是把信藏在家裏,就出行了。 [8] 

邴原戒酒苦學

邴原很喜歡喝酒,但想到喝酒會荒廢學業,就毅然下定決心戒酒。
邴原在外遊學八九年之久,他常常通宵達旦地和摯友高談闊論,和名師一起談詩論道。俗話説:“酒逢知己千杯少。”每逢有人勸酒,邴原都是隻望一眼酒杯,然後含笑搖手,表示自己不會飲酒。其實邴原是為了不荒廢學業才剋制自己,滴酒不沾的。學成回鄉後,邴原廣收門徒,為了盡心教學,他仍是酒不沾唇。在邴原耐心地教誨下,門徒中有幾十人學得非常精深,成為當時有名的學者。 [9] 

邴原歷史評價

孫崧: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
曹操:邴原名高德大,清規邈世,魁然而峙。
荀彧:此一世異人,士之精藻。
崔琰:徵事邴原、議郎張範,皆秉德純懿,志行忠方,清靜足以厲俗,貞固足以幹事,所謂龍翰鳳翼,國之重寶。舉而用之,不仁者遠。 [10] 
陳壽:袁渙、邴原、張範躬履清蹈,進退以道,蓋是貢禹、兩龔之匹。 [3] 
陳普:無數潛龍不肯藏,炎精展轉遂無光。間關鯨海緣何事,更問遼東作範滂。 [11] 

邴原文學形象

在小説《三國演義》中,邴原與華歆、管寧相友善。時人稱三人為一龍:華歆為龍頭,邴原為龍腹,管寧為龍尾。
參考資料
  • 1.    《獻帝起居注》:建安十五年,初置徵事二人,原與平原王烈俱以選補。
  • 2.    《原別傳》:原十一而喪父,家貧,早孤。鄰有書舍,原過其旁而泣。師問曰:“童子何悲?”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必皆具有父兄者,一則羨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心中惻然而為涕零也。”師亦哀原之言而為之泣曰:“欲書可耳!”答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我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 3.    邴原泣學  .文言漢語網[引用日期2012-09-19]
  • 4.    《三國志》:邴原字根矩,北海朱虛人也。少與管寧俱以操尚稱,州府辟命皆不就。黃巾起,原將家屬入海,住鬱洲山中。時孔融為北海相,舉原有道。原以黃巾方盛,遂至遼東,與同郡劉政俱有勇略雄氣。
  • 5.    《三國志》:遼東太守公孫度畏惡欲殺之,盡收捕其家,政得脱。度告諸縣:“敢有藏政者與同罪。”政窘急,往投原,原匿之月餘,時東萊太史慈當歸,原因以政付之。既而謂度曰:“將軍前日欲殺劉政,以其為己害。今政已去,君之害豈不除哉!”度曰:“然。”原曰:“君之畏政者,以其有智也。今政已免,智將用矣,尚奚拘政之家?不若赦之,無重怨。”度乃出之。原又資送政家,皆得歸故郡。原在遼東,一年中往歸原居者數百家,遊學之士,教授之聲,不絕。
  • 6.    《原別傳》:魏太子為五官中郎將,天下向慕,賓客如雲,而原獨守道持常,自非公事不妄舉動。太祖微使人從容問之,原曰:“吾聞國危不事冢宰,君去不奉世子,此典制也。”於是乃轉五官長史,令曰:“子弱不才,懼其難正,貪慾相屈,以匡勵之。雖雲利賢,能不恧恧!”太子燕會,眾賓百數十人,太子建議曰:“君父各有篤疾,有藥一丸,可救一人,當救君邪,父邪?”眾人紛紜,或父或君。時原在坐,不與此論。太子諮之於原,原悖然對曰:“父也。”太子亦不復難之。
  • 7.    《三國志》:後得歸,太祖闢為司空掾。原女早亡,時太祖愛子倉舒亦沒,太祖欲求合葬,原辭曰:“合葬,非禮也。原之所以自容於明公,公之所以待原者,以能守訓典而不易也。若聽明公之命,則是凡庸也,明公焉以為哉?”太祖乃止,徙署丞相徵事。崔琰為東曹掾,記讓曰:“徵事邴原、議郎張範,皆秉德純懿,志行忠方,清靜足以厲俗,貞固足以幹事,所謂龍翰鳳翼,國之重寶。舉而用之,不仁者遠。”代涼茂為五官將長史,閉門自守,非公事不出。太祖徵吳,原從行,卒。
  • 8.    《原別傳》:自在童齔之中,嶷然有異。及長,金玉其行。欲遠遊學,詣安丘孫崧。崧辭曰:“君鄉里鄭君,君知之乎?”原答曰:“然。”崧曰:“鄭君學覽古今,博聞強識,鈎深致遠,誠學者之師模也。君乃舍之,躡屣千里,所謂以鄭為東家丘者也。君似不知而曰然者,何?”原曰:“先生之説,誠可謂苦藥良針矣;然猶未達僕之微趣也。人各有志,所規不同,故乃有登山而採玉者,有入海而採珠者,豈可謂登山者不知海之深,入海者不知山之高哉!君謂僕以鄭為東家丘,君以僕為西家愚夫邪?”崧辭謝焉。又曰:“兗、豫之士,吾多所識,未有若君者;當以書相分。”原重其意,難辭之,持書而別。原心以為求師啓學,志高者通,非若交遊待分而成也。書何為哉?乃藏書於家而行。
  • 9.    《原別傳》:原舊能飲酒,自行之後,八九年間,酒不向口。單步負笈,苦身持力,至陳留則師韓子助,潁川則宗陳仲弓,汝南則交範孟博,涿郡則親盧子幹。臨別,師友以原不飲酒,會米肉送原。原曰:“本能飲酒,但以荒思廢業,故斷之耳。今當遠別,因見貺餞,可一飲宴。”於是共坐飲酒,終日不醉。歸以書還孫崧,解不致書之意。後為郡所召,署功曹主簿。
  • 10.    《三國志·魏書·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第十一》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1-09-29]
  • 11.    詩·陳普詩選  .閲讀網[引用日期2014-05-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