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邱鴻鈞

鎖定
邱鴻鈞,字伯衡,1878年12月21日生人。畢生身經辛亥首義、南京保衞戰、護國、護法、北伐與抗戰,靡役不從。尤其是任東征軍旅長與孫中山警衞團長時,討逆、除奸、勤王,功勳卓著,被孫中山譽為“金石同堅”將軍。 [1] 
中文名
邱鴻鈞
別    名
伯衡
出生日期
1878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
1958年
性    別

邱鴻鈞武昌從戎受洗禮

邱鴻鈞是從武漢市黃陂區李集街武顯廟邱家崗走出的辛亥功勳。其父是老家一位以教書為業的前清秀才,在其調教下,小伯衡自幼熟讀詩文。不幸,在他5歲那年,痛失父親。其母駱氏一面紡織,一面給人換工耕種,以維持孤兒寡母的生活。8歲始入羅家祠堂塾館就讀。在飢寒交迫中,度過了五年寒窗生活。
1905年,邱鴻鈞與叔父仲蓀結伴前往省垣武昌,進入湖北新軍當兵。這時,軍營為培養下層軍官,在湖北武備學堂和防營將弁學堂的基礎上,改造為武高等學堂,他以優異成績考入學堂炮科。一年後,學堂又改為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他在此結識了蔡濟民、吳醒漢等革命黨中堅,接受革命洗禮。次年6月,經季雨霖介紹在武昌高家巷加入劉靜庵主持的日知會,成為革命黨一員,開始秘密革命活動。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畢業後,提拔為第三十一標三營後隊正目,次年晉升為司務長。
日知會被當局查封后,劉靜庵、季雨霖等九人被捕,邱鴻鈞也被列入黑名單。經孫武指引,邱秘密逃往南京,先考入南京炮隊第九標見習,後轉入江南陸軍講武堂野戰炮兵科學習。畢業後任江蘇第九標一營大隊一排排長。並由柏文蔚介紹加入林述慶領導的同盟會揚子江支部,任軍事團幹部。
1908年秋,清政府下令江蘇、湖北和安徽各鎮新軍於10月在安徽太湖舉行軍事演習——太湖秋操,兩江總督端方為檢閲大臣,安徽撫台朱家寶也率新軍三十一混成協前往參加。安慶新軍的革命黨人熊成基當機立斷,於11月19日由熊掌管的馬、炮營千餘人在城外起事。結果因城內起義事泄,邱鴻鈞等黨人未及響應,起義失敗了。事後,清軍加緊在軍營追查革命黨,所幸邱辦事縝密,查無實據,躲過一劫。

邱鴻鈞漢寧血戰北洋軍

邱鴻鈞雖身居江寧,但仍心繫家鄉,與湖北黨人孫武、蔡濟民等人過往甚密,並曾謀劃過起義事宜。當得知武昌首義一舉成功後,邱鴻鈞主動向同盟會揚子江支部請纓馳援。恰逢此時南京新軍正在物色人員前往湖北打探消息,因邱是湖北人而中選,並於首義後第七天回到武昌。他在《辛亥的回憶》中寫道:“辛亥首義,武昌光復了,鴻鈞奉統帥部命令,由南京馳回鄂垣,有所商洽,被軍政府留住,任為參議……”
他來到鄂軍政府,與老友孫武、蔡濟民等久別重逢,興奮不已。孫、蔡要他留在湖北工作,他欣然表示:願為中華第一個共和政權而盡力。旋出任軍政府參議。
漢陽軍政分府成立後,為籌備陽夏保衞戰,邱鴻鈞被任命為軍事科長,陳果夫等為科員。黃興抵漢就任戰時總司令後,得知邱是炮兵專才,便任命為他為炮兵指揮官,錢振亞為參謀,由程潛等率領在龜山、漢陽兵工廠一帶,指揮炮兵英勇抗擊清軍。
南北停戰後,邱鴻鈞與陳果夫同赴上海任陳其美幕僚,不久邱執掌滬軍獨立炮兵營。豈料,1913年3月,宋教仁在上海遇刺身亡,頓時,舉國共憤,輿論譁然。孫中山斷然決定,於7月12日湖口起兵討袁,進行“二次革命”。黃興也在南京宣佈討袁。此時身在南京討袁軍第一師的邱鴻鈞,倍感振奮。誰知黃興在徐州之戰失利,江蘇都督程德全被袁收買,下令通緝黃興。危急之下,黃興離開南京,留下八師師長陳之驥。
黃興走後,陳之驥立即宣佈取消獨立,停止討袁。邱正在憂慮之時,革命黨鐵血監視團的何海鳴、韓恢等人來到南京,立即着手聯絡革命黨人。邱鴻鈞與王英、鐘鼎等代表,參與策劃了8月7日晚在軍中起義。由於當晚錯將信號炮空炮彈當成實彈,響聲不巨,起義未成。但促使第八師官兵於8月11日成功起義,趕走了陳之驥。於是何海鳴又宣佈南京獨立,並任命邱鴻鈞為臨時參謀長,錢通為衞戌司令,重舉討袁大旗。
陳之驥叛逃後,馮國璋、張勳對南京討袁軍大舉進攻。邱鴻鈞在南京天保城、富貴山用大炮猛擊北洋軍,與張勳部在紫金山、雨花台展開了爭奪戰。面對頑敵充足的軍火和軍餉,以及協同作戰的海軍艦隊,餉械兩絀的邱鴻鈞臉上、身上滿是塵土,斑斑血跡。但他指揮若定,敢打敢拼,重創袁軍,使天堡城五易其手。
最終因敵眾我寡,北洋軍於9月初佔領南京。直到城破之後,邱鴻鈞等三五成羣的討袁軍殘部仍在城內與北洋軍進行巷戰……
“二次革命”失敗後,邱鴻鈞因遭當局通緝,輾轉潛赴日本東京。

邱鴻鈞入黨宣誓的小插曲

邱鴻鈞流亡期間,仍然不輟青雲之志,1914年經蔡濟民介紹,他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時至1946年,他仍清楚記得在日本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的情景。他回憶説:當時二次革命失敗以後,有些革命黨人先後來到日本。鑑於失敗的慘痛教訓,孫中山先生決意將國民黨改為中華革命黨。這不是簡單的改個名稱,而是意在整頓黨的組織,建立一個有鐵的紀律的黨。當時,邱鴻鈞作為首義黨員和一批革命志士在中山先生面前宣誓。誓詞要求每個黨員必須對黨、對領袖忠心不二。入黨要嚴格履行手續,還要在誓詞上“打手模”。這個規定,卻遭到了黃興的堅決反對,他甚至將誓詞掀到地上,説這1914年7月12日孫中山(前排左五)和中華革命黨人在東京舉行“討袁死難同志追悼會”後留影是集權主義。當時中山先生非常激動,他大聲説:“我為什麼要這樣?為什麼!你們知道嗎?以前加入國民黨只要説擁護主義,不管什麼人都可以加入。結果怎麼樣,二次革命,十個國民黨的都督就有八個不聽調動,一盤散沙!在北京的議會,最終是大多數國民黨員倒向袁世凱擁護他的專制主義制度,這些教訓難道還不夠深刻嗎?所以,必須建立一個有鐵的紀律的黨!”緊接着,孫大聲問:“誰願意打手模?”有一位同志立即應聲説道:“我願意!”並一個健步走上去按了手印。中山先生也馬上趨前,緊緊握着他的手致意。接下來,邱鴻鈞和其他同志也應聲説:“我願意打手模。
黃興見狀,憤而退出會場。走到門口,有的人對他説:“善化兄,我們擁護你另組織一個黨當領袖。”黃興頓時勃然大怒道:“你們聽着:黨只有一個,就是中華革命黨。領袖只有一個,就是孫中山!”從而避免了分裂。
邱鴻鈞後來回憶説:這次宣誓對他震動很大,終生難忘。中山先生講話的大意,他永遠銘刻於心。同時,也非常佩服黃興的人品,佩服他堅定的信仰,高尚的人格。

邱鴻鈞毫不留情鬥叛逆

從日本歸國後,邱鴻鈞參加護國、護法與北伐諸役。繼協助蔡濟民討袁倒王之後,又在閩南招討史譚人鳳部任支隊司令。1919年譚軍遣散後,在護法軍將領方聲濤部任陸軍第四師第四團團長。次年轉任粵軍第一路軍第三統領部幫統、統領。
1922年,奉中山先生之命率部北伐,經粵北、湘南、贛南轉戰千里,節節勝利。此時陳炯明親信在廣州叛變,遂奉命回師,在廣東翁源遭遇叛軍主力洪兆麟部,血戰三天三夜,重創數倍於我之敵。
在入贛轉戰福州的戰役中,受命為先鋒,率警衞連衝鋒在前,一舉攻入福州督軍李厚基之裝備重地洪山橋兵工廠,全殲守敵,奪獲機關槍200餘挺(槍上注有“洪山橋兵工廠劉武淵監製”字樣),七九步槍6000餘支,僅警衞連的排長張寅就繳獲大炮36門。
同年,邱被任命為東路討賊軍第三旅旅長。在攻克福州回師廣東後,軍部突發變故。原來由孫中山一手栽培的軍長黃大偉竟要獨樹一幟,自封為國民軍總司令,並製作了旗幟、關防等下發到各旅。邱鴻鈞得知這一悖逆行為後,立即報告給總司令許崇智。
黃大偉既是邱的頂頭上司,又同為湖北黃陂同鄉,彼此關係不錯。在老家,黃幼年就享有盛譽,13歲中秀才,15歲補廩生,考入兩湖書院讀書,不久被派赴比利時留學,並參加同盟會。在陸軍軍官學校炮科及陸軍大學畢業後回國,任南京臨時總統府及黃興之南京留守府參謀。1912年曾隨孫中山訪問武漢。黎元洪就任大總統,他任侍從武官等職。後由居正、田桐等推薦,就任孫中山大元帥府高參等職。適逢陳炯明整編隊伍,孫示意於陳,着其出而帶兵。時黃正在壯年,精神奕奕,氣象不凡,又通曉法語英文。不久被授以粵軍第一路司令。隨着屢立戰功,權欲膨脹,黃因此恃才傲物,目中無人,導致眾叛親離。許崇智與國民黨大佬胡漢民、汪精衞、廖仲愷、林森等,紛紛向孫中山彈劾黃。為此,孫中山電令,調黃速回上海。黃接令後,欲行又止,還思戀棧,當即召集會議,滿以為部下總可替他大出主意為之支撐。哪知,第一旅旅長王懋功發言:“既有中山先生電令,還是請軍長到上海跑一回,再作道理。”第二旅旅長陳得平附和其議。黃以為第三旅旅長邱鴻鈞、炮兵團長黃承羲會支持他,邱認為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應該堅持原則,故他也默認倆旅長的意見。黃見無可挽回,於是收拾行裝狼狽地去了上海。
黃大偉抵滬後,孫中山苦口婆心地勸其懸崖勒馬。誰知黃氏不知悔改,又投靠了陳炯明。更讓邱鴻鈞意外的是,有一天,黃竟然差人帶封信,進入了邱的指揮部。信中大意説:北洋軍強大,革命軍內部分裂,北伐不會成功。不如仍跟隨我,我包你官升師級,賞銀數萬,且更有作為,望速率部前來等等。邱看信後,頓感受到奇恥大辱,當即把槍往桌上一拍,向來人吼道:“邪完了!搞到我邱鴻鈞頭上來了。你去告訴他,我的槍不認叛逆!滾!”嚇得來人轉身跑了出去。接着,邱與參謀長立即起草電文,向孫中山表明心跡,電文原稿經周哲過目後上報。

邱鴻鈞“金石為堅”傳美談

由於邱鴻鈞南征北戰十數年,積勞成疾,嚴重咯血。於是,中山先生特別安排送邱鴻鈞入虞莫林醫院治療,並於1923年7月2日簽署命令:發給邱鴻鈞醫藥費一萬元。還親自到醫院慰問,中山先生對邱説:“你是革命的。好好休養,病好了還要帶兵!”邱鴻鈞後來憶及此情很是感慨,感到是他一生的榮幸。
邱鴻鈞病情痊癒後,孫中山於1923年8月17日簽署大元帥令,任命邱鴻鈞為廣州大元帥府參軍,併兼任孫中山警衞團團長,負責中山先生的保衞工作。

邱鴻鈞每週祭拜孫文像

1924年,國民黨第一次代表大會,開啓了國共第一次合作。孫中山任命邱鴻鈞為潮梅軍第三路司令,並指示其“趕快去做”策動洪兆麟部反正的工作,以擴大革命力量。臨行前,中山先生對邱之部隊訓示説:“我們有力量到北方説話才生效,空談是無用的。”邱遵循中山先生指示,收編了洪部十二營,開到王華老隆一帶整訓。
邱鴻鈞收編的部隊良莠不齊,有的甚至密謀叛亂。但在邱的人格感召下,反正人員劉孟純當機立斷一舉平息了一場針對邱鴻鈞的叛亂。邱為劉的義舉所動,提拔劉作為自己的秘書。1926年7月,北伐軍總司令部成立,邱任總司令部徵募處長,劉為總務科文書股長。9月北伐軍進攻漢口,劉亦跟隨邱北上。此後經邱舉薦,劉又成為張治中的得力助手。新中國成立後,劉任全國政協秘書長。
1925年3月12日,中山先生病逝。邱鴻鈞在悲痛萬分之餘,對革命的前途感到擔憂。果然不久,邱率領之潮梅軍被國民黨右翼勢力改編,削去了邱的兵權。
儘管如此,他就任總司令部徵募處長期間,忠於職守,可從他當年撰寫的《北伐聲中的後方問題》一文窺見一斑。北伐勝利後,邱轉任南京警察局長,因與上峯意見相左,上任幾個月後就辭職。隨後相繼任湖北先遣軍司令、軍政部軍需署營造司司長、漢口特別市公安局與湖北省水上公安局局長。1932年6月25日任中央軍事參議院參議。1935年10月任重慶行營中將高參,次年9月授陸軍少將銜。1936年至1942年任福建省禁煙特派員。川、康、滇、黔四省禁煙特派員。1936年11月12日獲國民革命軍誓師十週年紀念勳章。

邱鴻鈞三百志士賀壽辰

抗日戰爭勝利後,邱鴻鈞由重慶退役返回家鄉武漢,受聘於軍事參議院中將參議,湖北省並漢口市政府顧問。1946年6月15日,辛亥首義同志會在漢正式成立,他當選為理事。10月10日,408位辛亥首義同志會志士,左胸佩帶雙十字紀念章及綾質“締造中華”襟章,與社會各界人士十萬人,在武昌閲馬場舉行了隆重的35週年雙十國慶慶典。邱鴻鈞作為大會主席團成員,目睹這一盛況不禁感慨萬千,特撰文紀念,收入辛亥首義同志會主編的《辛亥首義史蹟》。

邱鴻鈞言傳身教勵後昆

1949年2月7日,漢口市人民和平促進委員會,於下午3時假市參議會會議室召開幹事會議,當場選出常務幹事邱鴻鈞、陸德澤、陳經畬、潘正道、程子菊等19人,並推邱鴻鈞、程子菊、陸德澤3人為召集人,於日內召開常務幹事會議,決定促進會的主任秘書、總務、宣傳、連絡各組人選。同時推出邱鴻鈞、程子菊、賀衡夫、陳經畲、陸德澤等5人,於次日赴武昌參加由湖北省所召集的各省市人民和平促進會聯合會的正式成立大會。隨後,邱鴻鈞同中共地下黨密切配合,團結辛亥志士與各界知名人士,協助維持武漢秩序,迎接解放軍進城。新中國成立後,歷任民革武漢市委委員、武漢市人民政府文史館館員。
邱鴻鈞雖是武將,但他與妻子浦亞東鸞鳳和鳴,對膝下的兒子邱耀先,二女邱寧貞與邱渝貞的教育卻十分嚴格、細心,不是經常檢查孩子們的課業,就是用一口地道的黃陂話告誡子女:“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社會不需要沒有本事的人”,要“吃得苦中苦”,力戒嬌奢之氣,不要把自己當少爺與小姐。1946年秋,兒子本來在漢口可就近入學,但他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卻讓兒子到武昌文華中學住讀。當時,他作為市政府的顧問,政府專門配備了一輛黃包車。他約法三章,不許家人乘坐。年幼的女兒都是頂風冒雪,步行上學。
子女們也很成器,均走上了自立之路。1949年8月,兒子考入中原大學文藝學院音樂系,畢業後分配到部隊文藝團體工作。大女兒於1950年考入中原大學,畢業後先後在中南民族歌舞團、北京中央文藝團體工作。小女兒則於1958年考取長春電影製片廠,後調到西安電影製片廠工作。可謂滿門武將文星,蘭桂芬芳。
1958年邱鴻鈞病逝在家中,享年80歲,匆匆葬於扁擔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