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邱茉莉

鎖定
邱茉莉(Elsie Fairfax-Cholmeley)(1905~1984),1905年出生於英國鄉村,從小受父親的影響,積極參與社會改良活動,熱愛合作社事業,1939年到香港後,積極投身中國工合運動。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應宋慶齡先生的邀請到中國從事對外宣傳工作。20世紀80年代初,她積極參加恢復工合運動的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邱茉莉是默默無聞的實幹家,是中國人民的忠實朋友。 [1] 
中文名
邱茉莉
外文名
Elsie Fairfax-Cholmeley
出生日期
1905年
逝世日期
1984年9月24日
出生地
英國

邱茉莉父親使她對合作社產生了興趣

1905年,邱茉莉出生於英國倫敦的漢普斯特德。邱茉莉的父親休·費爾法克斯-喬姆利(Hugh Fairfax-Cholmeley,1864—1940)是英國約克郡勃蘭斯比村的鄉紳,從大學時候起,就傾向於激進思想,常常志願到慈善機構“託因比大廈”為倫敦的窮人服務,向社會主義思想靠攏,而這與當時所流行的社會世俗並不合拍。為了改善佃農的生活,他在村子裏搞了一套自來水設備並安裝了一部公用電話;為了開闊佃農們的眼界,他用紅磚修建了一座小小的會堂,每個星期日下午給佃農們讀《曼徹斯特衞報》,介紹自由主義的思想;他是合作社的堅定信仰者,為了把奶農的產品遠銷出去,1894年他在村子裏創辦了一個合作社,合作社不僅開展農產品的銷售和農資購買,他還率先建立了從村莊到最近車站的運輸服務,為農民提供生產和生活方面的便利,這個合作社在一個多世紀後仍然存在。喬姆利於1895年成立了勃蘭斯比(Brandsby)奶製品協會,後來發展成為農產品貿易協會,並被農業組織協會採納和推廣,成為英國農業合作運動的先驅。這些都給邱茉莉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對她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邱茉莉小時候就與佃農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具有了對普通勞動人民的濃厚感情,而邱茉莉對合作社的興趣也正是來自她的父親。
喬姆利是一個思想開明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喬姆利常常就自己對某一問題的看法與孩子們交流,對孩子的發展提出建議和意見,但會尊重孩子們自己的選擇和決定。在所有的子女中,邱茉莉是與她父親最親近、交流最多,吸收他的思想最多,並且比她父親走得更遠的人。邱茉莉小時候,家裏給她請了家庭教師,在讀完中學後,她去雷丁農業學院學習飼養奶牛的技術,並在大學畢業後,開始經營自己的奶牛場。25歲時,她經營的農場因經濟大蕭條而失敗,她就去倫敦找工作。雖然她在倫敦學習了文秘專業,但仍然沒能找到長期穩定的工作。出於對失業大軍的同情和為婦女爭取工作的機會與權利,邱茉莉參加了幾次抗議示威遊行。這些生活經歷,加上早期受父親思想的影響,使邱茉莉顯示出了比較明顯的左傾思想。政治上,在20世紀30年代,他們父女對英國統治制度都抱尖鋭的批判態度。
1935年,邱茉莉臨時受僱在太平洋關係學會工作,這使她有機會到全球旅行拓寬視野。這期間,她在中國、印度等地看到了在外國和本國統治階級壓迫下勞動人民如牛馬般的生活,更加激發了她要為普通民眾服務的決心。後來,邱茉莉正式被太平洋關係學會設在紐約的國際中心聘用,擔任美國遠東問題專家歐文·拉鐵摩爾主編的學報《太平洋事務季刊》秘書。也正是在紐約以及學會的國際會議上,邱茉莉結識了為學會工作的兩位傑出的中國學者(實際身份為共產黨員)——冀朝鼎博士和陳翰笙博士,並在他們的影響下,開始瞭解中國人民的革命鬥爭併產生了同情。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後,邱茉莉堅決地站在中國一邊,是美國婦女界抵制日貨活動的積極分子。她還參與了美國救濟中國戰爭孤兒委員會,發起募捐救濟中國戰爭孤兒的活動;她在太平洋關係學會內部幫助成立工會,維護普通職工的權益,這引發了學會領導的強烈不滿。 [1] 

邱茉莉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國的抗日戰爭

1939年5月,陳翰笙博士接到黨的指示,偕夫人顧淑型回香港工作,主要是協助宋慶齡搞工業合作運動。在香港,除名義上為太平洋關係學會做出版工作外,陳翰笙還擔任工合國際委員會的秘書工作。工合國際委員會當時的主要任務是在香港和國外各地特別是英國和美國,宣傳中國抗戰的重大意義,宣傳工合對支持長期抗戰的重要作用,同時在海外華僑和同情中國抗戰的各國社團和朋友中募集捐款,支持中國內地開展的工業合作社運動。
1939年,邱茉莉受太平洋關係學會的委任到中國內地研究傳統的農業工具和耕作方法,但是到了香港的邱茉莉並沒有去內地,而是參加了工合國際委員會,在陳翰笙博士領導下工作。此外,邱茉莉還應陳翰笙博士的邀請合作創辦了一份半月刊的英文時事通訊報《遠東通訊》,專門向國外報道中國抗日戰爭的形勢,使國外人士對中國的抗戰有個正確的認識。在《遠東通訊》,邱茉莉用了“伊迪絲·克倫威爾”的假名做編者。也正是在香港,邱茉莉認識了在宋慶齡領導下為保衞中國同盟做宣傳並爭取全世界支持中國事業的愛潑斯坦(艾培)。
從1939年到1941年,在陳翰笙的領導下,邱茉莉積極宣傳工合,處理工合國際委員會的具體事務,寄發宣傳材料,接收國際捐款,管理工合國際的相關文檔等,默默地做了許多實際的工作。在各方努力下,工合國際委員會在香港的兩年半時間,共收到國外捐款約2000萬美元。這些錢為工合合作社的建立和發展,特別是為廣大的抗日根據地的合作社發展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為抗戰作出了貢獻。
1941年12月,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太平洋戰爭,隨即進攻香港。為了保護工合國際委員辛辛苦苦籌集來的物資和款項,工合國際委員會決定將辦公地點遷往內地。為此,工合國際委員會的人都忙碌起來,對財產進行清理、打包內運。在宋慶齡撤離香港後,邱茉莉同陳翰笙夫婦等人一起留下來做善後工作。在18天的香港之戰中,為避免工合國際委員會的檔案落入日本人手中,邱茉莉和她的同事銷燬了檔案。在日軍攻佔九龍半島進而在香港登陸的混亂日子裏,邱茉莉當了一名志願護士,工作地點是一所臨時組建的軍隊醫院,她對危險的迴應是行動而不是憂傷。香港淪陷後,邱茉莉被日本人趕到赤柱平民拘留營。1942年3月,邱茉莉與愛潑斯坦等人偷偷從赤柱營冒險逃離後到澳門,在共產黨的幫助下經西江三角洲進入廣東。在前往重慶途經桂林時,邱茉莉和愛潑斯坦遇到了主持工合國際委員會桂林分會和工合研究所工作並參與編輯出版《中國工業》月刊的陳翰笙博士。陳翰笙博士的夫人顧淑型組織起了一個化工合作社,試驗製作生產肥皂。
1943年,邱茉莉以工合國際委員會宣傳員的身份到了重慶,並與愛潑斯坦結為伉儷。在重慶,除了有報酬的工作——擔任英國《每日電訊報》記者,為其他外國報刊撰稿,邱茉莉又志願參加了宋慶齡領導的保衞中國同盟,承擔了大量的保衞中國同盟和工合國際委員會的工作。工合的重要創始人路易·艾黎(Rewi Alley)評價説,邱茉莉是工合可依靠的寶貴力量,在工合協會的重慶總部與官僚主義、錯誤思想鬥爭方面打出了一條路。
1945年年初,邱茉莉回英國探親期間積極參加中國運動委員會組織和支持的活動。中國運動委員會是英國最早成立的一個旨在聲援和宣傳中國抗日的組織。邱茉莉應該組織秘書亞瑟·克萊格(Arthur Clegg)要求,向其成員介紹中國工合運動的情況。此外,邱茉莉夫婦還應邀出席了英國合作黨在斯卡伯勒舉行的1945年全國代表大會。之後,從1945年到1951年,邱茉莉隨丈夫愛潑斯坦在美國生活。 [1] 

邱茉莉投身新中國的對外宣傳事業

1951年,應宋慶齡邀請,邱茉莉和愛潑斯坦一起離開美國經波蘭重返中國,此後便積極投身於對外宣傳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直到她生命的最後一刻。
再次回到中國的邱茉莉,被安排在《人民中國》雜誌社工作,擔任英文編輯。《人民中國》(英文版)是新中國第一本外文期刊,是新中國最早的向世界説明中國、講述中國故事的雜誌,也是當時外國人瞭解中國的屈指可數的窗口。邱茉莉在《人民中國》雜誌社工作的同時,積極參與《中國建設》英文版的籌備工作,負責《中國建設》的編譯和改稿,並參加雜誌的推廣。除編輯工作外,邱茉莉還幫助答覆國外讀者來信,給《中國建設》以及紐約的《新世界評論》撰寫文章介紹新中國的發展變化和建設成就,增進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瞭解。
1952年,邱茉莉作為一名英語技術人員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大會,出席大會的有幾十個國家的代表,這對擴大新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具有重要意義。不久之後,邱茉莉參加了中華全國總工會代表大會,她不僅是大會的英語技術人員,同時也是美國文職及專業工作者聯合會的成員。這些活動對打破西方對新中國的新聞封鎖發揮了積極作用。長期以來,邱茉莉一直同許多國際友人如李約瑟(Joseph Needham)、路易·艾黎、史沫特萊、埃德加·斯諾(Edgar Snow)等保持着聯繫,同他們一起在宣傳新中國建設成就、宣揚新中國發展和建立正常國家間國際關係原則、促進世界和平發展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為新中國的國際交流與和平事業發展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20世紀70年代,邱茉莉承擔了為雜誌社年輕人教英語的新工作。因為沒有從事教學工作的經歷,她就虛心向有經驗的人請教。為儘快幫助年輕人學好英語,根據自己對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的認識,她改變傳統的死記硬背的老方法,大膽進行直觀教學法的實踐,並要求學生及時向她反饋對直觀教學法的體會、意見和效果,努力提高教學的效果。邱茉莉説,與編輯部改稿的工作比起來,她更喜歡教學工作,因為她認為教學更貼近人民。除擔任英語教學工作外,邱茉莉還參加了北京第一外國語學院組織的漢英字典的編寫工作,該字典於1978年出版,是當時中國出版的一部最大最完整的漢英字典。
邱茉莉始終對農業、對中國一往情深。1972年,在陝西養牛的陽早(Erwin Engst)、寒春(Joan Hinton)主動申請調到北京郊區紅星公社從事農業機械改良和奶牛飼養機械化工作。邱茉莉給她的親戚寫信,諮詢購置新設備的情況,向她的妹夫(英國農民)打聽現代化的電力和真空搏動擠奶機,並借到美國和英國旅行的機會,為他們帶回了成熟公牛的乾冰冷凍精子。當她得知出版社對待外國專家和中國職工在熱水使用上的不同政策時,她向領導建議,平均分配出版社的燃料給外國專家和中國職工,讓外國專家和中國職工享有同樣的待遇。同中國的職工一樣,她積極參加出版社組織的職工住宅樓、辦公樓的基建勞動。她響應號召,自願、積極、熱情地參加北京十三陵水庫的修建工作,在比她小一二十歲的年輕人中間幹活,當時她已53歲,但卻成了標兵,被中國夥伴們評為水庫的模範建設者。邱茉莉常説自己是農民的女兒。她的一位同學評價道:邱茉莉常有一種使人向善的感染力,她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偉大的人,她充滿人情,卻又很純真。
邱茉莉始終關注中國工合事業。20世紀80年代初,在她生命的最後一刻,使她在卧牀的最後幾個月裏感到高興的是,中國工合恢復了活動。在接受被提名為工合促進委員會成員時,她説:我還想再幹點什麼。在推動新時期工合運動方面,她要求多做些實際的工作,而不是掛個空名。她是一個堅定的合作社推動者,一個務實的工合工作者。1984年9月24日,邱茉莉因病去世。 [1] 
參考資料
  • 1.    劉國忠.“中國情結”伴隨一生 ——記英國友人邱茉莉[J].國際人才交流,2021,(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