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邱縣誌

鎖定
《邱縣誌》是2001出版的書籍。
書    名
邱縣誌
類    別
地方誌
出版時間
2001年
頁    數
592 頁
定    價
32000.00 元 [1] 
開    本
28cm
ISBN
7-80106-004-0
語    言
中文

目錄

邱縣誌邱縣簡介

邱縣歷史悠久,有文字記載的文明史已有4297年,是人類發祥地之一。早在約八九千年前,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漁獵拓荒,香城固遺址曾出土仰韶文化磨製石器。《尚書·禹貢》載,帝堯七十二年(公元前2286年)禹治水導河至於衡漳(今邱城東南五里),《水經》敍漳水自平恩以下皆禹河之故道,黃河兩次徑流縣境一千九百八十二年。古城營近北側水上舊有大梁橫水,史稱巨橋,為中國(黃河)第一橋,橋畔有享譽中國第一倉的巨橋倉,系周武王伐紂後巨橋發粟處。南營、古城營間為項羽破釜沉舟之地望。邱域漢宣帝地節三年(公元前67年)四月置平恩侯國,為中興漢室恩澤侯許廣漢的封地,治今邱城西南四里。王莽改名延平,東漢置平恩縣。元至元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290.1.6)改置丘縣,縣名源於平丘山。清雍正三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726.1.29),為避孔子名諱,丘右加“邑”為邱。1949年8月1日,邱縣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邯鄲專區,1958年8月,併入曲周縣,1962年3月,恢復邱縣建制。1980年,在地名普查中,復改“邱”為“丘”,1996年10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邱縣縣名用字規範為“邱縣” 。
進入近代,邱縣歷史更加輝煌。縣人1927年即有加入中國共產黨者,縣境地方黨組織1935年誕生,1938年建立縣委。抗戰爆發後,在黨的領導下,全縣人民同仇敵愾,浴血奮戰,抗擊日寇,戰果累累。1939年2月10日,劉伯承、鄧小平、陳賡指揮三八六旅在香城固設伏,殲滅日軍250餘人,取得了香城固誘伏戰巨大勝利,震驚中外,俗謂平原殲敵第一役。1940年5月後,邱縣成為一二九師及冀南黨政軍羣活動的可靠後方,被譽為“有敵人無敵區”的抗日模範縣,中央首長給予“邱縣救冀南,冀南靠邱縣”的高度評價。1944年5月26日,邱縣全境光復,《人山報》曾發號外:冀南光復第一城。在整個革命鬥爭年代,以石泰和、郭廣智為代表的1165位邱縣英雄兒女,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獨立事業立下不朽功勳。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邱縣人民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開拓進取,艱苦創業,各條戰線、各個領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巨大成就。

邱縣誌版本

邱縣誌萬曆

丘縣誌二卷 (明)侯國安修,楊時中纂,郭爵補修。國安,雄縣人,進士,明萬曆二年(1574)知任丘縣事。時中,邑人曾任直隸束鹿縣知縣。爵,丘縣人,曾任直隸束鹿縣知縣。據本志侯國安序載,是志前邑地無志書梓行。邑人楊時中為郟縣訓導時,仿《大明一統志》及《山東通志》輯成縣誌,於明隆慶四年(1570)脱稿。明萬曆四年,國安見到楊志稿,作削冗補漏之加工.郭爵又“博採詳究”“補其缺略”,完成二卷三十六類志書。記事截止明萬曆九年。是志內容為:天文、地理、建置、田賦、學校、職官、人物、遺文。田賦內容記載頗詳,含户口、貢賦、土地等多目。有萬曆四年(1576)刻本。

邱縣誌康熙

丘縣誌八卷(清)張延修、劉爾浩纂。珽,字劍雷,直隸良鄉(今北京房山)人,貢監,任丘縣知縣。爾浩,邑人。邱縣原無志,於明萬曆四年(1576)由知縣侯國安、教諭楊時中創修,未完成,後又經郭爵刪補校正,才付梓問世。到康熙四年(1665)再由知縣張延、邑人劉爾浩重修。記事止於康熙八年。是志分八門三十七目,有插圖八幅。約六萬一千餘字。每事均有前言,以見梗概。職官門,介紹各類官吏近四百名。其中有侯國安、張珽、靳希孔等名宦的傳略。人物門,記各類人物達三百餘人。其中有劉嘉迂、孫洪荃等名人、鄉賢的事蹟介紹。藝文門,文章十七篇,詩歌二十八首,共計四十餘篇。這些資料,對研究該縣的人物誌及其歷史源流將是重要的依據。有康熙八年(1669)刻本、膠捲。

邱縣誌雍正

邱縣誌八卷 (清)王輅修,韓思聖纂。輅,字汝殷,號質庵,順天大興(今屬遼寧)籍,浙江慈穀人,邱縣知事。思聖,邑縣人,貢生。志書八卷,內容依次為:地理志、建置志、祀典志、田賦志、職官志、人物誌、雜誌、藝文志。是志於人物、藝文、田賦記載較詳。有清雍正六年(1728)刻本。

邱縣誌乾隆

邱縣誌八卷 (清)黃景曾纂。景曾,邱縣文林郎知事。邱縣誌肇修於康熙四年(1665),繼修於雍正六年(1728),是志於乾隆四十七年(1782)以抄本問世。正文分八門三十八目,計十三萬餘字。前有邱縣誌序、重修邱縣誌序及纂修縣誌姓氏,其地理門有地理總圖,分野目有分野圖,建置門有城池圖、公置圖、學校圖。是志無山川名勝往哲遺蹤,敍是縣之史則較為質實可靠。是志以地理志敍起,雜誌門後的藝文志內容豐富頗具特色。藝文志載有記序、學記等。是縣漢置平恩縣,元改置邱縣,解放後由山東省劃歸河北省。是縣明、清、民國修志有多種版本。

邱縣誌民國

邱縣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薛儒華修,趙又楊纂。儒華,字亞橋,山東樂陵人,民國二十二年(1933)任邱縣縣長。又楊,字伯華,山東茌平人。是志以康熙志為基礎,又用乾隆志對證,增補內容以黨治、政事為主。首一卷為黨治志,末一卷為雜誌。正文十七卷為:地理、政法、財政、建設、教育、警衞、區治、職官、大事、人物、實業、交通、風俗、宗教、藝術、武術、掌故志。是志記載頗詳,對地方黨政組織、財政、實業、教育等記載尤詳,對研究邑地民國間歷史有重要參考作用。風俗志中記載了許多帶有地方特點的資料。有民國二十四年(1935)鉛印本。
責任者:薛儒華,出版者:出版時間:民國23年[1934],版本:鉛印本,分類號:文種:chi,總冊數:10冊,描述:卷15藝文志,索取號:地130.12742, [1] 

邱縣誌共和國

2001年出版的《邱縣誌》是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其上限追溯至上古,下限為1999年。該志觀點鮮明,門類齊全,內容翔實,體例完備,是一部質量上乘的傳世佳作,曾榮獲首屆河北省志書評比一等獎。“知天下者以史為鑑,治郡國者以志為鑑”。隨着對外交流的增多,對《邱縣誌》的需求越來越大。志書的短缺已經影響到外地客商對邱縣悠久歷史、深厚文脈的系統瞭解。為更好發揮志書“資政、存史、教化”作用,提高邱縣知名度,使我們的決策更科學,更符合邱縣實際,促進邱縣更好更快發展,縣委、縣政府決定,對2001年版《邱縣誌》進行再版。本着“尊重歷史、體現發展、保留原貌、適當調整”的原則,再版《邱縣誌》做如下調整:①更換彩色照片;②增加限後發展概要;③對原書中明顯錯誤予以更正。縣委、縣政府號召全縣各級幹部認真通讀、細讀、精讀這部志書,知我邱縣,愛我邱縣,建我邱縣,為早日實現邱縣在邯鄲東部率先崛起貢獻我們更大的力量。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