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邱式邦

鎖定
邱式邦(1911年8月10日—2010年12月29日),浙江吳興人。中國近現代農業昆蟲學家。畢業於上海滬江大學生物系。曾任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技士。曾獲全國勞動模範金質獎章,全國科學大會獎,法國農業部功勳騎士勳章,中國科學院榮譽獎等項獎勵。
1951年英國劍橋大學研究生畢業。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0年12月29日23時36分邱式邦院士因病於北京逝世,享年100歲。
邱式邦院士長期從事農業昆蟲研究。
中文名
邱式邦
國    籍
中國
民    族
出生地
浙江省吳興縣
出生日期
1911年8月10日
逝世日期
2010年12月29日
畢業院校
英國劍橋大學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飛蝗及其預測預報》
《顆粒劑防治玉米螟的研究》等。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邱式邦人物生平

研究所建所50週年慶 研究所建所50週年慶
邱式邦,1911年8月10日出生於浙江省吳興縣(今湖州市),1931年考入滬江大學(今上海理工大學 [1]  )生物系。1936年,到南京中央農業實驗所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實驗所向西南搬遷,他被分配在該所廣西柳州沙塘工作站,繼續從事害蟲研究。1949年進入英國劍橋大學動物系學習。
1951年10月回國,先後在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防治研究室任研究員、室主任。 1964年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1975年在全國植物保護工作會議上,邱式邦又作了有關“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報告。就在這次大會上,農業部正式確定了“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為中國植物保護工作的方針,從而推動了植物保護事業的發展。
1978年,任聯合國糧農組織害蟲綜合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83年,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1985年,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2] 
2010年12月29日,邱式邦院士病情危重,29日晚23時36分,邱式邦院士在北京市老年醫院病逝,享年100歲。 [3]  2011年1月4日上午,邱式邦院士遺體告別儀式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舉行。 [4] 

邱式邦主要成就

邱式邦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早年從事多種農業害蟲發生規律和防治的研究,特別是對飛蝗防治提出了666粉劑和毒餌防治和蝗情監測辦法,對控制我國的蝗害起了重要作用。對玉米螟進行系統研究,提出了顆粒劑防治的技術。70年代以來,積極倡導和研究害蟲綜合防治,及開展害蟲天敵的保護利用和國外天敵資源的引入工作,建立我國生物防治的專業研究機構,創辦和主編《中國生物防治》刊物,對發展我國害蟲綜合治理和生物防治事業作出了貢獻。 [5] 
  • 治理飛蝗上的貢獻
飛蝗 飛蝗
1951年10月邱式邦院士從英國回國後,就深入天津蝗區調查蝗情,長期在蝗區駐點。由於當時國產六六六尚在試產階段,難於完全滿足噴粉的需要,而且噴粉器械嚴重供應不足,為此他積極創議採用噴粉和毒餌結合治蝗的方法。他根據計算,防治一畝地蝗蟲危害面積用的六六六粉劑量,如配製毒餌可以用於6畝地的面積,而且所花的勞力和經費可省一半。他大力宣傳推廣毒餌治蝗,在蝗區開辦訓練班,具體指導操作。1952年河北山東、平原3省21個縣用毒餌治蝗的面積達80萬畝,規模之大,在中國治蝗史上尚屬首次。1953年毒餌治蝗進一步擴大到5省,面積達100萬畝,佔藥劑治蝗總面積的43%。毒餌的推廣不僅緩解了當時藥劑不足的問題,也為防治多種土蝗提供了有效的措施。隨着中國六六六生產量的增加,噴粉和毒餌結合使用已成為滅蝗的主要措施。
邱式邦院士在防治土蝗危害的研究上也取得了卓著成就。土蝗危害雖然還沒有像飛蝗那樣嚴重,但土蝗種類繁多,分佈極廣,無論平原還是山區,對糧食、棉花、油料、蔬菜、林木和牧草都有使人注目的危害。有的地區因土蝗的危害甚至不敢種麥;有的地區牧草被害,造成牲畜大量死亡。邱式邦深入蝗區,廣泛調查了華北地區和青海省的土蝗問題,詳盡地研究了各種土蝗的生物特性,發生時期、生態條件及其為害情況等。提出了防治方法和改造蝗區環境措施,為解決中國土蝗危害作出了貢獻。
  • 玉米螟上的貢獻
玉米螟 玉米螟
早在30年代,邱式邦院士就在廣西進行了玉米螟的系統研究工作。他對害蟲的防治,很早就樹立了“防重於治”的觀點。1941年在《廣西玉米螟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方法之研究》一文中,他強調了“防治害蟲之道,防勝於治。邱式邦是中國最早重視用抗螟品種來減輕螟害的科學家。他觀察了41個玉米品種,發現品種間的抗螟能力有顯著的差異。通過詳細的觀察,證明螟害輕重的程度與玉米生長狀況(株高、莖粗)有顯著的關係,因此,他認為用蟲數的多少來衡量抗螟性是不準確的,主張用玉米螟生存率來作抗蟲性的標準。這一標準一直被抗性鑑定工作者所採用。經過兩年的田間試驗,肯定了5%滴滴涕和1%林丹六六六顆粒劑的治螟效果。用這兩種長效的顆粒劑,不僅防治一代玉米螟效果良好,而且能兼治二代的玉米螟。邱式邦關於玉米心葉末期為玉米螟防治適期的方法很快為廣大羣眾所掌握,後來又進一步發展為“數葉片法”。由於顆粒劑治螟效果好,方法簡便,不需用水,還可不用器械撒佈,便於羣眾掌握,因此很快得到推廣。1963年在河北江蘇山西推廣面積達1300萬畝,佔三省玉米麪積的一半。多年來一直是防治玉米螟的主要措施之一。
  • 生物研究先驅
松毛蟲 松毛蟲
邱式邦院士早在1936年研究松毛蟲時,就注意到天敵對松毛蟲的控制作用。曾詳細研究南京地區松毛蟲的天敵,發現了22種寄生蜂和重寄生蜂。通過對天敵的發生時期、寄主範圍和寄生率的考查,總結出影響松毛蟲天敵數量不穩定的因子為:重寄生現象嚴重,天敵與松毛蟲發生時期不同步,選擇寄主太嚴格,單純松林缺少天敵中間寄主和忽視天敵保護工作等。他建議:“今後應注意研究造成天敵蟲口波動的原因,針對這些原因來設法改變環境,從而提高天敵對松毛蟲的控制效果”。他在害蟲防治工作中,重視天敵的作用,以及試圖通過改造生態環境和用人工飼料增殖等途徑來提高天敵控制害蟲作用的探索,在中國早期生物防治發展史上是十分可貴的。為了宣傳生物防治在害蟲綜合防治中的重要地位和廣闊的發展前景,邱式邦院士作了不懈的努力。為加強中國生物防治工作,他向有關部門大聲疾呼,並利用各種會議和刊物,先後發表了《要正確看待和支持生物防治工作》和《讓生物防治在綜合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等論文,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邱式邦院士的積極倡導下,1980年1月,中國農業科學院成立了生物防治研究室,隨後又創辦了《生物防治通報》專業雜誌。10年來開展了大量的天敵保護利用、益蟲繁殖釋放、天敵引種和國際交流的工作,有力地促進了中國生防事業的發展,並在國際生防領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6-7] 
  • 學術思想
作為中國害蟲生物防治科學和技術研究的先驅者之一,邱世邦院士在早年和以後發表的一些學術論文中提出“必須打破只有植保人員搞植保的老框框,植保工作者要和育種、栽培、土肥、水利、農機、農藥等各行各業的專家配合好,共同來解決病蟲害問題。農業防治、生物防治、抗病蟲品種、檢疫工作等也應和化學防治一樣受到重視。”“防治害蟲之道,防勝於治。優良農作習慣之養成,常使農民於不知不覺之中,可防止害蟲之猖獗”“人們往往重視病蟲發生後直接撲滅的措施,而忽略了自然因素(包括天敵)和各種農事活動抑制病蟲的巨大潛力”“病蟲情況是不斷變化的,……在這個問題上如果認識不足,對植保工作就會喪失警惕、放鬆領導、重治輕防、臨時突擊,往往造成工作被動和減產的局面。”“任何一個試驗都必須認真對待,計劃要認真,方法要合理,各種手段配合要得當”“廣泛地學習,詳盡地詢問,清楚地辨析,切實地實現”。
  • 學術論著
邱式邦院士撰有《飛蝗及其預測預報》、《顆粒劑防治玉米螟的研究》、《讓生物防治在綜合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等論文90餘篇 [8] 
  • 主要論文
1、邱式邦:《玉米播種時期與玉米螟災害輕重之關係》,《廣西農業》,1940 (6):373-383.
2、邱式邦:《廣西玉米螟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方法之研究》,《農報》,1940 (28-30):572-579.
3、邱式邦:《廣西松毛蟲之越冬及其冬季防治問題》,《廣西農業》,1941 (1):2-13.
農報 農報
4、邱式邦:《蟲害一沙塘大豆歉收之主因》,《廣西農業》,1943(3):1-7.
5、邱式邦:《植物油皂防治甘蔗綿蚜之研究》,《廣西農業》,1945(1-6):22-31.
6、邱式邦:《非洲飛蝗的脂肪與蛋白質的變化(英文)》,《昆蟲學彙刊》,1952 (1):101-109.
7、邱式邦:《為害綠肥豆莢的紫蘭小灰蝶》,《昆蟲學報》,1953(2):181-184.
8、邱式邦:《飛蝗》,《農科通訊》,1956(3):14-150.
9、邱式邦:《對草地螟預測預報工作的建議》,《農科通訊》,1957 (6):312-314.
10、邱式邦:《國外植物保護工作概況》,《中國農科院:國外農業科技資料》,1974(2):1-14.
邱式邦文選 邱式邦文選
11、邱式邦:《對植保工作的一些體會》,《全國植保工作會議典型材料選編》(農業部農業局),1975.
12、邱式邦:《讓生物防治在綜合防治中發揮更大的作用》,《中國植保學會第三屆年會論文彙編》,1982.
13、邱式邦:《繁殖和利用中華草蛉防治害蟲(英文)》,《中美生防學術討論會文集》,1982.
14、邱式邦:《利用本國天敵進行害蟲生物防治(英文)》,《第10屆國際植保會議會刊》,1983.
15、邱式邦:《中國利用天敵防治害蟲概況(法文)》,《Agornomie》,1986 (9):857-861.

邱式邦榮譽表彰

1953年農業部頒發了愛國豐產獎,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先進個人獎,1979年國務院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1985年法國農業部授予農業功勳騎士勳章。由於邱式邦長期在開發黃淮海平原農業生產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績,1988年受到國務院表彰,2006年被評選為首屆“上海理工大學傑出校友”。 [1-2] 
2009 年10 月1 日前夕, 邱式邦榮獲農業部頒發的新中國成立60 週年“三農”模範人物榮譽稱號。 [12] 

邱式邦社會任職

邱世邦院士生前曾於1936年-1949年任中央農業實驗所技士,1949年-1951年在英國劍橋大學動物系從事蝗蟲生理研究,1951年-1957年任華北農業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是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植物保護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昆蟲學會理事,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聯合國糧農組織蟲害綜合防治專家委員會委員。1957年至逝世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研究員兼蟲害室主任、生物防治研究室研究員,室主任,顧問。 [9] 

邱式邦人物評價

人民網:(邱世邦)對推動中國生物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中國害蟲生物防治研究的先驅;言傳身教,培養中國植保科學戰線新生力量。 [2]  [7] 
回良玉:“邱式邦先生在七十多年的科研生涯中,秉持報國之志,滿懷為民之心,潛心學術、辛勤耕耘,勇於創新、注重實踐,取得了許多重大科研成果,特別是在害蟲的綜合防治、生物防治上取得了開創性的成就,為推動我國植物保護科學事業發展、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做出了卓著貢獻。邱式邦先生嚴謹求實的治學態度、執着追求的敬業精神、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堪稱科技工作者的楷模,也是‘三農’工作者的榜樣。” [10] 
翟虎渠:邱式邦院士是中國植物保護科學研究發展的座標,是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面旗幟,其科學思想、研究作風和高尚品行,必將化育後人,指導教育我們再創新的輝煌。 [11]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