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邱之稑

鎖定
邱之稑(1781~1848),清代琴家。
全    名
邱之稑
逢升
谷士
所處時代
清代
字逢升,號谷士,瀏陽縣水圍圾(今太平橋鄉境)人,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生。父淮川監生,酷愛音律。之桂幼受薰陶,常感自秦火之後,古樂律失傳,五音不正,乃專事古樂研究。終於考究出《史記·律數篇》之誤,指出後世之制樂者,相成以守,以致律制混亂,謬誤相繼近2000年,遂予訂正。當時湖南布政使龔綬譽其成就為:“研究微渺,以承絕學”;“駁難漢儒,自成新義”。
邱之稑還根據出土的周朝大編鐘,驗證家藏的“周尺圖”,截玉管,驗葭灰,製出一支長9寸,直徑3. 3851分的“黃鐘律管”。不久,他又專程到山樂曲阜,考察古樂,學到制樂器的一些方法。道光九年(1829),瀏陽知縣杜金鑑聘邱之稑為總教習,倡制祀孔樂舞,並設局按律製作樂器。其中,制古樂標準器風簫,並加以訂正;還製出一種匏壎,配合演奏,以此填補了八音之缺。
邱之稑將瀏陽古樂曲譜,予以翻新。為適應新譜的旋律節奏起舞,他又對古舞譜加以改造,在原有文舞(又叫羽龠舞)的基礎上,加編武舞干鏚舞),其他如瑟的定弦法都有新招。
邱之稑曾倡修文廟、考棚、義渡、義學,著有《律音匯考》和《丁祭禮樂備考》行世。其中《律音匯考》一書流傳海外,日本音樂家田邊尚宏並擇要錄入其所著《中國音樂史》一書中。他還參與編纂《瀏陽縣誌》,且以醫術濟世。道光二十八年,邱之稑病逝。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