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邯鄲起義

(歷史事件)

鎖定
1945年10月30日,高樹勳將軍率領國民黨軍新編第8軍,正式宣佈“火線起義”,並向全國發表通電,宣佈拒絕國民黨政府的“剿匪”命令,退出內戰前線,站到人民方面來。對此,毛澤東主席親自批示,“馬頭鎮距邯鄲很近,邯鄲系歷史名城,因此可稱‘邯鄲起義’”。 [1-3] 
名    稱
邯鄲起義
發生時間
1945年10月30日
地    點
河北邯鄲馬頭鎮
主要指揮官
高樹勳
事件經過
1945年8月1日,日本發出乞降照會,抗戰勝利在望。國民黨當局開始將重心放在搶奪地盤上,以便獲取更多的勝利果實。10月13日,蔣介石下達內戰的秘密命令,全力進剿共產黨。於是,劉伯承、鄧小平在10月16日下達作戰命令,要求晉冀魯豫軍區野戰軍各部開赴平漢鐵路沿線,準備在邯鄲一帶與北上的國民黨軍展開決戰,這就是之後的邯鄲戰役。劉伯承、鄧小平建議高樹勳就地退出內戰,脱離蔣介石集團。在王定南於26日清晨將這一建議轉達後,高樹勳決定走出關鍵一步,立志起義。
高樹勳率其直屬新8軍及河北民軍等部共1.2萬多人,在邯鄲馬頭鎮一座商貿樓(現邯鄲起義舊址)起義,並向全國發表通電,退出內戰前線,站到人民中來,不願再“以人民養育之兵,供內戰之用”。
高樹勳臨陣起義無異於對國民黨軍釜底抽薪。正在北進的三十、四十軍頓時驚慌失措,準備向南逃跑。劉伯承、鄧小平立刻下令對其實施總攻。到11月2日,三十、四十軍大部被殲,約2.3萬人被迫放下武器。邯鄲起義確保了邯鄲戰役的最終勝利。毛主席指出:“這個仗一定要打好,如果打不好,我們又要再進山,中國革命就要推遲二十年。”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