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邦納寺

鎖定
邦納寺,全稱巴丹邦納謝珠土旦塔傑林,又稱巴旦邦納寺,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索縣色昌鄉帕爾肖村境內,是明朝時期的古建築遺存。 [4] 
邦納寺,現存佔地面積為500多平方米。邦納寺是加丹德東寺的寺主一世衝·嘎瑪丹覺在藏域建築的十三座寺之一,屬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寺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築為藏族傳統的碉房式建築,裝飾上有漢式建築風格,跟四川阿壩一帶的藏式建築相似,並且一直保持原有的建築風格,未經過大修。寺院主要由經堂、佛殿、門廊、轉經室組成,外部建築為藏式傳統風格(土、石、木組成結構)。寺外東南角設有經幢(木柱)四根嘛呢石堆,西南角有井房。寺北面山坡上有新建的寺院生活用房。邦納寺存有四臂護法、旁查瑪像、彌勒佛鍍金像、師君三尊塑像,金、銅、響銅質佛像51尊,43幅唐卡,百尊靜猛天眾石雕像;還有諸多佛陀、菩薩、本尊、護法等石雕像,三尊佛塔;留存《十萬般若經》《八千頌般若經》《千尊佛陀》《五部遺教》《謝扎瑪遺教》《桑林瑪遺教》《甘珠爾》刻版及高僧大德的論著等諸部經典。另外,經堂內的牆壁、樑柱上的壁畫對研究16世紀嘎瑪嘎赤派獨特畫風、藝術形象具有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邦納寺兼具齊烏崗派畫風及明末漢地建築風格,對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早期怒江流域噶舉派歷史沿革,教義教規等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2]  [4-5]   
2006年5月,邦納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中文名
邦納寺
地理位置
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索縣色昌鄉帕爾肖村境內
所處時代
明朝
佔地面積
約 500 m²
保護級別
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編    號
6-767-3-470 
批准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邦納寺歷史沿革

傳説該寺比西藏最早寺院山南桑耶寺的建造時間還要早一些,但無史料記載。 [5] 
1960年,民主改革期間,邦納寺用為教室(一層)和居民用房(二層)。 [5] 
1983年,邦納寺進行過維修。 [5] 
1986年,邦納寺僧尼和羣眾自發進行維修,更換了樑柱。 [2]  [5] 
1998年,西藏自治區對邦納寺進行維修。 [2] 
2009年5月,啓動邦納寺修繕工程。 [2] 

邦納寺建築格局

邦納寺 邦納寺
邦納寺,全稱巴丹邦納謝珠土旦塔傑林,又稱巴旦邦納寺。海拔約4200米。據記載,建築面積1780.65平方米,現存佔地面積為500多平方米。邦納寺是加丹德東寺的寺主一世衝·嘎瑪丹覺在藏域建築的十三座寺之一,屬藏傳佛教噶舉派(白教)。寺廟坐北朝南,主要建築為藏族傳統的碉房式建築,裝飾上有漢式建築風格,跟四川阿壩一帶的藏式建築相似,並且一直保持原有的建築風格,未經過大修。寺院主要由經堂、佛殿、門廊、轉經室組成,外部建築為藏式傳統風格(土、石、木組成結構)。寺外東南角設有經幢(木柱)四根嘛呢石堆,西南角有井房。寺北面山坡上有新建的寺院生活用房。 [3-5] 

邦納寺主要建築

大殿
邦納寺 邦納寺
邦納寺大殿為藏族傳統的碉房式建築,為二層需樑架結構。大殿主要由經堂、佛殿、門廊、轉經室組成。平面佈局從總體上看,基本上由三個正方形和長方形構成,平面基本呈“凸”學形,轉經室為後來建的,並非同一時期所建,置於佛殿北牆外,自成一室。經堂面積大於佛殿。經常和佛殿建築構件鳳格不同,推測經堂早於佛殿。大殿和經堂的木柱均為方形和圓形,而現存的藏式建築為多稜拼柱,是14世紀末才開始出現的。南面凸出部分為大殿主入口,殿門向東。經堂面闊約16米,進深14.78米;佛殿面闊11.21米,進深12.15米;門廊面闊9.2米,進深4.8米;轉經室面闊4.6米,進深4.6米;在經堂凸出的部分是一層的入口。從主入口進門後往北為經堂門。經堂西牆當中(佛堂東牆)闢一大門,為佛殿門,進門便是佛殿。直行後北登樓梯,可上二樓。二樓內設天井、廊房、寢室、廁所、庫房、廚房、經堂藻井等。從二樓天井所設的臨時活梯,可登臨寺院的屋頂。靠西面,佛殿東牆中部亦闢一門可進入佛殿二層。而轉經室,則須從殿外繞到北面從東、西兩門進入。與其他藏傳佛教寺院建築不同,邦納寺佛殿跟經堂是連在一起的,通過經常才能進到佛殿,猶如“筒子樓”。
邦納寺經堂(藏語稱杜康),入口在本堂南牆,西牆正中設有佛殿大門。平面呈方形,面闊四間,進深四間,屋內主柱有十五根,其中方柱九根(原建柱),圓柱六根(後加支頂柱)。桂頭上依面闊方向設兩層託本,第一層託本寬同柱徑。厚30釐米,呈蝴蝶狀;第二層託木厚20釐米,長1.6米。託本上用額枋、平板枋。縱向連接。再上用圓木椽,橫貫南北。室內高度3.6米,為了採光,經堂屋頂開了一間天井。地板為木製地板,牆體為夯土牆。除上述十五根柱外。後陸續增加了三十三根支頂柱。
邦納寺藻井 邦納寺藻井
佛殿(藏語稱強康或曲康),坐西朝東,為邦納寺最主要、最高級的建築。平面呈方形,面闊、進深均為三間。室內用方柱四根,呈折角形。桂頭上置坐鬥,坐鬥上置兩層託木,第一層託木呈蝴蝶狀,寬同坐鬥,長0.56米;第層託木呈蟬肚式罩幕枋,長2.5米。託木之上,依次為額材、蓮花枋、花牙枋、平椽。平椽之上,中間設藻井。周圍用圓櫞鋪設並插入牆體。整個木架做工考究,雕樑畫棟。地板為木製,外壁刷飾白灰漿,牆體為版築夯土牆。室內高度5.08米。
護法殿(藏語稱貢康),位於佛殿上層,內供有鎮寺之寶(藏語丹·崩叉瑪)和石刻護法神像,供奉品多瑪等,是住寺喇嘛誦經、上酥油燈的場所。殿坐西朝東,佛殿上層南半部分為法鼓庫房、號房。屋頂木椽中設有采光、排氣的小天井等。 [5] 

邦納寺文物遺存

邦納寺壁畫
邦納寺壁畫(4張)
邦納寺存有四臂護法、旁查瑪像、彌勒佛鍍金像、師君三尊塑像,金、銅、響銅質佛像51尊,43幅唐卡,百尊靜猛天眾石雕像;還有諸多佛陀、菩薩、本尊、護法等石雕像,三尊佛塔;留存《十萬般若經》《八千頌般若經》《千尊佛陀》《五部遺教》《謝扎瑪遺教》《桑林瑪遺教》《甘珠爾》刻版及高僧大德的論著等諸部經典。另外,經堂內的牆壁、樑柱上的壁畫對研究16世紀嘎瑪嘎赤派獨特畫風、藝術形象具有重要的實物資料價值。 [2] 

邦納寺文物價值

邦納寺建築風格及殿內壁畫、藻井風格獨特,兼具齊烏崗派畫風及明末漢地建築風格,對研究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及早期怒江流域噶舉派歷史沿革,教義教規等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2]   

邦納寺保護措施

2006年5月,邦納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 

邦納寺旅遊信息

邦納寺地理位置

邦納寺位於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索縣色昌鄉帕爾肖村境內。 [2] 

邦納寺交通信息

自駕:自西藏自治區那曲地區索縣人民政府開車前往邦納寺,路程約135.9千米,用時約3小時13分鐘。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