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邦圖

鎖定
獨龍語音譯。亦稱“畫臉”、紋面“。舊時獨龍族婦女象徵成年的面飾。流行於今雲南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
中文名
邦圖
外文名
Bangtu
別    名
畫臉
類    型
獨龍語音譯
領    域
習俗文化
地    區
雲南西北部
邦圖 [1] 
文面,俗稱“畫臉”,是主要聚居在雲南西北部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的獨龍族沿襲千年的古老習俗。然而隨着時代變遷,文明更替,這一古老習俗已止於50年前。截止目前,這個民族僅有62位文面女在世,其中最大年齡108歲,最小的也已50歲,她們的影像和生活因此顯得彌足珍貴。日前,江西師範大學一名叫陳慕瓊的女大學生,孤身出入滇西北,翻越高黎貢山,探訪了鮮為人知的獨龍文化,並與最後的“文面女”有了面對面的接觸。
獨龍族是一個雲南特有的民族,也是我國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現僅有人口5500多人,多半在獨龍江狹長封閉的峽谷裏聚居。獨龍江是一條發源於西藏察隅,順南而下流入高黎貢山與擔當力卡山之間的河流,這裏一年中三分之二的時間大雪封山,與外界完全隔離。也正因此如此,這個古老而又封閉的民族讓人們充滿好奇。不斷會有探險隊、專家學者、旅行愛好者們來到這裏。他們為達目的,不怕艱險。
海拔5000米的高黎貢山是怒江和獨龍江的分水嶺,也是去獨龍江的必經之地。1999年貢山-獨龍江公路修通後,旅行者們長達三天的徒步翻越里程變成8小時的車程。而這段蜿蜒的公路,其實只有95公里。“……遠離城市的喧囂,透出一絲恬靜與安寧,在從容中卻源源不斷湧動着北上西藏西去獨龍江的物流。至今仍然履行着滇藏茶馬古道雲南最北端集散地的功能。它猶如從遠古走來的老嫗卻又注入了青春少女的活力,亭亭玉立在高黎貢山麓,守望着祖國西南邊陲,聆聽着怒江的心聲,為藏、獨龍、怒、漢等民族文化經濟交流永無疲憊的傾心盡力。”在自己的旅行筆記裏,陳慕瓊充滿感情地描述貢山,這座位於世界自然遺產三江並流區西面的美麗山城。
本着“骨子裏對大山的一種情懷”,這位年輕的女孩連續乘火車轉汽車,歷70餘小時,奔襲3400餘公里,抵達併成功翻越了西鄰緬甸、北接西藏的貢山。她隻身出入滇西北的密林雪區、茶馬古道,在獨龍江鄉孔當鎮“聽着一夜的滂沱雨聲到天明”。雨繼續下着,隔壁的澳大利亞人BryceWilliam選擇坐在房間的地板上讀《聖經》,陳慕瓊則選擇沿密林小道朔江北上,去尋找古老的獨龍族人。陳慕瓊查過資料,知道獨龍江的夏天幾乎都是下雨。
在遭遇山螞蟥的連續“騷擾”之後,陳慕瓊到達獨龍江上游的獻九當村,獨龍族文面習俗主要集中在這以上的村落。有些緊張和疲憊的她坐在路邊一家小商店的地板上啃壓縮餅乾,男主人見狀招呼她喝開水。這個26歲的獨龍族人名叫李文清,在貢山念過中學,懂漢語,能説不太標準的普通話。他們開始交談。
李文清説,獨龍族屬於古代氐羌系統的民族,他們民族語言是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的獨龍語。以前獨龍族處在原始社會末期階段,一個父系家族是一個自然村落,在家族社會範圍內自由遷徙,自由耕種。直到2000年以前仍為刀耕火種為主,因峽谷中平地太少,大部分坡地上仍為粗放式農業耕作,而採集狩獵也是主要的生產方式。《今日中國》一段有關獨龍族的介紹,稱這一民族是”不用鎖門的民族”,始終保持着“路不拾遺,夜不閉户”的社會風氣,“傳統,講究信用、遵守諾言是他們的道德傳統”。
時代更替,觀念變遷,隨着文面老人的去世(據説能夠文身的獨龍族文身師,目前健在的也只有一位70高齡的老人),文面婦女人數越來越少,現在能看到的整個獨龍江僅有30人左右,獻九當村以北全臉刺紋的人數不過20人,年齡大都在60-70歲。文面女是獨龍族的一種象徵,被稱為獨龍族的活化石,一些民俗研究專家正在試圖為保護這一古老文化進行探討和努力。而國內的一些文身師,也試圖親臨現場,對文面習俗進行搶救、發掘,以留下這段珍貴的歷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