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那竭國

鎖定
那竭國,法顯在《佛國記》首記的公元5世紀時印度大陸北部國家,《洛陽伽藍記》卷五作那迦羅訶,《大唐西域記》卷二作那揭羅曷國,又名那迦羅阿國(見北魏正光元年四月宋雲到訪事蹟)、迦羅曷國等,均為梵文Nagarahara的音譯。故址在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市(Jelalabad,楠格哈爾省省會,地理座標:北緯34.2603度;東經70.2652度)為中心的區域,位於喀布爾河與庫納爾河匯合處,西起亞格達拉克山隘(Jagdalak Pass),東至開伯爾山隘(Khyber Pass),南臨沙費德嶺(Safed Koh)。據《大唐西域記》所記,到公元7世紀時,該國已為迦畢試國屬國。
中文名
那竭國
外文名
Nagarahara
別    名
那迦羅曷國
所屬地區
阿富汗國賈拉拉巴德市
地理位置
喀布爾河與斯瓦特河匯合處
歷史記載
佛國記、大唐西域記
國大都城週二十餘里,經考證在今賈拉拉巴德市區西南的博格蘭(Dasht-i-Begrqm,據城中心3.2千米)。
該國最著名的城市醯羅城(Hiffa或寫作Hidda,現在賈拉拉巴德市區中心南8千米處),藏有佛陀的頂骨、髑髏骨、眼珠、袈裟、錫杖5寶,為佛教聖地,法顯、惠達、宋雲、玄奘、慧超等都曾到此參拜。據史料記載,五世紀中葉(即法顯離開印度不久),此地遭受噠噠人(即白匈奴)的嚴重破壞,此後該城已淪為一個荒涼小村,谷歌地圖上已無地名標註。
都城附近還有佛齒塔、佛影窟等佛教聖蹟。
北魏宋雲曾於正光元年四月訪問那迦羅阿國:“至那迦羅阿國,有佛頂骨,方圓四寸,黃白色,下有孔。
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最詳:“那揭羅曷國東西六百餘里,南北二百五六十里,山週四境,懸隔危險。國大都城週二十餘里。無大君長主令,役屬迦畢試國。豐谷稼,多花果。氣序温暑,風俗淳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