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那家館白肉血腸

鎖定
那家館的原名叫吉興園,位於遼寧瀋陽市。始創於清同治末年,即1874年,距今已有120多年的歷史。創始人那吉有祖籍瀋陽,滿族正白旗人。那吉有根據東北民間及滿族人逢年過節喜愛殺豬吃白肉血腸的習慣,在其店試營“白肉血腸”菜種,並逐漸形成獨特風味,結果顧客盈門,名聲大震。至清末民初,即1912年,正式掛牌那家館。日寇侵佔瀋陽時那家館一度遷往北京,直到1957年那家館又重新在瀋陽開張。
中文名
那家館白肉血腸
分    類
其它菜系,滿族菜
口    味
主要食材
五花肉,鮮豬血

那家館白肉血腸傳統做法

那家館經營的傳統風味白肉主要有兩種:一是“蒸白肉”。它選用皮薄肉嫩的腰排上的,將其切成長6
那家館 那家館
寸,寬4寸的肉方,洗淨後上鍋煮至七八成熟,撈出晾涼。然後再切成剎那感薄片,再放如屜內蒸片刻即成。肉片略呈卷狀,肥而不膩,肉爛香醇;另一白肉是“抽刀虎皮白肉”,其用料、刀工與蒸白肉相同,其不同之處是將肉方煮四五分鐘後,取出用爐火烤成金黃色,然後放入鍋中煮熟。肉片呈金黃色,肉爛醇香,肥而不膩。那家血腸選用新鮮豬血製成。腸衣用豬的明腸並經過多次不同的洗滌方法去除其污物和異味。血腸灌好後開水下鍋慢煮,煮好出鍋用冷水浸泡即成。

那家館白肉血腸產品特點

其特點是血腸明亮,味美鮮嫩。食時佐以韭菜花、腐乳、蒜泥等輔料 更加 醇香鮮嫩,風味絕倫,深受廣大消費者的歡迎。
那家館白肉血腸的特點是:選料考究、製作精細、調料味美;白肉肥而不膩、肉爛醇香、血腸明亮、鮮美細嫩;配以韭菜花、腐乳、辣椒油、蒜泥等佐料,更加醇香鮮嫩,膾炙人口。

那家館白肉血腸發展歷史

那家館坐落在瀋陽市內故宮西側,以經營東北民間和漢族風味的白肉血腸而馳名關內外,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傳説清同治年間,皇太極的親孃舅葉赫那拉氏阿什達爾罕後裔(屬正白旗的一支)那吉有辭去朝廷官職,到瀋陽市風景秀麗的小河沿魁星樓前開設了一家專門經營漢族風味菜餚的“吉興園”飯館。後來飯館又遷至大東門裏,擴大了店面。那家根據東北人逢年過節殺豬吃白肉血腸的習俗,在原有溜肝尖、溜三樣等菜餚的基礎上增添了白肉血腸這一品種,並不斷加以改進提高,逐漸地“吉興園”的白肉腸聲名遠揚,受到了遠近顧客的一致讚譽。
那家館白肉血腸 那家館白肉血腸
民國初年,那吉有的大兒子那文貴繼承父業開始經營“吉興園”。那文貴將“吉興園”擴建為一棟二層樓房,並更名為“那家館”,正式掛起了那家館的金字牌匾。除一直保留頗受顧客青睞的白肉血腸外,那家館又增添了壇肉米飯、三套碗、六碗六碟、滿漢全席等菜餚,這時那家館已發展到相當規模了。抗日戰爭結束後,那家館從瀋陽遷到了北京的皮褲衚衕。 解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那氏後人又重新在瀋陽開辦起了那家館。特別是1979年以後,不但重新掛起了那家館的金字牌匾,而且還恢復了傳統的操作方法,使越來越多的顧客能夠品嚐到白肉血腸這一正宗的滿族風味佳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