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邢窯遺址

鎖定
邢窯遺址,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臨城縣境內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是一處隋-五代的瓷窯遺址。 [1] 
邢窯遺址總面積約300餘平方公里,是中國北方最早燒製白瓷的窯場、唐代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是中國陶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其首創匣缽燒法,開創了獨特製瓷工藝和先進的燒造技術,為精美瓷器的燒製成功起到關鍵作用。邢窯的白瓷產品改變了中國一向以青瓷為主的局面,細白瓷的出現,是邢窯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唐三彩的出土使邢窯遺址成為中國第三處燒製唐三彩的窯址,具有重大的保護價值和學術、科研價值。 [1] 
1996年11月20日,邢窯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2年,邢窯遺址入選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 
中文名
邢窯遺址
外文名
Xing Yao site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邢台市內丘、臨城兩縣境內
所處時代
隋-五代 [2] 
佔地面積
約300餘平方公里
保護級別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批准單位
國務院 [2] 
編    號
46 [2] 

邢窯遺址歷史沿革

據考證,邢窯始燒於南北朝晚期,衰於五代,終於元代,燒造時間大約為九百多年。其技術水平在隋代已燒製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細白瓷,在中國陶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1] 
北朝時期,邢窯以燒製青瓷為主,在燒製青瓷的基礎上,工匠們不斷精選鐵含量較低的原料創造出原始白瓷,之後又逐步發明了化妝白瓷,為隋以後白瓷的大發展奠定了基礎。器物以碗、盤為主。
隋朝時期,邢窯開始由青瓷向白瓷轉型,此時邢窯的規模擴大,窯址多達十多處。白瓷的燒製質量也提高了,從最初的粗胎化妝白瓷,逐漸像細瓷過渡,器物主要有碗、罐、盆、缽、杯、壺、印花扁壺、硯台、小動物等。
初唐時期,邢窯是制瓷業七大名窯之一,也是中國北方最早燒製白瓷的窯場。後逐漸發展鼎盛,使得邢窯與越窯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爭妍的兩大體系,為唐以後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 
中唐時期,邢窯達到極盛時期,精細白瓷的出現,是邢窯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瓷器的質量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器物種類增多,制瓷工藝達到了純熟的地步,產量大大超過隋代細白瓷,以至進貢皇室,遠銷海外。細白瓷為邢窯的精品,其胎質堅實細膩、釉色純白光亮:“類銀、類雪”,因而唐代皮日休在《茶中雜詠·茶甌詩》贊邢窯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難得唐人李肇在《國史補》裏寫道:“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1] 
五代時期,邢窯瓷器生產量迅速下降,由於五代的戰亂與細瓷原料的減少,以內丘為代表的白瓷已經不再有當年的風光了,但位於臨城西北的祁村、崗頭窯仍有燒造,多數白瓷的質量有所下降,但仍有許多精品。產品有碗、盤、梅瓶、執壺等。
北宋時期,邢窯仍進貢白瓷,但由於實物資料欠缺,已知能甄別的背誦白瓷數量不多。從已經掌握的宋代瓷器的質量來看,產品質地、色澤多發黃,但做工還算精細,有邢窯嚴謹的作風。
金代時期,金代與南宋分治,北方地區相對穩固,邢窯白瓷燒造規模有所增加,且主要集中在臨城縣的泜河兩岸,目前已經探出的遺址有八處。品種和出土的“器物”明顯增多,覆燒印花、刻花、點彩等裝飾多見,主要品種有碗、盤、杯、壺等,成瓷的效率高,器物胎壁更加輕薄。
元代時期,邢窯又進入一個大發展時期,此時邢窯以生產白釉瓷為主,黑釉瓷次之,併兼燒三彩和鈞瓷。裝飾工藝主要有白底黑花、刻劃花、剔花、梅花點、菊花、印花等。器物有碗、盤、杯、盞、盆、罐、陶俑瓷枕等。字款有“風”“雪”“太平”“胡”“劉”“尚宅”等,生產區域主要為射獸、南程村、西磁窯溝等窯址。
元代以後,邢窯很少有燒造,退出了歷史舞台。
1980年初,臨城縣第二輕工業局想進行細白瓷燒製,計劃恢復久已失傳的邢窯,便組織成立了“臨城縣邢瓷研製小組”,開始尋找邢窯窯址,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該小組在臨城境內共查出包括祁村、崗頭、西雙井等在內的邢瓷窯址18處。 [4] 
1983年至1985年,內丘縣文物部門在該縣境內先後找到了28處古窯址。這些窯址中,不僅有唐代窯址,而且還有北朝、隋朝、五代、宋金窯址。 [4] 
1988年,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對邢窯遺址進行專項考古研究發掘。 [1]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邢台市區和邢台縣也發現了時代約為北朝時期的早期邢窯窯址。 [4] 
2012年4月,內丘縣發現大規模邢窯遺址羣落,將邢白瓷燒製歷史上溯到北朝時期,併入選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1] 

邢窯遺址遺址特色

邢窯遺址有三類窯爐,一類為隋代窯爐,“品”字形佈局,共用一窯前工作坑;一類南北朝至隋代窯爐,為“五連窯”;一類為兩座南北相對窯爐,為北朝時期。三類窯爐各具特色,都存有窯門,火膛,窯牀,和煙囱等。 [1] 
邢窯遺址考古覆蓋面積達120平方公里,一共找到了28處古窯遺址。窯爐特點是多成組分佈,埋藏較深,保存相對完整,大小不一,窯前工作坑內廢棄堆積較為豐富。而且其中以白瓷為主,窯瓷連接成羣,形成了一個大型的窯區遺址,現有11座窯爐,140多處灰坑,6條灰溝,30多眼水井,還有22座墓葬,出土瓷器以20萬計,並發現了隋三彩。 [1] 

邢窯遺址文物遺存

綜述
邢窯遺址出土的白瓷 邢窯遺址出土的白瓷
邢窯遺址出土瓷器和窯具殘片20萬件(片)以上,完整和可復原器物約超過2千件,器物種類有磚、瓦、陶器、素燒器、三彩器、瓷器、銅器、鐵器、骨器以及窯具等。類型豐富,形態各異。白瓷亦分粗細兩種,邢窯白瓷胎質堅實、細潔,色純白而極堅硬。釉色白潤,有的微微閃黃,帶些乳白色。胎與釉之間,有一層護胎釉化妝土)。器內施滿釉,器外釉不到足。碗多折邊,圈足厚而底平。作風樸素,不帶紋飾。其胎質堅細、釉色潔白、光潤晶瑩、氣孔率低,影透性強,與現代高級細白瓷的胎質,釉色相比絕無遜色。邢窯除燒造白瓷外,還制青、黑、黃釉瓷等產品。 [1] 
隋邢窯白瓷杯
部分出土文物
部分出土文物(7張)
隋邢窯白瓷杯的造型為深腹式,光素無紋。內外施白釉,釉色瑩白,釉質温潤,手感滑膩。此杯是由從窯址隋代文化層出土的標本中精心修復而成,也是隋代宮廷用瓷中的絕品。 [4] 
唐邢窯白瓷“盈”字盒
唐邢窯白瓷“盈”字盒高7.2釐米,口徑15.7釐米,形呈扁圓狀,顏色為乳白色,蓋沿、脛部都有斜角,可以自然開合,底刻“盈”字,並有三個小支釘痕。胎質細膩緻密,極其堅硬,看得出當時瓷化程度已經很高了,叩之應有金石聲。內邱境內出土的“盈”字款系列白瓷,為陝西大明宮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和上海博物館藏的“盈”字款白瓷盒找到了窯口的出處。 [4] 
唐三彩爐
唐三彩爐,收藏於中國邢窯博物館。高14.4釐米,口徑12釐米,底徑9釐米。唐三彩,中國古代陶瓷燒製工藝的珍品,是盛行於唐代的一種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黃、綠、白、褐、藍、黑等色彩,而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唐三彩”。“三彩”是多彩的意思,並不專指三種顏色。讓人感受到來自唐代的華貴色彩。 [4] 
白釉短流盂
白釉短流盂,唐代,收藏於中國邢窯博物館。高7.6釐米,口徑8釐米, 底徑6釐米。胎灰白堅硬,稍粗。其內外均飾化妝土至下腹部,其內施滿釉,其外施釉直下腹部,局部釉色發青,無化妝土處釉色較深,有流釉現象。 [4] 
白釉褐彩罐
白釉褐彩罐,唐代,收藏於中國邢窯博物館。高7.4釐米。口徑5.8釐米。底徑5釐米。胎質灰白堅硬,稍粗,有白點,外施化妝土至中腹部,器內施全釉,器外施白釉至中腹部,有微泛青,有冰裂紋。 [4] 
黑釉雙系執壺
黑釉雙系執壺,唐代,收藏於中國邢窯博物館。高30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7.9釐米。灰白胎,胎質堅硬,器內施滿釉,器外施釉不及底,有面烏黑光亮。 [4] 
黃釉缽
黃釉缽,唐代,收藏於中國邢窯博物館。口徑9.2釐米,底徑6.4釐米,高8釐米。器表施化妝土,器內施化妝土不勻,局部僅施至口部,最低處施至上腹部;器外施化妝土至腹部。外掛玻璃釉,薄厚不勻,釉色發黃,釉厚處泛青,局部有流釉現象。下腹部露胎處有水石紅現象。 [4] 

邢窯遺址歷史文化

邢窯遺址藝文

唐朝文學家李肇的《唐國史補》稱:“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代著名的茶學家陸羽在《茶經》中評價邢窯白瓷:“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越瓷類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
晚唐詩人皮日休評價邢窯白瓷:“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落,輕如雲魄起。”
在《新唐書》、《大典六典》、《茶經》、《樂府雜錄》、《長慶集》等文獻中均有邢窯的記載。 [1] 

邢窯遺址活動建設

1999年10月,邢台市邢窯文化研究會成立,認真開展邢窯陶瓷文化的研究、交流和收藏,不斷推進邢白瓷的研發與製造,為弘揚邢窯文化、打造邢白瓷品牌。 [5] 
2019年7月4日,首屆中國內丘邢窯文化推介大會在內丘縣召開,會上,中國邢窯白瓷第一恢復人就恢復邢白瓷燒製傳統工藝、技術和產品相關情況進行説明,會議還就全國白瓷市場發展和定位進行介紹,並把邢白瓷產品向全國客商進行推介。 [4] 
2019年12月,由中國古陶瓷學會傳承委員會、河北臨城縣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2019中國邢窯工藝傳承創新與文化產業發展大會”召開。70位知名的陶瓷專家會聚,通過論壇研討、實地觀摩邢窯遺址現場等形式,研討邢窯工藝,弘揚邢窯文化。 [4] 

邢窯遺址出版書籍

書名
編著
出版社
出版時間
ISBN號
《邢窯遺址研究》
邢台市文物管理處
科學出版社
2007年5月
9787030189189
《中國邢窯》
北京藝術博物館
中國華僑出版社
2012年1月
9787511318848
《邢台隋代邢窯》
邢台市文物管理處
科學出版社
2006年7月
9787030176288
《邢窯研究》
張志忠 / 李恩瑋 / 趙慶鋼
文物出版社
2008年
9787501020508
《邢窯》(中國古代名窯系列叢書)
張志忠著 耿寶昌 塗華主編
江西美術出版社
2016年5月
9787548042754

邢窯遺址研究價值

邢窯遺址的發現填補了中國陶瓷史的一頁空白,解決了中國陶瓷研究界對於白瓷的歷史溯源和瓷窯遺址探尋問題。 [1] 
邢窯的白瓷產品改變了中國一向以青瓷為主的局面,結束了自魏晉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為唐以後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1]  在不斷的實踐和改革創新中,邢窯首創匣缽燒法,其獨特的制瓷工藝和先進的燒造技術,為精美瓷器的燒製成功起到關鍵作用。邢窯細白瓷的出現,是邢窯對中華民族的重大貢獻。其胎質堅細、釉色潔白、光潤晶瑩、氣孔率低,影透性強,與現代高級細白瓷的胎質,釉色相比絕無遜色,這種現象在中國古代陶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價值和文化價值。 [1] 
在邢窯遺址還發現隋代廢棄灰坑中較多的鐵渣堆積,證明內丘城隋代冶鐵工業存在的史實;唐代一灰坑中堆積有較多的素燒殘片,為尋找三彩窯爐等提供了區域和思路;唐代廢棄水井中多層密檐紀年石塔明器的出土,對邢窯瓷器的時代判定也是很有幫助的資料。 [1] 
唐三彩的發現使邢窯遺址成為中國第三處燒製唐三彩的窯址。用高嶺土燒製的高硬度白陶俑等隨葬專用品的大量生產是邢窯產品多樣性的又一特色,它為研究中國古代喪葬文化提供了更為豐富的新內容。 [1] 

邢窯遺址保護措施

邢窯遺址博物館
邢窯遺址博物館(6張)
1996年11月,邢窯遺址被國務院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 
2017年8月17日,邢窯遺址博物館建成開館,該館是中國首家以邢窯為主題的遺址博物館,是河北省第一座建立在遺址之上的博物館和邢台市最大的專業性博物館。為有效避免日光直射破壞文物本體,在遺址基礎上建設了面積8600餘平方米的邢窯遺址博物館,並設計了空中廊道,便於遊客直觀、完整地感受千年邢窯的魅力。 [6] 

邢窯遺址所獲榮譽

2021年12月,入選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名單。 [7] 

邢窯遺址旅遊信息

邢窯遺址位置

邢窯遺址位於東經114°26’—114°32’,北緯37°15’—37°30’之間,河北省內邱、臨城兩縣境內的太行山東麓丘陵和平原地帶,主要分佈在京廣鐵路及 107國道以西氐河、李陽河流域,集中在臨城西雙井以南,內邱馮唐以北約30公里的狹長地帶內,海拔高度為82-140米。 [1] 
邢窯遺址博物館位於河北省邢台市內丘縣勝利西路與邢白瓷北大街交叉口西北角。 [6] 

邢窯遺址交通

乘坐邢台公交109路至內丘貿易市場站下車,步行310米至邢窯遺址博物館。 [6] 
乘坐邢台公交109路至內丘縣醫院站下車,步行310米至邢窯遺址博物館。 [6] 

邢窯遺址門票

30元。2019年2月25日起每週日免費開放。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