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邢澍

鎖定
邢澍(1759年-1823年),字雨民, [4]  一字自軒, [5]  號佺山。階州(今武都)人。清代官吏、學者、 [4]  史學家、史志目錄學家、藏書家、金石家。 [6] 
邢澍年少成孤,天資聰穎,家貧寒,勤奮苦讀,博學能文,精天文輿地之學。乾隆庚戍年(1790年),中進士,後歷任浙江永康、長興知縣。在長興先後10餘年,捐俸補葺城垣、橋樑,浚導渡津,疏瀹河港,倡導地方豪紳商賈捐資興建同善堂、留嬰堂等。後任江西饒州知府,又遷南安知府。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離任歸裏,後卒於道光三年(1823年)。 [4] 
邢澍在長興任職長達十年,為官清正,案無留牘,羣眾讚譽其為“邢青天”。 [5]  其喜好沉靜淡交,訪古寺,拓碑碣,著書自娛,所著《寰宇訪碑錄》宏富精詳,示著名學者孫星衍後,星衍與其聯名刊印,名噪一時,與武威張澍齊名,時稱“二澍”。還著有《宋會要》《金石札記》《金石文字辨異》及《長興縣誌》等15種之多,對史地學多有篤論。 [1]  [4] 
雨民
佺山
所處時代
清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階州(今甘肅武都
出生日期
1759年7月22日
逝世日期
1823年9月8日
主要成就
史學家、史志目錄學家、藏書家、金石學家
主要作品
《關右經籍考》
《金石文字辨異》
《兩漢希姓錄》等
本    名
邢澍

邢澍簡介

邢澍和夫人的遺像 邢澍和夫人的遺像 [3]
清史學家、史志目錄學家、藏書家、金石學家。字雨民,號佺山。階州(今甘肅武都)人,居於浙江嘉禾。乾隆五十五年(1790)進士,任浙江永康、長興等縣知縣。官江西南安、饒州府知府。精於史學、天文、輿地之學,專治各史表、志、目錄。家蒐購古書萬餘卷。與黃丕烈友善,黃丕烈曾數次訪問其家,知所藏宋元人文集甚富,稱其“其書俱有淵源”。曾博考秦代圖籍,撰寫有秦代目錄史料,竭二年之力,精心搜採,成《全秦藝文志》80卷。工於書法、金石、碑板,其著述有“取材博而用心審”之稱,曾與孫星衍同輯金石學名著《寰宇訪碑錄》行世,收錄碑石7 706種。著有《兩漢希姓錄》、《金石文字辨異》、《關右經籍考》、《南旋詩草》、《舊雨詩譚》、《守雅堂詩文集》等16種,今存者數種。 [1] 

邢澍人物生平

邢澍小時候,家境極其貧寒,還曾經在寺院中借讀。後來讀書有成,在商人幫助下,得以到西安參加考試。考中舉人後,邢澍又返回家鄉,準備參加次年的京城會試,也就是人們所説的春闈。費用依舊是個攔路虎。好在這時,階州的人要去京城彙報收支等方面的情況。古代人們稱此為上計,負責進京的人就被稱為計吏。這人對邢澍很照顧,他考中進士後曾經多次回憶,跟隨計吏進京的情形。
從階州到京城路途迢迢往返不易,好多外地在京的學子們,如果當年考不中的話,就不回家,而在京城找一份“工作”,半工半讀,等待三年後的鄉試。邢澍是32歲時考中進士。從舉人到進士,備考時間長達十餘年。顯然,對他是個磨礪。
在京師,在陝西長安人年景鶴的介紹下,邢澍認識了滿族詩人和亮。和亮本名和惠疇,字亮。這是位旗人,他的父親曾經在秦州(今天水)當過官。和亮和邢澍關係非常密切,再加之和亮家是長白山滿洲旗人,有着比較廣闊的人脈關係。
兩人起初是詩文唱和,後來又交流經史子集方面的話題,感覺非常相投。後來,邢澍就在和亮家中,擔任私塾老師。這樣,解決了他吃住等生活問題。實際上,據後人的説法,邢澍在和亮家任私塾老師時,也是學問提升最快的時期。因為和亮家的藏書非常多,有萬卷之多。同時,和亮家相互往來的也都是一些仕宦之家,各自有家傳學問和人脈。無疑,邢澍居京師十年,和當時鴻碩宿儒往來,為他以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後來,邢澍考中進士,長期在江南為官。他考中進士不久,就被派往浙江省永康縣擔任知縣,嘉慶元年,他被調到浙江省長興縣任知縣達10年之久。在長興縣邢澍幹了許多得益於百姓的好事,而且捐出自己的俸祿興建了同善堂,重建了平政橋、豐樂橋等工程。刑澍為官清正,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擁戴,被人們稱之為邢青天。後來被調到江西省饒州府任知府,不久又調到江西南安府任知府,後來因疾辭職到秀水(浙江嘉興)休養。他62歲從浙江秀水回到了老家階州(今甘肅武都),以著書自娛。
他在江南期間和錢大昕、錢大昭、阮元、孫星衍、洪亮吉、章學誠、張澍等人都是好朋友,尤其是錢大昕、洪亮吉等是清代中葉學術界的中堅人物。錢大昕曾給他寫過一首詩,其中説:“才兼八斗方成富,業可千秋不自尊”,對他給予很高的評價。 [2] 

邢澍個人作品

邢澍是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的著作《關右經籍考》、《金石文字辯異》、《金石禮記》等著作都有相當高的學術價值。他在江南期間和錢大昕、錢大昭、阮元、孫星衍、洪亮吉、章學誠、張澍等人都是好朋友,尤其是錢大昕、洪亮吉等是清代中葉學術界的中堅人物。在學術中他對輿地之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説,“非多閲古今書不能也,閭書多矣,非履其地,參互考驗,”他的意思是書本上的知識要和實際中的知識相互對照,即書本要和石刻上的內容相對照,他的這一觀點,後來被王國維發展為紙上材料和地下材料相互印證,成為金石學轉變為考古學的一個必然途徑。
邢澍不僅學問好,而且詩也寫得非常好,著名學者錢大昕曾給他寫過一首詩,其中説:“才兼八斗方成富,業可千秋不自尊,”對他給予了很高的評價。1823年在家中病逝。
其一生工行、楷書。精考碑板,與孫星衍同輯《寰宇訪碑錄》。著《金石文字辨異》、《守雅堂詩文集》。《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清朝書畫家筆錄》
參考資料
  • 1.    李玉安 黃正雨.中國藏書家通典:中國國際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
  • 2.    隴上大師是怎樣煉成的?(組圖)  .網易.2015-12-12[引用日期2017-08-10]
  • 3.    邢澍陵墓亟待保護  .每日甘肅—隴南日報.2006-12-20[引用日期2017-08-10]
  • 4.    郭方忠,張克復,呂靖華主編.甘肅大辭典.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0.第1187頁
  • 5.    李鼎文著.甘肅文史叢稿[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03.第160頁
  • 6.    丁輝,陳心蓉著.嘉興歷代進士研究[M].合肥,黃山書社,2012.12.第358-3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