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邢台古城

鎖定
邢台古城(邢州古城) [107]  ,古稱邢州城、順德府城,現主體位於邢台市襄都區,歷史城區面積4.1平方公里。 [1] 
邢台古城是黃河以北地區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擁有3500年建城史,是華北地區在歷史上建造的第一座城市,也是中國最早的古都城之一,被譽為“燕趙第一城”。 [2-3]  商朝君主祖乙遷都於邢並大興土木建城,這是有史以來首座見於文獻記載的、具有王朝城邑規模的城市。公元319年石勒在邢台建立了後趙政權並修建襄國城為京都,掀起了邢台古城建城高峯。後邢台古城是形態典型的古代北方府城,內城最晚築於漢代,唐宋時期的邢台古城已成為的治所。元世祖忽必烈在此實行“邢州大治”,升邢台為順德府,隸屬中書省。明清之際已經有了府城的級別,形成了府城和關城結合的空間佈局,四周各有一個甕城。
邢台古城是邢台地區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邢襄文化的起源、發展、延續地;中華文明的重要孕育地,擁有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及眾多文物古蹟。邢台市也成為河北省唯一一座三千多年來行政建制未曾中斷、城址未曾遷移的城市。 [4] 
2005年7月,邢台市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河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5]  2021年7月,《邢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編制完成。 [34]  2022年1月,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提出2025年,邢台市將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35]  2023年8月,邢州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被評定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88]  [107] 
中文名
邢台古城
外文名
Ancient city of Xingtai
地理位置
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區
所處時代
商代至近代
佔地面積
4.1平方公里(規劃保護的歷史城區範圍)
第二次增建
明天順四年(1460年)
第三次增建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
第四次增建
明萬曆十年(1582年)
主要建築
順德府衙、清風樓、開元寺、天寧寺、文廟大成殿、火神廟等
主要城門
朝陽門、阜安門、通遠門、拱辰門
主要河流
達活泉、紫金泉、沙底河、牛尾河
氣候類型
温帶季風氣候

邢台古城歷史沿革

邢台古城上古時期

,是邢台最古老的地名,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當時被稱作“井”。公元前17世紀,西方姜姓井族順河水東移,遷徙到冀南的時候,以族名命地為‘井’。邢地土肥水豐,百泉競流,故稱“井方”。黃帝曾親率邢人開發利用井水,建井田,史稱“黃帝鑿井,聚民為邑”。後世邢人為了紀念黃帝的鑿井築邑之德,合“井”“邑”二字為一字,這就是“邢”字的起源。 [1] 
邢台是黃河故道。黃河西來是不爭的事實。黃河孕育於258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運動,發展定型於115萬年至10萬年間,約10萬年至1萬年間黃河流入邢台古地。黃河,帶來生命活力,優化強大了邢台古地的生命世界和生命基因,孕育出邢台古地的人類文明,推動了邢台古地的社會發展,引動了邢台古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的興起,並使其繁榮昌盛。
邢台地區在距今幾十萬至一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但舊石器時代,古人類活動區域在邢台西部山區,尚未進入太行山前沖積扇定居。今邢台城市最初於仰韶早期,起源於七里河與百泉之間的中小型台地之上,其年代上限約為6000多年。至四五千年前的龍山時代,向西擴張至邢台市區西部,七里河北岸為中心的,海拔90至100米的大型台地之上,也就是今邢台市信都區接近中心城區一帶。 [109] 
5000年前古人類在邢台百泉之地聚井成邑,建立了最早的井市社會,當時族羣相聚,井市已現,物貿相易。孟子曾贊曰:“鄉間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邢台這種遠古社會樸實的人間大同文化,深刻地影響了後世。沙河白塔、臨城等幾十處古人類文化遺址告訴我們,6000年前、8000年前邢台已經散佈着羣居生活的族羣。5~10萬年前山西省丁村的古人類曾經到此遊獵,留下燒烤的煙火之跡。20萬年前,邢台百泉是天然的動物家園,生活着荾齒象、披毛犀、亞瑪象、斑鹿等大型動物。其中成年荾齒象體重達14噸,是古代亞洲地區體型最大的象羣。 [51] 

邢台古城先商時期

距今約4000年前,先商文化在這裏走向繁榮,此時中國已進入王朝時代,邢台市區西部形成大聚落羣。約3620年前(葛莊遺址測年結論),邢台市區西部先商聚落羣潰縮,結合史料記載當為南下滅夏而遷徙。
約3500年前,商王朝將統治中心由豫北地區遷回此地,這便是歷史上“祖乙遷邢(井)”的典故。約3000年前,西周王朝在商舊都井的東側,建立西周邢(井)國都城,上述兩座都城,可能存在局部疊壓現象,但核心區和具體範圍仍有待進一步探證。 [109] 
關於邢台建城歷史的起點,最早的文獻記載定格在了3500年前商朝第十四任君主祖乙那一頁。《竹書紀年》記載:“甲辰九圯,祖乙徒都於邢。”《史記·殷本紀》、《史記·周本紀》中,也有“商祖乙遷於邢”的記載。 [1] 
商朝都城變遷 商朝都城變遷
祖乙遷邢的次年,邢地遭山洪衝擊。祖乙率領商王室貴族再次作小範圍近距離遷徙,並於5年之後,大興土木建城。這是邢台轄域有史以來首座見於文獻記載的、具有王朝城邑規模的城市。 [1] 
祖乙遷邢是商朝歷史發展的重要轉折點,在邢定都後,祖乙以這裏為基地,數次出兵平服蘭夷、班方等國,解除東南方的夷族對商朝的威脅,使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了迅速恢復和發展,被後世稱為“中興之王”,從而也揭開了邢台文明的序幕。 [1] 
歷史記載: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於邢,為京畿地,經祖辛、沃甲、祖丁等王,歷時百餘年。 [20] 

邢台古城周朝時期

周王朝建立後,公元前1041年,代天子周公在邢台建立邢國。他逝世後,15歲的四子姬苴從陝西周原祖籍地,千里迢迢赴任邢國,以少年之身治理國家,懲惡霸,平民怨,開井田,強國力,帶領東方六國,大戰山戎(中山國)之敵,收元氏、高邑之土歸屬邢國,將多次進犯中原的山戎之敵趕往井陘深山,致使山戎人在之後的200年內不敢來犯。周成王聞之大悦,封年輕的邢國侯為元侯之君,享受周王一樣的待遇,代表周成王管理東方地區的幾十個國家。周成王親自派人為邢國勘察設計、建造與洛陽城週一樣的國家城池。邢國經18侯、歷時406年,為邢台歷史爭得了榮譽。 [51] 
西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 西周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圖
20世紀90年代,在邢台市相繼出土的用牛肩胛骨製成的刻辭卜骨殘片、戰國時期的陶量和西周時期邢國公室墓地,為尋找古邢國提供了重要線索。這些刻辭卜骨殘片,也是河北省出土的第一版帶字西周甲骨。經古文字專家解譯,認為這是邢國在都城選址進行占卜祭祀時留下的記錄。而出土陶量的底部有一個印章痕跡,清楚地顯示是一個古代的“邢”字,這也是首次在邢台市本地出土“邢”字器,是古邢城的直接證據。 [1] 
歷史記載: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為邢侯,築邢城,建邢國,統轄邢地,歷時四百餘年。 [20] 

邢台古城先秦時期

2005年,邢台在申報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期間,在邢國遺址的北部發現一座先秦時期的古城址,這就是鹿城岡城址,鹿城崗遺址位於邢台市西北20公里處的西沙窩村,遺址隨地形而建,城的平面呈不規則方形,南北約640米,東西約700米,地面仍保留有高大的夯土城牆,最高處距地面約6米,現存城牆有明顯夯痕。 [1] 

邢台古城春秋戰國

春秋早期,邢(井)國滅亡。春秋晚期至戰國,結合考古依據,新的城址繼續向東遷徙至邢台市區今京廣鐵路一帶,局部進入今襄都區 [109] 
東周時期,諸侯紛爭,周天子的“天下共主”地位逐漸喪失。春秋戰國之交,出現了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的歷史大事,邢台在這個時期一度成為趙國的都城。趙國先後有4個都城,分別是晉陽、邢、中牟和邯鄲。約公元前451年,趙襄子遷都邢。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從此邯鄲成為趙國的國都。 [39] 
公元前375年,趙敬侯去世,他的兒子趙成侯繼位。公元前355年,魏國向趙國進獻了上等椽木,趙國用這些椽木在邢地建了一個檀台,並修了信宮,邢地還成了趙國的別都,趙國經常在信宮與諸侯會盟,所以邢地又有了一個新名稱——信都。 [39]  以信宮為中心,在堯山一帶築修了柏人城,在臨城一帶築修了柏暢城,在柏鄉、高邑間築修鄗城,又在距邢城不遠的平鄉一帶,利用商周時期的沙丘平台擴建為沙丘宮。 [1] 
歷史記載:公元前372年趙成侯據邢,邢為趙國信都。 [20] 

邢台古城秦朝時期

公元前221年(始皇元年),秦始皇在邢台設置了信都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邢台沙丘去世。第二年,陳勝、吳廣發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8年,趙國後裔趙歇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定都信都。公元前206年,西楚霸王項羽立張耳為常山王,定都襄國。後來,趙歇複稱趙王,劉邦再封張耳為趙王,張敖繼承趙王。公元前198年,趙王張傲被廢為宣平侯,趙國國除。 [39] 

邢台古城後趙時期

十六國時期,後趙王朝在戰漢城址一帶建立“建平城”,該城以目前的依據,核心區大至位於今京廣鐵路兩側地下,局部進入邢台古城範圍。邢台城市經過數千年遷徙,最終落腳於今邢台古城區域,也就是説,邢台市區歷史上,有多座城池,並非一座。 [109] 
秦、漢兩代,邢台一帶的經濟文化已有所發展。雖然到末年的“八王之亂”,北方出現了“五胡十六國”的混亂局面,但就局部而言,由於石勒的開拓和後趙的建立,邢台城卻獲得了一次振興的機會。 [1] 
後趙示意圖 後趙示意圖
公元319年,石勒在邢台稱王定都,建立了後趙政權,稱襄國。如今邢台人所説的“邢襄大地”中的“襄”,就出自於此。石勒修建襄國城以為京都,石虎改置襄都為襄國郡 [1] 
後趙地形示意圖 後趙地形示意圖
這座都城四周有四個子城拱衞,以年號稱做“建平大城”。石勒引達活泉水周流城內,城開四門,以北苑作為襄國大市,歷經十八年築建才完工。據沈括《夢溪筆談》記載,因其城牆可卧牛,故又稱“卧牛城”。 [1] 
襄國城前後經歷了十八年築建才完工,史料説城以周禮為制,在城內修建建德宮、建德後殿、徵文殿、單于庭、單于台、東堂、西閣、後六宮、百尺樓、崇訓宮、社稷壇,宗廟、挈壺署、藏冰室等,在宮廷外建有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除此在城內還建有太學和宣文、宣教、崇儒、崇教等十餘所小學。在城西起明堂、辟雍、靈台等,又立桑梓苑和籍田,此外,石勒還在襄國近畿建造了水上離宮-澧水宮(今邢台市南和區)等。在永豐城內建設了永豐倉。 [1] 
石勒死後,石虎自居攝趙王,在襄國城內又建設了觀省台(又名觀雀台),並築造太武殿,文獻中記載當時的太武殿地基高二丈八尺,東西七十五步,以彩色的文石做成,下有密室,可以安置五百衞士。飾以漆瓦、金鐺、銀楹、金柱、珠簾、玉壁,全用金銀玉珠。窮極技巧。除此還在顯陽殿後造了靈風台九殿,選數萬美女充斥其間。在太武殿西石虎建設了昆華殿。閣上輒開大窗,皆施以絳紗幌。通過數十年的建築和經營,襄國城內人口達70餘萬,成為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而石勒統治疆域之遼闊,與曹魏不相上下,這在邢台的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公元335年,石勒的堂侄、後趙第三位皇帝石虎將都城由襄國遷到鄴城(今河北臨漳),公元349年,石虎病逝,後趙政權陷入混亂。 公元350年閏二月,真正掌握後趙實權的石閔殺害石鑑和石氏一族,並在鄴城稱帝。值得一提的是,石閔本姓冉,是石虎的養孫。如今,石閔登基為帝,國號大魏,並把自己的姓改回冉,所以後世將這個政權稱為冉魏。350年三月,石虎之子石祗聽説哥哥石鑑被冉閔殺死,於是就在襄國自立為帝,並起兵討伐冉閔。然而不幸的是,351年四月,石祗被部將劉顯殺害,石氏後趙滅亡。同年七月,劉顯在襄國稱帝,後趙政權更換了姓氏。352年,冉魏軍攻入襄國,劉顯被殺,襄國宮室被焚,襄國的百姓被遷到鄴城。 [39] 
歷史記載: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分封,設郡縣,在邢置信都縣,屬鉅鹿郡。
公元前206年,項羽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為常山國都。
公元前203年(漢高祖四年),改置襄國縣,屬趙國。
公元212年(漢建安十七年),改隸冀州魏郡。
三國時仍名襄國縣,屬魏國,隸屬冀州廣平郡。
公元312年(西晉永嘉六年),羯人石勒納張賓之策,進據襄國。
公元319年(東晉元帝大興二年),石勒於襄國稱趙王,國號“趙”,都襄國,史稱後趙。
南北朝時期,襄國先後隸屬廣平郡、易陽郡、南和郡,北齊、北周時置襄國郡。 [20] 

邢台古城唐宋時期

公元六世紀末,偉大的隋文帝,結束了中國四百餘年的分裂變亂,建立了繼漢王朝之後的又一個大一統帝國。從而正式開啓了隋唐盛世的序幕。這個時期邢窯與大運河的誕生,使隋唐大一統帝國產生了對內、對外重要的雙重經濟支柱。邢窯的興盛得益於隋唐大運河的開通,在邢州東部,運河上重要的中轉站貝州(今邢台市清河縣西部),因承擔邢州瓷器與糧食的運輸,逐漸成為“天下北庫”。邢州瓷器,從“北庫”出發經由大運河,這條帝國的水上高速公路,走向世界各地。那是一個夢幻般的時代,邢州與貝州的總人口,超過100萬,正因邢州的重要,這座帝國東部的明珠,先後為邢州總管府、邢州刺史、鉅鹿郡和昭義軍節度使駐地,曾長期由親王統轄。
根據宋金文獻《夢溪筆談》、《北行日錄》和近年來城內發現的唐五代宋碑刻研究,已發現有明確記載邢州里坊包括“七教坊”、“立節坊”、“成義坊”、“光壽坊”、“義順坊”、“熙輝樓”等。根據記載,通過現存邢州開元寺等地面文物作為對照“七教坊”“立節坊”“成義坊”“熙輝樓”基本可以確定位置,且坊坊並肩。隋唐邢州城的裏坊佈局與明清邢台南關的街巷制佈局,是研究中國城市規劃的一塊活化石,這在全國是非常罕見的,也是我們這座城市固有的文化遺產。 [109] 
後趙滅亡之後,襄國城一帶又陷入混亂狀態,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於邢地置邢州。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襄國郡,治領龍岡。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國郡為邢州。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罷邢州,改鉅鹿郡。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復為邢州,龍岡屬之。
唐宋時期,邢台以邢州而名,管轄龍岡(邢台)、沙河、任縣、柏仁(堯山)、平鄉、內丘、南和、鉅鹿、青山(內丘和邢台縣一部分)等九縣。 [51]  邢州城是州、郡、縣的治所,邢州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店鋪酒肆林立,在城東北有官辦大寺邢州開元寺(今邢台開元寺),西北有華池蘭若(今邢台天寧寺),在內軸線上還有龍興道觀,盛唐時期,邢州民户為105873户。 [1] 
唐朝疆域圖中的邢州 唐朝疆域圖中的邢州
唐代時邢台是全國貿易中心之一,邢台地處太行山東麓的山前交通要塞,東面為隋唐大運河,因臨近大運河,清河城(今邢台市清河縣)有“天下北庫”之稱,城內富庶繁榮。在邢州城的北面有內丘城(今邢台市內丘縣)築有邢窯,以盛產白瓷為主,邢白瓷為絲綢之路上重要的交易商品之一。邢台歷來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大約在七世紀中葉,一些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經海路和陸路來到邢台,在邢台的唐代墓葬中,曾出土以此為形象的陶俑即為證據。 [2] 
唐朝中期邢台生產的邢州白瓷,白如雪,薄如蟬翼,是朝廷的貢品和絲綢之路上的珍品。打破了自商以來青瓷一統天下的局面,確定了南青北白的瓷器格局。大唐帝國專門在邢州成立瓷貢院,管理監督燒造貢瓷,與南方茶貢院一南一北遙相呼應。 [51] 
宋代的邢州城,已是中國北方進行商業貿易的主要市場,也是重要的軍事要地。尤其是北宋時期,因金軍的侵擾使邢州的戰略地位不斷提高,邢台成為北方軍事重鎮之一。 [1] 
老照片·不同時期的達活泉
老照片·不同時期的達活泉(3張)
在這座上古時期因“土肥水豐,百泉競流”而建城並得名的城市,歷代建設者都善於利用邢台周邊的水系和文化環境建設園林景觀,達活園就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個。這片始建於北宋鹹平年間的園林景觀,由當時的邢州刺史柳開浚建亭植柳而來,“七十二河涵水靈,廣源流伏湧郊垌。潭開五畝玻璃鏡,林繞千山翡翠萍……”成為一郡之勝。如今,達活泉公園經過修繕擴建已成為河北省最大的市內公園。 [1] 
歷史記載:
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廢郡立州,復改襄國郡為縣,曾隸洺州。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襄國縣改稱龍岡縣。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於邢地置邢州。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襄國郡,治領龍岡。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國郡為邢州。
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罷邢州,改鉅鹿郡。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復為邢州,龍岡屬之。
公元907年至960年五代時期,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均在邢地置邢州,治龍岡縣。
公元960年至1118年(宋建隆元年至重和元年),仍置邢州。
1119年(宋宣和元年),罷邢州,置信德府。
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趙佶合古“邢”字和邢侯所築“行台”之“台”二字,改龍岡縣為邢台縣,隸屬信德府。自此由“邢台”之名。
1125年(宋宣和七年)邢為金地。
1129年(金天會七年),改信德府為邢州,邢台縣為邢州治。 [20] 

邢台古城金元時期

金元王朝時期,金朝曾統治邢地106年,邢台古地就成了民族鬥爭、民族撕裂和民族融合的前沿,人民飽經苦難。以劉秉忠為代表的邢州人,雖然服務於金蒙異族,但堅持、傳承、傳播、滲透漢民族文化,成功地改變了蒙古貴族的官政文化習俗,實現了以漢文化為主體的蒙漢共治,讓漢文化得以傳承、發揚和延續。邢台為大元帝國的建立和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一度成為元帝國的樣板富裕之州。 [51] 
老照片·邢台古城門
老照片·邢台古城門(3張)
在蒙、金爭奪中原大戰中,邢州大地戰火瀰漫,把邢州人民推向苦難的深淵,不少人死於戰火,人口鋭減,金代曾擁有十萬户的邢州,到成吉思汗第三子窩闊台汗統治大蒙古國時,邢州只剩下一萬五千户。《順德府志》載:當時邢州“千里蕭條,為之一空,城中才百餘家,皆以土塞門,穴地出入……官吏者,亦晝伏夜出……人謂之鬼衙,甚至棄印而去。”掙扎在苦難中的邢州百姓希望改變現狀。
劉秉忠張文謙等邢州大臣的倡導下,忽必烈試治於邢,派蒙人脱兀脱為推事官、李惟簡為邢州安撫使,劉肅為邢州安撫副使,趙良弼為募僚長,治理邢州。通過選賢任能、興利除弊、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政策,不久,邢州出現新氣象,逃往他鄉的流民紛紛回到邢州,此事史稱“邢州大治”。經過張耕、劉肅、趙良弼、郭守敬等人的苦心經營,邢州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户籍由一萬五千户發展到三萬餘户。明萬曆年間《順德府志》載:邢州經過治理,成為“老幼熙熙,遂為樂郡,鄰郡望之,如別一國土者”的樂園。 [1] 
元朝時期的邢州古城西靠太行山,北傍白馬河,南依七里河,位於一山兩河夾帶形成的沖積平原的前沿。城外近郊西北一帶,龍岡突兀,岡坡周圍散佈着達活泉、白沙泉、紫金泉和野狐泉,大小不等的四汪連接蓮花池,水波盪漾,上下粼光。達活泉、野狐泉溢出所形成的兩條天然水道,加上從城西山麓流泄形成的沙底河,在古城北門外形成三水,三水交匯後又成鴛水(今牛尾河)。這城北三水,經過青年時的郭守敬主持修復,各分其道,方便了南來北往的行人。經郭公倡議引達活泉水入城,一脈清水穿街走巷,岸邊垂柳依依。古城東南方向,則有流珠、晉祠、黑龍潭、狗頭泉等大小“百泉”之勝,形成了頗為壯觀的水鄉面貌。當時的邢州,可以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水鄉、泉城。越過城東一帶的水網密佈地區,便是盛產穀子、小麥,號稱“米糧倉”的平疇沃野。
邢州是蒙元時期全國的“首治之區” ,1262年(元中統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帥府。同年九月,元世祖忽必烈特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升邢州為順德府,直接隸屬中書省
邢州改為順德府後,城市建設迅猛發展。邢台城內出現了大開元寺、淨土寺、天寧寺三大佛教寺院;龍興觀、通真觀、城隍廟三大道教廟觀;邢台縣文廟、順德府文廟、武廟等儒家建築。在府城中心,則以清風樓為城市景觀地標,與其後的順德衙,共同構成了宏大的建築羣組。“順德十二景”中的“郡樓遠眺”“古剎春遊”“達活龍湫”等著名景緻至今流傳。 [1] 
元代時,蒙古族所遷居民多居住於邢台城外,逐漸形成了以回族為主的民居聚落。回族是中國分佈最廣的少數民族,在居住較集中的地方都建有清真寺。回族擅長於畜牧業和經商,以及皮毛加工。從對邢台南關的考察來看,這裏形成了馬市街、牛市街、驢市街、靛市街、花市街等並以回族為主的聚居區,建有多所清真寺,並且居住在這裏的人們是以擅長的經商和加工皮毛為主的生活方式。有民俗專家考察後,南關一帶飲食極有特色,以牛羊肉加工如正義號牛肉,牛肉麻子面、餡燒餅、油炸麪食等而形成自己的飲食文化。 [1] 
歷史記載:
1262年(元中統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台建元帥府。同年九月,改邢州為順德府。
1265年(元至元二年),改順德府為順德路,隸屬中書省。 [20] 

邢台古城明清時期

明清之際,邢台市稱謂順德府,為畿南重地,已經形了府城的級別。城內店鋪如林,商賈如雲,日進斗金,富甲一方。據清人谷鳴球《土寨紀略》:順德府南關“為九省冠蓋通行之路,百產菁華聚會之區,煙火萬家,客商輻輳,畿南重鎮,天府娩雄。”後來為了保護外城集市的居民,以防亂民盜匪擾亂,為此開挖了圍寨河,加築了寨牆,形成了內城和外城結合的空間佈局。城垣之上共建有城門樓,奎星樓、箭樓、角樓27座,可以通行的甕城門每門三重共12道。 [1-2] 
明清時期的邢台古城中心區域在古城偏南,即以府衙、清風樓為中心,呈東西對稱,南近北遠之格局。往東有府前東街、東門裏通東門、東關,往西有府前西街、西門裏通西門、西關,往南有府前南街通南門、南關,北街稱長街,在府衙偏東處,往北通北門、北關。府衙、縣衙,府、縣文廟、貢院均在南部。較大寺觀如開元寺、天寧寺、龍興觀位居北部,周圍仍為耕地。城內市場多交易貴重物品如金銀、珍珠、首飾等,沿街尤多坊表。
邢台外城以南關的十字街為中心,即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花市街、馬市街、驢市街。這一帶多為手工業作坊、貨棧和商店。每逢集市,各街巷均設有專業市場,是邢台的商業中心。 [53] 
據《順德府志》記載:邢台古城舊圍九里三十步,厚二丈。明代之前城牆為黃土夯築而成。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林恭任順德府知府時,對城牆進行了擴建,增築四隅城堞,走箭樓,並在東南北三門外築三座石橋,改題東門為宏濟門,南門為來薰門,西門為挹秀門,北門為承恩門。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郡守楊浩重修四門,東名朝陽,西曰阜安,南名通遠,北曰拱辰。 [25]  清咸豐三年(1853),順德府為防禦太平天國北伐軍在南關築圍寨牆,名外城或小城。甕城二重,並在城門上起層樓,東門稱朝陽,西門為阜安,南門為通遠,北門曰拱辰。 [2] 
老照片·邢台古城府前南大街 老照片·邢台古城府前南大街
明嘉靖元年(1522年),當時的順德府主官王言重對此城進行重修。3年後當地人又在城濠兩側種植了柳樹千餘株。關於這一次維修,實際上只是一次例行維護。夯土城牆在明代以前一直是城牆建築的主流。夯土雖然擁有極強的可塑性但其抗風化程度卻不及磚石。所以,每隔一些年就需要將表面殘損颳去,進行重新夯土加固。
明萬曆十年(1582年),郡守王守成增砌磚石,圍13裏20丈,石基高1丈,磚面高3丈5尺,厚6丈有餘,又於4角4門增建了3條馬道。東門名望齊,南門名率賓,西門名歸安,北門名國士。 [25]  王守誠修城的功績有以下幾方面。首先將城牆易以磚石,以青石為基礎,“石基高丈,磚面三複,厚入七進,高三丈五尺有奇,”第二是將城牆從原“九里三十步”增至“十三里二十丈”。第三是建有樓台警鋪,於四隅增修馬道。第四疏通城隍,使其更深且闊,並在堤上築牆以防剪伐。順德府推官王宣化又植柳樹千株。 [2] 
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正月,在順德府知府王守誠住持下,順德府城開始大規模建設及整修,工部撥付順德府修城經費49090兩白銀,工程首先將原來的夯土城牆表面包轉並在城牆基礎外壘砌抗風化和潮濕能力更強的條石。第二是將城牆從原“九里三十步”增至“十三里二十丈”。第三是建有樓台警鋪,於四隅增修馬道。第四疏通城隍,使其更深且闊,並在堤上築牆。隨後順德府推官王宣化又植柳樹千株。新順德府城周十三里20丈。有東西南北四門各四重,另有小北門一座,共計城門17道,城牆上建有城門樓4座,箭樓14座,角樓4座,總計城門樓、魁星樓、箭樓、角樓27座。而這次建設,確定了順德府府城最終的狀態,在此後的數百年歲月中,邢台城歷經數次維護,但都是在此城的基礎上進行小規模的改建。 [2] 
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知府張延廷在城隍周圍廣植柳樹,引達活、牛尾二河之水周流街市。 [25] 
明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順德府畫圖築建關城“以成不世之功”。關城由關牆與關河組成,明代築修的關城為夯土牆,關城周長7裏,高2丈2尺,基厚3丈餘,於西、南、東三面設有六個寨門。關河(今圍寨河),與護城河相接,又引源於後爐子村的河水灌入河隍。
邢台古城復原圖 邢台古城復原圖
明萬曆年間(1573-1620年),時任巡按御史的何出光在閲察順德後説,“城池金湯,深固真可保障百世無足慮者。第見城中居民稀少而南關之民多至兩倍,夫築城凡以衞民也。而民居多不在城則衞民之義謂何?”。
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陳德、知縣郭美又加修葺。 [25]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順德知府徐景曾修建了南北二個城門,仍以拱辰來薰為名。 [2] 
清咸豐三年(1853),順德府為防禦太平天國北伐軍在南關築圍寨牆,名外城或小城。
清同治三年(1863)添以磚石,周長7裏,堞高2丈2尺,基厚2丈2尺,頂寬1丈2尺,北接大城牆,於西、南、東3面設6個寨門。 [2] 
邢台古城復原圖 邢台古城復原圖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慈禧及光緒帝自西安迴鑾過邢。順德知府徐聰為迎鑾駕,將邢台古城四甕城十六道城門油的漆黑,將甕城十六道城門上的兩千五百九十二個大包釘漆成錚明光亮的金黃色,使邢台四門舊貌增輝光亮如新。
明清之後,中國國家的權力中心、政治中心北移,邢台不再是邊塞之地,在融入京畿圈之後,歷史的個性化已經弱化。 [51] 
歷史記載: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直隸京師。清代基本沿用明制,隸屬關係未變。 [20] 

邢台古城清末民國

清末至民國時期,邢台城格局為:內城周九里三十步,高3丈6尺,厚6丈,有東西南北4大城門,均為3道牛斗門,每個城門有兩個甕城,城牆、城門完好,箭樓、角樓、城牒、甕城完好,府戲樓、縣戲樓、清風樓、順德府衙、邢台縣衙、“邢襄舊地” 牌坊、王本固牌坊、天寧寺、開元寺、萬安塔、淨土寺、府文廟、府武廟、城隍廟、火神廟、邢侯行台、魁星閣、龍崗書院、育英書院(國士書院)、王本固故居、龍興觀等建築完好。王本固坊、孟國祚坊、楊珍坊三道牌坊保存完好,城牆外是兩道護城河,護城河寬十米以上。外城(小城)依內城,周7裏,高2丈二尺,厚3丈有餘,北接大城牆,於西、南、東3面設6個寨門。小城商業繁榮,皮毛業昌盛,銀號林立,店鋪如星;邢台城以府衙、清風樓為中心,東西對稱,南近北遠。往東有府前東街、東門裏通東門、東關,往西有府前西街、西門裏通西門、西關,往南有府前南街通南門、南關,北街稱長街,在府衙偏東處,往北通北門、北關。府衙、縣衙,府、縣文廟、貢院均在南部。較大寺觀如開元寺、天寧寺、龍興觀位居北部。城內市場多交易貴重物品如金銀、珍珠、首飾等,沿街尤多坊表。 [25] 

邢台古城現代時期

老照片·不同時期的清風樓舊影
老照片·不同時期的清風樓舊影(5張)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4日,邢台解放。10月11日,邢台市政府、警備區、縣政府聯合頒佈告示:要求各街、村動員羣眾拆毀古城城牆、碉堡及一切可供敵人利用的設施。邢台縣出動3000多羣眾突擊6天,拆毀了邢台古城牆所有的關隘要塞和明碉暗堡、角樓、箭樓、鹿角丫叉、南關寨城,並將沙河至內邱的鐵路拆毀。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7月,將南城牆外的馬路街南邊的小河填平,稍微拓寬了馬路街(今中興大街)。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為改善邢台城市交通,邢台市拆毀了南城門。
1949年秋,邢台市拆除了西城門。
老照片·邢台古城一角
老照片·邢台古城一角(5張)
1951年,邢台團地委發動邢師、邢中學生拆毀大段南城牆,拉城牆土填平韓家坑,經平整為操場。
1952年秋,邢台市將順德路南口處城牆打開一個缺口,之後,隨着交通發展和工廠建設,邢台古城牆年年拆,後僅南城門處保留下三個城垛基石和一個城門洞(後被拆毀),其次是北長街北端西側殘留一部門城牆土垛(後被拆毀),圍城河也逐年被填平或者改為排污渠道。
1956年,邢台市在曹演莊興建邢台市糧庫時發現一處古遺址及大量古物,稱曹演莊遺址,該遺址包含兩個時期的文物堆積,第一層為戰國文化層,第二層和第三層為商文化層。從遺址出土文物判斷,屬商代文化早期,早於殷墟文化,與祖乙遷邢的年代大體相當,是探索祖乙遷邢地理位置的重要考古依據。20世紀在邢台又發現了多處商周時期的遺址,有曹演莊、葛家莊、東董村、南大郭、東先賢、賈村、北小汪等,這些遺址主要分佈於邢台市區至市區西南的七里河兩岸,國家將這一系列遺址命名為商代國都“邢墟遺址”。 [6-7] 
1954年邢台市地圖,邢台古城輪廓猶存 1954年邢台市地圖,邢台古城輪廓猶存
1957年11月-1958年3月,邢台填平了西城門至馬路街(今中興大街)的護城河和原西街閣西側的圍寨河(今圍寨河),將西城牆根的無名小路(大陸街)進行了整修,至1968年,定名為新華路。
1958年,先進鐵工廠(邢台薄板廠)在邢台卧龍崗建廠。卧龍崗是條南北走向略高於城區的土崗,俗稱卧龍崗,東側是西圍城路牆根下的護城河,解放後,土崗逐漸被清平。
1958年,邢台直屬隊(市政公司前身),拆除了邢台古城大部分北城牆。
1963年,邢台試驗苗圃園(今歷史文化公園)從順德府武廟搬來一座“天目人心”古牌坊,又從西大寺(天寧寺)移來白象塔,又從西門裏搬來72座大菩薩,於1964年稱納涼園公園,1965年稱人民公園(今歷史文化公園),1966年,白象塔和72座大菩薩被紅衞兵砸毀。
1964年,對邢台南護城河進行改造,加寬河牀,河岸土坡砌上片石護坡。
老照片·邢台體育場(現原址為新世紀廣場) 老照片·邢台體育場(現原址為新世紀廣場)
1966年8月15日,邢台地市在體育場(今新世紀廣場)集會,各學校大批紅衞兵走上街頭,展開大規模破四舊活動。不少名勝古蹟被隨意破壞,清風樓被改名東風樓,樓頂雕刻砸毀,樓上懸掛的“清風樓”牌匾被燒燬,樓內文物被毀,樓內所藏珍本古書被抄走;開元寺、文廟、塔墳等邢台古城珍貴文物無一倖免,均遭到不同程度破壞。唐代李質手書的道德經幢被砸毀,開元寺的圓照塔被砸毀,天寧寺的虛照禪師塔被砸毀,禇遂良道德經碑全部被砸,文廟被毀僅剩大成殿,趙孟頫碑塔被砸毀,天寧寺宋代經幢被砸,天寧寺僅餘幾間大殿,大宋邢州淨土禪院碑被砸毀,府前大街“邢襄舊地”牌坊、長街牌坊全部被毀,歷史悠久規模可觀的邢台塔墳上百座古塔蕩然無存。大元順德府鼎新至聖文宣王廟記碑、大元順德路大天寧禪寺虛照禪師明公塔碑、大元順德府錄事劉府君墓碑、元順德府開元寺重建普門塔碑、元順德府開元寺弘慈博化大士萬安恩公碑、城隍廟、火神廟等遭破壞。
1968年,邢台拖拉機廠在西圍城路(今新華路)中段的護城河東側建廠。
1973年,邢台填平了馬路街(今中興大街)口至卧牛台之間的路段東側的護城河,拓寬了新華路。
1974年12月起,邢台市陸續開始將南城牆外馬路街以北的護城河填平,拓寬了馬路街(今中興大街)路面。
邢台拖拉機場 邢台拖拉機場
1974年12月,邢台市將西起體育場(今新世紀廣場)至順德路(今順德路)的護城河填平。
1976年9月,邢台開始填平西圍城路東側的護城河,拓寬路面,1977年正式定名為西圍城路(今新華路)。
1977年9月21日至11月中旬,邢台回填了馬路街(今中興大街)口至西大街(今西大街)口路段西側的圍寨河。
1979年6月,邢台逐步填平北護城河,將邢台舊城北城牆北側護城河北岸的一條無名小路拓寬路面,定名為北圍城路(今團結大街)。
90年代的邢台市馬路街(今中興大街) 90年代的邢台市馬路街(今中興大街)
1980年,邢台市將順德路至納涼園(今邢台歷史文化公園)一段的護城河填平。
1980年,邢台決定將馬路街(今中興大街)至北圍城路口之間的路西側的護城河及路東側的小河填平。
1981年,邢台市將納涼園(今邢台歷史文化公園)至東圍城路的護城河道填平。
1982年8月25日,邢台開始排水填河,將東護城河水挖渠拍掉,同時動用邢台北城牆土方4000餘立方米填入東護城河。
1983年4月3日,邢台東護城河填河竣工。
1984年5月6日-16日,整理路面,定名東圍城路(今開元路)。
1987年8月29日,邢台鞋廠發生火災,作為鞋廠倉庫的重點文物單位開元寺第二大殿被燒成一片廢墟,化為灰燼。
1988年9月25日,邢台鞋廠發生重大火災,3個車間被毀,其所在的開元寺再次遭到破壞。
1989年2月14日,重點文物單位大開元寺主殿大雄寶殿年久失修瀕於倒塌,邢台市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繕。
1989年秋,一次全國性學術研討會在邢台召開。著名學者傅振倫,著名考古學家、先商之源研究者鄒衡等31位歷史專家到會,對邢台市多個殷商文化遺址進行考察和探討,並於會後達成一致——“邢台歷史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先秦文化的源頭之一。”很快,新華社一篇題為《專家論定邢台是中國商代古都》的消息,見諸全國各大媒體。 [1] 
在20世紀,清末民初的古城風貌基本保留了半個世紀。20世紀50年代以來,邢台古城牆逐漸被拆除,但仍留下幾處珍貴的殘段,主要有:南門東側、東南角、北牆部分殘段。 [2] 
2000年,邢台文廟大成殿移建於達活泉公園內。
2005年,邢台市文物管理處對舊城牆東南隅20米城牆進行發掘勘探,結論是,此段城牆至少不晚於漢代。層層疊壓的夯土、灰坑,記述着古城歷經秦、漢、唐、明多個時期的信息,證明了歷史上邢台作為區域最高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一脈相傳。這也是史學界譽之為黃河以北地區“第一城”的重要原因。同年7月,邢台古城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5] 
現矗立於天一廣場北側的古城牆遺址碑 現矗立於天一廣場北側的古城牆遺址碑
2007年4月,邢台千年城牆被毀,原址進行市場開發。正在遭遇商業開發的古城牆為邢台古城牆殘段中保留最長的一段——北城牆,位於原邢台市拖拉機廠北牆一帶。古城牆西段已被拆掉近百米,部分古遺址珍貴的夯土層已被推平。古城牆南側,一家施工單位的在建工程正在緊張進行中。這塊地方被邢台一家有名的商業集團收購,後者對此正進行開發,即今天的家樂園天一廣場。 [11] 
2018年8月,《邢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7-2030)》編制完成。 [4]  2021年7月,《邢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編制完成。 [34] 

邢台古城建築格局

邢州古城LOGO 邢州古城LOGO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邢台市區今古城區域,逐漸展開大規模基建,這個過程中,經過歷年數據分析,邢州古城內外歷史遺存比較豐富,古城內有相對完整隋唐地層,古城內外的南部和西部,隋唐地層之下,還有一些戰漢遺存,尤其是古城外南關西部,漢代水井最為密集。也就是説,今邢州古城與一漢代遺址羣呈局部疊壓關係,但這個更早的聚落,在魏晉之後,潰縮蔓滅,出現斷檔。當與公元351年後趙滅亡,冉閔毀建平城,遷走建平城一帶有關人口,隋唐時期,在漢代遺址偏東北一帶,局部可能利用漢代遺址,建立新城。
此後至今,邢台城市史未出現斷檔,這就是我們今天地表可見的邢州古城。
邢州古城為較為嚴整東西對稱佈局,古城北部目前可見主要古建築羣均為隋唐之後始建,其中隋唐最多,且呈裏坊制佈局規劃,與此同時,隋代邢州是一座迅猛發展的城市,近年來發現的隋代邢窯遺址,位於古城城廓之內。
至明代,城牆外側包磚,清代擴建出南關城牆。隨着近幾十年來,城牆逐漸被破除和剝落,今開元寺東牆外古城牆和其它幾段殘牆,失去包磚和外圍後期夯土後,再次裸露出不晚於隋唐的夯土,這是邢州古城早期城牆的最直觀見證。歷史上邢台出現過幾次輝煌時期,但夏商周時期的邢台城市核心區在今信都區一帶,戰漢時期的城址可能位於古城偏南偏西區域,局部可能與今天的古城疊壓,但地表上已不可見,而且目前沒有發現宮殿區之類的重要遺存。
目前邢州古城地面格局的基本定型,當為隋唐,而“邢州”之名亦始於隋代,存世文物中,最早見 “邢州”一詞為“大隋邢州南和縣澧水石橋累文碑”,此碑同時也是最早有邢州古城位置記載的依據,碑中提到七里河,七里河以北七里恰是邢州古城,在此之前,無七里一説。邢州一詞最早文獻記載為唐《元和郡縣誌》曰“隋開皇十六年置邢州,以邢國為名,治於龍岡縣”,隋開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而這個歷史時期,正是隋唐盛世,這個中華民族古代極盛期的開啓。 [109] 
邢州古城的規劃格局是“一道雙城”。“一道”即古官道,指通過北關橋、北關街進入古城北門,沿北長街、南長街至清風樓拐至府前南街,出古城南門入南關,經北大街、花市街、馬市街過馬市街北橋出寨城而形成的南北延續文化脈絡,是順德府城最早的傳統南北軸線,至今仍是三丈三的古代街道寬度。“雙城”指明清時期形成的“府城”和“關城”,中興東大街以北為“府城”,中興東大街以南為“關城”。“關城”就是著名的“邢台好南關”。
邢台古城內擁有眾多的物質文化遺存。古城內有22處國家、省、市文保單位,有33處歷史建築,有46條傳統街巷,有26處古樹名木、古坑塘、古井、古鐘、古橋等歷史要素。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見證着邢台先賢們的智慧和足跡,傳承着邢台古城悠久深厚的文化。 [72] 

邢台古城府城及關城

邢台古城平面圖 邢台古城平面圖
邢台古城為“府城+關城”的歷史格局,是太行山東麓古官道上的交通重鎮,尤其是元、明、清代,邢台處於京畿重地。古城內北長街、南長街、東門裏街、府前南街是邢台地區古官道、御道的核心部分,是順德府城最早形成的傳統南北軸線,保存了古代街寬三丈三(約11米)的格局,以古官道即府前大街—府前東街(東門裏街)—南長街—北長街為中軸線,至今原格局清晰可辨,骨幹街區仍然存在,古街名大部分保留。古城中軸線自北關橋至南頭村,貫穿順德府城及關城,全長約3.1公里,片區內的北大街、花市街、馬市街是中軸線關城部分的重要組成部分,仍保留傳統的街巷格局和商貿氛圍。以順德府衙、清風樓為中心,遍佈着大大小小的廟宇、寺堂。這些廟宇寺堂多沿着古官道兩側佈局,其中道教文化的代表為道德經幢、火神廟。 [4] 
明代萬曆之前,府城內有大街六條,這六條大街分別為宣化街、寅賓街、希古街、迎恩街、崇禮街、興賢街。除了大街還有九條巷子,這九條巷子也有各自的名字,分別為尚禮巷、永豐巷、永寧巷、集賢巷、懷仁巷、演武巷、崇志巷、南營、北營。 [2] 
街巷中建有樓堂館所及民居。如在城中建有清風樓,在清風樓後建築了順德府衙門。府衙西北角建有文廟。文廟西側建有龍崗書院,因邢台縣附郭於府城內,在府衙門西側建邢台縣衙。府城的四向都建有廟宇,最大的為東北隅的開元寺,北向的淨土寺、龍興觀,西北隅的天寧寺,西南隅的通真觀等。 [2] 
邢台古城府城區域現代對照圖 邢台古城府城區域現代對照圖
府城四門外有石橋跨護城河與城外相通,四門城樓特殊,均按京都城門的規格建制的城門扇。在每個門扇的厚鐵皮之外,特裝置了橫九行、豎九行,八十一個突出半尺餘的圓包釘,與北京紫禁城門上的包釘相同。在四外門城牆之上再起兩層箭樓,狀如北京的前門樓。 [2]  府前大街與南關相通。在城北建有柳溪園,城西北有達活園。 [2] 
邢台古城有四關——北關、東關、南關和西關,惟獨南關有寨牆。南關是土寨牆,頂上是土垛口,下層是圓券青磚寨門,上層是起脊的樓閣,兩側有台階可登上寨樓,樓內駐兵。南關靛市街、東大街朝東開門,馬市街朝南開門,羊市街、西街和馬路街朝西開門。西街把西街分為上西街和下西街,馬路街直通城外的火車站。寨牆外是圍寨河,城門有石橋通往城外的大路。爬上寨牆,向南可以看到原野上兩三個燒瓦盆的土窯——這就是今南瓦窯的來歷,向西可以看到平漢鐵路,向東可以看見蘆葦地,那裏水域廣闊,是邢台的魚米之鄉。
邢台古城關城區域現代對照圖 邢台古城關城區域現代對照圖
邢台古城對應現代示意圖 邢台古城對應現代示意圖
邢台古城除內城,還建有外城,外城又稱寨城,因外城位於南門外,又稱為南關。由於南關一帶的居民熱衷於經商交易,利用居住在古御道兩側的地理條件,形成了集市。據康熙版《邢台縣志》記載:邢台城南關集,“上半月三集,初二、初七、十二日”,城內亦有三集,即“下半月三集,十七、二十二、二十七。”順德府有名的五大行,集中於南關各大街,東大街以麻行、山貨、藥材行為主,西大街以煙店、糧行、皮店、銀號和日雜為主,北大街以綢布和土布行為主,羊市街和羊市道分列上百家皮毛作坊南關盛譽因皮毛而名揚四海,順德府好南關之説廣為流傳。 [2] 
邢台古城有內外兩道城壕,內壕引達活泉、紫金泉水周流全城;外壕夏日過洪水平時是幹河。因兩道城壕,四門外部建兩座或兩座以上的橋樑。西、南門外是內壕吊橋,外壕大石橋;西門石橋不衝西門,偏南正衝西關;東、北門的內壕寬且水深又急,故內河是吊橋、石橋兩座;東門外壕兩座石橋;北門外有沙底河、牛尾河故無外壕。獨北門外石橋北頭兩側,建有一對石獅。 [2] 

邢台古城東門甕城

東門為“望齊門”,因齊國曾助邢抗狄和築起都城而得名。按五行,東方屬甲乙木,東甕城出頭門北側建天地水三宮廟,三尊銅像為堯舜禹。出頭門南側是石勒築建平城時,甕城中創辦四座學府中的“居仁學府”。 [2] 

邢台古城南門甕城

南門為“來薰門”,南風為薰,故南門為“來薰門”。按五行,南方屬丙丁火,出頭門東側建火神廟。塑像原為火神六臂羅宣,今改塑成燧人氏。西側為“尊禮學府”,後來建成商店。 [2] 
邢台古城老照片
邢台古城老照片(9張)
邢台為商埠,商業區是南關七條街和城內府前南街,南甕城是接連城內外商業區的咽喉,南甕城中的三個小甕城圈內,建滿了密密麻麻三十多座商店,將甕城中的行道擠的很窄,汽車很難通行。 [2] 
三多五孔橋。在南門裏路東道邊,建一約五六尺寬、尺餘高,五孔的地下涵道洞口。南門裏的雨水流進洞口經過三道甕城牆和密集商店的地下水道,流到南甕城外的護城河裏。此下水道是先建下水道,後打城基建城牆。可見在明萬曆年間改建磚石大城前的土城時,南甕城已是繁華的商業區。其他三個甕城均是荒草地,沒有下水道的設施。邢台有句民諺“五步三座廟,三步五孔橋”,後一句即指下水道的五孔洞口。 [2] 
老照片·古邢台城門 老照片·古邢台城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24日,解放邢台攻城戰的前兩天,守城偽軍炸燬了南門外護城河上的吊橋,使攻城軍即使攻破南門,也難以迅速進城。這是邢台戰爭史上,守軍使用破壞吊橋這一守城工事的首例。破城是利用八大皮行財董王春圃籌辦電話局時購置的電線杆,排標在南門的護城河上作臨時橋用,後來修復了吊橋。 [2] 
邢台四門甕城均設四道門,使歷代攻城軍不攻城門,因為攻破頭門還有三道門,而在甕城中攻門,如同甕中之鱉,徒增傷亡有敗無勝為智不取。 [2] 

邢台古城西門甕城

邢台古城的甕城 邢台古城的甕城
西門為“歸安門”。西方為庚辛金。出頭道門的甕城中建三座財神廟。衝西門裏是文財神廟,塑像為比干;北側為武財神廟,塑像為關雲長;路南為武財神廟,塑像為趙公明。這三座廟相距約五步,民諺中“五步三神廟”即指此三座廟。另一説法,是指頭道門內的甕城南城牆上,五步內鑲嵌着三塊巨石雕成的三座廟門。 [2] 
出頭道城門朝西的門洞上方,鑲着一塊巨石雕成的寺院門牆,是邢台的三項古蹟之一即“沒人寺”;另兩項古蹟:一是東倉巷(今順德路)南口(府前南)路南的“白象塔”;一是西倉巷南口路南的“七十二座石菩薩”。出頭道門往西,可看到二道門洞上的城牆上,鑲着石勒於晉成帝和五年築“建平城”時的“西門”石匾,石匾下方刻着“石勒建”三字。 [2] 

邢台古城北門甕城

老照片·侵華日軍通過甕城門進入邢台城
老照片·侵華日軍通過甕城門進入邢台城(2張)
北門為“拱宸門”。宸即北辰所居,指帝王的宮殿,邢為京畿南大門,拱衞京都,故北門為“拱宸門”。北甕城出頭門向西北拐過二門,出二門向東北拐過東西向的三門,出三門向東北拐出外北門。北方為壬癸水,出頭門的甕城西側建水母廟,廟內有眼月亮井;東側是二郎廟;廟東是“養智學府”。 [2] 
邢台古城是一頭首南的(母)牛城,故在北甕城三道門外,四道門內的東城牆南腳下,特建一小城門,名牛陰門,又名泄兵洞,直通城外。此門平時不開,專供戰時關城後,派使出城或守軍突圍時,不開大城門,由牛陰門出入。

邢台古城主要建築

邢台古城順德府衙

順德府,是邢台元、明、清三代行政建制的名稱,順德府衙是當時最高官府所在地,所處的地理位置為邢台古城的中心,共有建築羣二十餘處。計有襄子殿、陽春堂、戒石亭、古邢台、清風樓、儒學、國土書院、名宦祠和鄉賢祠、三賢祠和劉太保廟等。自建城以來,這個位置就長期做為邢台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這裏所發生的一切,每一個故事,都與古邢台的發展有着密切的關係。也是古邢台一個發展階段的縮影,同時代表、包容着邢台的深厚文化。從邢台官制的設置上講,也是唐宋邢州刺史府的延續。 [13] 
根據邢台市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計劃及邢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要求,順德府衙將被恢復重建。 [13] 

邢台古城清風樓

邢台清風樓,位於河北省邢台市襄都區,原順德府署衙門前左側,今府前南街北端,是邢台古城的標誌性建築。據明修《順德府志》記載,清風樓“建自唐、宋”,後因戰亂破壞,風雨侵蝕,曾多次重修。清風樓原稱郡樓,明憲宗成化四年( 1468),順德府知府黎永明籌資重建後,始以“清風”命名,沿稱至今。為昔日城區最高點,千百年來為歷代文人墨客雅集聚會之所。郡樓遠眺為古邢台八景之一和順德府十二景之一。
邢台清風樓 邢台清風樓
《順德府志》中曾提到:清風樓是順德府人傑地靈的標誌,是邢台的文脈之所在。時至今日,清風樓是我國北方現存最為完整的明代古樓之一。 [31] 
2019年10月,邢台清風樓被列入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8] 

邢台古城開元寺

邢台開元寺,又名大開元寺、東大寺,位於邢台古城東北角,始建於唐開元年間,距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為中國曆代名剎,是佛教曹洞宗的祖庭之一,也是禪宗二祖的傳缽之地和禪宗七祖神會大師的駐錫之地。歷史可追溯至後趙時期,隋文帝時名“泛愛寺”,隋文帝時名“泛愛寺”,唐武則天敕封為“大雲寺”,唐玄宗賜額開元寺,元世祖忽必烈兩次幸臨,賜名大開元寺。 [32] 
邢台開元寺山門 邢台開元寺山門
開元寺為中國古代北方名剎,開元寺是唐、元代時期均為皇家寺院,歷屆住持多為得道高僧。唐開元年間該寺香火旺盛,為我國北方之最。五代時天竺(印度)高僧空本於後梁乾化年間曾在造裏翻譯佛經,對中外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元朝時世祖忽必烈曾數次駕幸開元寺,故該寺更為昌盛。明正德年間該寺又重建修繕。據史料記載,自唐至明初,開元寺有僧數千,良田數頃,遊僧、佛徒更是不可勝數。雖然明朝以後,開元寺逐漸衰落,但每當住持法師講授教義時,知名高僧仍多達千人云集於此。據《邢台縣志》記載:“每當朝暾初上,暮煙繚繞,僧人奉經,撞鐘之聲遠聞數里。”所以,開元寺堪稱當時我國北方的一個佛教中心。明代時期,古剎春遊為順德府十二景之一,清代時期,開元寺野寺鐘聲為邢台八景之一。 [32] 
邢台大開元寺
2006年6月,邢台開元寺被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9] 

邢台古城天寧寺

天寧寺俗稱西大寺,邢台名剎。位於邢台古城的西側,與邢台開元寺東西相對,據清光緒三十一年版《邢台縣志》記載:“天寧寺,邑治西北隅,唐初建,為華池蘭若,宋政和間賜天寧萬壽禪林,元至元五年虛照禪師重修”。根據史料記載,元代天寧寺被稱為巨剎,名“大天寧寺”,原有建築四大天王殿、大雄寶殿、水殿,虛照禪師塔及大量的歷代石刻。 [27] 
天寧寺前殿
史料記載説,在大唐初年,官府在邢州城內西側一個滿池蓮花的水塘旁,建起一座叫華池蘭若的寺院。寺院建成後,高僧設壇講經,禮佛皈僧,佛事活動空前昌盛,成為佛徒信眾修行的好去處。宋代的時候,華池蘭若已經成為中原重要禪林道場。宋徽宗政和年間(公元1111- 1118),趙佶賜名華池蘭若為天寧萬壽禪林,成為邢州城內的又一座皇家賜建寺院。當時寺內香火很盛,規模更加空前。為了給邢州祈福,在天寧寺豎起了數十尺高《天寧寺尊勝陀羅尼經幢》。但“邢州未能一日安枕”,特別是在宋金時期因政權交替,戰火不斷,導致邢州一帶,“千里蕭條, 為之一空,城中才百餘家,皆以土塞門,穴地出入”,更為可惜雄偉壯麗的天寧寺古剎遭受到連年兵火的摧殘,“經喪亂, 鞠為瓦礫”,禪院失修,道場漸漸的荒廢了。1238年,這一年是宋嘉熙二年也是蒙古窩闊台汗十年,元軍進駐了邢州城,當時邢州帥府的諸公“ 擇時務所急者”在邢州進行了有名的“ 邢州大治”,同時為了重振天寧寺道場,請來了“大比丘”虛照禪師。
天寧寺經過虛照禪師的修復,恢復了大唐初期的蓮花塘上最具特色的水殿,就是建在水面上的建築。元代的邢州城,不僅是泉城,還是一個水城,從達活泉、野狐泉等發源的河水注入城內形成了許多水坑,而在邢台城西,由城西護水河的水通過西城牆的水關流入城內,並在城西形成了一個更大水塘,這股河水又通過北城牆的水關回灌入城北河濠中,佛殿建水塘中,水塘植滿蓮花,清氣若蘭,樂情在水,佛教把蓮花看成聖潔之花,以蓮喻佛,象徵菩薩在生死煩惱中出生,而不為生死煩惱所幹擾。這座道場在虛照的主持下“遂為邢州之聞剎”。 [27] 
虛照禪師有功於歷史,有功於世,有功於大元帝國,他善於發現人才和用人,先是收邢州郝氏子全一至温為僧,成為中原的釋都總領,後來聽説劉侃“隱武安山中久之”“遣徒招致為僧”,“會太保劉文貞公學道於師”“以其能文辭,使掌書記”收為門徒,法名子聰,這就是後來的劉秉忠,“緣契相植非偶然也”,從此虛照禪師、劉秉忠成為天寧寺的永恆。1242年,從邢台天寧寺走出來的“聰書記”劉秉忠在另一位高僧海雲印簡的帶領下,走進了一個可以推動歷史進程的政治殿堂,定鼎燕京,建設元大都,以“元”為國號,完成了大元帝國的建立。 [27] 
2013年5月,邢台天寧寺前殿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0]  2021年6月,邢台市完成了對天寧寺前殿的修復和主殿復建。 [22] 

邢台古城道德經幢

邢台道德經幢,位於襄都區府前南街北端花園西南角,現露天保存供遊人參觀,為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93年)時任邢州刺史李質造立,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較大的石刻道德經幢。幢高6.89米,以亭覆疪,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
邢台道德經幢 邢台道德經幢
幢八面稜體,陽刻篆額“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一至七面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的注,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第八面上部刻有“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中部為宋端拱元年(988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丹、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及民國重修台記等。此類道德經幢在全國現僅存三座,尤其珍貴。 [28] 
2013年5月,邢台道德經幢被列入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0] 

邢台古城古城牆

邢台城歷史悠久,根據可靠的史書記載和文物依據,該城至遲建造於周朝時期的邢侯,春秋時期齊桓公率曹衞重築,後經十六國時期後趙石勒擴建,又經宋朝時期郭進在原址重修,以及明清朝時期歷次修補。現存遺蹟為明清整修,城池堅固,東、西,南,北門都是有三道城門的“牛頭門”,每個城門有兩道甕城,城牆外是兩道護城河。
1486年起箭樓,築城牒,在東、南、北三面門口修造石橋,改題四門為弘濟、來薰、挹秀,承恩。萬曆十年(1582)郡守王守成增砌磚石,圍13裏20丈,石基高1丈,磚面高3丈5尺,厚6丈有餘,又於4角4門增建了3條馬道。東門名望齊,南門名率賓,西門名歸安,北門名國士。萬曆十八年( 590),知府張延廷在城隍周圍廣植柳樹,引達活、牛尾二河之水周流街市。清雍正十一年(1733),知府陳德、知縣郭美又加修葺。咸豐三年(1853),太平天國北伐軍攻打邢台,知府在南關外圍建立圍寨牆,名外城或小城。同治年間添以磚石,周長7裏,高2丈2尺, 基厚3丈餘,北接大城牆,於西、南、東3面設6個寨門。 [25] 
邢台歷史文化公園古城牆 邢台歷史文化公園古城牆
直到解放前夕邢台古城仍然完好無損,解放邢台是解放戰爭中唯一採用古代架雲梯攻城戰術的戰役,當年太平軍北閥寧肯走遠道繞過順德府,可見其城防功能堅固,八路軍解放邢台後還曾經把人防工程挖在邢台城牆內( 今火神廟處的七仙洞就是其一),邢台城牆的堅固與寬闊可見一斑。 [25] 
在20世紀,清末民初的古城風貌基本保留了半個世紀。近半個世紀,雄偉的邢台古城牆逐漸被拆除,但仍留下幾處珍貴的殘段,主要有:南門東側(火神廟內)、東南角(邢台歷史文化公園內)、北牆部分殘段。邢台古城牆的地上殘存遺址,至少還有7處。這7處古城遺存,均為幾百年乃至上千年前的古建築。 [12] 
邢台歷史文化公園古城牆 邢台歷史文化公園古城牆

邢台古城古城門

  • 歷史上的城門(僅顯示可查到的城門名稱)
公元319年,石勒修建襄國城為京都,建有四門,南曰正陽門、東曰永昌門,西曰永豐門、北曰止車門。
明英宗天順四年(1460年)郡守楊浩重修四門,東名朝陽門,西曰阜安門,南名通遠門,北曰拱辰門。
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題東城門為宏濟門,南城門為來薰門,西城門為挹秀門,北城門為拱宸門。
明憲宗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起箭樓,築城牒,在東、南、北三面門口修造石橋,改題四門為弘濟門、來薰門、挹秀門,承恩門。
明萬曆十年(1582年),改題東城門為望齊門,南城門為率賓門,西城門為歸安門,北城門為國士門。
明神宗萬曆十一年(1583年)正月,邢台古城有東西南北四門各四重,另有小北門一座,共計城門17道,城牆上建有城門樓4座,箭樓14座,角樓4座,總計城門樓、魁星樓、箭樓、角樓27座。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順德知府徐景曾修建了南北二個城門,仍以拱辰門、來薰門為名。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邢台市拆毀了南城門。1949年秋,邢台市拆除了西城門。後北城門、東城門相繼被拆除。
  • 古今對照
古今對照 古今對照
東城門:原址位於今襄都區東門裏街與開元路交匯處,開元路曾是邢台古城東圍城路。
西城門:原址位於今襄都區西門裏街與新華路交匯處,新華路曾是邢台古城西圍城路。
南城門:原址位於今襄都區府前南街與中興大街交匯處,中興大街曾經是邢台古城南圍城路。
北城門:原址位於今襄都區北長街與團結大街交匯處,團結大街曾是邢台古城北圍城路。
2020年9月,《邢台市古城東城門及東門裏街詳細規劃》由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研究總院中標,邢台市未來將復建邢台古城東城門。 [18] 

邢台古城文廟

邢台文廟大成殿 邢台文廟大成殿
邢台文廟,唐代稱文宣王廟,宋、元時統稱孔廟,明、清稱順德府文廟,文廟的始建時間,據《順德府志》載:“建自唐,尋廢”。邢台在唐初已為上州,按朝廷規定,必須建立相應規模的文廟。 [6] 
大成殿是文廟中奉祀孔子神位的主殿,在封建時代,也是知識分子設饌祭孔的場所。每年春秋兩季,各府、縣的主要官員,都要到文廟行“釋奠”禮。學童入學和年青知識分子考中秀才後,也要到文廟行“釋菜”禮。 [6] 
順德府文廟中其他建築均已被毀,唯大成殿保存基本完好,2000年大成殿移建於信都區達活泉公園內,現為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6] 

邢台古城火神廟

火神廟位於邢台市襄都區府前南街南端路東96號,又名火神真君廟,始建年代為明代天順四年(1460年),清末民國時期又有不同程度的維修擴建,現有佔地面積1771平方米,存有建築6座,保留了明代的建築風格。
邢台火神廟 邢台火神廟
火神廟不像中國古代建築羣中有主軸線的那一類。它的建築佈局具有結構緊湊,巧用地形的特點,這與它處於甕城內的地理位置有很大關係,甕城內狹小的面積不允許展開中軸線,並在中軸線兩側佈置多座建築。
進入火神廟正門,北側為二道門,裏面坐北朝南就是火神廟的主體建築真君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四間,建築面積105平方米。內塑火神真君像,開路神方弼及顯路神方相分站左右。 [26] 
火神廟的主體建築真君寶殿兩側有東西兩座配殿:東配殿為藥王殿,供奉藥王孫思邈;西配殿為瘟神殿,供奉瘟神呂嶽。在城牆北側還建有財神殿,周武王滅商以後,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廣為封神,財帛星君被封為北斗星君,後又被太上老君封為文財神,專門幫助勤勞善良的人發財致富,武財神又有趙公明、關羽等人的傳説。
在火神廟東側院落中,主殿為奶奶殿,供奉火神真君的後宮娘娘,也就是火神真君的夫人,她也是一位神醫,擅長治療外科,以治療各種疙瘩為特長,所以民間又俗稱疙瘩奶奶。在奶奶殿東側,為坐東朝西的送子殿,供奉送子母。 [26]  現為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2] 

邢台古城城隍廟

城隍廟
城隍廟(2張)
城隍廟位於邢台市襄都區珍珠街,為明萬年間鑑建築樣式,但現存規模遠不及從前。據《邢台縣志》(乾隆本)記載:城隍廟縣治西北,正殿三楹、後殿三楹,翼房二十間,前為儀門、為鐘鼓樓,右前為石坊、為大門、為戲樓,從歷史地位上看,依據明代洪武二年朱元璋給城隍神的封爵定級,順德府城隍廟屬於正二品級別,朱元璋同時敕令各地規定城隍廟的建築規模要與地方官衙廳堂相同,各地方官赴任必須先到任所城隍廟向城隍神宣誓就職,且對城隍的祭祀,必須由當地最高官員主祭,並有一府一縣不得有兩座城隍廟之規定。

邢台古城布袋院

布袋院,位於邢台古城內外,以南關沿街的花市街、東街、西街、羊市街、羊市道最多。因院落縱深形如布袋而名,為冀南地區獨有的院落形式。開側門,通過甬道、影壁向內拐入。形制為前店鋪,軸線上兩側起廂房,中有穿廊,後為住宅,北端起樓。以三進院、五進院為多。富裕大户為七進院落。布袋院使用功能相當完備。前有店鋪用房,兩廂有各階層用房,後有管家及主人用房。院牆高築,封閉嚴密。 [24] 
邢台古城25號布袋院
作為有着3500年建城史的邢台市,是華北地區歷史上的第一座城市,邢台的歷史,一是時間長,無斷代;二是經濟社會比較發達。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邢台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城市體系,而這其中,布袋院便是這些物質文化遺存中寶貴的活化石。
根據記載,在19世紀中葉後,順德府有著名的五大行業,全部集中在南部的關城內,其中南關的東大街以麻行、山貨、藥材行為主;西大街以煙行、糧行、皮店、銀號和日雜為主;北大街以綢布、土布行為主;羊市街和羊市道分列上百家皮毛作坊,是南關各行業的龍頭老大,南關盛譽名揚四海,因此順德府好南關成為了當時一個享譽華北的名詞。在不斷的探索中,順德府南關的百姓與商號在原來的街區格局上逐漸總結出了一套獨特的前店、中長、後住宅的結構模式——商住一體邢台特有的布袋四合院。第一進院以商貿為主,第二進院以加工為主,第三進院是以住宿生活為主,這成為了當時邢台南關的主要建築形式,商住綜合體。
時至今日,邢台南關內仍然存世布袋院建築40餘套,為了將這些見證了邢台悠久商業史的歷史建築更加直觀的展現在廣大羣眾面前,邢台市有關方面從2017年開始展開了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及布袋院的復原性大修維護工程。 [24] 

邢台古城歷史街區

邢台明清老城是典型的古代北方府縣城市,自北向南的北長街—南長街—東門裏街—清風樓—府前南街—北大街—花市街—馬市街構成了古城的歷史中軸線,保護情況良好,對於研究中國古代城市建設史具有重要價值。為加強邢台歷史文化名城及歷史中軸線的保護,結合新版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編制,邢台市劃定了邢台市古官道、北大街、天寧寺、羊市道四個歷史文化街區,2018年2月,經河北省人民政府批覆同意為河北省歷史文化街區。貫穿邢台市古城南北向的歷史中軸線即位於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和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範圍內。 [56] 
按照省政府批覆要求,邢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組織編制了古官道、北大街、天寧寺、羊市道等4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2018年12月經市政府批覆。規劃科學劃定了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明確保護原則和重點,制定了相應保護控制措施,保持和延續街區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關於歷史中軸線,規劃注重保護傳統中軸線的歷史空間特色和尺度,嚴格控制沿線的街道界面、肌理和色彩,嚴格保護軸線相關的文物保護單位與其他歷史文化遺蹟的本體及周邊環境,全力保護古城中軸線的完整性與真實性。 [56] 
邢台古城區域內共有4片歷史文化街區,分別為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和天寧寺歷史文化街區。2018年2月26日,4片歷史文化街區入選河北省歷史文化街區 [15]  2021年5月,4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規劃已分別編制完成。 [21] 
邢台古城府前南街 邢台古城府前南街
  • 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
四片歷史文化街區示意 四片歷史文化街區示意
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為古城文化活力中心,保護範圍以北大街、花市街為軸心,北至中興東大街、南至羊市街-牛市街、西至順德誠上誠東側、東至小東街,總用地面積20.19公頃,核心保護範圍面積11.58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8.61公頃。保護以北大街、花市街為軸心的“兩軸一點兩區”的街區傳統格局。在依法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風貌的前提下,加強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傳統文化傳承和展示,延續原有功能並賦予新功能,優化提升街區“多樣性”。 [21] 
  • 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
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為古城人居文化中心,保護範圍北至西羊市道—東羊市道、南至羊市街、西至農機小區、東至順德誠上誠,總用地面積5.41公頃,核心保護範圍面積2.56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2.85公頃。重點保護核心區範圍內集中成片的傳統布袋院、歷史建築、歷史街巷空間,保護和發揚包括釀酒工藝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整治與歷史風貌有衝突的現狀建築,保持街區整體風貌和諧。重點形成以皮毛文化體驗、邢酒文化體驗等為主的特色街區。 [21] 
  • 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
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為古城文脈延續中心,保護範圍北起團結東大街(古城北門)、南至中興東大街,以南北長街即府前大街—府前東街(東門裏街)—南長街—北長街為中軸線,總用地面積36.71公頃,核心保護範圍面積20.69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16.02公頃。重點保護府前大街、南長街與北長街等街巷構成的“南北大通道(古御道)要衝”的傳統古官道格局。 [21] 
  • 天寧寺歷史文化街區
天寧寺歷史文化街區為古城特色文化中心,保護範圍北至天一城南區、南至原邢台縣醫藥公司、西至天寧寺西圍牆、東至鳳麟街,總用地面積3.19公頃,核心保護範圍面積1.53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1.66公頃。重點保護天寧寺前殿及鳳麟街等歷史環境要素,打造集民俗文化、特色商業、文化休閒於一體的元文化特色街區。 [21] 

邢台古城邢台博物館

邢台博物館 邢台博物館
邢台博物館位於邢台市襄都區開元北路181號,西鄰唐代大開元寺,是歷史與藝術並重,集收藏、展覽、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於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邢台博物館為一主館四輔館的以唐風元韻為建築風格仿古建築,總建築面積78000平方米,地上4層、局部5層,地下1層、局部2層,總高度約37米。是河北省建築面積和展陳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14]  邢台博物館共有井地長風、千年邢窯、邢國史蹟、 宋金明墓、鐫石昭華、百年大業、邢襄記憶等7個常設展陳。 [91] 

邢台古城歷史文化

邢台古城地名文化

邢台,曾以多種行政名稱出現在歷史上,主要為邢、襄都、信都、邢州、順德,趣話最多的,卻是它的別名“卧牛城”。
據史料記載,邢台城經後趙皇帝石勒擴修,北宋時又進行重修,“城牆周九里十三步,闊六步,上可卧牛,故俗稱卧牛城”。
關於“卧牛城”的由來,在當地還流傳着這樣一個傳説。很久很久以前,邢台一帶土地肥沃,水草豐美,當人們來到這塊土地上時,看到一頭神牛,頭南尾北,席地而卧。在古代,牛是豐收吉祥的象徵。於是人們便在神牛卧過的地方定居下來,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城鎮。人們因此親暱地稱自己的城鎮為“卧牛城”。
另一則傳説則是講遠古時期,有一對年輕夫婦來到邢台,見古邢地山清水秀,沃野無邊,就在這裏伐木築屋居住下來。他們披星戴月辛勤勞作感動了天帝,天帝降神牛幫助他們耕種,從此生產日盛,人丁繁衍,逐漸形成城鎮。之後,山洪暴發,洪水多次逼城,神牛便卧在城頭,水漲城高,百姓因此免遭水災,遂以卧牛命名。
在歷史記載中,邢台也和牛有很深的淵源。在周朝,牛一直是專用國祭祭品,非常珍貴。邢國因水草豐美、氣候適宜而受命養牛,等於代管國寶,無形中提高了邢國的地位,也因此留下了牛城之城的源頭。 [29] 
如今,縱觀整個邢台城區,其大致框架酷似一頭面南尾北的“卧牛”,老城區的主幹道路是其骨架,古城牆、圍寨河、牛尾河等是組成牛形的輪廓。
除輪廓像牛,市內許多以“牛”來命名的街、路、村,其地名的位置和牛的器官部位也基本吻合。這是歷史和民俗難得的巧合,也是邢台獨有的牛的圖騰文化、仿生文化,為邢台古城增添無限神韻。
如牛頭部位是南頭村,牛角部位是東牛角、西牛角村,牛尾部位是牛尾河。牛身由護城牆和護城河構成。城內原有四個水坑,稱牛市水坑、羊市水坑、馬市水坑、靛市水坑,傳説是卧牛的四個蹄印。牛胃的部位是一大一小相連的兩個水泊(韓家坑、王冒坑)。腸道脈絡部位是南長(腸)街、北長(腸)街。至今,這其中的許多地名仍在沿用,而拴牛橛、飲牛井、牛右後蹄等地名因城市改造已不存。
順德,是邢台歷史上一個常用的名字。據專家統計,在歷史上,邢州和順德交替使用,“邢州”總共使用了約669年,“順德”則使用了約649年,同為邢台歷史上的主體名稱。直到民國初廢府留縣,順德這個名字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如今邢台的很多元素依然保留着歷史的記憶,如邢州大道、邢州大酒店、邢州湖、邢州商業銀行、順德路、順德市場、古順酒等。
1945年邢台解放後建邢台市,先後屬邢台、邯鄲專區和邢台地區,1984年升為省轄市,1993年地市合併為邢台市。這就是今天的邢台市。
“邢”字誕生於黃帝時期,作為地名最早出現在3500年前的商朝,邢為商朝國都。研究表明,“邢”字指的是井邑、井地,是由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中頻頻出現的“井”字演化而來。古人對井的最初印象是泉水中的泉眼,因而對井下了一個定義——“穴地出水曰井”。歷史上的邢台土肥水豐,百泉競流,邢便因此而得名。 [77] 
“邢台”這個名字最早出現於宋朝。1119年(宋宣和元年),罷邢州,置信德府。1120年(宋宣和二年)宋徽宗趙佶合古“邢”字和邢侯所築“行台”之“台”二字,改龍岡縣為邢台縣,隸屬信德府,自此有“邢台”之名。 [29] 
信都、襄都作為邢台歷史上名稱,也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公元前372年,趙成侯據邢,邢為趙國信都。公元319年,石勒於襄國稱趙王,國號“趙”,修建襄都為國都,史稱後趙。如今的信都區襄都區更是邢台歷史文脈延續的重要標誌。

邢台古城市井文化

邢台古城現存古建築 邢台古城現存古建築
邢台商業文化的物質承載。邢台古城南關的商業繁盛,明末清初形成的八大街以片區內的北大街-花市街-東大街-西大街十字路口為核心,羊市街、馬市街、牛市街、花市街、靛市街、蜜市巷,包括城內的驢夫營、珍珠街、西倉巷等街巷命名都與商業貿易有關。這些商貿區與東、西、北三條大街確定了順德府經濟活動的主要格局。是邢台及周邊地區的棉紡織品、染料、皮製品及雜貨的加工貿易中心。 [4] 
邢台傳統民居的集中分佈地區。邢台布袋院是北方傳統四合院與當地街巷空間及商貿需求相結合的產物,通常為前店後居式商住兩用建築,是一種能夠很好適應商貿繁盛的建築格局,街巷內店鋪面寬窄,街巷內店鋪面寬窄、進深長,兼具銷售、倉儲、居住和防衞等多種功能的獨特民居形式邢台古城歷史上是布袋院的集中分佈地區,至今仍保留有部分形制完整的布袋院,能夠很好地反映當時邢台南關商貿的繁榮。 [4] 
邢台民族風貌聚集地區。邢台古城南關在元代以來逐漸成為回族聚居的區域,形成了具有區域影響力的皮毛加工貿易及牲畜交易等商業中心,留存下來的還有極具民族特色的多所清真寺,牛羊肉製品及燒餅、油炸麪食等民族美食,是邢台回族風貌的聚集地區。 [4] 
邢台城市記憶的空間延續。邢台古城內的北大街等傳統街巷歷史悠久,興旺的商業除了塑造街區的物質空間,形成獨特的街巷空間和民居形式外,還湧現出桐泰祥等老字號。如今街區內仍保留有面向廣大市民的沿街集市,使得商業文化在街區內得以延續,形成邢台獨有的城市記憶。 [4] 
近代邢台釀酒技藝發揚地。邢台釀酒歷史悠久,在600多年前燒鍋酒坊遍及市區及寧晉、柏鄉等地,以怡鑫燒鍋、益誠燒鍋等為代表,前店後廠,酒旗招展。1949年,邢台市政府將市內幾家私營釀酒作坊“益誠燒鍋”“益新燒鍋”等整合收歸國有,在益誠燒鍋原址——邢台古城東羊市道,組建了“國營邢台市制酒廠”,後演變為“古順”牌、“邢”牌、“邢侯”牌、“達活泉”牌等品牌酒。 [4] 
歷史城區中現存較完整的工業遺存地。街區內的邢台縣醫藥公司和邢台土產公司遺存老廠房和辦公建築現存較為完整,其記載了邢台工業文明發展的曲折過程,承載了不可複製的城市記憶,是邢台工業文化歷史中不可割捨的組成部分,具有較高的改造利用價值。 [4] 

邢台古城泉城文化

“環邢皆泉,遍野甘露溢,平地羣泉湧。”這是古籍中記載關於邢台眾泉噴珠吐玉的情景。 [66]  據邢台歷代志書記載,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前,邢台古城周邊活泉湧流,泉泉相映,分別有百泉、達活泉、野狐泉、狗頭泉、龍池泉、馬刨泉、野狼泉、韓家泉、珍珠泉、晉祠泉、玉霞泉、桑窪泉、瀑布泉、三葉泉、涼水泉、石草泉、牧卜泉、澗頭泉、清冷泉、穆家林泉、明水泉、婆婆泉、村套泉、水堤泉、鳳凰背泉、王禪老祖泉、瓦泉、黑泉、温泉、金泉、銀泉、玉泉、永澤泉、白沙泉、七星潭、黑龍潭、老龍潭等近百個天然泉,縱橫交錯構成邢襄大地異彩紛呈的泉水世界。 [67] 
百泉,是邢台城區及附近所有泉水的總稱,此外,百泉還是一個大的泉域名稱。百泉泉域是一個獨立、封閉的岩溶水系統,其北部以內丘—西北嶺地下水分水嶺為界,南部以北洺河地下水分水嶺為界,西部以山西省和河北省地表水分水嶺為界,東部北段以邢台—內丘弧形大斷裂為界,南段以百泉—紫金泉斷裂為界。水文資料顯示,百泉泉域面積3843平方公里,包括邢台市區和內丘、沙河及邯鄲市的部分地區。泉域地下水在山區接受降雨補給,流到邢台城區附近出露地表,形成泉羣。邢台的泉羣分南北兩個部分,北部為達活泉泉羣,位於邢台市區達活泉公園一帶,包括達活泉、紫金泉、野狐泉、白沙泉、蓮花泉等7個泉眼。南部為百泉泉羣,位於邢台市區東南4公里處,包括珍珠泉、溝頭泉、黑龍潭、葫蘆套、晉祠泉、小兒泉等31個泉眼。
20世紀70年代以來,受降雨量減少、上游水庫截流、採礦排水量增大、岩溶水開採量逐年增加、城市生活和工業、農業等用水增加,地下水超採嚴重等多種因素影響,百泉泉域內岩溶水水位持續下降,20世紀80年代後期,百泉泉羣基本消失,植被逐漸退化,變成了一個大沙坑。 [66]  懷揣着“遍野甘露溢,平地羣泉湧”美景再現的願景,邢台市地下水超採綜合治理力度持續加大,全市域一體化推進水生態修復、水資源統籌和水環境治理,堅持“一河一策”,對每一條河明確水源保障、水量控制和工程措施,回補涵養地下水,有力推動了地下水位持續回升。 [69] 
2021年8月以來,溝頭泉、黑龍潭等相繼復湧。 [68]  溝頭泉的復湧,不僅代表邢台恢復了一處景觀,更讓很多村民對家鄉的記憶有了新的寄託。歷史上,溝頭泉一帶被稱為“水海”,以溝頭泉為中心,方圓十里全是水域。截至2023年5月,百泉、溝頭泉日均出水量6萬立方米,水面總面積約790畝,最深處約45米。 [66] 

邢台古城古邢台八景

邢台八景,是指明、清時期,邢台市轄區內的八處著名景觀。據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邢台縣志》記載,邢台八景包括:玉泉夕照、達活名泉、柳溪春漲、郡樓遠眺、野寺鐘聲、仙翁古洞、鴛水靈井、鼎梅晴雪。 [66] 

邢台古城順德府十二景

明代萬曆本《順德府志》(李京增補)記載,順德府十二景為:太行疊巘、大陸澄波、堯山聖蹟、鵲廟仙蹟、百泉鴛水、達活龍湫、郡樓遠眺、古剎春遊、宮牆柏影、雉堞荷香、龍崗霜月、檀台煙雨。 [30] 

邢台古城文化活動

2024邢州古城龍年光影秀
2024年春節,夜幕降臨,襄都區邢州古城開元寺景區、光明街、南北長街的兩側,一串串國風燈籠連成一片,流光溢彩,處處洋溢着節日的氣氛。府前南街上的一面心形燈籠牆,吸引了不少遊客前來拍照打卡。清風樓景區的大紅燈籠亮起,與各色燈光交織,將古城裝點得如詩如畫。據襄都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結合了燈光、投影及真人演繹等元素的“古城光影秀”活動於2月2日(農曆臘月二十三)正式啓動,為廣大市民和遊客帶來不一樣的光影體驗。 [104-105] 
2024邢州古城龍年光影秀以公元596年隋朝建立邢州至公元十三世紀郭守敬取得偉大的科學成就為歷史主線,講述邢州古城源遠流長的歷史文脈,再現古邢州繁華盛世。光影秀全長15分鐘(含演員表演),共分為“龍騰盛世、夢華邢州”兩個篇章,通過將古城的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相結合,運用燈光、音樂、影像等多種藝術手法,展現邢州古城風貌和深厚的歷史底藴。 [103] 
2024邢州古城光影秀
2024邢州古城“開元鐘聲迎龍年”新春活動
“撞鐘祈福”是中華民族辭舊迎新、祈福納祥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深受羣眾歡迎。邢台歷史悠久、底藴深厚,大開元寺就是邢州古城內一處著名的名勝古蹟,寺內的金代大鐵鐘鑄成至今已有800多年曆史。為迎接2024甲辰龍年的到來,邢台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將開展“開元鐘聲迎龍年”新春活動,於2月9日除夕夜在大開元寺廣場舉行民俗文化活動,邀請各界羣眾代表鳴鐘迎新。 [106] 

邢台古城文物價值

邢台擁有3500餘年建城史,距今五萬至十萬年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是華北歷史上第一座城市,有“五朝古都、十朝雄郡”之稱,歷經三千多年行政建制未曾中斷、城址未曾遷移。邢台古城是黃河以北地區建城最早的“第一古城”,被譽為“燕趙第一城”。 [89]  是一座“僅京城與是”的壯美城池,是邢台地區歷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歷史上曾四次建國,五次定都,有“五朝古都 十朝雄郡”之稱,史上邢台作為區域最高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一脈相傳,是邢台重要的歷史文化承載區、寶貴歷史文化遺產,體現着邢台的歷史文化價值。邢台市也成為河北省唯一一座三千多年來建制未曾中斷、城址未曾遷移的城市。 [4] 
邢台古城擁有八大核心價值特色:邢襄文化的起源、發展、延續地;中華文明的重要孕育地;遍佈四野的古泉、古水、古河;源遠流長的古都文化和彌足珍貴的文物古蹟;形態典型的古代北方府縣城“卧牛城”;世代傳承的傳統美德與禮儀文化;商業興盛的“邢台好南關”;彪炳史冊的冀南革命老區。 [4] 

邢台古城保護措施

邢台古城相關背景

相對國內的先進城市,前幾年邢台市對古城保護和名城創建工作的力度是不夠的,這主要受制於對古城保護和利用的矛盾意識、沒有形成文化共識,同時還有產權混亂、資金匱乏等因素。近幾年,在十九大、中央城市工作會議的指導下,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已形成了廣泛的社會共識,下一步通過增強邢台文化軟實力,為建設經濟強市、美麗邢台提供更加有力的文化支撐,已成為邢台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工作。 [36] 
邢台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邢台市歷史文化名城的創建和保護工作。邢台古城的規劃編制工作先後聘請中國規劃設計研究院、上海同濟規劃院、廣東省規劃院、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總院等國內一流設計團隊編制完成了《邢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7-2030)》、《邢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邢台古城城市設計》、《邢台古城更新復興規劃》、《邢台古城東城門及東門裏街文化街區規劃》和《邢台古官道等四個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和利用規劃》等。2020年又列專門資金安排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配套用的文化、遺址公園、牛城形態等方面的專項規劃研究等工作。邢台古城在規劃編制和研究方面一直位於全省的前列。 [33] 
邢台市襄都區高度重視邢台古城的保護和利用工作,古官道、北大街、羊市道、天寧寺等省級歷史文化街區,均位於邢台古城範圍內,其承載的文化類型豐富,也存在多處文化遺址,至今人氣旺盛。近幾年,受資金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襄都區工作主要是側重市政基礎設施的完善和古城保護、利用規劃的編制,2020年和2021年試點修復了羊市道部分佈袋院,謀劃了邢台東城門和東門裏文化步行街區的詳細規劃,並積極爭取資金,尋找合作意向單位。 [38] 
近期邢台市委市政府設定了邢台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具體目標,各項工作正在加緊進行中。襄都區所具備的古城文化資源已多次被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認可。下一步,襄都區將大力保護和利用好邢台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讓古城在新時代下“講好古城故事,煥發時代活力,創新創造價值”,在實施的過程中,並重建設的“原汁原味”和運營的“持續繁榮”,讓文化顯化、讓場景再現,讓市場認可,讓原住民和遊客滿意。 [37] 
2022年1月,河北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提出2025年,邢台市將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35]  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邢台市委、市政府作出的戰略決策,對挖掘和提煉邢台特色文化,打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觀羣具有重要意義。 [57]  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對宣傳和推介邢台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邢台市將以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有利契機,全面系統保護邢台歷史文化遺產,積極推進城市更新,探索以文化帶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途徑,不斷提升邢台的人文魅力、城市活力和文化軟實力。 [58] 
邢台市啓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以來,全市上下有序有力地推進各項工作。各相關部門抽調精幹力量,組建工作專班,印發實施方案和考核細則,建立正反激勵和督導機制。邀請專家開展業務培訓,並組織人員赴大理、劍川、西安等地考察學習,對標先進,找準差距。對歷史城區範圍內的各保護對象逐點勘察,對歷史建築測繪建檔、保護對象掛牌、保護管理平台建設、保護管理機制運行等重點任務進行調研,摸清了文物底數。 [75] 
根據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要求,邢台市對劃定的古官道、北大街、羊市道、天寧寺等歷史文化街區,啓動了修繕工作。歷史文化街區內堅持“小規模、漸進式”的保護更新模式。新建、擴建、改建建築在建築高度、體量、色彩、材質等方面應與歷史風貌相協調。在新建、擴建、改建道路和街巷時,保護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已完成了羊市道25號院歷史建築及23、25號院修繕工程。打造完的布袋院成為邢台傳統“商坊居”一體的特色民居。開展了羊市道、光明街等街道等古城內的道路鋪裝與市政管線修建工作,有序推進古城保護工作。 [54]  邢台古城建築主體風貌是“唐風元韻”。按照“保其貌、顯其顏、鑄其魂、揚其韻”原則,邢台古城的各類建築要體現古今融合的以青磚、青石、青坡瓦為主的邢台風格,凸顯“兩甩袖”“布袋院”等冀南民居特色,修復時優先選擇當地石材。 [72] 
“開展邢台古城開發保護、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我市實施‘文化興市’戰略的首要工程。”邢台市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工作人員董昂説,邢台古城開發保護區域將整體規劃打造“一道雙城六坊”的古城格局,即古官道,北府城、南關城,開元寺街坊、清風樓街坊、北大街街坊、馬市街街坊、羊市道街坊、天寧寺街坊。將以“關城動起來、府城亮起來”為目標,按照“分步實施、分批啓動,以點串線、以線帶面”的原則,加快推進古城修復,讓文化的血液在邢台這片古老而又嶄新的土地加速流動。 [73] 

邢台古城具體部署

2018年2月26日,邢台古城區域內的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天寧寺歷史文化街區入選河北省歷史文化街區 [15] 
2020年7月,邢台古城區域內一棟建於民國七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曆史的邢台傳統三進式布袋院羊市道25號院完成保護修繕工程,這是邢台市第一座修繕的布袋院。 [16]  同月,邢台市襄都區發佈未來規劃藍圖,城市規劃佈局將按照“一核一軸五區”發展,其中“一核”即邢台古城核心區,將構建“一道雙城六坊”的古城風貌展示區。“五區”中包含歷史文化休閒區,將以古城風貌恢復為核心。襄都區將堅持“有傳承才能昌盛”,圍繞做好“古”的文章,按照邢台市對襄都區規劃定位,全力抓好古城復興。 [17] 
2021年3月17日,邢台市召開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領導小組會議。 [19] 
2021年4月22日至23日,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專家組受邀來邢台市考察指導,並召開意見反饋會就邢台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反饋意見。專家組先後深入羊市道布袋院、牛市水坑、七道彎、清風樓、歷史文化公園、古開元寺、古官道、天寧寺、郭守敬紀念館等地實地考察。專家組認為邢台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基礎較好,大有希望,同時也指出邢台申報名城仍需做大量工作,特別是要進一步做好頂層設計、強化技術支撐、落實保障措施,對症下藥有的放矢地完善提升,確保申報工作紮實有效推進。 [42] 
2021年5月,邢台市區4個歷史文化街區《邢台市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邢台市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邢台市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和《邢台市天寧寺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進入實施前準備階段。 [21] 
2022年3月,圍繞建成高品質消費中心城市,邢台市印發《邢台市建設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十四五”發展規劃》,其中涉及歷史文化名城部分,邢台市提出,圍繞建設襄都區歷史文化名城,加快建設集特色商業、文化旅遊休閒、民俗博物展覽等多元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文化商業街區,大力發展購物、休閒、旅遊、觀光等業態集羣,打造歷史文化濃郁、商貿特色突出的商旅融合示範區。結合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統籌推進府城、關城區域一體規劃、一體開發,深度挖掘邢襄文化資源,依託傳統民居風貌區,積極搭建各類歷史文化消費場景,打造國家級商業步行街。 [40] 
2022年4月,邢台市委辦、市政府辦印發《關於在城鄉建設中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加快完善邢台古城傳統脈絡,以邢台古城為核心,構建古官道文化發展軸、邢襄文化發展軸,結合考古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陳列館等基礎設施或文化服務設施建設,發掘推廣老地名、中華老字號、歷史名人、民間傳説等傳統文化。 [41] 
2023年1月,襄都區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23年襄都區圍繞“一衙、一道、一坊”,精心謀劃以順德府衙恢復為核心的歷史文化挖掘和古蹟修復。積極對接有實力的開發企業和投資平台,儘快啓動順德府衙復建工程,逐步恢復府衙歷史風貌。依託清風樓、開元寺、博物館、歷史文化公園、布袋院等資源,加大宣傳推介力度,積極招商引資,打造精品旅遊線路,形成獨具襄都人文特色的旅遊打卡地、城市會客廳。 [43] 
2023年3月8日,市委書記楊猛到襄都區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進行深入調研,他強調,要以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目標,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做足做深邢襄文化,努力打造有影響力的城市品牌,不斷提升城市軟實力。 [44] 
2023年3月14日,邢台市人大常委會正式公佈2023年立法計劃,全年共安排8件立法項目。一類項目有4件,其中包括《邢台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為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創建、保護工作,更好保護和傳承邢台優秀歷史文化遺產,邢台市人大常委會將重點做好《邢台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立法工作。 [45]  該條例對於邢台市申報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提供了有力支撐。 [48] 
2023年3月29日,邢台古城修復被列入邢台市首批20個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建設之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重大專項(重點項目)包聯工作,市委書記楊猛多次召開會議專題研究,並進行深入調研,提出了支撐全市高質量發展的第一批20個重大專項(重點項目)並推進實施。對於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成立了由市領導任組長的專項工作組,組成工作專班合力攻堅。專項工作組建立工作台賬,制訂工作時間表和路線圖,全力推動重大專項(重點項目)落地落實。 [47] 
2023年3月30日上午,襄都區委書記李秀娟調研歷史文化街區規劃創建工作。李秀娟一行先後到天寧寺歷史文化街區、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府衙片區進行實地查看,詳細瞭解各歷史文化街區及周邊情況,並現場進行安排部署。區長尚小云要求,要認識到古城保護修復和歷史文化街區修建工作的重大意義,對古建築進行再甄別、再排查,明晰產權歸屬,全面掌握各區域古建築歷史沿革、建造工藝等具體情況,注重歷史街區和古建築消防安全,切實保護好歷史遺存。 [46] 
2023年3月31日,邢台市召開邢台古城修復專項工作調度會,聽取有關情況彙報,研究討論相關規劃,安排部署下一步工作。會議指出,實施邢台古城修復工作對促進城市更新、延續城市文脈、提升城市品質意義重大。相關單位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處理好保護與利用的關係,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傳承、城市更新、民生改善有效銜接,打造古城文化豐富、業態特色鮮明、人氣活躍旺盛的城市新名片。會議強調,要堅持規劃引領,立足邢台特色,找準歷史座標,做足做深做細前期規劃,精心制定科學合理的實施方案,加快打造彰顯牛城風貌、邢襄人文特色的歷史文化展示區。要點線面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區域,進一步優化古城修復規劃設計,着力將各類要素打造成完整體系,增強古城深度體驗性,講好邢台古城特色故事。要堅持規劃與運用相結合,改造提升古城公共服務設施、基礎配套設施,促進古城和文商旅產業融合發展,打造有影響力的城市品牌,切實提升城市軟實力。 [50] 
2023年4月8日,邢台市召開創城行動重大專項工作推進會議,分析面臨的形勢任務,聚焦突出問題和短板弱項,對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等工作進行再安排再部署。市委書記楊猛出席會議並講話。楊猛強調,要精準指揮、強力指揮,堅持目標導向,對標對錶創建標準,列出時間表、任務書,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如期實現創建目標。 [49] 
2023年4月17日,從邢台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辦公室瞭解到,為了高質量推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邢台市已啓動了對全市歷史文化資源的“盤點”工作,重點做好新增資源普查挖掘和已公佈名錄的複核,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挖掘“太行泉城”特色,用新時代視角講好邢台老故事。此次“盤點”在已公佈保護對象名錄基礎上,對全市歷史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整理,全面盤清歷史文化資源家底,準確掌握歷史文化資源狀況,科學評估歷史文化資源價值。“盤點”對象除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傳統風貌區和歷史建築等外,還增加了近現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改革開放以來有代表性的建設成果等內容。根據要求,所有具有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科學價值的歷史遺留物都將實現“四有”保護措施,即:有保護範圍、有歷史記錄、有保護標誌、有保護機構管理。 [52] 
2023年4月27日,邢台市舉辦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現場培訓會,天津大學建築設計規劃總院任貴教授圍繞邢台市申報歷史文化名城的條件標準等內容進行專題授課,全面提升邢台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業務水平,推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有序開展。任貴教授是我國編制歷史文化名城規劃專家,曾先後主持了國家級文保單位煙台朝陽街、所城裏等多個更新改造項目,是邢台市古城復興更新規劃總負責人,對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具有豐富的經驗。“邢台是中國元明清時期城市商貿活動的實物見證地,見證載體包括古官道、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布袋院羣落、崔路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等。”任貴教授從歷史背景、申報標準、申報過程、注意事項等方面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辦法》進行了詳細解讀,特別是圍繞邢台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介紹了襄都區古城修繕整治工作。 [55] 
2023年5月16日,市委書記楊猛帶領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襄都區調研古城保護和歷史街區修復工作。他強調,要立足邢台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科學決策、突出重點、分步實施,加快推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增強“太行泉城、美麗邢台”城市品牌吸引力。楊猛先後到天寧寺遺址、南關北大街、順德府府衙(署)遺址等地,實地考察遺址考古發掘、文物保護和古建築復建,以及好南關歷史街區、布袋院修復情況,強調一定要深入挖掘梳理歷史文化脈絡,堅持保護性開發,按照“修舊如舊”理念做好歷史文化遺存保護開發等工作,展示文化、提升形象,增強城市吸引力。在隨後召開的座談會上,楊猛與專家學者、襄都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就加快實施古城保護和歷史街區修復、推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進行了深入座談交流。楊猛指出,實施文化興市戰略,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既是延續城市文脈的有力舉措,也是塑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知名度的關鍵抓手。襄都區和市直有關部門要以此為契機,深入挖掘邢台文化資源,梳理文化脈絡,紮實做好文物探源、保護、修復、開發工作,加快打造邢台文化地標、文旅融合項目。他強調,要始終堅持科學決策,充分發揮邢台歷史文化研究會平台作用,引導更多專家學者和社會各界參與項目論證、文化普及等工作。在打造歷史文化街區的過程中,要以“經得起歷史檢驗”為目標,統籌謀劃、重點推進,加快推進“邢台好南關”歷史街區打造,更好地展示邢台歷史風貌。市文旅局要加強人員力量,深入研究推進遺址羣發掘、保護和利用工作,不斷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襄都區要把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作為頭等大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紮實做好古城區域保護控制、搶救性保護等工作,當前要實施好古城區域規劃控制,對沿街門店、欄杆、燈箱、牌匾等進行改造提升,注入邢台文化符號,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全市各級各部門要密切配合,動員廣大市民主動參與,形成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強大合力。 [59] 
2023年5月16日,襄都區召開調度邢台古城修復工作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傳達學習了市委書記楊猛在襄都區調研時的講話精神和相關部署要求,研究襄都區貫徹落實意見。聽取了相關街道關於古城修復工作摸底情況的彙報。會議指出,楊猛書記到襄都考察,表現出對襄都工作的高度重視和殷切希望。全區上下要以楊猛書記此次調研為契機,仔細研究相關部署,用解放思想、奮發進取的強大力量推動市委市政府有關工作在襄都落地落實。會議強調,要持續推進邢台古城修復工作,加強統籌協調,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以高度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爭創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相關街道要將工作重心轉移到古城修復工作上來,在全面摸底調研的基礎上,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每月有進度,每季有成效。會議要求,要深挖資源,緊緊圍繞古城修復工作佈局和全區產業佈局,大力宣傳“邢台好南關”等襄都特色歷史文化,推進“邢台好南關”歷史街區打造,通過政策鼓勵引導本土企業入駐,全面提升襄都區文化產業水平,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60] 
2023年5月22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工作推進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重點片區分包及責任分工安排方案,各區領導就相關工作發表了意見。李秀娟要求,要成立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工作專班,設置工作小組,明確責任部門,細化任務分工,既要做到各司其職,又要保證密切協作,形成工作合力,全力以赴推進項目加速落地。要堅持問題導向,建立完善的常態化調度機制,定期召開專題會議聽取工作開展情況,梳理工作開展過程中的堵點難點,集中力量攻堅克難,確保各項工作走深走實。要進一步細化各小組工作方案,盤清“家底”,掌握實情,形成全面、準確的工作台賬,為全面推進古城修復打好堅實基礎。 [61] 
2023年5月22日,邢台市召開《邢台古城更新復興規劃》編制工作徵求意見座談會。會議指出,做好古城更新復興工作,既是延續城市文脈的有力舉措,也是塑造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意義重大、任務艱鉅。要處理好保護與開發、歷史文化傳承與經濟利益、當前與長遠、整體與局部、古城更新復興與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這五對關係,準確把握政府牽總、市場參與,整體規劃、分步實施,協調聯動、形成合力三個關鍵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傳承古城歷史文化,展示古城特色風貌,久久為功,全力打造精品工程,時不我待抓實抓好各項工作,形成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強大合力,不斷增強“太行泉城、美麗邢台”城市品牌吸引力。會上,天津大學設計總院教授任貴介紹了《邢台古城更新復興規劃》編制情況,邢台市專家學者和市有關部門、襄都區政府主要負責同志就古城建築更新復興、深入挖掘利用紅色文化資源、積極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品牌等方面提了意見建議。 [62] 
2023年5月29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工作推進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重點片區方案制定情況和摸底工作進展情況彙報,各區領導就相關工作發表了意見。李秀娟強調,要堅持問題導向,樹牢“交賬”意識,對標目標任務,認真研判形勢,加強常態化工作調度,千方百計確保年度目標任務高質量完成。要全面摸清底數,細化工作方案,盯緊重點環節,倒排工期、掛圖作戰,確保每月有進度、每季度有成效。要深挖襄都文化資源,梳理文化脈絡,廣泛蒐集“邢台好南關”、天寧寺等襄都特色歷史文化資料,多角度、多形式開展宣傳推介,積極引導各方力量參與,凝聚推動古城修復強大合力。區長尚小云要求,要對項目進行全面梳理,做好資金測算,強化各類要素保障。各部門要形成協調聯動,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規劃、業態佈局等,確保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切實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和影響力。 [63] 
2023年6月5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工作推進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重點片區工作進展和倒排工期方案制定情況,與會區領導就相關工作發表了意見。 [64] 
2023年6月12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工作推進會議。區委副書記、區長尚小云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重點片區工作進展情況、襄都區古城合圍區域商户提升工作方案。與會區領導就相關工作講了意見。 [65] 
2023年7月2日,邢台市委、市政府在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召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現場辦公會。市委書記楊猛主持會議並講話,市委副書記、市長宋華英,市政協主席邱文雙,市領導賈雲霄、張志峯、李亞林出席會議。會議聽取了襄都區、市直有關部門、市交建集團關於歷史文化名城創建工作和古城保護、歷史街區修復等工作情況彙報,有關專家和部門負責人作交流發言。會議指出,開展邢台古城開發保護、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延續城市文脈、繁榮城市經濟、提升城市形象的有力舉措,是實施“文化興市”戰略的首要工程,全市上下要進一步提高站位、統一思想,堅定決心、夯實舉措,高標準規劃設計,科學高效推動實施。 [70] 
2023年7月4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街道亮化工程推進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區城管局古城街道亮化工程整體推進情況彙報,聽取了設計單位亮化工程設計方案編制情況彙報,與會區領導就相關工作講了意見。 [85] 
2023年7月12日,區委書記李秀娟調研襄都區古城街道亮化工程和防汛工作。李秀娟先後到北長街、南長街實地調研了街道亮化工程相關籌備情況,調研了部分危舊房屋防汛安全準備情況,並就相關工作進行現場交辦。 [84] 
2023年7月19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開發保護聯席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上,研究了邢台古城申報3A級景區事項、古城範圍內開通觀光車事項、北方大學修復事項以及安排古城解説員事項。 [76] 
2023年8月2日上午,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開發保護聯席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上,聽取了系列規劃設計方案情況彙報、南北長街環境提升工作情況等相關彙報、河北梆子現代戲《好南關等你》劇本進展、北大街拆遷進展情況彙報以及觀光車運行情況彙報。 [83] 
2023年8月13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風貌提升專題推進會。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上,李秀娟聽取了關於邢台古城風貌提升研究設計方案和實施方案的彙報。會後,到新世紀廣場、西大街西口進行了現場調研,對做好下一步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82] 
2023年8月14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修復“好南關”片區改造工作調度會。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邢台古城修復“好南關”片區改造工作情況彙報,並對下一步工作進行安排部署。 [81] 
2023年8月22日,國家開發銀行河北省分行黨委書記、行長關宏巖率隊來邢台市考察交流,實地考察了邢台古城修復等項目。市委書記楊猛參加考察交流並主持召開座談會。 [93] 
2023年9月13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開發保護聯席會。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議聽取了新世紀廣場和珍珠街設計方案、南北長街和衞生街亮化提升、北方大學舊址打造布展及《好南關》梆子戲排演進展情況的彙報,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80] 
2023年10月4日,市委書記楊猛到襄都區邢台古城項目實地進行調研檢查。楊猛一行先後到好南關歷史街區改造現場、古邢台碑址、順德府衙考古現場、南城牆遺址、市中醫院古城院區、原工人文化宮片區,實地察看歷史街區改造、重點文物保護、遺址勘測、沿街建築風貌改造提升工作。楊猛指出,重現古城歷史風貌是邢台人民的美好夢想,做好古城保護開發利用工作對繁榮城市經濟,提高“太行泉城”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譽度,提升中心城區影響力、輻射力意義重大。邢台古城文物遺存點位多,古遺址、古建築保護較好,是一筆寶貴財富,要強化發掘保護,有序開發利用,讓文物活起來、古城熱起來、中心城區強起來。楊猛隨後在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項目階段性進展情況彙報,研究重要節點和片區規劃設計方案。 [79] 
2023年10月11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開發保護聯席會。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市文保中心、古邑公司、區直單位及鄉鎮(街道)有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上,研究了順德府遺址委託考古發掘事宜,聽取了楊猛書記調研指示精神落實情況及西門裏街道天寧寺片區、北大街街道“好南關”片區工作開展情況彙報。 [87] 
2023年10月17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開發保護聯席會。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建頃設計公司、古邑公司、偉光匯通公司有關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上,聽取了“好南關”片區建設工作進展情況彙報。 [92] 
2023年10月20日,襄都區委書記李秀娟調研邢台古城開發保護利用工作。相關專家學者、項目單位負責同志一同參加。李秀娟到新世紀廣場、西大街街巷及周邊實地察看邢台古城開發保護利用工作開展情況,現場調度解決問題。 [94] 
2023年10月21日,襄都區召開邢台古城開發保護聯席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會上,聽取了關於“好南關”片區招商工作進展情況的彙報,李秀娟就下一步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95] 
2023年10月23日,襄都區委書記李秀娟調研邢台古城開發保護利用工作。區領導喬萬國,相關區直單位、街道辦事處、項目單位負責同志一同參加。李秀娟到府城角樓舊址、馬市街沿線、關城相關節點實地調研邢台古城開發保護利用工作,現場調度解決問題。 [96] 
2023年10月26日,市委書記楊猛深入襄都區就邢台古城開發保護項目進行現場辦公,強調要堅持保護優先、科學規劃、梯次開發,加快打造旅遊城市。楊猛一行到古城城角、明月廣場、馬市街,實地察看項目規劃設計和施工進度情況。他強調,要把古城保護利用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來抓,按照“尊重歷史、保持完整、延續文脈、修舊如舊”的原則,科學規劃設計,精細高效推進,既要充分彰顯邢台古城風貌,又要做好與中心城區建設的融合銜接。楊猛隨後在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主持召開專題會,聽取襄都區和有關部門工作彙報,協調解決項目存在的問題,安排部署下階段工作。 [97] 
2023年11月3日,襄都區召開古城開發保護聯席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市歷史文化研究會專家,區領導及區直有關單位負責同志參加會議。會議傳達了市委主要領導對古城開發保護工作的批示精神,聽取了古城元素相關設計情況,與會人員進行了詳細討論。 [99] 
2023年11月6日,襄都區召開古城開發保護聯席會議。區委書記李秀娟主持會議並講話。區領導,市直、區直相關單位及部分街道辦事處負責同志,相關專家學者參加會議。會議傳達了市委主要領導關於古城開發保護工作的批示精神,並研究貫徹落實意見。會議強調,要持續深入學習楊猛書記關於古城開發保護工作的批示精神,全面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對古城開發保護工作的決策部署,把古城保護利用工作擺在突出位置來抓。 [98] 
2023年11月21日,市政協主席、市創城行動領導小組組長邱文雙帶領有關部門負責同志到襄都區,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古城修復等工作進行調研。邱文雙一行先後到市城管局園林中心、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北城牆遺址等地,聽取有關工作彙報,詳細瞭解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管理平台建設運行情況,實地查看重點點位保護修繕進展,並對下一步工作提出具體指導意見。 [100]  邱文雙強調,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今年市委安排部署的二十個重大專項之一,各申報成員單位要高度重視、壓實責任,嚴格按照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驗收標準開展各項工作,提高申報工作成功率。 [101] 
2023年11月29日,襄都區區委書記李秀娟調研檢查古城修復工作,區領導陳占強,相關街道辦事處、區直單位、項目單位負責同志一同參加。李秀娟到府前街、北大街調研“好南關”修復及周邊環境整治情況,現場調度解決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02] 

邢台古城保護修復

2021年6月,邢台市對市區56處歷史建築進行了掛牌保護,在古城區域內開展了歷史建築羊市道某些院落的修復,對府衙片區進行了文物勘探,完成了天寧寺前殿修復和主殿復建,對光明街和北羊市道歷史街巷進行了保護性改造提升等。 [22] 
布袋院修繕前後 布袋院修繕前後
2021年7月,邢台古城區域內23、25號布袋院建設已基本完成,根據修舊如舊的原則,使用傳統材料和工藝對這些布袋院進行了修復;羊市道主街道改造、光明街街道改造(順德路至長街段)竣工通車。 [23]  邢台市對古城內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開展了測繪和修復工作,對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的圖片收集工作也正在進行中。
2023年,邢台市啓動新一輪古城保護與修復工作。對邢台古城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進行了測繪,建立數字化檔案,讓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擁有了“3D身份證”,在保存歷史建築現狀的同時,也為制定精準的保護及活化方案提供科學依據和賦予歷史建築生命力。從深入挖掘邢台市古城的城垣形制入手,努力保護古順德府城、關城的城市格局。對城區內重點文物、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建築進行建檔掛牌。歷史建築有宅第民居、橋涵碼頭、池塘井泉、店鋪作坊、宗教建築等。另外對傳統建築進行了普查登記,並作為歷史建築線索進行保護。確定了歷史地段、保護性建築、傳統街巷及歷史環境要素四類內容保護措施。
2023年7月11日,從襄都區古城開發保護管理中心瞭解到,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工程作為古城保護“十大工程”修復任務之一,目前入户摸底調查已全部結束,一期片區修繕項目順利啓動。將對北大街(中興大街至八路軍解放邢台指揮部)兩側率先打造,按照‘修舊如舊’理念做好歷史文化遺存保護開發等工作。該區域長約300米,佔地52畝,向北與府前街相連,向西與順德誠上誠相接。 [74] 
2023年9月4日,根據邢台古城修復重大專項調度會議精神,為完善邢台古城市政基礎設施,襄都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啓動北大街、花市街、馬市街市政管網道路改造工程,施工日期為2023年9月4日至2023年11月5日。 [78]  在管網改造提升完成後,歷史街區外立面建設和路基建設將同步進行實施,同時將按照仿古街形式進行建設,對東西兩側的建築按照清末民初風格進行復建。古城修復不只有大街區,還包括串聯其中的小巷道。在襄都區珍珠街東口,施工人員和附近居民齊上陣,共同為珍珠街的修繕添磚加瓦。為了方便周圍居民的日常出行,襄都區採用小規模、漸進式的方法,第一段主要先修繕珍珠街街口街巷標識,第二段,針對珍珠街南側的文化牆打造。最後一段,對珍珠街北側的沿街商户進行仿古修築。 [86] 
2024年春節期間, 邢州古城迎來八方遊客,在市民遊客追尋歷史文化足跡的同時,古城修復工程仍在如火如荼地進行。2月16日,在襄都區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工程現場,腳手架上,工人正進行古建築外牆美化工作。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工程是我市古城保護重點工程之一,建設時間緊、任務重。為確保工程建設如期完工,不少施工人員放棄春節回家團聚的機會,全力以赴搶施工、趕進度,為古城修復添磚加瓦。 [107] 
邢州古城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一期規劃圖 邢州古城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一期規劃圖
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工程現場 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工程現場
200多名建設者自2023年12月開展建築外立面施工等工作。截止2024年2月,已完成八路軍解放邢台指揮部舊址後罩房牆體施工、屋面望板安裝等多個節點性修復任務。結合北大街77棟單體建築遺存的年代、風貌、質量及其歷史功能,施工方給每棟建築都制定了不同的保護與修繕方案,力求最大限度還原古城的歷史肌理、空間尺度和景觀環境。北大街沿街老新華書店、老銀樓等建築單體已大體成型,北大街片區改造項目修繕整治完成後,將更好地展示邢台歷史風貌,成為具有明清、民國風格的核心商貿街區,業態“活起來”、古城“火起來”指日可待。 [107] 
2024年,邢台市上下堅定不移推動文化興市,加快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腳步。在襄都區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工程現場,工人們正在進行古建築外牆美化工作。“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整治工程是邢州古城保護修復重點工程之一,我們全力以赴搶工期、趕進度,已完成多個節點性修復任務,全力以赴推動街區‘五一’假期向羣眾開放。”項目技術負責人毛文勇説。 [108] 

邢台古城保護規劃

邢台古城倡議書

2023年7月6日,邢台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邢台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邢台市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邢台市商務局、邢台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等五部門聯合發佈《關於積極參與支持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創建行動的倡議書》。倡議書指出,邢台市擁有3500年建城史,被譽為“燕趙第一城”,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全市上下的共同願景和使命。按照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有關規劃,以團結東大街、開元路、建設東大街、新華路為邊界圍合而成的區域,被確定為邢台古城府城和關城,是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核心區域。倡議如下:
一、帶頭宣傳邢台歷史文化。城市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希望大家增強歷史責任感和全局觀念,積極主動宣傳、弘揚邢台歷史文化,學習、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多向家人、朋友宣傳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意義,引導身邊人共同遵守行為規範,形成全社會關心、參與、支持創建行動的濃厚氛圍。
二、帶頭繁榮古城商業經營。一磚一瓦都是寶貴的歷史故事,充分開發利用是對歷史文化遺存最好的尊重和保護。我們要以繁華的商業經營讓古城“火起來、活起來”,提振“煙火氣”。希望大家搶抓機遇、勇於創新,尋找邢台老味道、重振邢襄老字號,再現“邢台好南關”古城韻味和繁榮景象。
三、帶頭配合修復歷史街區。創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不是政府“獨角戲”,而是全民“大合唱”。政府將對部分片區連片徵收、統一修復,同時希望大家自覺按照古城風格更新牌匾標識和建築外立面,按要求拆除有礙觀瞻的建築物,加快提升古城形象。
四、帶頭維護古城歷史風貌。只有保護好歷史建築,才能延續城市文脈,持續發揮經濟社會價值。希望大家共同維護文保單位、歷史建築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擅自遷移、損毀、改動。古城內開展建設、更新、改造、外裝等活動時,要遵從襄都區政府的有關要求,依法依規進行報批。
五、帶頭培育古城商業品牌。古城的生命力來源於獨特的文化魅力,也來源於富有競爭力的商業品牌。我們要保留古城生活氣象、市井氣息,展現邢台獨有的民俗文化、風土人情。希望大家敞開大門歡迎八方來客,主動熱情講好邢台故事,以實際行動厚植厚朴善美、勤奮自強的城市精神,共建温暖之城。
讓我們攜手並肩,自覺以傳承繁榮邢台文化為己任,匯聚向上向善的強大力量,讓人民羣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自豪感,為建設“太行泉城、美麗邢台”做出積極貢獻! [71] 

邢台古城旅遊信息

邢台古城地理位置

根據《邢台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21-2035)》明確,邢台古城特指邢台歷史城區。邢台歷史城區範圍是以團結東大街、新華路、建設大街、開元路等城市道路為邊界圍合而成的區域,面積約4.1平方公里。

邢台古城交通信息

乘坐邢台公交6路;9路;11路;18路;20路;21路;29路;31路;32路;109路;111路至物美百貨站下車,北行為邢台清風樓、邢台火神廟、府前南街文化街區、邢台道德經幢、邢台古城牆殘段。
乘坐邢台公交6路;9路;11路;18路;20路;21路;29路;31路;32路;109路;111路至歷史文化公園站下車,北行為邢台歷史文化公園、圍寨河公園、邢台解放紀念碑、“天目人心”古牌坊、邢台古城牆、邢台東城門。
乘坐邢台公交2路;9路;20路;24路;109路至開元寺公園站下車,左側為邢台開元寺、大開元寺及開元寺公園、右側為邢台博物館。

邢台古城主要景點

邢台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邢台古城遊景區)由清風樓、開元寺、邢台博物館、歷史文化公園、好南關布袋院等歷史文化景點組成。覆蓋邢台市襄都區團結大街、建設大街、新華路、開元路圍合區域即邢台古城府城及關城區域。邢台古城遊景區觀光車劃定停靠清風樓、布袋院子、天一城、開元寺、博物館、歷史文化公園6大站點,遊覽車環線全程約9公里。目前正在對古城區域內北大街歷史街區,天寧寺等古街區及歷史建築修繕建設,未來根據景區內景點增加遊覽車站點將同步延長。 [90] 
邢台古城歷史文化旅遊區(邢台古城區)歷史文化要素表
類型級別
數量
名稱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處
邢台開元古寺、天寧寺前殿、邢台道德經幢、邢台清風樓。
河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5處
邢台火神廟、七里河石橋、直隸第四初師範學校舊址、古城牆遺址、順德府仁慈醫院舊址。
河北省級歷史文化街區
4片
北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羊市道歷史文化街區、古官道歷史文化街區、天寧寺歷史文化街區。
邢台市第一批歷史建築
37處
楊家巷19號民居、北大街44號民居、觀音寺、大通街49號建築、北關橋等。
歷史文化風貌區
1片
馬市街歷史文化風貌區。
歷史城區傳統風貌建築
4089處
邢台市重點保護的傳統風貌建築為具有類型典型代表性的民居或居民羣落及其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如布袋院羣落等。
歷史城區歷史環境要素
28處
古樹名木14處、古坑塘3處(其中2處同時為歷史建築)、古鐘1處、古井1處、古橋1處、古碑2處、古城牆遺址4處、古炮1處、古牆1處(同時為歷史建築)、石刻1處。
歷史城區歷史建築
152處
天主堂、北長街新四巷1號民居、北長街124號民居、北長街79號民居、北長街61號民居、北長街59號民居等。
歷史城區傳統街巷
53條
北長街、南長街、花市街、東大街、馬市街、羊市道、牛市街、西大街、光明街、驢夫營街、西大街、羊市街、崇禮巷等。

邢台古城遊覽路線

邢台博物館——開元寺——清風樓——古城牆——文廟大成殿——郭守敬紀念館。
線路二
歷史文化公園——邢台古城牆——布袋院——火神廟——開元寺。 [8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