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邛籠

鎖定
邛籠,漢語詞彙,指的是碉樓,是羌族的傳統民居。
中文名
邛籠
拼    音
qióng lóng
別    名
“碉樓
解    釋
羌族的傳統民居

邛籠相關信息

qióng lóng
也稱“碉樓”。羌族的傳統民居。流行於四川茂縣。一般平面呈四方形,用石塊砌造。分三層,上層放糧食,中層住人,下層飼養牲畜。有門,層與層之間有獨木梯上下。外形雄偉,建造堅固,最多達十三至十四層,高30餘米,具有居住和防衞等用途。 [1]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雲:“眾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數丈,為邛籠”。關於這種奇特的建築形式,史料中多有記載。早在唐時,李賢注:“邛籠,案今彼土頤人呼為雕也“。又有清人陸次雲”峒溪纖志》載:“松潘,積雪凝寒盛夏不解。人居累石為室,高者十餘丈,名曰雕房”《章古屯志略》雲:“石碉,形制有二:或如方几,或似菱花,下寬上鋭,自五六丈至數十丈不等,悉以亂石砌成,碉底六七丈,中棧以木,下卧畜牲,中置鍋樁,上數層儲良溴什物,遠望聳如束筍,高出雲霄”等等。

邛籠單字含義

“邛”
1.〔~崍〕a.地名,在中國四川省;b.山名,在中國四川省。
2.〔~都(dū)〕古地名,在今中國四川省西昌市,亦作“筇竹”。
3.病,勞:“匪其止共,維王之~”。

邛籠記載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記東漢時岷江上游一帶冉駹夷部落雲:“冉駹夷者,武帝所開,元鼎六年以為汶山郡。……皆依山居止,累石為室,高者至十餘丈,為邛籠。”“邛籠”的確切含義今已不詳。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