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邛海

鎖定
邛海,位於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古稱邛池,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其形狀如蝸牛,南北長11.5公里,東西寬5.5公里,周長35公里,水域面積30平方公里左右;湖水平均深14米,最深處34米;水面標高為1507.14—1509.28米;水位變幅小,集水面積約27平方公里。
在水系上,屬長江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支流安寧河,湖水排泄入安寧河。是西昌市區工農業及城鎮生活用水水源。也是重要的旅遊資源。2002年5月,四川邛海-螺髻山風景名勝區為第四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中文名
邛海
別    名
邛池
地理位置
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所屬水系
長江干流金沙江支流雅礱江支流安寧河
水域面積
30平方公里左右34平方公里
最深處
34米
蓄水量
3.2億立方米
類    型
斷陷湖、高原淡水湖
著名景點
邛海國家濕地公園
金鱗沙灘
天下第一缸

邛海名稱由來

邛海全景
邛海,屬更新世早期斷陷湖,形成於距今約180萬年前,因“邛都夷”在沿岸繁衍生息而得名。《漢書》、《後漢書》分別以“邛池澤”和“邛河”之名而載入史冊。唐代以後民間普遍稱邛海,文人雅士多稱邛池。《南中志》雲:“邛都縣(今西昌)東南數里有邛河,縱廣二十里,深百餘丈,多大魚,長一二丈,頭特大,遙視如戴鐵釜然。”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曾遊歷邛海,《馬可波羅行紀》中記述邛海有“珍珠無數”,“惟大汗自欲時,則命人採之。”體現了邛海悠久的文化。 [1] 

邛海位置境域

位置及境域 位置及境域
邛海,位於四川省西昌市城區東南5公里處。西為素稱“川南勝景”的瀘山雅礱江支流安寧河相隔;東接與昭覺縣之間的界山;南為螺髻山北坡低山;北至西昌市區所在的東、西河谷地;形似蝸牛出殼。南北最長11.5公里,西北寬1.5公里,西南寬5.3公里,平均寬2.7公里,東西最寬5.5公里。岸線長35公里。邛海的面積,《西昌市志》載1940年代以後,最大面積為31平方公里,1957年航測為30.1平方公里;《涼山州志》所載面積為29.3平方公里(與1987年涼山州地名辦公告同)。由於官壩河、鵝掌河等山溪河大量泥石進入邛海,湖面逐年在縮小。據2010年代西昌市政府制定的《西昌市邛海湖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方案》,按湖泊水位1510.3米計,湖面面積27.87平方公里。是四川第二大淡水湖。 [2]  [3]  [2]  [4] 
邛海北端城區附近湖域 邛海北端城區附近湖域
北部西岸水域 北部西岸水域
東岸水域 東岸水域
東南部海南鄉湖域 東南部海南鄉湖域
南端核桃村水域 南端核桃村水域

邛海水文特徵

邛海是高原半封閉大淡水湖,終年無冰凍。水源補給水源以地表徑流為主,湖周沖積扇層間地下水為主、喀斯特裂隙水次之。周邊數條山溪河支流如鳥爪狀注入其中,尤以官壩河、鵝掌河為大,匯流面積30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億立方米。降水直接補給,多年平均湖面降水量2650萬立方米。湖泊補給係數9.97,多年平均徑流深760毫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2億立方米,湖水滯留時間834天。水位僅1米左右。 [4]  [3]  [2] 
常年水面海拔高1507.14米,水位變幅小,變幅0.41-1.69米。最大水深34米(據2010年代西昌市政府制定的《西昌市邛海湖環境保護規劃實施方案》,最大水深18.32米 [4]  ),平均水深14米,一般蓄水量為3.2億立方米。 [5] 
據1992年測定,邛海集水區平均輸入泥石沙量達80萬噸,通過海河排出泥沙量(懸移質)為55.6噸,每年均有24.4萬噸泥石沙在湖中沉積,使底質處於常年變動狀態。從數據上看,21世紀初的十年間,泥沙淤積達224萬噸,特別是1997-2000年邛海淤積泥沙多達138萬噸,每年平均減少水面30公頃,從20世紀30年代,邛海水域面積為41.6平方公里,1960年代為38.3平方公里,1970年代為29.3平方公里,1980年代為29平方公里,90年代為26.8平方公里。 [6] 
邛海水質,1990年代的《西昌市志》載:透明度深,感觀性好;PH值均值7.93度,偏鹼性;總硬度均值67.91毫克/升,屬軟水;鐵均值為0.011毫克/升,揮發性酚類均值為0.00007毫克/升,兩項指標均未超標;氟化物均值為0.09毫克/升,低於適宜濃度0.5-1.0毫克/升,與患齲齒率高有關;碘化物均值為4.59毫克/升,標準要求不得低於10毫克/升,與地方性甲狀腺腫大患病率高有關。其餘化學指標、毒理學指標均符合國家飲用水標準。 [3]  2002年出版的《涼山州志》(第一輪)載:邛海在不同地段、不同深度進行過水質監測,PH為7.9,總硬度67.57毫克/升,磺平均5.39微克/升,鐵平均0.068毫克/升,其它有毒物質均低於儀器靈敏度,屬一級水質。 [7]  根據2016年《涼山日報》的數據,邛海水質長期監測均達到國家二類水質標準。 [8] 

邛海支流水源

邛海屬安寧河水系,邛海流域總面積307.67平方公里。彙集小箐河、官壩河、天鵝掌河等河,由海河排泄,海河自邛海西北角流出後,在西昌城東和城西納入東河、西河後轉向西南注入安寧河。 [9] 

邛海上游水系

湖水來源:一是湖周圍的鵝掌河、官壩河等山溪河;二是389平方公里匯水面積,每年降入雨水約0.3億立方米;三是地下岸溶裂隙水、孔隙水。官壩河、鵝掌河等山溪河多泥石。 [3] 
鵝掌河河口 鵝掌河河口
鵝掌河,位於邛海南岸,是邛海的入湖河流,源於大箐樑子北坡,由回龍河、呷威洛河、天鵝鳩河等9條溪溝彙集而成。源頭海拔2590米,經大箐鄉、大箐林場,在海南鄉鐘樓村右側匯入邛海。源頭如果從流域內上游分水嶺立木坡算起,海拔3079.6米,河流域面積54.14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的面積就達24.66平方公里,佔總面積的49.2%。鵝掌河流域水土流失嚴重,是泥沙的主要來源。 [10] 
官壩河,發源於昭覺縣瑪增依烏鄉境內燒房溝,集水面積100平方公里,由小營河麻雞窩河、窪琅河彙集而成。流經大興鄉入新仁寺河、張巴石河,二支流匯合於大興鄉在公廟至大箐樑子匯合,出峽谷流向西南,經高山堡至川興鎮新橋村、趙家村、過焦家村匯入邛海。是邛海最大的水源支流,每年入湖水量佔邛海入湖水量的60%左右。 [11] 
此外,集水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還有乾溝河、大溝河(窯溝)2條。乾溝河有高倉河匯入。集水面積小於10平方公里的有:青河、踏溝河、紅眼溝、龍溝河4條及一些小溪、坡面漫流。
邛海湖盆區面積302.0平方公里,地下水總量為832.0萬立方米,其中基岩裂隙層間水758.0萬立方米,孔隙水74.0萬立方米。 [7] 

邛海下游水系

海河 海河
海河,是邛海湖水流入安寧河的出水河,起自邛海北端海口,流經西昌市區西部,納西昌城區東河、西河兩條主要河流的流水,向西入安寧河。海河全長大約15公里。海河海口下游一段為邛海濕地的範圍,風景優美。兩岸建有步道、天街等旅遊設施。 [12] 

邛海自然環境

邛海地貌

邛海為一斷陷湖,屬史前地質構造運動斷陷形成。湖泊東、南、西三面環山,北面與西昌市區相連。湖岸東西陡峭、南北平緩,特別是北部與城區之間,有一約50公平方公里的廣闊平原,構成湖盆糧食、蔬菜及其它經濟作物的主產區。 [13] 
邛海處於則木河壓扭性斷裂帶上,該斷裂帶南起普格縣以南,順則木河,越過瀘山東麓邛海湖濱,沿西昌城西部與安寧河隱伏斷裂交接,其走勢為東南——西北向,延長75公里以上。此斷裂活動頻繁,最易引發地震。邛海處在西部犛牛山與東南部螺髻山的谷地中。兩山之間的支脈瀘山又成為邛海與安寧河的分水嶺。
螺髻山 螺髻山
螺髻山,地跨普格、西昌、德昌兩縣一市。彝語稱安哈波,意為五百里山峯和五指山峯,因其主峯高聳入雲,直插九霄,形似青螺,宛若玉髻而得其美名——螺髻山。據《西昌縣誌》記載:“大螺髻山,穹窿崔嵬,拔地千霄,共水綿綿迤邐如長虹,亙一百七十餘里。198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2002年被評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14] 
位於邛海之西濱的瀘山 位於邛海之西濱的瀘山
瀘山,位於邛海之西濱,山巒奇秀,古木參天。漢晉時,西昌建越嶲郡,又因瀘山踞水狀若青蛙,故《水經注》稱為“蛙嶲山”。唐宋兩朝,流經西昌的安寧河稱“瀘水”。山以水名,蛙嶲山改名瀘山。光福寺、三教庵、觀音閣等掩映其中,但聞鳥語蟬鳴、鐘磬悠揚、誦經隱約。全國惟一一個研究單一民族、單一社會形態的專題性博物館——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也坐落在這裏。瀘山以幽靜勝,山幽、林幽、廟幽。林中珍稀動植物種類繁多,蒼松翠柏,古木參天,虯葛莽藤,遮天蔽日,有兩千年曆史的十大“巴蜀樹王”之一的九龍漢柏。密林深處,高低錯落地露出梵宇、佛宮十餘座,古剎殿宇因地就勢,各據幽境,巍峨壯觀,雕樑畫棟,素有“川南勝境”之稱。 [1] 

邛海氣候

邛海地區屬於中亞熱帶高原季風濕潤氣候區,素有小“春城”之稱,藴藏着豐富的氣候資源,對發展工農業、航天業、旅遊業都十分有利。氣候特點是:
冬暖夏涼、四季如春。境內夏半年受西南和東南暖濕季風控制,降水集中,盛夏不熱,夏秋温涼濕潤。冬半年受極地大陸氣團影響,高空為乾暖的南支西風氣流控制,冬暖十分顯著,形成“冬無嚴寒春温高,夏無酷暑秋涼早”的氣候特點。晴天多,白天太陽輻射強,地面急劇增温,夜晚晴空輻射大量散失,氣温下降快,致使晝夜温差大,有“一年之中無冬夏,一日之間有四季”之説。氣温年較差小,日較差大,年平均氣温變幅僅為13℃,是全國年均氣温變幅最小的地區之一。
雨量充沛、降雨集中。境內降雨集中,全年93%的雨量集中於夏半年。雨季夜雨率高,夜雨量佔全年雨量的75%左右。白天盆周山區氣温較低受熱慢,空氣下沉,不利水汽凝結,少雨,午後盆區氣温迅速升高,夜間盆周的空氣沿山坡抬升,有利水汽凝結,因而多雨。
日照充足、光熱資源豐富。境內海拔高,緯度低,太陽高度角大,晴天多,日照時數多,紫外線強,風速大,水汽蒸發大,濕度小,霧日極少,能見度好。冬春時節常常是天高氣爽,白天風和日麗,夜晚清風皓月,有“月城”之稱。
四季不明顯、乾濕季分明。境內12月至次年3月為乾季,6-9月為雨季。乾季,氣候乾燥,日間午後氣温高,日温差大,日照時間長,午後地面風較大。雨季,降水集中,雨量充沛,日温差小,多陰雨、夜雨。加之此季節,空氣層結很不穩定,對流旺盛,雷暴冰雹頻繁。由於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時間不一,降水時空分佈不均,常遭受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
過渡季節氣候多變。境內的4-5月和10-11月是冬夏氣流更迭的季節,稱為過渡季節。4-5月是乾季向雨季轉換,既具有乾季氣候特徵又具有雨季的一些氣候特徵。 [3] 

邛海生物

邛海湖面的海鷗 邛海湖面的海鷗
據調查,邛海地區鳥類(主要指留鳥)共32種,隸屬9目19科。優勢種為大山雀、麻雀、紅頭長尾山雀;普通種留鳥為普通翠鳥、大嘴烏鴉、烏鶇、鵲鴝;主要分佈在湖邊濕地環境中。 [15] 
邛海水面的鳥類主要有白鷺和海鷗及其他野生鴨類(以野生黃鴨為主)。20世紀末,邛海周圍住户、遊人不斷增加,排污不能有效治理,邛海水質被污染呈加重的趨勢,由於農藥毒殺以及亂捕亂獵,原有的候鳥雁鵝、鳧雁(黃鴨)已趨絕跡。 [3] 
邛海岸周水生植物羣落 邛海岸周水生植物羣落
邛海地區水生植被22種,涉及15個科18個屬,具體各類有:水竹、蘆葦、蘆竹、菖蒲、荷花、茭白、水葱、茡薺、水生美人蕉、茨菰、睡蓮、野茭、荇菜、空心蓮子草、浮萍、鳳眼蓮、金魚藻、輪葉黑藻、馬來眼子菜、苦菜、菹菜等。 [16] 
邛海漁民展示捕獲的魚 邛海漁民展示捕獲的魚
邛海魚類豐富,有40多種魚類。雖然地處高原,但其魚類區系都是由中國江河平原區魚類組成,與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魚類和條鰍組成的魚類區系相異,與同屬金沙江水系的程海魚類區系相似。土著魚類20餘,外來魚類20餘種,邛海魚類組成包括長江系的石爬鮡,紋胸鮡,鱸魚,白甲魚,存量較少;存量較多的包括邛海鯉魚,邛海白魚,邛海紅鮊,白鰱魚,草磅,花鰱魚,白條魚,細鱗,青班,雞魚,廉尖,石蚌。邛海白魚、邛海鯉為邛海特有種。由於外來品種放養及環境污染,種類,特別是土著魚類數量很少,甚至絕跡。 [6]  [17] 

邛海社會經濟

邛海社會發展

西昌古稱邛都,秦時“嘗通為郡縣,至漢興而罷”。但秦時西昌為何郡何縣,史籍失載。西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漢武帝以邛都為越嶲郡,轄十五縣,屬益州,郡治邛都,境內有邛都、蘇示 [33]  (今禮州鎮)。邛都縣名歷經東漢、三國和魏晉,歷時300餘年。北周天和三年(568),西昌置嚴州。隋開皇六年(586),改為西寧州。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置嶲州,西昌境內仍存邛都、蘇祁(西漢蘇)二縣。
唐懿宗鹹通元年(860),西昌被南詔政權佔領,南詔設建昌府。後大理國襲其建制。
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置建昌路,以羅羅斯宣慰司總之。
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改建昌路為建昌府,屬雲南行省。洪武二十五年(1392)廢府,設軍民指揮使司,領守禦所四。西昌市境內有守禦禮州後千户所、中千户所、打衝河中千户所和前千户所。洪武二十七年(1394)置建昌衞,屬四川行都司。清雍正六年(1728),裁建昌衞設寧遠府,置西昌縣,“西昌”之名自此始。中華民國時期,初裁西昌縣併入寧遠府,旋又裁府復置西昌縣。民國28年(1939),國民政府在西昌設立軍事委員會委員長行轅,西康省政府在此建立寧屬屯墾委員會負責治理寧屬各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然西昌仍為國民政府軍盤據,次年1月1日,國民黨政權在昌另組“西康省政府”,妄圖阻止解放西昌。
1950年3月27日凌晨,西昌解放。4月,西昌縣人民政府成立。1979年,國務院批准以原西昌縣城關鎮、西郊、小廟、高梘、馬道公社及喜德縣之四合公社為轄區設置西昌市,1980年1月1日,正式成立西昌市。西昌市、西昌縣並存。
1986年7月,撤銷西昌縣建制,併入西昌市。時西昌縣所轄區、鄉(鎮)全歸市轄。 [18] 
邛海流域轄西昌市的西郊鄉(部分)、大箐鄉、海南鄉、大興鄉、川興鎮、高梘鄉5鄉1鎮及昭覺縣的普詩鄉和瑪增依烏鄉、喜德縣的東河鄉的部分地區。2001年流域總人口為84153人,其中農業人口67747人,佔總人口的80.5%。其中屬於西昌市的人口總數為78962人,佔流域總人口的93.8%。流域人口分佈的特點為農業人口多,所佔比例大。除新村派出所統計範圍均為非農業人口外,流域其他鄉鎮農業人口均佔據絕對優勢比例,其中,海南鄉、大箐鄉、大興鄉、川興鎮四鄉鎮農業人口比例達到90%以上,高梘鄉、東河鄉及昭覺縣2鄉鎮則為100%農業人口。
邛海流域轄西昌市的西郊鄉(部分)、大箐鄉、海南鄉、大興鄉、川興鎮、高梘鄉5鄉1鎮及昭覺縣的普詩鄉和瑪增依烏鄉、喜德縣的東河鄉的部分地區。2001年流域總人口為84153人,其中農業人口67747人,佔總人口的80.5%。其中屬於西昌市的人口總數為78962人,佔流域總人口的93.8%。流域人口分佈的特點為農業人口多,所佔比例大。除新村派出所統計範圍均為非農業人口外,流域其他鄉鎮農業人口均佔據絕對優勢比例,其中,海南鄉、大箐鄉、大興鄉、川興鎮四鄉鎮農業人口比例達到90%以上,高梘鄉、東河鄉及昭覺縣2鄉鎮則為100%農業人口。 [4] 

邛海漁業生產

邛海 邛海
邛海,是四川省最大淡水湖天然生態漁場,20世紀50年代,邛海沿湖漁民自由下海捕撈天然魚類資源,漁具漁法簡單,漁獲量年平均50噸左右,漁獲物主要是土著魚類。當時邛海特有種邛海白魚、邛海鯉數量較多,個體重量較大。1960年代,漁政部門對沿湖漁民進行了管理,改進漁具漁法,漁獲量逐年增加,同時1965年開始投放魚苗,如鰱、鱅以及鯉鯽魚苗等,以至邛海漁獲量達到年平均119噸。1970年代,政府專門成立漁政部門,管理邛海,採取了一系列增殖保護措施,規範管理,漁獲量繼續維持在117噸左右。1980年代,政府大量投放青、草、鰱、鱅、鯉、鯽、魴等魚苗,並推廣實行人工養殖,使邛海漁獲量增加到339噸左右,1991年起,投放太湖銀魚,達到年平均481噸。增養蝦、蟹年產達5萬公斤以上。2001-2002年魚產量超過600噸。產量增加的同時,土著魚類逐年減少,外來魚類逐年成為邛海的主要魚類,邛海白魚、鯉等處於商業性滅絕。 [6]  [5] 
據2014年統計,年均捕撈100萬斤,花、白鰱佔比達80%。邛海魚產品豐富,有40多種魚類。邛海土著魚類20餘,外來魚類20餘種,邛海魚類組成包括長江系的石爬鮡,紋胸鮡,鱸魚,白甲魚,存量較少;存量較多的包括邛海鯉魚,邛海白魚,邛海紅鮊,白鰱魚,草磅,花鰱魚,白條魚,細鱗,青班,雞魚,廉尖,石蚌。2003年左右,邛海魚獲得了四川省評無公害水產品稱號。 [17] 
按照國家、省、州有關春季禁漁規定和禁漁工作安排,每年2月1日起至5月31日為邛海的禁漁期,規定邛海流域(包含濕地和官壩河、海河等出入湖河流)春季禁漁期間停止垂釣活動,禁止邛海水產公司擅自開展漁業捕撈活動。 [19] 

邛海旅遊開發

邛海四周園林綺麗,景色宜人。瀘山在側,海、山連為一體,變相輝映。歷史上許多宗教建築選擇在周邊建設,古廟錯落有致,掩映於蒼松、林海之中形成了豐富的人文景觀。解放後,加大旅遊開發力度,建設了許多設施景觀和服務設施。
2006年,西昌市投入16億元打造了月色小鎮、觀海灣、月亮灣等邛都新八景,創建邛海-瀘山4A級旅遊景區;2009年至2013年,投入50餘億元,精心打造邛海“夢裏水鄉、夢尋花海、夢迴田園”三大濕地羣,建成中國最大城市濕地;2014年至2015年,投入18億元實施海門漁村、海河天街、聽濤小鎮等12個旅遊項目;2015年,創建首批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功能、品牌效應全面提升,逐漸成為國內外遊客的喜歡。 [20]  2016年,邛海水利風景區正式成為國家水利風景區。 [21]  2017年09月在10家國家濕地旅遊示範基地中排名第一。 [22] 
到2019年,邛海-瀘山獲得全國首批、四川首家國家級旅遊度假區,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國家生態旅遊示範區、國家濕地公園等景區認證及榮譽。 [1] 
遊客人數逐年增長,2017年“十一”期間,邛海濕地公園每日都迎來近萬人次遊客。尤其是在月色小鎮至西波鶴影濕地一段,日均遊客量達2萬餘人次。2016年上半年,邛海瀘山景區共接待遊客915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12億元,2016年全年旅遊收入預計超20億元。 [8]  在邛海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帶動下,2017年西昌旅遊持續火熱,全年共接待遊客2187.4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205.2億元。 [20] 
旅遊設施 旅遊設施
旅遊碼頭及遊船等旅遊設施 旅遊碼頭及遊船等旅遊設施

邛海節慶賽事

西昌市也在人文方面加大景區吸引度,舉辦多種節慶活動及體育賽事。比如,邛海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圍繞“陽光四季康養、濱湖濕地運動、濱湖慢吧娛樂、山林禪修養心、彝風川韻文化”度假生活主題,推出五大系列休閒度假產品。
邛海漁家出海祭祀祈福 邛海漁家出海祭祀祈福
開海節,邛海漁業史可追溯到2000年前。邛海沿岸的大小漁村等地仍保留着近百艘漁船以及水上船俗文化和漁家文化。這裏的人們以捕魚為生,漁家風俗以及在漁船上舉行祭祀活動代代相傳。“開海節”復原了百年前邛海漁家出海祭祀祈福的景象,表達了漁民祈求魚蝦滿倉、出海平安的美好願望。為保護邛海水產資源,杜絕無序獵捕,每年春季,邛海都要實行數月之久的禁漁期,以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開海節一般在禁漁期過後舉辦,作為西昌火把節期間重點打造的節慶活動之一。
開海節一般包括:漁家風情表演、祭祀遊行、祭海大典、祈福開海、歡慶豐收、遊客體驗、漁家美食七個板塊,向遊客展示西昌邛海漁家文化,再現環邛海地區漁民獨特的風情。 [23] 
第二屆中國西昌邛海國際帆船賽 第二屆中國西昌邛海國際帆船賽
從2015年起,西昌市每年都舉辦邛海國際帆船賽,參賽隊由最初的十幾支,發展到2018年的22支。由於環境優美,這項完事被稱為最美內湖帆賽。
西昌邛海濕地國際馬拉松 西昌邛海濕地國際馬拉松
西昌邛海濕地國際馬拉松,創辦於2014年,榮獲了中國田徑協會的“銀牌賽事”和“特色賽事”兩項殊榮。西馬賽道選擇在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級旅遊度假區、國家級濕地公園內,相對封閉的景區步道35.9公里,城市景區道路6.3公里。經過歷屆的賽道優化,使得濕地風景和賽道緊密結合,山水雲林共為一體,被國內外參賽選手譽為“中國最美馬拉松賽道”。
2016年西昌火把節盛況 2016年西昌火把節盛況
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彝族各村寨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祭天地、祭火、祭祖先、驅除邪惡,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體現了彝族人民尊重自然規律,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2006年起,西昌市每年都要組辦“西昌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成為西昌邛海旅遊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邛海航道航運

從西昌城到瀘山、崗窯、西溪、大石板、普格等地的路線,昔日分水路、旱路兩條。水路從通海巷經洗魚溝到石柱子再由馬路至海邊,乘船渡邛海分別到對岸。人民公社化後,船隻歸社,撐船之業被批判為走資本主義道路,同時,旱路已開有公共汽車,於是這條水路就少有人過往。海河原直流入安寧河,從瑤山橋起可通航至馬頭坎,鹽中、南寧一帶的木材,多數就扎筏下水運至瑤山橋碼頭,再搬運進城。1950年代修好西邛渠,海河水引入經久一帶灌田,此水路斷棄。 [24] 

邛海引水工程

邛海為境內天然淡水湖泊,水域面積31平方公里,集水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總蓄水量3.2億立方米。湖濱居民自古以來利用海水灌田,但解放前灌面僅3000多畝,多采用簡易提水工具抗旱保苗。每年秋末冬初在三個出水口(三條岔河)處,用木樁、竹籬笆、泥土作臨時工程,作低壩攔截蓄水,到次年春耕用水時拆壩放水。洪水來時任其沖毀,以免沿海農田受澇。為使工程兼具灌溉排澇功能,縣水、電局決定設計並修建海口閘門、海河裁彎取直及海河、東河分流3個單項工程。其中海口閘門是將原3個出水口併為一處。閘門共5孔,每孔閘門淨寬3米,最大蓄水深度1.2米,有效蓄水量1200萬立方米,最大過水流量80立方米/秒,1976年11月動工,1977年5月全面竣工。至此邛海有了固定閘門控制蓄水與泄洪。到1990年邛海和海河沿岸還配套建設了電力提灌47處,裝機63台,2417.5千瓦,使邛海蓄水工程灌面達2.95萬畝,引水自流灌溉0.42萬畝,市第二自來水廠從邛海取水供應城市和居民生活用水。 [25] 

邛海文物勝景

人文景觀
邛海不僅景色秀美,湖畔還有邛海公園、觀鳥島濕地公園、邛海賓館、新沙灘漁村、蓮池、月亮灣、陽光度假村、蘿莎玫瑰園、天下第一缸、青龍寺、老海亭遺址、核桃村觀賞園和省體委水上運動學校等景點。
西岸瀘山上的建築 西岸瀘山上的建築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涼山彝族奴隸社會博物館
瀘山第一殿光福寺 瀘山第一殿光福寺
光福寺,是瀘山宗教建築中歷史最悠久,規模最龐大,氣勢最恢宏,香火最興旺的佛教建築羣。據寺內的古碑記載,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2年),有位眉長一尺許的慈忍長老遊歷瀘山時,留連不捨,於是剷除荊漫,拓地開基,募化修建大雄寶殿,塑造大佛神像,創建了“大佛寺”。相傳明朝成化年間,憲宗皇帝朱見深之妃得奇病久治未愈,後夜夢寺院景色,心情甚佳,貴妃夢景與瀘山“大佛寺”相合,貴妃前來朝拜後痊癒。宋憲宗大悦,因此賜名“光福寺”,並親書匾額一道。光福寺大殿前有一巨型照壁,照壁寬14米,高12米,正面篆書“川南勝境”四個大字,背面為明朝正德年間狀元楊升庵在火把節夜宿瀘山時,在此吟出的名句《瀘山觀火炬詠懷》:“老夫今夜宿瀘山,驚破天門夜未關。誰把太空敲粉碎,滿天星斗落人間”。 [26] 
青龍寺山下 青龍寺山下
青龍寺 青龍寺
青龍寺觀景平台 青龍寺觀景平台
青龍寺新沙灘 青龍寺新沙灘
青龍寺,在西昌邛海東岸,始建於明萬曆45年(1617年),主要奉祀青龍王。清道光30年(1851年)為地震所毀,咸豐二年(1852年)重建,文革中大部分寺廟被毀,從此關門不在開放。2006年政府出資重建。寺廟內有甘雨亭、彌勒殿、龍王殿、供奉“東方三聖”的藥師殿,以及供奉“西方極樂世界三聖”的主殿三聖殿。附屬建築有觀景平台和小青河野趣露營休閒區等。 [27] 
觀海灣特色小鎮 觀海灣特色小鎮
天下第一缸 天下第一缸
觀海灣特色小鎮,坐落在海南鄉缸窯村,是傳説中邛海黃龍棲息之地,自古西昌“龍脈”之所在,也是歷來燒製缸瓦作坊的會集地。建有有幾家頗有風情的小客棧,錯落有致、依山而建,掩映在綠樹鮮花之間。還有以“龍”為母缸,“福、祿、壽、喜、財”為子缸的“天下第一缸”文化景觀。觀海灣是融休閒、度假、觀光、體驗為一體的概念式旅遊經典景點。
小漁村 小漁村
小漁村,位於邛海北岸,三面環水,景區總面積12萬多平方米。該景點集中展現了樸實自然的漁家風情,呈現一派江南水鄉建築風格,同時融入現代時尚自然人文景觀。這是一處集農家休閒、漁家特色餐飲、生態娛樂活動為一體的旅遊景點。
濕地景觀
邛海國家濕地公園,是經國家林業局批准建立並公佈的具有較高生態價值的高原濕地自然保護區,濕地總面積約兩萬餘畝,具有涵養水源,調節城市小氣候,淨化水質,提供動植物棲息地和生態景觀的多重功效。 [32] 
觀鳥島濕地公園,位於邛海西岸北端、觀海路東側,北連小海,南接邛海賓館的釣魚台和映月潭,形成了2100米的海岸線濕地,規模宏闊,氣象葳蕤。是依託邛海鳥類繁多的天然優勢資源而專門設置的一個濕地公園,供大眾遊憩的綠色空間。公園裏林蔭草坪、天然濕地和淺水塘灣,環境非常幽雅。看羣鳥飛翔,品人間美景,讓您盡情領略春天棲息的城市魅力,從而提高保護邛海、愛護自然、保持生態的意識。整個觀鳥島濕地公園設計的主題是“自然、生態、和諧”。這裏有邛海之門的“海門”橋;有“守望美好”的老漁翁雕塑;還有喻意深刻的“生命”石刻雕塑。 [28] 
夢裏水鄉濕地,位於邛海西岸北端,南接觀鳥島海門橋,北至海河,東連邛海,西至濱海綠道,三面環水,規模宏闊,環境清幽,氣勢非凡。濕地總面積2600畝,總投資1.65億元(其中建設資金3400萬元)。共分為四區兩帶三入口。四區:百花洲錦繡區、蘆花蕩羣島區、閒雲野鶴遊覽區、白鷺灘觀鳥區。兩帶:陸上親水觀光帶、葦間行船觀光帶。三入口:北端海河入口,中部瀛海亭主入口、西南面白鷺灘入口。於2011年6月29日正式面向公眾開放。 [28] 
煙雨鷺洲濕地公園,是邛海濕地恢復第三期工程。處於城景結合部,將城市與邛海的距離縮短至1公里,是罕見的城中次生濕地。總佔地面積3530畝,其中水域濕地面積947畝,陸域濕地面積2583畝,於2012年2月正式動工。煙雨鷺洲以邛海高原淡水湖泊自然濕地修復為立足點,以國際意義的南方鳥類棲息地重建為特色,突出生態教育、生態旅遊、生物多樣性保護、水環境保護等多種功能。主要呈現“一湖三河多濕地,一帶九園十八景”的特色景觀。 [28] 
西波鶴影濕地,系邛海濕地的第四期恢復工程,北起邛海公園,東連邛海岸線,西至107省道,南達邛海灣國際大酒店,總面積1750畝,南北長5公里,由一帶、兩軸、三區、八景構成,地域狹長迂迴,曲折有致,域內灣灣相連,岸柳成行,古榕參天,泉流淙淙,亭廊隱現。一帶,即濱水景觀防護帶;兩軸,指湖濱親水步道和自行車綠道;三區,為人文生態體驗區,濕地田園觀光區,濱水活力休閒區;八景,由北至南,分別是踏波棧道、五棵榕、大道自然、夢迴成昆、坐石觀海、神泉、邛管會舊址、邛海灣。濕地工程於2012年2月7日啓動徵地拆遷,2012年5月開工,用時僅130天。
夢尋花海濕地,位於邛海東北岸,西起小漁村景點(與邛海濕地三期相連接),東至現狀環海路,北至規劃環湖路以北的林帶邊緣,南至青龍寺以南900米(與邛海濕地六期相連接),規劃面積8341畝,其中水域濕地面積2329畝,陸域濕地面積6012畝,投資概算25.7億元(含徵地補償和安置點、濕地恢復工程建設等費用),工程總體定位為“夢尋花海”,項目於2013年12月開工建設,2014年12月22日開園,空間景觀結構為:“一軸繁花香四季:一岸一池一澤一花湖,一洲一山一島一花輪,一灣一寺三村多節點”的順藤結瓜結構。
夢迴田園濕地,位於邛海南岸,海南鄉境內,東西長約6公里,西起邛海灣酒店與邛海四期濕地(西波鶴影)相接,東至核桃村張家果園與邛海五期濕地(夢尋花海)相連,南以環湖路為界,北臨邛海岸線,規劃面積3.08平方公里,投資概算約10億元。項目於2013年12月開工建設,2014年12月22日竣工開園,工程總體定位為“夢迴田園”,建有鵝掌河、大溝河、龍溝河、紅眼河、踏溝河等五大自然生態廊道,並設置蘆蕩觀魚、壟間清池、稻香村屋、古岸踏歌等八大景觀 [28] 

邛海流域治理

20世紀60年代時,由於大量圍海造田、填海造塘、無序開發和入湖河流帶來的泥沙淤積、水體污染和水土流失,邛海水面面積2008年降至不足27平方公里,水質從Ⅱ類降至Ⅲ類,部分區域Ⅳ類,近三分之二的湖濱濕地遭到嚴重破壞,灘塗和原生濕地植被基本消失。
1997年9月,《涼山彝族自治州邛海保護條例》正式頒佈,對邛海開始實施最嚴厲的保護,先後打了五場攻堅硬仗,持之以恆推進邛海生態保護。當地政府科學優化頂層設計,探索形成“立法保護、政府主導、全民參與、合理利用”模式,對邛海實施濕地資源“搶救性保護工程”。 [29] 
同時,以河口水土保持和三角洲濕地恢復為重點,協同邛海流域水土保持工程,消除泥沙淤積這一威脅邛海生態系統安全的最大因素,畫出西昌“生態文明”建設的濃墨重彩。其規劃定位為“以邛海高原淡水湖泊自然濕地的修復為立足點,以河口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展示為特色,遵循國際重要濕地標準的生態公益性項目。” [30] 

邛海濕地恢復

從2009年起,西昌市持續投入50多億元,實施了1-6期濕地恢復工程,“退耕還濕、退塘還濕、退房還濕”,完成了環邛海46公里的截污管網建設、恢復湖濱帶32公里濕地生態系統修復工程,建成了環湖37公里的自行車健身步道,濕地生態功能逐漸展現,為水鳥及其相關魚類、昆蟲、微生物的棲息繁衍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
2010年7月1日,遵循“自然、生態、和諧”的設計理念,依勢造型的450畝濕地一期工程“觀鳥島公園”建成開園;2011年7月1日,更加註重“顯山露水,突出自然生態,具有田園特色”的2600畝濕地二期工程“夢裏水鄉”建成開園;2012年,建有生態防護林帶“一帶九園十八景”的3530畝濕地三期工程“煙雨鷺州”和佈局為沿海濱水上游覽帶,湖濱親水步道和自行車綠道等的1750畝濕地四期工程“西波鶴影”建成開園。
到2014年底,總面積達2萬畝的邛海生態保護與濕地恢復工程全面完成,邛海水域及濕地面積由27平方公里恢復到34平方公里,完成邛海濕地搶救性保護工作。 [29] 

邛海官壩河治理

未建堤防河段每年汛期洪水沖刷較大,兩岸土地崩塌嚴重,大量泥砂隨洪水衝入邛海,造成邛海水域面積逐年減少。自到2015年,官壩河河牀向邛海推移了500多米,年平均推移長度近60米;泥石淤積邛海水域面積150畝,年平均淤積邛海水域面積13畝;年平均侵蝕水土流失量為9萬噸。邛海流域山洪泥石流發生規模較大且頻率較高,其中以官壩河山洪泥石流災害和泥沙最嚴重,導致邛海淤積、調節水源能力降低、壽命縮短,威脅下游人民羣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1998年官壩河河牀進行整治並改道,2005年僅在出峽谷處的右岸新隆村新建堤防320m,下游從趙家村至焦家村段還有1500m(兩岸共3000m)未建堤防。官壩河山洪泥石流治理工程從2010年末開始,建設週期為四期、5年,於2015年完成。工程總投資10186萬元。 [11]  [31] 

邛海鵝掌河治理

21世紀初,西昌市共分兩期安排資金487.4萬元,對鵝掌河小流域進行了綜合治理。共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24.66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736畝,水保林9781畝,經果林3699畝,種草2000畝,封禁治理20774畝,攔沙壩2座,谷坊25座,護坡3394米,排灌溝渠4000米,蓄水池25口。通過治理,每年減少13萬噸泥沙流入邛海,產生保水效益439萬立方米,直接經濟效益268萬元,使流域內的森林覆蓋率由治理前的38%提高到治理後的62%,鵝掌河下游兩岸農田、房屋免受洪水災害,上游羣眾生產結構得到合理調整、生態、社會、經濟效益十分顯著。 [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