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際效用價值論

鎖定
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價值論是在19世紀70年代初,由英國的傑文斯奧地利門格爾和法國的瓦爾拉斯提出的,後由奧地利的龐巴維克維塞爾加以發展的經濟學的價值理論之一。其特點是以效用解釋價值形成過程,指出商品的價值是人對物品效用的感覺和評價;效用隨着人們消費的某種商品的不斷增加而遞減;邊際效用就是某物品一系列遞減的效用中最後一個單位所具有的效用,即最小效用,它是衡量商品價值量的尺度。它還提出了市場價格論,指出市場價格是在競爭條件下,買賣雙方對物品的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
中文名
邊際效用價值論
提出者
傑文斯 門格爾瓦爾拉斯
提出時間
19世紀70年代初
適用領域
市場競爭
應用學科
經濟學
特    點
以效用解釋價值形成過程

邊際效用價值論基本信息

邊際效用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龐巴維克。邊際效用價值論是邊際效用學派理論的核心和基礎。邊際效用價值論者認為,商品價值由該商品的邊際效用決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滿足人們慾望的能力。邊際效用則指每增加購買一單位的某種商品給消費者帶來的總效用的變化量。邊際效用論者認為商品的價值並非實體,也不是商品的內在客觀屬性。價值無非是表示人的慾望同物品滿足這種慾望的能力之間的關係,即人對物品效用的“感覺與評價”。他們指出,效用是價值的源泉,是形成價值的一個必要而非充分條件,價值的形成還要以物品的稀缺性為前提。稀缺性與效用相結合才是價值形成的充分必要條件。這裏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給的有限性。效用論者是這樣闡述他們的觀點的:物品只有在對滿足人的慾望來説是稀少的時候,才可能成為人們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條件,從而引起人的評價,表現為價值,而衡量價值量的尺度就是“邊際效用”。人對物品的慾望會隨其不斷被滿足而遞減。如果供給無限則慾望可能減至零甚至產生負效用,即達到飽和甚至厭惡的狀態。於是,物品的邊際效用遞減,從而它的價值會隨供給增加會隨之減少甚至消失。邊際效用論者還提出了以主觀價值論為基礎的市場價格論,並稱之為“客觀價值論”,並將主觀價值論與供求均衡論結合起來。認為市場價格是在競爭條件下買賣雙方對物品的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

邊際效用價值論關係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均衡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的根本對立在於價值本質和價值決定問題上的對立。
邊際效用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是價值的唯一源泉。價值的實質是處於凝結狀態的人類抽象勞動價值量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決定,或者説是由供求所決定的商品的均衡價格所決定的。馬歇爾主要是通過分析供給與需求的相互作用下的均衡價格來分析商品價值的。馬克思則是從生產領域入手,對價值的形成、決定,表現作了全面系統的考察。馬克思並沒有否認供求關係對價格的影響,這一點不僅在《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章《商品》中有過論述,而且在第三卷第六章《價格變動的影響》中在關於第二種含義社會必要勞動時間部分也有過論述。可為何馬克思沒有反對的供求關係作用會成為馬歇爾批駁勞動價值論的根據呢?對均衡價值論者的觀點做進一步的分析:首先,均衡價值論者以價格的概念替換了價值,而他們所謂的價值是沒有價值實體的。他們認為“價值”是由供求決定的,而供求作用直接決定的又是市場價格。他們通過對供求作用的分析得出了市場供求均衡時的價格,發現該“價格”是最完美的,是價值最充分的表現,從而提出市場價格決定商品價值的觀點。顯然這裏均衡論者只在對價格進行分析而不是對價值的分析,因此其結論必然是錯誤的。其次,均衡分析是一種停留在事物表面的分析。價格受供求影響是一個非常明顯的道理。正如馬克思所説的,如果一切事物的現象與本質直接合而為一,那麼科學的存在就會成為多餘。價值與價格是兩個既有聯繫又相互區別的概念,均衡論者顯然混淆了這兩個概念。只是對市場價格做的一種現象形態的分析。
分配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
商品的效用或使用價值是客觀的,不隨人們的主觀意志而轉移,商品的效用也是難以計量的。對某一商品,消費者的主觀感受應該是差不多的,只是購買力不同。例如白米飯可以充飢,並且味道肯定比米糠好,儘管依各人的飯量不同,會影響消費者的主觀感受,但對於大部分人而言,大家的主觀感受應該是差不多的,對於經濟學,其差異可不考慮。之所以一些人吃白米飯,另一些人吃米糠,是因為他們的購買力不同。因此,影響商品價格的,是消費者的購買力——社會產品分配能力,經濟學的發展史已證明了這一點。
由於消費者的購買力有限,其不同的愛好,也會影響價格,但是暫時的,因為供給的變化決定了價格的運動。即消費者的不同愛好,最終影響的,是商品供給量。
邊際效用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
邊際效用價值論的發展史,實質上是逐漸脱離效用,成為單純研究商品價格——社會產品分配能力的過程。經濟學設定“一個單價貨幣所代表的邊際效用,為一個單位效用,就是把商品的效用與商品價格相聯繫的。認為邊際效用是消費者的主觀感受,還不如認為邊際效用是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邊際承受能力——邊際需求價格;或者邊際效用是生產者對商品價格的邊際承受能力——邊際供給價格。現代西方經濟學理論,本質上就是這樣。邊際效用——商品價值量或價格,是指消費者對商品價格的邊際承受能力——邊際需求價格;邊際生產力——商品價值量或價格,是指生產者對商品價格的邊際承受能力——邊際供給價格
邊際效用價值論本身,並沒有回答邊際效用價值量)如何決定商品價格。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只是一個運動形式,邊際效用(價值量)本身,需要市場商品供給來決定。而市場商品供給,該理論又認為應由邊際效用來決定,產生循環論證。實際上,市場商品供給是社會生產關係的產物,從而商品供給決定了邊際效用——商品價值量或價格(邊際供給或需求價格),是生產關係運動的結果。

邊際效用價值論主要區別

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區別
邊際效用價值論與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區別在於其價值觀的根本對立。
效用論者認為價值不是商品的內在屬性,而是人對商品的感覺與評價,效用是價值的源泉。由於效用論者將效用衡量的標準主觀化從而使邊際效用價值實際上成為主觀的產物,將價值的形成與決定同勞動生產完全割裂,使商品價值成為純粹意義上的一個心理範疇。馬克思勞動價值則是客觀的價值論,它從生產商品的勞動的客觀性出發,系統闡述了勞動創造價值的過程以及勞動的凝結。二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價值的衡量標準不同
馬克思認為價值是人類抽象勞動的凝結,價值量有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交換以價值量為基礎實行等價交換;而效用論者認為價值是人對商品滿足慾望程度的感覺和評價。由於主觀評價常因主題不同而迥異,必然使價值的衡量缺乏統一的標準。
第二:對價值來源認識上的不同
馬克思認為價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類的勞動,而且是活勞動。而效用論者認為價值由於商品效用與人的慾望之間的滿足關係而引起的感覺和評價,即價值來源於主觀評價。
第三;對價值實質認識的差異
馬克思認為價值在實質上是抽象勞動的凝結,也體現了一定的社會經濟關係;而效用論者認為價值就是商品帶來的滿足程度,與生產者的勞動、社會關係毫無聯繫,只是效用的主觀體現。
均衡價格論與邊際效用價值論的區別
均衡價格論與邊際效用價值論是經濟學中較為重要的兩大學派。他們的區別在於均衡論主要從市場供求關係入手分析了供求對價格的影響和價格如何在供求作用下達成均衡價格,從而提出均衡價格決定商品價值。均衡論者主要是對市場供求與價格之間關係的分析。邊際效用論者則從商品的稀缺性和商品效用入手,分析效用對消費者的作用,從而得出效用決定價值的結論。這一觀點單純考慮了效用與價值的關係。此外,均衡論與效用論的區別還明顯表現為客觀和主觀的區別。如果説均衡論只是一種未深入實質的現象分析,那麼效用論者的價值觀則純粹是一種心理分析。
通過比較,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強調了價值的社會經濟關係含義;均衡價格論側重於將價值分析看作商品價格的分析;效用價值論則主張將價值列為消費者的感覺評價。

邊際效用價值論聯繫

勞動價值論,均衡價值論,邊際效用價值論在根本觀點上的對立之外還存在着聯繫。
供求作用
首先,勞動價值論與均衡價值論在供求作用與價格的關係上有共同的觀點。馬克思認為決定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兩種含義:一是指在現有的正常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勞動強度下生產某種商品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它是就價值量的決定從商品單個量的角度來分析的。而第二種意義則指由社會需求決定的該行業生產社會所需該商品總量所需的勞動時間。這一含義的勞動時間是總量的分析,它對價值的實現起決定作用。而第二種含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分析,實質上講就是社會總供給要與總需求相一致,只有這樣,商品價值才能真正實現。這一點與均衡論者的觀點並不矛盾。
商品使用價值的作用
其次,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與邊際效用價值論在關於商品使用價值(效用)作用的問題上有共同之處。二者都承認使用價值對價值有重要作用,但二者區別在於“如何作用”。馬克思認為價值與使用價值是統一與商品體內的兩因素,二者互相依賴,不可分割。使用價值是價值存在的前提,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則失去了價值存在的基礎。可見馬克思和邊際效用論者幾乎同樣重視使用價值。
在分析方法上的互相引入
此外,均衡價值論與邊際效用價值論之間也有着許多共同之處,主要表現在分析方法上的互相引入。馬歇爾經濟學方法論的主要特點之一便是引入了“邊際增量”和“效用分析”。他認為考察經濟現象時邊際增量比總量更重要。因此,他運用邊際增量分析來説明需求和供給,並將這一方法運用於他的整個理論。同樣,邊際效用論者也將均衡分析法引入了經濟學。並以此作為其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石,提出市場價格是在競爭條件下買賣雙方對物品的主觀評價彼此均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