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豆

鎖定
邊豆,漢語詞語,拼音是biān dòu ,意思是籩豆,出處為《故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張公墓誌銘》。 [1] 
中文名
邊豆
拼    音
biān dòu
注    音
ㄅㄧㄢ ㄉㄡˋ
出    處
《故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張公墓誌銘》

目錄

邊豆解釋

(1)猶籩豆。 [1]  (2).籩和豆。古代祭祀及宴會時常用的兩種禮器。竹製為籩,木製為豆。(3).借指祭儀。

邊豆出處

宋·沈括《故朝散大夫右諫議大夫張公墓誌銘》:“後數歲某不幸失邊豆之助,遂壻公門下。”
《禮記·禮器》:“三牲魚臘,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薦,四時之和氣也。”孔穎達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魚臘籩豆是也。”
《後漢書·東夷傳·濊》:“其人終不相盜,無門户之閉。婦人貞信。飲食以籩豆。”
《舊唐書·后妃傳上·中宗韋庶人》:“帝納其言,以後為亞獻,仍以宰相女為齊娘,以執籩豆。”
宋蘇轍《謝講徹賜燕狀》之一:“深念勤勞,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畢陳。”
章炳麟《訄書·徵七略》:“其細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職,官別為書,與周時贊大行相似。”
參考資料
  • 1.    邊豆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