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緣鱗蓋蕨

(姬蕨科鱗蓋蕨屬植物)

鎖定
邊緣鱗蓋蕨(Microlepia marginata (Houtt.) C. Chr.)是姬蕨科、鱗蓋蕨屬植物植株高約60釐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鏽色長柔毛。葉遠生;葉柄長20-30釐米,粗1.5-2毫米,深禾杆色;葉片長圓三角形,先端漸尖;羽片20-25對,基部對生,遠離,上部互生。側脈明顯,在裂片上為羽狀,2-3對。孢子囊羣圓形,每小裂片上1-6個,向邊緣着生;囊羣蓋杯形,長寬幾相等,上邊截形,棕色,堅實,多少被短硬毛,距葉緣較遠。
分佈於中國、日本、新幾內亞島、越南、斯里蘭卡至印度北部及尼泊爾。生長於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邊。
全草或嫩葉可以入藥,性味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治跌打損傷、閃挫扭傷、金傷、瘀血腫脹、癰疽瘡瘍、癤腫等。因其生長旺盛,葉形美觀,別有野趣,也可盆栽作室內觀葉植物
(概述圖參考來源: [1] 
中文名
邊緣鱗蓋蕨
拉丁學名
Microlepia marginata (Houtt.) C. Chr.
別    名
邊緣鱗蕨
植物界
蕨類植物門
木賊綱 [6] 
水龍骨目
碗蕨科
鱗蓋蕨屬
邊緣鱗蓋蕨
命名者及年代
(Houtt.) C. Chr.,1905

邊緣鱗蓋蕨形態特徵

邊緣鱗蓋蕨
邊緣鱗蓋蕨(7張)
植株高約60釐米。根狀莖長而橫走,密被鏽色長柔毛。葉遠生;葉柄長20-30釐米,粗1.5-2毫米,深禾杆色,上面有縱溝,幾光滑;葉片長圓三角形,先端漸尖,羽狀深裂,基部不變狹,長與葉柄略等,寬13-25釐米,一回羽狀;羽片20-25對,基部對生,遠離,上部互生,接近,平展,有短柄,披斜形,近鐮刀狀,長10-15釐米,寬1-1.8釐米,先端漸尖,基部不等,上側鈍耳狀,下側楔形,邊緣缺裂至淺裂,小裂片三角形,圓頭或急尖,偏斜,全緣,或有少數齒牙,上部各羽片漸短,無柄。側脈明顯,在裂片上為羽狀,2-3對,上先出,斜出,到達邊緣以內。葉紙質,幹後綠色,葉下面灰綠色,葉軸密被鏽色開展的硬毛,在葉下面各脈及囊羣蓋上較稀疏,葉上面也多少有毛,少有光滑。孢子囊羣圓形,每小裂片上1-6個,向邊緣着生;囊羣蓋杯形,長寬幾相等,上邊截形,棕色,堅實,多少被短硬毛,距葉緣較遠。 [2]  [7] 

邊緣鱗蓋蕨主要變種

邊緣鱗蓋蕨在葉片的分裂度及被毛度上變化很大,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兩變種或變型。
  1. 二回羽狀變種(Microlepia marginata (Houtt.) C. Chr. var. bipinnata Makino):葉較大,下部羽片羽狀分裂,略有毛或無毛。分佈於中國、日本、新幾內亞島、越南、斯里蘭卡至印度北部及尼泊爾;在中國分佈於江蘇(宜興)、安徽(南部)、江西(廬山)、浙江、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至雲南東南部。生長於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邊。 [2] 
  2. 毛葉變種Microlepia marginata (Houtt.) C. Chr. var. villosa (Presl) Wu):羽片羽狀淺裂,葉下面多毛。分佈於中國、日本、新幾內亞島、越南、斯里蘭卡至印度北部及尼泊爾;在中國分佈於江蘇(宜興)、安徽(南部)、江西(廬山)、浙江、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至雲南東南部。生長於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邊。 [2] 

邊緣鱗蓋蕨產地生境

分佈於中國、日本、新幾內亞島、越南、斯里蘭卡至印度北部及尼泊爾;在中國分佈於江蘇(宜興)、安徽(南部)、江西(廬山)、浙江、台灣、福建、廣東、海南島、廣西、湖南、湖北、貴州、四川至雲南東南部。生長於海拔300-1500米的林下或溪邊。 [2]  喜陰濕環境。生長適温為夜温10-15℃,晝温21-26℃。 [3] 

邊緣鱗蓋蕨生長習性

按常規處理培養,觀察孢子萌發生長,萌發類型屬切線型。
  1. 絲狀體:孢子萌發伸出假根後,孢子內原葉體原始細胞繼續分裂,形成絲狀體。細胞內充滿葉綠體和油滴,油滴隨着生長逐漸減少。前端的細胞經過橫裂成為單列絲狀體,直的和彎的都有。絲狀體長2-7個細胞,細胞球形或圓柱形。 [4] 
  2. 片狀體:絲狀體於5~6個細胞長的時候,頂端細胞開始分裂,此時就進入了片狀體階段出現多列細胞頂端細胞不等分裂片狀體兩邊顯得大小不一。原葉體:片狀體前端中央處出現凹陷,生長點分佈明顯,位於中央。分生組織一側細胞分裂快於另一側,使得兩側的生長速度不一,形成不對稱的原葉體。之後另一側細胞分裂逐漸加快,兩側片狀結構大小逐漸接近,最終形成兩側對稱的原葉體。細胞中葉綠體顆粒明顯成熟原葉體翠綠色,寬圓形,近心臟形,寬度大於長度。有些原葉體凹陷不明顯。原葉體邊緣隨着生長略有皺褶,呈波浪狀,致使原葉體製成裝片時不在同一平面上。由於兩翼下端細胞的分裂,使得整個原葉體下端看似有些凹陷,但遠小於上端分生組織處的凹陷。 [4] 
  3. 毛狀體:整個生長過程沒有發現毛狀體中脈:從生長點下方開始出現中脈,細胞多層,隨着生長而擴大伸長,假根叢植於中脈下部。 [4] 
  4. 假根:假根初始微紅色,幼原葉體假根發生在基部或近基部邊緣處,隨着生長,沿着中脈的後端也陸續產生,數量逐漸增多,長度逐漸增長。後期在假根頂端可以觀察到有後含物積累。假根未見有分叉。 [4] 

邊緣鱗蓋蕨育植技術

繁殖方法以分株或孢子繁殖。因其生長快而多結合換盆分株繁殖。適於林緣或溪邊種植。夏季宜遮蔭,土壤宜疏鬆透水,可用等量壤土、素沙和泥炭土配成。高的空氣濕度能保持葉面油綠髮亮,光照過強時葉色變淺黃綠色。生長迅速,應在生長季節供給充足的水肥。 [3] 

邊緣鱗蓋蕨主要價值

藥用:全草或嫩葉可以入藥,性味微苦,寒。清熱解毒、消腫。治跌打損傷、閃挫扭傷、金傷、瘀血腫脹、癰疽瘡瘍、癤腫等。 [5] 
觀賞:因其生長旺盛,葉形美觀,別有野趣,也可盆栽作室內觀葉植物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