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緣系統

鎖定
邊緣系統是指高等脊椎動物中樞神經系統中由古皮層、舊皮層演化成的大腦組織以及和這些組織有密切聯繫的神經結構和核團的總稱。古皮層和舊皮層是被新皮層分隔開的基礎結構。邊緣系統的重要組成包括,海馬結構、海馬旁回及內嗅區、齒狀回、扣帶回、乳頭體以及杏仁核。上述結構通過帕帕茲環[Papez環路]相互聯繫,並與其他腦結構(新皮層、丘腦、腦幹)有廣泛聯繫,所以邊緣系統的作用是使中腦、間腦和新皮層結構之間發生信息交換。通過與下丘腦及植物神經系統的聯繫,邊緣系統參與調解本能和情感行為,其作用是自身生存和物種延續。此外,海馬結構還對學習過程和記憶發揮着突出的作用。因此如果海馬結構或與之功能聯繫的結構受損,則導致遺忘綜合徵。其病變部位不同,產生的記憶障礙形式也不同。
動物界
中文學名
邊緣系統
功    能
調節內臟活動,影響情緒
邊緣源於
拉丁語“limbus”

邊緣系統功能

1.調節內臟活動
2.調節中樞神經系統內的感覺信息
在低等脊椎動物,大腦的海馬結構能夠接受各種感覺刺激的影響。在高等哺乳動物,軀體、聽覺以及視覺等感覺衝動能夠傳入海馬;刺激邊緣系統的下丘腦前區、扣帶回等部位可以使痛閾升高;刺激杏仁核羣能夠使丘腦內膝狀體的聽覺信息受到阻抑。
3.影響或產生情緒
損傷猴、貓、狗等動物的杏仁前核、海馬、視交叉前區、穹窿、嗅結節及隔區,可使動物出現“假怒”反應或“憤怒的行為”。也有研究證明,如果只將扣帶回損壞而不傷及大腦新皮層,常使動物的情緒反應減弱或不易出現。發怒的閾值升高,出現一種“社會性的淡漠”或是“失卻恐懼”的症狀。這時,動物對於平常必須躲避的有害刺激,表現得無動於衷。
切除貓的杏仁核之後,出現與情緒反應有關的性功能亢進、性反應增強。切除獼猴的杏仁核,可使其行為在羣居生活中由統治者的地位變為從屬者的地位。臨牀研究表明,損傷邊緣系統較為廣泛的區域之後,病人極易發怒,在社交場合表現出強烈的情緒反應。這和利用動物所獲得的實驗結果也很相近。
4.引起睡眠活動
邊緣系統中的後眶回、副嗅皮層、視前區以及下丘腦前部是與睡眠活動有關的部位,這些部位曾被一些學者統稱為基底前腦區。用電流刺激這一腦區,動物出現睡眠反應。在這一腦區以下水平作切割手術,可以消除大鼠的失眠。臨牀觀察證明,由於腦外科手術損傷基底前腦區的病人,也同樣出現嚴重的失眠症狀。
5.參與學習和記憶活動
損毀雙側海馬之後,雖然能使動物建立操作式條件反射,和形成對不同圖形的鑑別反射活動,但要求訓練的次數大大增加。它們更難以建立以時間間隔作為條件刺激的反射活動,也無法培養條件性的延遲反射。已經具有延遲反射活動的動物,如果切除其海馬,延遲反射也不易出現,但是仍舊保存其他條件反射。海馬受損之後,動物對周圍環境中新異刺激的朝向反應增強。當新異刺激重複出現時,這種反應難以消退。這説明動物的“記憶”能力有損傷。但是對於已經建立的條件反射,在海馬損毀之後並不消失,這説明海馬不是保存過去經驗痕跡的部位。很可能在學習過程中,各種刺激信息在海馬留下暫時的痕跡,經過它的活動,刺激信息進入長時記憶。

邊緣系統邊緣系統相關解剖性

1878年法國學者Broca將哺乳類動物腦幹周圍相當恆定的彎曲腦回稱為“大邊緣葉”(Legrandlobe limbigue)。這大概是應用“邊緣葉”這個名詞的來源。一般學者認為,它包括扣帶回、海馬旁回,海馬結構、隔區和梨狀葉等結構。後來邊緣葉的概念逐漸擴大,把與邊緣葉皮質結構相似的區域(額葉眶回後部、島葉前部和顳葉),以及功能和聯繫上較密切的一些皮質下結構(如隔核、杏仁核、下丘腦、上丘腦、丘腦前核和中腦被蓋內側區等)也聯繫在一起,稱為邊緣系統。邊緣系統皮質是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古老部分,包括種系發生上比較古老的異生皮質(如海馬和齒狀回的古老皮質、隔區和杏仁核等結構)和中間皮質(包括眶額皮質的後部、島葉、顳極、扣帶回等)。邊緣系統皮質的血液供應是十分特殊的,其血供既由穿通動脈又由軟腦膜動脈供應,而靜脈迴流既流入腦淺表靜脈,亦注入腦深部靜脈。從上述解剖結構可以理解,除晚期惡性腫瘤外,起源於該系統的腫瘤對種系發生的原始皮質區有一定的親和性,即腫瘤發生後僅侷限於原始皮質區,而對鄰近的新皮質區和內側深部結構如屏狀核、殼核、蒼白球及內囊不或很少侵犯。腫瘤這種生長方式為神經外科醫生對腫瘤進行根治性切除,而不損傷或很少損傷這些重要結構提供了理論依據。這種觀念正受到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