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緣知識人

鎖定
邊緣知識人是“一批不吃“皇糧”的自由職業者和邊緣文化人”, 而且還具要具有人文傾向和社會關懷。也就是説他們處於大學和研究所體制外。在中國則可稱為半體制(政府和國營大中型企業是嚴格意義上的體制內),你可以向中心靠攏也可以取邊緣姿態。
中文名
邊緣知識人
蕭教授
自由職業者和邊緣文化人
具    有
人文傾向和社會關懷
處    於
大學和研究所體制外

目錄

邊緣知識人定義

什麼叫做邊緣知識人呢?蕭教授認為他們是“一批不吃“皇糧”的自由職業者和邊緣文化人”, 而且還具要具有人文傾向和社會關懷。也就是説他們處於大學和研究所體制外。其實我一向認為人文知識分子的生存空間其一是大學研究所;其二是媒體,也就是報業和出版業,增加了第四媒體的網絡行業;其三是自由職業者比如自由撰稿人職業作家畫家等等。再加上一些散處各個行業的具有人文社科知識和社會關懷的人。蕭的定義得並不清楚。嚴格意義上講,就媒體而言,除了黨報外,都可以認為是體制外了。大學在歐美就可以認為是體制外,卻不是邊緣知識人,在中國則可稱為半體制(政府和國營大中型企業是嚴格意義上的體制內),你可以向中心靠攏也可以取邊緣姿態。

邊緣知識人形成

那麼邊緣知識人是如何形成的呢?蕭認為“有的人大學畢業,分配在某些環境不如人意的地區而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有些人高考或研究生考試落榜,又不甘回到內省閉塞的環境中去,因而來到大都市的民間社會謀求發展事業”,“有的是默默無聞的個體户畫家;有的具有文字才能,他們寫文學作品、策劃組織出版或從事文化活動;也有的從事社會學與政治學研究。其中還有的家境富裕,有足夠經濟來源支持,他們常常在各大城市遊學,旁聽著名大學的學者講課,成為編外學生,思考着中國的大問題,如當年毛澤東之在北京大學旁聽一樣。”這裏蕭又犯了錯誤,在當前社會,沒上大學受過教育的已很少有能被稱得上知識人的了,應該説邊緣知識人基本都是受過很好教育的人。至於一些考試落榜者,他們倒是到沿海到大城市發展,但未必稱得上知識人。

邊緣知識人特徵

那麼這些邊緣知識人有什麼特徵呢?蕭説他們“經濟窘迫,懷才不遇,內心充滿個人命運的挫折感。例如,他們中有的人在窘困之中不得已給名人投書,希望得到支持與幫助,卻往往得不到迴應;他們內心自尊心很強,然而在社會上卻恰恰被人看不起,甚至受到地方上一些不法分子的欺侮,內心往往有一種不平之氣;與一般隸屬於單位的知識分子相比,他們對社會的評價更為消極;在沉重的生活壓力與事業挫折感的雙重衝擊下,有些人會出現人格的扭曲。由於他們多少有理論知識,見多識廣,又往往具有常人所沒有的敏感,另一方面,對於複雜的問題由於缺乏知識積累,在思考過程中並沒有想通,於是,激進的民粹主義、極端的民族主義式的社會動員的意識形態就很容易對他們產生吸引力。因為這些意識形態話語可以使他們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的宣泄得到最大的理由化。從歷史上看,在社會陷入困頓與危機時,邊緣知識人會突然變為“社會正義”的代言人,變為反主流文化的先鋒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