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邊户

鎖定
《邊户》是北宋詩人歐陽修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這首詩分為兩部分。前八句為第一部分,敍説澶淵之盟以前邊民對契丹的抵抗和鬥爭。後八句為第二部分,寫澶淵之盟以後,朝廷軟弱無能,使邊民的生活更加艱苦。這首詩採用詩中人自敍的口吻,使人感到更加真切,增強了作品的感染力。
作品名稱
邊户
作    者
歐陽修
創作年代
北宋
作品出處
《全宋詩》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邊户作品原文

邊户
家世為邊户,年年常備胡
兒僮習鞍馬,婦女能彎弧
胡塵朝夕起,虜騎蔑如無
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
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
雖雲免戰鬥,兩地供賦租。
將吏戒生事,廟堂為遠圖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漁。 [1] 

邊户註釋譯文

邊户詞句註釋

⑴邊户:邊境地區的住户,此處指代遼(契丹)交界處宋境內的居民。
⑵備胡:防備胡人侵擾。胡,古代對北方、西北少數民族的泛稱,此處專指契丹。
⑶彎弧:拉弓,指射箭。
⑷胡塵:遼軍騎兵攪動起的沙塵,指遼軍入侵。
⑸蔑(miè)如無:視如無人之境。蔑,輕視。
⑹邂逅(xiè hòu):偶然相遇。
⑺俱:相當。
⑻澶(chán)州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閏九月,遼主蕭太后和聖宗耶律隆緒親率大軍南攻,直抵澶州,威脅汴京。真宗本想聽從王欽若陳堯叟之計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力排眾議,堅持抵抗,只得勉強去澶州督戰。由於部署得當,加之宋軍士氣高漲,在澶州大敗遼軍,並殺其大將蕭撻凜,遼軍被迫請和。結果戰敗的遼國,不但沒有退還半寸幽燕的土地;打了勝仗的宋朝反而同意每年贈遼國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同遼國簽定和約,史稱“澶淵之盟”。
⑼兩地:兩邊,指宋和遼。
⑽戒生事:不許惹起糾紛。
⑾廟堂:指北宋朝廷。
⑿遠圖:深遠的謀略。
⒀界河:兩國分界的河流。 [2]  [3] 

邊户白話譯文

世代就是邊界上的住户,年年都要防備胡人進攻。
兒童從小就學會了騎馬,婦女們也都能射箭開弓。
胡人經常發起突然襲擊,敵軍猖狂如入無人之地。
偶然遇上了就互相射殺,彼此之間經常都有傷亡。
自從雙方簽訂澶州之盟,南北兩國於是握手言和。
雖然避免了殺戮和爭鬥,卻要到兩邊去繳納賦税。
當官的不許我們再抵抗,説是朝廷為了深謀遠圖。
祖祖輩輩住在界河岸上,卻不敢到界河裏去打漁。 [2] 

邊户創作背景

這首詩為作者於至和二年(1055年)冬,充任賀契丹國母生辰使出使契丹途經邊界時有感而作,揭露了屈辱的澶淵之盟給國家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抨擊朝廷的腐敗無能,對邊户的不幸遭遇表達了深厚的同情。 [4] 

邊户作品賞析

邊户文學鑑賞

這首詩通篇都是採用邊民敍述的口吻。全詩分為兩部分。前八句敍説澶淵之盟以前邊民對契丹的抵抗和鬥爭。北宋從建國開始,就受到契丹的嚴重威脅。從太宗(趙光義)以來,契丹就不斷南攻,特別是澶淵之盟前一個時期,進攻更加頻繁。開頭兩句,正是這種形勢的真實寫照。“家世”句是説家裏世世代代都在邊地居住,可見時間之久。而在這很長時期中,不僅年年都要防備契丹的侵擾,而且一年之中,時時刻刻都處在戰備狀態。正是這種長期的戰鬥生活,培養了邊民健壯的體魄和勇武性格,以致孩子還沒有長大就已開始練習騎馬,婦女們都能彎弓射箭。邊民的英武表現在各個方面,作者也會從邊民那裏聽到或看到許多這方面的事例,如果件件羅列出來,就會拖沓冗長,沒有重點,難以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詩中只寫兒童婦女的“習鞍馬”、“能彎弧”,取材很精。兒童習馬,婦女射箭,這在別處是很難見到的,最能體現邊民的尚武特點。這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不僅有着現實的依據,還同悠久的歷史傳統有關。河北地方,從春秋戰國以來,一直是經常征戰之地,當地人民,歷來就有尚武之風,加之宋朝建國以來與遼國長期對峙,使尚武之風更加發展。孩提婦女都能彎弓射箭,青壯年男子更加驍勇善戰。
這樣英武的人民,絕不會任人侵侮,下面四句,就寫邊民對契丹的英勇鬥爭。“朝夕”表明遼軍不僅攻擾須繁,而且出沒無常,威脅極大。“蔑如”是説邊民對契丹毫不畏懼,根本沒有把他們放在眼中,表現了邊民的英雄氣概。因為契丹經常來犯,邊民常常同他們不期而遇,一見之後即互相射殺,雙方死傷常常相當。“俱”表明遼軍異常兇悍,也體現了邊民為保衞國土、保衞自己的和平生活而英勇戰鬥的精神。
上面雖然講到殘酷的戰鬥,巨大的傷亡,情調卻是高昂的,下面轉到澶淵之盟以後,情調就不同了。這次議和是宋遼關係的一個轉折點,從此以後,宋朝對遼即完全採取妥協屈服的方針了。詩中的“結歡娛”,即指這次議和,這本是統治者的語言,邊民引述,是對最高統治者和那幫主和派大官僚的辛辣諷刺。據和約,以後遼帝稱宋帝為兄,宋帝稱遼帝為弟,表面上“情同手足”,“歡娛”得很。宋朝廷用大量絹、銀買得了“和平”,以為可以笙歌太平了;契丹統治者打了敗仗,還得到這樣豐厚的貢獻,是真正得到了“歡娛”;而受苦的卻是宋朝勞動人民,這大量的絹銀,全都將從他們身上榨取出來。而對於邊民説來,他們更要同時向宋、遼兩方交納賦税,遭遇更加悲慘。朝廷既然對遼採取妥協屈服的方針,邊境上的將吏就害怕同遼發生糾紛,便約束邊民,不准他們“生事”,實際上就是要邊民服服帖帖聽憑契丹騷擾,不得反抗。朝廷為了欺騙民眾,便把這種妥協求和以求苟安一時的行徑,説成是深謀遠慮。“遠圖”本是統治者欺騙人民的話頭,詩中用作反話,加以諷刺。詩的最後兩句就是“遠圖”的具體説明。“界河”本來是中原故土,此時卻成了宋遼邊界,而且由於朝廷的妥協退讓,住在界河上的邊民,甚至連去界河打魚的權利也被剝奪了。“不敢”,不僅是説要遭到遼軍的橫蠻幹涉,還包括宋朝將吏的制止,因為他們害怕得罪遼軍。末兩句極為悲憤沉痛,是對朝廷的尖鋭譴責。
這首詩寫法同杜甫的名篇“三別”相同,都是採用詩中人自敍的口吻。這樣寫可以使人感到更加真切,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詩中把澶淵之盟的前後作為對照,也使得對朝廷主和派的揭露更加深刻有力。歐陽修前期在政治上站在以范仲淹為代表為改革派一邊,對遼和西夏主張堅決抵抗,反對妥協。他在慶曆三年(1043年)寫的《論西賊議和利害狀》,就主張對西夏採取強硬態度。這首詩正是這種政治主張的反映。 [3] 

邊户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研究員劉揚忠《歐陽修詩詞》:“全詩富於形象性,加上語言樸素而平易,敍事簡練而真切,所以很有思想震撼力和藝術感染力。” [4] 

邊户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年),北宋文學家、史學家。字永叔,號醉翁,晚年 又號六一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幼貧而好學。天聖八年(1030年)進士。曾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因議新法與王安石不合,退居潁州知州。卒諡文忠。提倡古文,獎掖後進,為北宋古文運動領袖。散文富陰柔之美,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學韓愈李白,古體高秀,近體妍雅。詞婉麗,承襲南唐餘風。曾與宋祁合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公集》、《六一詞》等。 [5] 
參考資料
  • 1.    (宋)歐陽修著;沈利華,倪培翔解評.歐陽修集:山西古籍出版社,2005.12:77-78
  • 2.    喻朝剛,周航編著.宋詩三百首譯析: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年01月:37-38
  • 3.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歐陽修詩文鑑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3.03:29-31
  • 4.    劉揚忠.歐陽修詩詞:中華書局,2014:115-117
  • 5.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