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還草堂尋處士弟

鎖定
《還草堂尋處士弟》是南朝陳周弘正創作的詩。
作品名稱
《還草堂尋處士弟》
作    者
周弘正
創作年代
南朝陳
文學體裁
五言古風
語    言
中文

還草堂尋處士弟作品全文

四時易荏苒,百齡倏將半。
故老多零落,山僧盡凋散。
宿樹倒為查,舊水侵成岸。
幽尋屬令弟,依然歸舊館。
感物自多傷,況乃春鶯亂。 [1] 

還草堂尋處士弟作品賞析

結構嚴謹,層次分明,是本詩表達上的一個特色。正文采用了總分結構,即先總説,後分説。首二句“四時易荏苒,百齡倏將半”,是全文內容總綱。而後,逐層分説“四時易荏苒”、“百齡倏將半”兩層意思。
先説“四時易荏苒”。
荏苒,指時光漸漸流逝。“荏苒”是個抽象的概念,當我們形諸筆墨的時候,也只是個“時光流逝”的泛泛概念而已。作者藉助形象思維,藉故老零落,山僧凋散,老樹倒於水中,泥土淤積,侵蝕水面,形成新岸,哲理性地指出了光陰荏苒之易。“易”,正是前句的“眼”,而“故老”、“山僧”、“宿樹”、“舊水”恰是荏苒之易的形象註釋和雄辯證據,令人不能不感慨繫於荏苒之“易”。
後分説“百齡倏將半”。
詩前部分説的是作者所見。這部分是説作者所感。從邏輯上看,是先感於外物,後傷於自身,層次十分清晰。
詩的後部分,借歸返舊日之居,瞻望處士兄弟,座談之間,感慨無限。即所謂“感物自多傷”,“自傷”是已於身的感慨。這種感慨就是首句“百齡倏將半”。這個“倏”字,正是後半部分的“眼”,亦是全詩的“眼”。前面那個“易”字,正是為了這個“倏”字作鋪墊的。結句“況乃春鶯亂”,借“春鶯”巧妙地點出了時間:春季。相見其景貌:鶯飛草長,水綠天青,萬物生機勃勃。這正反襯了作者的“百齡倏將半”的遲暮之感。所謂“亂”,其實正是作者心境的一種折射。春鶯之聲,本是十分悦耳的。作者卻偏説“春鶯亂”,正是他自己感故老、山僧、舊水、宿樹的變遷,所生髮出來的滄桑之感。含蓄地寫出了他的“自傷”於歲月倏忽的心境。
作者行文剪裁得體,詳略適宜。如後半部分寫歸返舊館,瞻望令弟。敍首所談,隻字未提。僅一句“感物自多傷”,即作了高度感慨。所“感物”者何?詩前半部分已然詳述。故後文未提談話內容,而兄弟所敍大要之情,已為讀者所領會。因此,前面是詳得好,後面是略得好。剪裁很得體,達到了言簡意賅的效果。
全詩語言清新、典雅、淺顯。詩中運用了很工整的對偶,如“故老多零落,山僧盡凋散。”、“宿樹倒為查,舊水侵成岸。”句式工巧,富於美感。把難堪的事物,委婉地表達出來。如“零落”、“凋散”,兼有漂泊和死亡之意,形式上,給人很雅的感覺。
詩中造句多傳神之筆,如“倏將半”的“倏”字,狀疾迅之象;“侵成岸”的“侵”字,狀遲緩之進;“屬令弟”的“屬”,狀深情凝視;“春鶯亂”的“亂”,既狀春鶯歌鳴之盛,又狀作者擾擾不寧的心緒。這些都表現了作者語言的高超能力。
題目《還草堂尋處士弟》,點出了本詩的中心事件。事實上,它起了小序的作用。它介紹了本詩是在怎樣的特定環境裏,為了什麼事、什麼人而寫。為讀者理解詩文,提供了一個簡潔的詮釋。;倘若沒有這條“小序”,那麼,詩的前幾句的感喟,如“故老”、“山僧”、“宿樹”、“舊水”,就有點突兀飛來、不知緣何而起了。
處士,故稱有才德而隱居鄉野不肯做官的人。本詩通過作者歸訪所親歷親見的人世的變化,如故交殂謝,大樹傾頹,表現了作者對時過境遷的感傷,以及歷盡滄桑的感慨。

還草堂尋處士弟作者簡介

周弘正(496-574年),字思行,汝南安城(今河南汝南東南)人。南朝大臣,東晉光祿大夫周顗之九世孫。
年十歲,通《老子》《周易》。 起家太學博士,遷丹陽主簿。弘正知玄象,善占候。大同末年,預知侯景之亂。太平元年,授侍中,領國子祭酒,遷太常卿、都官尚書。陳霸先即位,授太子詹事,遷侍中、國子祭酒,授金紫光祿大夫,領國子祭酒、豫州大中正,累官尚書右僕射。太建六年(574年),卒於官,時年七十九。追贈侍中、中書監,諡號簡子。
參考資料
  • 1.    呂晴飛等.《漢魏六朝詩歌鑑賞辭典》.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1990年10月:第839-84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