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還舊居

鎖定
《還舊居》是晉宋之際大詩人陶淵明創作的一首五言詩。此詩敍寫舊居房屋的變遷、人事的推移,描繪了一幅蕭瑟衰敗的景象,抒發了作者因環境、體衰而產生的歲月易逝、人生無常的悲慨之情。全詩語言自然樸素,格調淒涼哀怨。
作品名稱
還舊居
作    者
陶淵明
創作年代
東晉
作品出處
陶淵明集
文學體裁
五言古詩

還舊居作品原文

還舊居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
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
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1] 

還舊居註釋譯文

還舊居詞句註釋

⑴舊居:指陶淵明故居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一説指昔日所居京師之宅。
⑵疇(chóu)昔:往昔,從前。疇,發語助詞,無義。家上京:詩人大約在義熙元年(405),即由彭澤歸田那一年,從舊居柴桑遷往上京居住。上京,地名,當距柴桑舊居不遠;一説指京師建康。
⑶六載:即詩人在上京居住的時間。一本作“十載”。去還歸:謂常來常往。指經常回柴桑探望。
⑷今日:指寫此詩的時間,始復來:詩人由上京遷居南村後,已多年(約為七年)未回柴桑舊居,所以稱這次返回為“始復來”。
⑸惻(cè)愴(chuàng):悽傷悲痛。
⑹阡(qiān)陌:本指田間小道,此處指邑中街道,南北為阡,東西為陌。不移舊:沒有改變原先的樣子。
⑺邑(yì)屋:邑指縣城。上京裏在柴桑城外近鎮內,故稱民屋為邑屋。或時非:有的與從前不同。
⑻履(lǚ)歷:所經過之處,周:全,遍。
⑼鄰老:鄰居家的老人。罕復遺:很少有還活着的。
⑽往跡:過去的蹤跡。
⑾有處:意為某些地方。有,或也,此處轉為“某”的意思。依依:依戀不捨的樣子。
⑿流幻:流動變幻,指人生漂流動盪,蹤跡不定。百年中:即指人的一生。
⒀寒暑日相推:寒來暑往,日月相互交替,形容歲月流逝得很快。
⒁大化盡:指生命結束。大化:原指人生的變化,《列子·天瑞》:“人自生至終,大化有四:嬰孩也,少壯也,老耄也,死亡也。”後遂以“大化”作為生命的代稱。
⒂氣力:指體力。不及:不待。衰:衰竭。古人以五十歲為入衰之年。《禮記·王制》:“五十始衰。”詩人此時已五十餘歲。
⒃撥置:猶棄置,放在一邊。撥,拂開。
⒄觴(shāng):古代一種酒器。揮:一飲而盡的動作。 [2]  [3] 

還舊居白話譯文

從前居住在上京,離別六年常來歸。
今日重來舊居處,悽愴哀痛多傷悲。
東西街道仍原樣,有些房舍已坍頹。
故居周圍走訪遍,鄰里老人少存遺。
漫步探尋前蹤跡,某處令我情戀依。
百年只是變幻影,寒來暑往歲月催。
常憂生命到盡頭,身體氣力未盡衰。
丟開不去多思念,姑且痛飲舉起杯。 [3] 

還舊居創作背景

關於此詩的創作時間,學界有多種説法:一説約作於晉安帝義熙八年(412),陶淵明四十八歲;一説約作於義熙十三年(417),陶淵明五十三歲;還有人認為作於義熙元年(405)三月至都以後,舊居指昔日所居京師之宅。 [2]  [3]  [4] 
陶淵明始居柴桑,約四十一歲時遷居於上京。在上京居六年,又遷居南村。詩人居上京時。尚常往來於柴桑之間,所以此詩説“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然遷至南村後,已多年未回柴桑。這次回到闊別已久的柴桑故地,見物是人非,大有滄桑之悲。在感慨萬千之中,尤覺歲月易逝,人生無常,於是寫下這首淒涼哀怨的詩歌。 [3] 

還舊居作品鑑賞

還舊居整體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舊居屋毀人亡、蕭瑟衰敗的景象,抒發了作者滄桑悲涼的感慨,基調淒涼哀怨。房屋的變遷,人事的推移,直接的原因是社會的動盪,而又像是生命枯榮變幻的必然。全詩以“一觴聊可揮作結,看似要以及時行樂來驅散心中的“惻愴”和“所悲”,但是詩人的“及時行樂”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是其人生智慧的表現形式:縱浪於“自然”之中,身心達到適意之境。陶淵明的生活建立在田園生活的“自然”的基礎之上,他解決人生問題的智慧也是由此生髮出來。
陶淵明在回舊居之前已經歷了辭官歸田後的六年躬耕生活,可以説歷盡艱難困苦,而今體力漸衰,迫使他不得不回到老家。眼前破落的故里,又增添了詩人的惻愴之情。潯陽(今江西九江)為京都建康(今江蘇南京)與西境重鎮江陵(今湖北荊州)之樞紐。在過去十年中,桓玄篡亂,盧循起義,潯陽地區及左近都有激戰。社會動盪與戰亂,使潯陽日益凋敝。這首詩表面上似乎是專因環境、體衰而悲慨,但如果聯繫“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八首》之五)來看,那就會令人感到陶淵明可能有更多而未明言的悲哀。詩的最後兩句“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便透露了這一消息。 [2]  [3]  [4]  [5] 

還舊居名家點評

龔望《陶淵明集評議》:“俯仰感慨之狀如見,久客天涯者讀之,不勝歸心勃勃……至此惟有掃愁之帚耳。” [1] 

還舊居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晉書》《宋書》均謂其為系陶侃曾孫。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後去職歸隱,絕意仕途。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田園風光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往往隱寓着對污濁官場的厭惡和不願同流合污的精神,以及對太平社會的嚮往;也每寫及對人生短暫的焦慮和順應自然、樂天安命的人生觀念,有較多哲理成分。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頗為精練,具有獨特風格。有《陶淵明集》。 [6] 
參考資料
  • 1.    龔 望.陶淵明集評議[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1:53-54
  • 2.    郭維森 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29-131
  • 3.    孟二冬.陶淵明集譯註[M].北京:中華書局,2019:137-139
  • 4.    鄧安生.陶淵明《還舊居詩》及其事蹟新探[J].渤海學刊,1995(4):42-47
  • 5.    張波.一種有意藴的生活範式——陶淵明《歸園田居》《移居》《還舊居》賞析[J].古典文學知識,2014(1):34-40
  • 6.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