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還珠洞

鎖定
還珠洞,拼音是huán zhū dòng,漢語詞語,意思是洞名。
中文名
還珠洞
總    長
120餘米
面    積
600餘平方米
拼    音
huán zhū dòng
位    置
伏波山的山腹

目錄

還珠洞漢語詞語

還珠洞解釋

洞名。在廣西桂林伏波山麓。該洞三面穿透,曲折清幽。洞壁石刻甚多,其中有唐代佛像, 宋代畫像等。

還珠洞出處

明 何景明 《贈時亮》詩:“丹就 還珠洞,書藏 駕鶴樓。”
賀敬之 《放歌集·桂林山水歌》:“伏波山 下 還珠洞,室珠久等叩門聲。” [1] 

還珠洞景區

該洞名為“還珠”源於幾個傳説,説法不一,其中一個是講述當年伏波將軍馬援率軍南征交趾國得勝班師回朝,用船運載買來的薏苡回中原作為藥用,有人誣告他運的是從合浦搜刮來的珍珠,於是他就當眾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裏,以表明自己的心跡,讓這些所謂的“珍珠”流還合浦。
還珠洞景色(二)
還珠洞景色(二)(12張)
還珠洞分上下兩洞,“如層城夏道”,佇立臨江的東口,可望遠近的青山、江中的瀛洲、蒼翠的樹林,深不見底的碧波幽潭。唐代的佛教徒們在洞中塑了不少佛像,一般能辨認成形的有239奠,加上斧鑿痕跡尚未成形的共有400尊之多,成為唐代崇尚佛法,佛教盛極一時的標誌。還珠洞中的鎮洞之寶當屬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米芾刻於石壁上的自畫像,像高1.2米,其身着古衣冠,定抱大袖,右手伸二指,若有所指,邁開右腳,作行走之勢,神態自若,風度瀟灑。像的上方有宋高宗的御筆像贊:“襄陽米芾,得名能書,六朝翰墨,漁獵無餘,骨與氣勁,妙逐神俱,風姿奕然,縱覽起予。”米芾的墨寶流傳後世的不多,因此這幅自畫像顯得彌足珍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