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邁克爾·格林

(英國男物理學家)

鎖定
邁克爾·鮑里斯·格林,(英語:Michael Boris Green)(1946年5月22日-)是一位英國物理學家,弦理論開創者之一,於198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士。2009年11月1日,格林接替史蒂芬·霍金擔任盧卡斯教授。
中文名
邁克爾·鮑里斯·格林
外文名
Michael Boris Green
國    籍
英國
出生日期
1946年5月22日
職    業
物理學家
畢業院校
劍橋大學
信    仰
基督教

邁克爾·格林人物生平

格林於1946年5月22日生於倫敦,中學畢業於倫敦威廉·艾利斯學校,在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完成了高等教育。在劍橋大學丘吉爾學院,格林於1967年獲得理論物理一等榮譽文學士,於1970年獲得基本粒子理論博士學位。格林獲得博士學位之後,依次在普林斯頓大學(1970年–1972年)、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博士後研究。1978年至1993年,格林在瑪麗王后學院歷任講師和教授。1993年7月,格林被劍橋大學遴選為約翰·漢弗萊·普盧默理論物理教授。2009年10月19日,他被確認為新的盧卡斯教授,並於11月1日就職,接替史蒂芬·霍金。格林與約翰·亨利·施瓦茨經過多年合作,他們共同發現了Ⅰ型弦理論中的反常相消現象,後來被稱為格林-施瓦茨機制,引發了第一次超弦革命。格林還研究了弦論中的狄利克雷邊界條件,他的結果導致了D膜瞬子解的提出。

邁克爾·格林獲得榮譽

格林已發表150餘篇研究論文,獲得過眾多獎勵和榮譽。1987年格林獲得英國物理學會麥克斯韋獎,2004年獲得英國物理學會狄拉克獎。1989年與約翰·亨利·施瓦茨一起獲得國際理論物理中心頒發的狄拉克獎。2002年二人共同獲得美國物理學會頒發的丹尼·海涅曼數學物理獎
1989年格林當選為皇家學會會士。他的皇家學會提名詞為:
"他在量子場論尤其是超弦理論領域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格林早期主要研究S矩陣理論對偶性。他第一個證明了對偶模型的一個重要結果——波色子和費米子圈的主要的發散項相互抵消。他在相變理論領域也作出過突出貢獻。但是他最具開創性的工作在超弦理論領域,主要與施瓦茨合作完成,完成了該理論的第一個協變形式。最重要的結果是在1984年和1985年取得的,證明了規範羣SO (32)與E8xE8羣超弦理論的反常相消和當規範羣為SO (32)時無窮的消去。這些權威的論文帶來了超弦理論的急劇的進展,已成為基礎理論物理裏最活躍最激動人心的領域之一。"
2014年,格林與施瓦茨“因其對量子引力和基本作用力的統一開創的新途徑”共同獲得了基礎物理獎。

邁克爾·格林認識弦理論

弦理論(string theory),是理論物理學上的一個尚未被證實的理論。這種理論認為宇宙是由我們所看不到的細小的弦和多維組成的。弦論要解決的問題是十分複雜困難的,如瞭解為何宇宙中有這些物質和交互作用、為何時空是四維的。因為沒有其它任何一個理論在這個目標上的進展可與之比擬,弦論無疑地仍是值得繼續努力研究。
弦論的出發點是,如果我們有更高精密度的實驗,也許會發現基本粒子其實是條線。這條線或許是一個線段,稱作“開弦”(open string),或是一個循環,稱作“閉弦”(closed string)。不論如何,弦可以振動,而不同的振動態會在精密度不佳時被誤認為不同的粒子。各個振動態的性質,對應到不同粒子的性質。例如,弦的不同振動能量,會被誤認為不同粒子的質量。即認為自然界的基本單元不是電子、光子、中微子和夸克之類的粒子。
“弦論是現在最有希望將自然界的基本粒子和四種相互作用力統一起來的理論。”(引自《環球科學》2007年第三期《宇宙是堆三角形?》)

邁克爾·格林盧卡斯數學教授

劍橋大學2009年10月20日對外宣佈 [1] 霍金在過完67歲生日的同時,也告別了世上最為馳名的學術職位——“盧卡斯數學講席教授”。他的繼任者是另一位天才人物,弦論創始人之一邁克爾·格林。
劍橋的“盧卡斯教授”席位設立於1663年,同一時間只授予一人,近350年來,執掌這個教席的科學家包括艾薩克·牛頓,以及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保羅·狄拉克、計算機的先驅查爾斯·巴貝奇
霍金是在1980年成為“盧卡斯教授”的。劍橋大學規定,“盧卡斯教授”年滿67歲卸任。按照這個古老的規矩,11月1日榮膺崇高頭銜的格林,將是迄今18任“盧卡斯教授”中“任期”最短的之一。他生於1946年,最多做4年“盧卡斯教授”就將告退。而在同一個位置上,牛頓待了33年,喬治·斯托克斯則是整整50年。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