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邁克爾·拉賓

(美國小提琴家)

鎖定
邁克爾·拉賓(1936-1972) 美國小提琴家,從小跟從父母學琴,有神童之稱,9歲進朱利亞 德音樂學院,是加拉米安的得意門生。1947年還不滿11歲就作首次職業性公演,1949年在美國音樂俱樂部聯盟舉辦的音樂比賽中獲 一等獎,1950年兩次與美國國家交響樂團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獲輝煌成功,從此引人注目。拉賓的演奏,音色濃烈,富有激情與動力感。他演奏的帕格尼尼、維尼亞夫斯基伊薩伊,是他激情與輝煌技巧的結晶。成名後,很快就染上毒癮,因吸毒而引起神經系統疾病,因神經系統不平衡摔倒,恰巧碰到桌角而英年早逝。另有同名圖靈獎得主。
本    名
邁克爾·拉賓
外文名
Michael·Rabin
國    籍
美國
出生地
紐約
出生日期
1936年
逝世日期
1972年
畢業院校
茱利亞音樂學院
代表作品
海貝
職    業
小提琴家

邁克爾·拉賓個人經歷

邁克爾·拉賓 邁克爾·拉賓
邁克爾·拉賓生於1936年,其父親是紐約愛樂裏的小提琴琴手,母親畢業於茱利亞音樂學院,可以説邁克爾·拉賓家庭是音樂氛圍很濃厚。邁克爾·拉賓的確天生對樂音和節奏有敏鋭的感覺——他在一歲的時候就能夠打出正確的節奏,三歲的時候已經對和音有令人驚訝的辨別能力。在五歲的時候,他雙親安排他學習演奏鋼琴。後來又一次他去看病,恰好那位醫生業餘愛好小提琴,辦公室裏掛着幾把他收藏的小提琴。邁克爾·拉賓拿起其中尺寸最小的那把,調了幾下音就開始“演奏”,並且還很倔地“愛不釋手”。邁克爾·拉賓父親看出兒子的真正喜好,過不久就正式開始教他小提琴演奏。邁克爾·拉賓進步相當快,才上了四節課就讓其在樂團裏當樂手的父親感覺到必須找一位真正的小提琴教育家來教小邁克爾·拉賓才不會辜負他的天賦。於是邁克爾·拉賓最終拜了IvanGalamian為師學習。IvanGalamian的名字在唱片界不太出名,但是如果説到學生則是鼎鼎有名的——IvanGalamian的出色學生包括Michael邁克爾·拉賓、ItzhakPerlman和PinchasZukerman等人。邁克爾·拉賓在1947年(10歲)時進行了他第一次職業性演出——由ArturRodzinski指揮HavanaPhilharmonic合作演出了Wieniawski的第一小協。兩年之後在CBS錄下了第一張唱片,曲目是Paganini24首練習曲裏的其中11首。接下來的一年裏(13歲),舉行了他在卡內基音樂廳的首次演出,從而一舉成名。當時的《紐約時報》對他的評論是“優雅並且發音甜美”(原文:playwithrealgraceandbeautyoftone),這是相當中肯的,比較真誠、客觀地描述了邁克爾·拉賓演奏的風格,既沒有不着邊際的抬高也毫無別有用心地貶損。
邁克爾·拉賓作品 邁克爾·拉賓作品

邁克爾·拉賓職業生涯

邁克爾·拉賓作品 邁克爾·拉賓作品
邁克爾·拉賓(MichaelRabin1936-1972),是加拉米安門下出名最早、才分最高的學生。他過早地去世令許多樂迷深感惋惜。加拉米安在1977年仍然動情地説道:"他是個非同凡響的才子,沒有任何欠缺,從來沒有!"鍾愛之情依然可見。1936年5月2日,拉賓生於紐約。父親是紐約愛樂樂團的小提琴手,母親是朱利亞德音樂學院畢業的鋼琴教師。1歲的拉賓可以準確地打拍子;3歲已經表現出有絕對音高的聽感;5歲母親開始教他彈鋼琴。但是命中註定小提琴才是這孩子的樂器。一天,在一位醫生家裏,拉賓看見了一把玩具提琴,他抓過去就玩了起來。臨走時,他不想與這把小琴分手。醫生讓孩子把小琴帶走。回到家後,父親就教兒子學。才教了4次課,父親已經明白兒子的才能不知勝過自己多少倍。他給拉賓請老師。這位老師就是剛剛從巴黎移居紐約的加拉米安。拉賓拉了段維瓦爾弟小提琴協奏曲中的困難樂章拉給加拉米安聽。儘管印象很深;加拉米安還是先讓拉賓跟自己的助手學習了一個夏天之後,才接收為正式學生,先是私下從學,後進來利亞德音樂學院學習。
邁克爾·拉賓作品 邁克爾·拉賓作品
拉賓第一次職業亮相是1947年在古巴演奏的是維尼亞夫斯基的第一小提琴協奏曲,他當時還不到11歲。1950年,他首次在卡內基音樂廳登台,演奏了維厄唐的第五小提琴協奏曲。評論界和音樂界對這位少年的成功感到十分振奮。著名指揮家塞爾説:"他是二三十年來我注意到的最了不起的小提琴才子。"據説米沙·埃爾曼也拍着拉賓的肩膀對他的演奏表示讚賞。這也難怪,拉賓極富肉感的琴聲和埃爾曼的美學理想多少有些合拍。 拉賓的藝術尚未完全成熟即已夭折。他缺乏必要的感情源泉來保證自己的藝術之樹長青。他在如日中天時,事業因個人問題而屢屢受挫,先是吸毒醜聞,再添大腦不穩定。1972年1月19日是寒冷的一天。拉賓在地毯上滑倒,頭撞到桌子上述然而逝。加拉米安説:"他不是死於吸毒。那時,他已經戒掉了毒品。"但是紐約市藥檢部門的報告表明,拉賓正是在毒品的作用下失控跌倒致死的。拉賓在五六十年代錄下了一些唱片,忠實地保留了他的藝術風貌。維尼亞夫斯基兩首小提琴協奏曲內容比較淺顯易懂,是拉賓喜歡演奏的作品。他的琴聲濃烈,富有動力感,技術上應付裕如,感情上頗有幾分硬漢氣派。帕格尼尼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拉得迅雷不及掩耳,一串一串的三度雙音樂句活蹦亂跳、歡快自如。技巧輕鬆滯灑的同時,也暴露出粗心大意的毛病。帕格尼尼的24首隨想曲拉來確實暢想如意。帕爾曼在1972年灌錄同曲目唱片時,還不斷受到拉賓的這張唱片的激勵,但在技術上同樣有一些不夠細心的小毛刺。1956年錄製的兩首伊薩伊獨奏奏鳴曲(NO.3和NO.4)十分出色,第4首中哀怨的情調似乎特別適合拉賓的氣質。他演奏的薩拉薩蒂的《吉普賽之歌》技術精湛,非常講究樂句的呼吸調控,感覺敏鋭,把如泣如訴的旋律拉得催人淚下,是這支名曲最感人的演奏。聖·桑的兩首音樂會曲《哈瓦納斯》和《引子與迴旋隨想曲》都有絢麗的色彩,前者散發着古巴哈瓦那的雪茄香味,後者盪漾着19世紀的花飾漣遊。西蓋蒂改編的難度極高的斯克里亞賓《三度練習曲》,拉得鎮定從容。恩格爾的《海貝》是一首富有演出效果的迷人小品。拉賓處理得令人神往,恨不能親眼一睹奇妙的海底世界。拉賓為以後的師弟們樹立了一個高標準。他的音樂智慧停留在青春上,他生來就是個青春永駐的人。

邁克爾·拉賓個人評價

邁克爾·拉賓作品 邁克爾·拉賓作品
一提到Michael邁克爾·拉賓,印象中立刻浮現出來的有兩樣東西:一是他的這套EMI全集,另外就是關於邁克爾·拉賓其人的各種描述、評論性書籍文章。當一位藝術家去世之後,對於他的評論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逐漸增多,並且呈現出多元化,換句話來説就是“越吹越神乎”。這裏面的原因也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是人們肯定不會滿足於以往已有的觀點和信息,從而會從以往所掌握的歷史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再分析,從中抽取出某些信息加以個人理解上的引申;其次是該藝術家已謝世,正所謂死無對證,就算現在有錄音錄像技術又如何?對於邁克爾·拉賓這個情況,現在吹得最牛的恐怕是説他“技巧超級驚人”。不錯,邁克爾·拉賓的確是技巧型的演奏家,技巧的確是小提琴家裏少有得好。但是現在問題不在於邁克爾·拉賓的技巧好不好,而是邁克爾·拉賓之所以能有如此獨特的風格,十分重要的還是在於他的發音演奏氣質上。可能有部分人認為邁克爾·拉賓是那種技巧過人,但思想不成熟的神童;甚至有人批評邁克爾·拉賓的演奏太“粗”,不夠細膩。這是有失偏頗的。有時候一個人聆聽的感覺會受到事先閲讀介紹資料的嚴重影響的。舉個例子吧,事先告訴你“西蓋蒂的運弓存在明顯的缺陷”(這是客觀的事實)和不給你介紹西蓋蒂的基本情況先,讓你聽西蓋蒂演奏的貝多芬小協錄音,兩種情況下你的感覺肯定是不同的。現在回顧起來,還是覺得如果想比較好地去欣賞邁克爾·拉賓的演奏,事先還是不要看太多純粹的讚美或批評的文章——這些文章的作者,大多都是根據已有的資料信息裏這裏抽一句話,那裏摘錄一句,然後加進自己的評論——這樣做最危險的地方就是原本這些資料是有各自的有機屬體的,現在把他們都從各自的所屬的主體裏抽出來,斷章取義地去進行想當然的引申,雖然不能説完全沒有道理,但是也難以服人,長久以往必定會越傳越歪不知所終了。正所謂一部歷史流傳久了就會變成神話。因此毫無準備地先去聆聽得出自己的初步感受,然後再和各種信息比較,就可以發現其中哪些是有根據的,中肯的;哪些是主觀成分居多的——當然毫無準備也不意味着真的頭腦空白,一些基本的事實事先知道也是必需的。比如説邁克爾·拉賓的演奏個人風格很強烈,這個是不爭的事實,氣質優雅和發音甜美也算是客觀的,可以接受——除此之外,還可以參考當時一些資料和邁克爾·拉賓的描述性介紹,這些都是第一手的原始資料,相當可信的。邁克爾·拉賓的驚人天賦令同行深有體會,Szell説邁克爾·拉賓是他30年之內見到的最有天賦的藝術家;D。Mitropoulos甚至還稱邁克爾·拉賓是“thegeniusviolinistoftomorrow”,可見邁克爾·拉賓的名氣不是炒作出來或者是吹出來的。 凡是神童必定要經歷“成熟”這一關的考驗。這關過得好的話能夠順利成長,成為一代宗師;出了差錯的話其人生可要走彎路了。邁克爾·拉賓在50年代中後期踏進20歲,也是經歷過類似的成熟的苦惱——他的演奏技術日趨成熟,但思想上的深層次方面卻慢了一拍——這個對於他的事業來説並不是缺點,事實上,這個時期他的演奏,體現出難得技術精湛,同時氣質上卻天真純潔的風格。很多時候對於Paganini、Wieniawski、Mendelsohhn、Bruch等人的作品,是否一定要“老氣橫秋”才顯得夠味呢?同時邁克爾·拉賓的演奏有着清純的細膩感情,這個可以在他和HollywoodBowlOrchestra合作的聖桑《引子與迴旋曲》裏深切地感受得到。50年代末的邁克爾·拉賓已經不再是不懂事的小孩子了,很多事情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看法,這都有當時的第一手的紀錄為證。
邁克爾·拉賓的思想上深層次的發展出現了延滯,雖然對於形成演奏風格來説是有益的,但是對於處世方面上卻未見得無害。60年代西方的青少年被稱為“垮掉的一代”,由此結合其他資料可以想象出那個時代的思想潮流裏,頹廢佔有一定因素。千萬不能説頹廢是罪大惡極的——這是意識形態的問題。身處當時大環境下的邁克爾·拉賓在這點上猶豫了,最終他作出了一個令後人惋惜的選擇——慢性精神性藥物,也就是毒品。這個大概是在60年代中期的事情吧。同時不知是否由於毒品的原因,邁克爾·拉賓的神經系統出現障礙,平衡機制出問題——不明原因的緊張,伴隨怪異的“害怕掉下舞台”的極度恐懼症狀,但是邁克爾·拉賓在這時卻展現出意志堅強的一面來:他的演奏活動從沒有間斷,從演奏上根本看不出他的身體上的痛苦——這一切都結束在1972年他36歲生日前的某一天:有人發現邁克爾·拉賓死在了家裏。後來經過醫生的檢查,確認是邁克爾·拉賓在地板上行走時不知怎麼地突然摔倒,頭部恰好撞擊在一張椅子上導致死亡。可以説是“天妒英才”了。

邁克爾·拉賓作品評價

邁克爾·拉賓在1960年以後就拒絕進入錄音室了,原因是個謎。不過據估計和毒品關係不大——因為他是在60年代中後期才開始服用慢性藥物的。因此短暫的生命再加上後半輩子拒絕錄音,使得邁克爾·拉賓本來極短的藝術生涯裏留下的錄音更是少得可憐。邁克爾·拉賓在50年代跟Capitol-EMI簽約,美國部分的錄音由Capitol負責,英國部分則由EMI操辦(印象中Capitol好像就是EMI的美國分公司,這個不太肯定)。因此邁克爾·拉賓不多的錄音裏,除了幾首曲目錄音之外,全部都在EMI之內。幸虧EMI還能夠覺醒,在50年代末期採用立體聲錄音技術,這才能夠及時留下邁克爾·拉賓的高超演奏技術的傳神的紀錄。EMI在91年可以説“竭盡全力”地發掘出邁克爾·拉賓的這些錄音,製作成6CD一套的邁克爾·拉賓全集,這使得人們現在可以很方便地系統地聆聽感受邁克爾·拉賓的演奏;同時這套全集在物質的層面來説目前是相當珍貴的,因為EMI在“很湊巧的”時間讓這套CD絕了版。
邁克爾·拉賓錄音的情況:邁克爾·拉賓一共錄過8次小協:其中Paganini第一兩次,Wieniawski第一、第二,Tchaikovsky,Mendelsohhn,Bruch蘇格蘭幻想曲,Galazunov各一次,其中Paganini第一中的後一次和Wieniawski第二為1960年立體聲,其餘全部為單聲道。剩下的其中一次Paganini第一,Tchaikovsky兩首錄音錄於1954年,樂隊錄音效果不太令人滿意,獨奏小提琴的聲音卻是相當好;沒提到的還有兩首小協的效果介於上述兩者之間。總的來説差別主要在於樂隊的聲音上面,至於邁克爾·拉賓的獨奏小提琴的聲音,上述8個錄音都是絕對美得讓人陶醉不已的。上面8個錄音分在三張CD上,為“第一卷”(VolumeI);還有三張CD,則是收錄小提琴與樂隊小品、與鋼琴的二重奏和小提琴獨奏:其中第四張就是鼎鼎有名的Paganini《24首練習曲與隨想曲》,單聲道(其實此錄音有立體聲版,不過立體聲母帶據説狀態十分之不好),第五、六張是小品集,它們主要來源於當初的兩張LP——《TheMagicBow》和《Mosaic》,都是立體聲,前者與HollywoodBowlOrchestra演奏樂隊作品,後者為鋼琴與小提琴,當初都由Capitol出版;此外還有幾首單聲道55年的錄音。第四五六張CD構成了“第二卷”(VolumeII),兩卷合起來6CD裝在那個綠色的紙質盒子裏。粗略算下來,6CD的總播放時間中,大概有一半是立體聲錄音。總的來説,這個全集裏立體聲錄音效果都十分之好;單聲道的有些效果可以與前面的立體聲並駕齊驅(比如説57年的那些),有一些限於年份稍早,聽慣了前面的立體聲之後需要花點時間來適應,不過對於獨奏小提琴來講問題不算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