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避風巖記

鎖定
《避風巖記》是明代文學家張明弼創作的一篇遊記。文章主體部分先寫粵帷事畢、拜謁大吏的奔波厭倦,鋪陳官場的腐風惡習;繼寫回程中避風高巖下,敍寫斷巖崩巒、狂飆惡浪的險象危情。作者將險象環生的自然山水與污濁黑暗的官場風氣逐項對比議論,抒發自己胸中那股與其在官場伏跽拜謁、忍氣吞聲,不如在避風巖下經受崩巖裂石、狂飆惡浪的“浩浩之氣”。從而也由此揭示出“避風巖”所避乃“自然之風”和“官場之風”的雙重含義。文章邏輯嚴密,聯想自然,氣勢奔湧,縱橫揮灑,前呼後應。
作品名稱
避風巖記
作    者
張明弼
創作年代
明代
出    處
《螢芝集》
作品體裁
散文

避風巖記作品原文

避風巖記
避風巖在端州之北三十里許1,或曰與硯坑相近2,古未有是名,餘避風其下,故贈以是名也。
餘何以避風其下?崇禎己卯仲秋3,餘供役粵帷二十五日4。既竣事,則遍謁粵之大吏。大吏者,非三鳴鼓吹不啓户5,非啓户則令長不敢入6。餘東馳西騖7,左詗右需8,目厭於閽騶鹵簿絳旗朱帽之狀9,耳厭於笳鼓引贊殿喝之聲10,手足筋骨疲於伏謁拜跽以頭搶地之事11。眩瞀車上12,至不擇店肆而解衣卧之13。凡六日而畢,則又買舟過肇14,謁制府15。制府官厭貴16,禮愈絕17,控拜數四18,頷之而已19。見畢即登舟,將返楊山。
九月朏20,宿三十里外。力引數步21,偶得一巖。江回峯抱,風力稍損22,乃息焉。及旦而視之,則斷崖千尺,上侈下弇23,狀如檐牙24;仰而睨之25,若層衡之列煙上26,崩巒傾返27,頹石矗突28,時有欲落之勢,慄乎不可以久留焉。狂飆不息,竟日居其下。胥僕相扶29,上舟一步,得坐於石隙草際。聽怒濤聲,若奔車敗馬30;望沸波,若一羣白鵝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31,又若千百素鱗爭躍上岸32。石崖磔磔33,不沾土壤,而紫莖纏帶34,青蕪數尺35,一偃一立,若青獅奮迅而不得去;又若怒毛之獸,風過毛豎,不能自休。
身往江坳,目力相界36,不能數里,而陰氛交作37,如處黑帷。從者皆慘容而相告曰:“日復夕矣,將奈何?”餘笑而語之曰:“第安之38,第安之。吾視夫復嶂重巒、繚青緯碧39,猶勝於院署之嚴麗也40;吾視夫復崩崖傾石、怒濤沸波,猶勝於貴人之頤頰心腑也;吾視夫青蕪紫莖、懷煙孕露,猶勝於大吏之絳騎彤騶也;吾視夫谷響山嘯、激壑鳴川,猶勝於高衙之呵殿贊唱也;吾視夫藉草坐石、仰矚雲氣、俯視重泉,猶勝於拳跽伏謁於尊宦之階下也41。天或者見吾出則傴僂、入則簿書,已積兩載矣42,無以抒吾胸中之浩浩者,故令風濤阻滯,使此孤巖以恣吾數刻之探討乎43?或茲巖壁立路絕,猿徒鼯黨44,猶難託寄,若非習金丹火龍之術,騰空躡虛45,不能一到。雖處大江之中,飛帆如織,而終無一人肯一泊其下,以發其奇氣而著其姓字;天亦哀山靈之寂寞,傷水伯之孤清,故特牽柅餘舟46,與彼結一日之緣耶?餘年少有志,養二龍於水壑47,調一鶴於中峯,與羽服思玄之徒48,上煙駕49,登月館,以望四海三山,如聚米縈帶50;而心為時奪,至墮俗網51,往返數千裏,徒以充廝養之役52,有才無時,甘於下人。今日見此水石,若見好友,猶恐諄芒、盧敖諸君詆餘以井甃之識53,而又何事愁苦於茲巖之下乎?”從者皆笑,餘乃納以茲名。
巖頂有一石,望之如立人,或曰飛來之塔頂也;或曰當是好奇者躋是崖之巔54,如昌黎不得下55,乃化而為石雲。巖側有二崩石,一大一小,僅可束兩纜。小吏程纓曰:“當黑夜暴風中,舟人安能擇此?神引維以奉明府耳56。”語皆不可信,並記之。 [1] 

避風巖記註釋譯文

避風巖記詞句註釋

  1. 端州:治所在今廣東高要縣,以產硯著稱。許:處。
  2. 硯坑:地名,因採硯而得名。
  3. 崇禎己卯:崇禎十二年,公元1639年。
  4. 供役粵帷:在廣東官府做小官。
  5. 三鳴鼓吹:明代大官升堂前的一種儀式,即擂三遍鼓,吹三遍嗩吶,以示威嚴。
  6. 令長:泛指小官吏。
  7. 東馳西騖:快速地東奔西走。
  8. 左詗(xiòng)右需:左去探詢,右去等待。詗:有所候伺。
  9. 厭:滿,飽。閽(hūn)騶(zōu):守門和隨車馬的卒役。滷(lǔ)簿(bù):儀仗隊。朱帽:紅帽子,代指衙門差役。
  10. 引贊殿喝(hè):引見前唱名與隨後的應和。也是古代官衙中的一種引見儀式,以顯示官府威嚴。
  11. 拜跽(jì):跪拜。跽指長跪不起。以頭搶地:叩頭着地,古時以此表示虔誠。
  12. 眩(xuàn)瞀(mào):頭昏眼花。
  13. 店肆:店鋪,這裏指旅店。
  14. 買舟:租船。肇:肇慶。
  15. 制府:總督的尊稱。
  16. 厭貴:極貴。
  17. 絕:絕滅,指無禮。
  18. 控拜:投身於地行跪拜禮,表示極虔誠。
  19. 頷(hàn)之:點點頭。
  20. 朏(fěi):農曆初三,月亮剛剛露臉。後即代指初三。
  21. 引:牽引。步:量詞,一步等於五尺。
  22. 損:減弱。
  23. 上侈下弇(yǎn):上寬下窄。
  24. 檐牙:屋檐的突出部分,因形狀如牙齒,故名。
  25. 睨(nì):斜視。
  26. 層衡:重疊的房屋。
  27. 傾返:向後傾斜。
  28. 頹石:坍塌下來的岩石。
  29. 胥(xū)僕:小吏和僕人。
  30. 敗馬:逃走的馬。
  31. 跳沫:濺起的水滴。
  32. 素鱗:白色的魚。
  33. 磔(zhé)磔:破裂的樣子,這裏形容石崖的不完整。
  34. 紫莖纏帶:紫色的藤條像帶子一樣纏繞石上。
  35. 青蕪:碧綠的野草叢 。
  36. 相界:視界,視野。
  37. 陰氛:陰雲愁霧。
  38. 第:但。
  39. 繚青緯碧:纏繞着山石的青草碧樹。
  40. 院署:官署衙門。
  41. 拳跽:蜷伏身子長跪。
  42. 簿書:簿冊文書,這裏指做文字工作。
  43. 探討:尋訪研究。
  44. 鼯(wú)黨:鼯鼠的同類。鼯鼠有膜,善飛。
  45. 金丹火龍之術:指道家修煉之術。《列仙傳》載,陶安公善煉丹,後騎赤龍飛昇。躡虛:足踏天空,指在空中飛行。
  46. 牽柅(nǐ):牽引挽留。柅,遏止。
  47. “養二龍”二句:指學道修仙的行為。
  48. 羽服思玄之徒:穿着羽毛衣服思想玄妙的人們,指道家信徒。
  49. 煙駕:雲車。
  50. 聚米縈(yíng)帶:形容山水之小。
  51. 俗網:世俗的羅網,指官場。
  52. 廝養:幹雜事雜活的奴僕。
  53. 諄芒、盧敖:秦方士,曾勸秦始皇求仙。詆:詆譭,這裏指批評。井甃(zhòu)之識:像井底之蛙一樣的見識,喻見識短淺,典出《莊於·秋水》。
  54. 躋(jī):登。
  55. 昌黎不得下:傳説韓愈登華山,至頂峯,見山勢險峻,嚇得不敢下來。
  56. 明府:對知縣的尊稱。 [1] 

避風巖記白話譯文

避風巖在端州北面三十里左右的地方,有人説它與硯坑距離較近,自古以來不曾有過這個地名,我由於在它的下面避風,所以就贈給它這個名字。
我為什麼會在那下面避風呢?崇禎己卯年的八月,我出官差到廣東官府辦事。二十五日把所有的事辦完之後,就一個一個地去拜辭廣東的一些地方長官。這些大官們,不擊三遍鼓、吹三遍嗩吶是不開大門的;不打開大門,縣令等下級官吏就不敢進去。我東奔西跑,左打聽右等待,眼睛看厭了那些衙門差役守衞和儀仗隊的紅旗紅帽,耳朵聽厭了那些笳鼓贊唱和公堂吆喝之聲,手腳筋骨也疲於那些匍匐進謁、跪拜叩頭的事情。整天頭暈目眩地坐在車上奔走, 以至於不能找個旅店,好好睡一覺。一共花了六天時間總算是結束了,就又去租了一條船到肇慶府,去拜辭總督大人。總督的地位極為顯貴,根本不按官場禮節對待下屬,我向他再三叩拜,他只微微點頭而已。拜見過總督以後,我立即上船,準備返回楊山去。
九月初三,我們在離府城三十里處的地方過夜,我們迎着大風奮力趕了一程路,偶然遇見一座山岩。這裏江水迴旋,山峯環抱,風力稍微減弱了一些,我們就把船停在這裏休息。到了第二天清早起來一看,只見陡峻的山崖高聳千尺,上頭寬闊下面狹窄,形狀如同屋檐伸出的一角。抬頭往上斜看,就像一層層的屋宇排列在雲煙之中,崩裂的山崖前傾後斜,坍塌的岩石矗立突起,好像隨時都會墜落下來的樣子,使人心裏害怕而不敢在這裏久留。巨大的風暴一直沒有停息,只好整天呆在這山崖下面。僕役攙扶着我,下船登上了岸,來到一處岩石空隙裏的草叢中坐下。只聽得江上狂怒的波濤聲,就像是敗下陣來的車馬狂奔亂跑。看那江裏翻騰的波濤,好像一羣羣白鵝張開翅膀在江心撲騰。還有那山腳下飛濺的浪花,又像是千百條白魚爭搶着跳上岸來。岸邊的石崖奇形怪狀,上面一點兒泥土都沒有。而紫色的藤蔓纏繞着岩石,岩石縫裏生長着幾尺高的青草。許多岩石有的躺倒、有的站立,好像青色的獅子奮起迅跑但又不能離開地面,又像是鬃毛張開的猛獸,大風吹得鬃毛直豎,而自己不能停止。
由於我身居江邊低窪的地方,眼力不能達到幾里之遠,而且陰風霧氣一齊襲來,就如同處在黑色的帷幕裏邊。隨從的人個個臉色悽慘地對我説:“太陽又快要下山了,我們將怎麼辦才好?”我笑着對他們説:“稍安勿躁,稍安勿躁。我看這裏的重巒疊嶂,繚青繞碧,勝過了那府院官署的森嚴華麗啊!我看這裏的崩崖傾石,怒濤驚波,勝過了那些顯貴們的面容和腑臟啊!我看這裏的青草紫藤,含煙帶露,勝過了那些大官們紅衣紅馬的儀仗衞隊啊。我看這裏的谷響山嘯,壑激川鳴,勝過了那高大衙門裏的吆喝贊唱啊!我看我們坐卧在草石之上,仰觀飛雲,俯看深泉,勝過了匍匐跪拜在尊貴大官台階之下啊!也許是上天看到我出門就折腰屈膝事人,進門就埋頭簿冊書牘,已經整整有兩年了,沒有機會抒發我博大剛正的胸懷,所以叫大風大浪把我阻滯在這裏,讓這座孤巖來滿足我縱情探幽尋勝的心意吧!或許是因為這座孤巖立於無路之處,連猿猴鼯鼠都難以在此藏身,如果不是熟習金丹火龍之術的人會騰空踏雲,就不能來到這裏。因此,它儘管處在大江之濱,江中船隻往來如織,卻終究沒有一個人肯在巖下停泊,從而發現它雄奇的氣象,給它起一個名字。上天也哀憐山神的寂寞,傷痛水神的孤悽,所以特意牽引着我坐的船,讓我同它結下一天的緣分吧!我年輕時有過這樣的志願,要在水潭裏飼養兩條龍,在深山中看護一隻仙鶴,同身穿羽服、思考玄理的人一道,駕起祥雲,登上月宮,下望人間的四海三山,猶如聚積的米堆和縈紫繞的帶子。然而,我美好的心願卻被時事所逼奪,以至於墮入庸俗的塵網,往返奔波幾千裏,徒然充當那為別人服役的差事,縱有才能而不逢時,甘心做地位低下的人。今天見到這裏的江水山岩,猶如見到了好朋友,唯恐諄芒、盧敖這些仙人,嘲笑我是井底之蛙,目光短淺,而又何必在這座山岩之下愁苦不堪呢?”隨從的人聽了我這番話都笑了起來,我於是就給這座孤巖起了避風巖這個名字。
山岩頂上有一塊巨石,看上去像是一個人站在那兒。有人説它是飛來的一個寶塔頂;有人説可能是有個好奇的人,登上這座山崖的頂巔,就像韓愈登上華山絕頂而不能下來,於是就化成了這塊石頭。山岩的旁邊有兩塊崩塌下來的岩石,一大一小,剛好能拴住兩條船纜。隨從的差役程纓説:“在昨天晚上的暴風中,船伕怎麼會選擇這個地方停船靠岸呢?這完全是神靈的指引來保佑您啊!”他們説的這些話雖然都不可相信,我還是一併把它記述下來。 [3] 

避風巖記創作背景

明朝崇禎十二年(1639年),張明弼到廣東出了一次官差,他臨別必須“遍謁粵之大吏”並特地去肇慶叩見制府,幹事情花了二十五天,而臨別去官府打點卻費去六七天時間。九月初三夜,作者在乘船返回楊山的途中,遇見大風,一行人便將船停靠在一座山岩下躲避。第二天清晨,作者見到這座山岩的奇貌,遂發感嘆,寫下這篇遊記。 [1] 

避風巖記作品鑑賞

避風巖記文學賞析

《避風巖記》是一篇遊記散文,但文章的重點並不在記遊,而是借記遊寫感想,發議論,可以説是遊記的一種特殊樣式。作為一篇遊記,此文詳細介紹了作者的行蹤,極有層次地描寫了遊程中的所見所聞,抒發了作者的感想體會。一開頭,作者敍述避風巖的地處和避風巖名稱的來歷,其次寫作者拜謁粵之大吏與肇慶制府時的見聞和自己的心情,再寫避風巖的奇險以及自己的感想、闡明自己的心志,最後補寫避風巖頂一石、巖側二崩石的傳説。作者根據自己敏鋭的觀察和親身的體會,用精練的筆觸、生動的語言,將官場的醜惡污濁以及一般人容易忽視或遺忘的避風巖的自然景色,神形畢肖地再現出來,使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景,產生一種親臨其境的感覺。但作者意不止此,他不是純客觀地敍述和描寫,而是在敍官場之狀、繪奇巖之景的同時,把自己對生活的認識,巧妙地編織於其中,把記遊與説理契合無間地結合在一起。
文章一開始便以“避風”點出題旨中心,而以“自然之風”與“官場之風”作為全篇主軸,形成對稱的結構框架。第二段高度概括達官貴人擺威作勢的官場醜態與第三段淋漓盡致地描繪避風巖的奇險之景,兩兩相對,都是為第四段的議論作鋪墊。第四段是文章的重點,在前兩段鋪墊的基礎上,作者以自然景物與官場景物的相似、相近之處為紐帶,把雙方關聯起來一一加以對比:“復嶂重巒,繚青緯碧”,勝過“院署之嚴麗”;“崩崖傾石,怒濤沸波”,勝過“貴人之頤頰心腑”;“青蕪紫莖,懷煙孕露”,勝過“大吏之絳騎彤騶”;“谷響山嘯,激壑鳴川”,勝過“高衙之呵殿贊唱”;“藉草坐石,仰矚雲氣,俯觀重泉”,勝過“拳跽伏謁於尊官之階下”。總之,無論避風巖多麼險惡,令從者“慘容”、恐懼,在作者看來,也比官場的污濁氣象要好得多。這是因為作者早有超塵出世的心志,只是由於“有才無時”才“甘於下人”,誤入官場,他厭於官場的逢迎,“今日見此水石,若見好友”,如羈鳥返林,池魚歸淵,身心俱暢。行文至此,“避風”題旨與作者清高自潔的胸懷得到全面的展現。
在藝術表現上,作者將敍事、寫景、抒情與議論融為一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善於變換筆法來敍事寫景,靈活多樣的筆觸,使文章異彩紛呈、美不勝收。這一特點主要表現在文章第三段描繪避風巖的景象上。在具體描寫中,既有對斷崖、頹石的細緻狀寫,也有對怒濤、沸波的精心刻畫;既寫仰視所見,也寫俯瞰之景;既有聲又有色,而在“望沸波,若一羣白鵝鼓翼江心,及跳沫山足,又若千百素鱗爭躍上岸”,一句中聲色並呈,難分彼此;既有正面描寫,也有側面烘托。“慄乎不可以久留焉”,以奇險之山勢給作者造成的心理壓力和恐懼來烘托避風巖的勢危境險;“從者皆慘容而相告”一處,也是同樣的筆法。正是由於作者善於運用多種筆法來敍事寫景,才使文章具有強烈的氣勢和藝術魅力。 [2] 

避風巖記名家點評

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蔣松源《歷代山水小品》:作者所寫的避風巖,並不是為世人所重的名勝,它本是一塊連名稱都沒有的岩石,只是作者在它下面避過風,才贈給了它這個名稱。但是,作者在記述中,不僅用抒情統領寫景,借寫景引發議論,而且把自然山水之美與官場應酬之醜緊密地加以對照,使勾畫出的避風巖形象,充分展現其奇兀和高潔的風貌,同時賦予了耐人回味的哲理性。 [4] 

避風巖記作者簡介

張明弼(1584年—1653年),字公亮,明代金壇(今屬江蘇)人。早年師從曹大章,古文詩賦名重一時。與冒襄等五人義結金蘭,為復社重要成員。天啓六年(1626年),因作《獝狂國記》,隱指魏忠賢,幾乎獲禍。崇禎十年(1637年)進士,曾任楊山(今廣東陽山)、揭陽縣令,政績卓著。秩滿被讒,謫為浙江按察司照磨。羣議不平,始調台州推官。後擢户部陝西司主事,憤馬士英、阮大鋮當國,堅辭不赴。著有《兔角詮》《螢芝集》等。 [5] 
參考資料
  • 1.    雷羣明.明代散文.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2月:第297—301頁
  • 2.    崔承運,劉衍主編.中國散文鑑賞文庫·古代卷.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年9月:第1518—1519頁
  • 3.    賀葵.歷代遊記菁華.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418—421頁
  • 4.    蔣松源主編;寧希元等撰稿.歷代山水小品.湖北:湖北辭書出版社,1994年10月:第436頁
  • 5.    張志江.中國古代題記名篇選讀.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0年6月:第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