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東屬國

鎖定
遼東屬國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治昌黎縣(今義縣)。轄境相當今遼寧省西部大淩河中下游一帶。屬幽州。東漢末省併入遼東郡。三國魏正始五年(244年)復置,不久改為昌黎郡
中文名
遼東屬國
類    型
漢安帝時分遼東遼西兩郡地置
設立時間
東漢

目錄

遼東屬國簡介

“遼東屬國”,是西漢元帝時期為安置、管理內附漢廷的烏桓人,於今遼西地區設置的地方建制機構。弄清“遼東屬國”的置建過程,利於深入研究東漢中央政府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治政策、管理方式及北方少數民族與東漢中央政府、與中原漢族人民關係的變化等。 [1] 

遼東屬國歷史背景

一、“遼東屬國”置建前的烏桓、烏植,也稱烏丸,是兩漢時期活動於中國北方(包括東北西部地區)的一支遊牧民族王沈魏書》雲:“烏丸者,東胡也。漢初,匈奴冒頓滅其國,餘類保烏丸山,因以為號焉。”烏丸山,大約在今額爾古納河及克餐倫河附近。西漢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漢武帝劉徹“遣驃騎將軍霍去病擊破匈奴左地,因徙烏植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塞外(今東北西部西拉木倫河、老哈河以北地區),為漢偵察匈奴動靜”。這是烏植人第一次大規模向南遷徙。西漢政府為便於對南遷至五郡塞外的烏植人進行監督管理,“始置護烏桓校尉,秩二千石,擁節監領之,使不得與匈奴交通”。此後,烏植始與西漢政府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發生密切關係。烏植人與漢人居住區大大靠近,開始接受了漢族文化的影響,“朝發彎廬,暮至城郭”,有了定居生活及一些粗放農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