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寧科技學院

鎖定
遼寧科技學院(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坐落在遼寧省本溪新城,是一所以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入選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教育部重點支持的產教融合項目建設高校、數據中國“百校工程”試點院校、遼寧省首批嚮應用型轉變的本科試點學校、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試點院校、“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教育部“科學能力提升計劃(百千萬工程)”全國首批試點院校、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百城千校”首批試點院校、國家發改委“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重點項目單位,為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1-3] 
學院的前身是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始建於1948年,原隸屬於冶金工業部;1958年,升格為本溪鋼鐵學院;2004年5月,經教育部批准,學校升格為本科院校,更名為遼寧科技學院。 [4]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佔地8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4.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10.75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原值2.31億元,圖書館藏書106.9萬冊;設有15個教學單位,開設42個本科專業;有教職工912人,其中專任教師542人;全日制本專科生13440人,其中本科生13025人。 [4]  [28] 
中文名
遼寧科技學院
外文名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簡    稱
遼科院
創辦時間
1948年
辦學性質
公辦大學
學校類別
理工類
學校特色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18年)
主管部門
遼寧省
現任領導
趙毅(黨委書記)
李衞民(校長)
高職專業
12個
本科專業
42個
院系設置
15個教學單位 [28] 
校    訓
明道明德,求新求實
校    歌
《遼寧科技學院校歌》
地    址
遼寧省本溪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香槐路176號
院校代碼
11430

遼寧科技學院學校歷史

遼寧科技學院歷史溯源

(一)1948年前
遼寧科技學院前身 遼寧科技學院前身
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的前身是本溪鋼鐵學校,是本溪市最早的工科學校,它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1908年成立的本溪縣立師範講習所,校址在本溪湖大堡(今湖前街)。1921年春,學校更名為本溪縣立師範講習科。1925年,學校增設本溪縣立初級中學部,因辦學規模的擴大,由本溪煤鐵公司資助在太子河沿建設了新校舍,1927年師範和初級中學遷入新校舍,由於師範和初中合校上課,故學校稱之為“本溪縣立師中學校”。1937年更名為奉天省立本溪初級中學,1938年春又更名為奉天省立本溪國民高等學校(工科),簡稱“國高”,設採冶科,學制四年。至此,學校初步形成了以工科為特色的職業教育雛形。1939年春,奉天省教育廳將原奉天省立第二工科高級中學最後一班採礦科學生併入本溪國民高等學校。至1945年,學校一直保持採礦冶金科,共有8個班級,學生約450人。1945年春,學校增設化工、電氣班,共招收60多名學生。
1945年8月15日,東北光復,國民高等學校的校名遂即廢止。同年11月26日,本溪工科國高、本溪女子國高、橋頭林科國高合併,在原太子河沿國高舊址成立了本溪聯合中學。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進駐本溪,學校更名為遼寧省立本溪中學。同年秋,學校更名為遼寧省立本溪工科職業學校。1947年暑假後,學校初中部遷至本溪縣立第三中心小學(今本溪市第一中學校址),從此初中部和工科職業學校分開辦學。
(二)建國初期本溪煤鐵公司工業專門學校的發展
1.機構設置和領導人更迭
1948年10月30日,本溪解放。11月7日,人民政府正式接收本溪工科職業學校,陳廣學主持校務工作。同年12月1日,遼寧省立本溪工科職業學校由本溪煤鐵公司接辦,校名改為本溪煤鐵公司工業專門學校。此後,將原初中部和高職部正式分開,高職部繼續留在太子河沿原校址辦學。根據恢復和發展經濟對人才的需要,經本溪煤鐵公司報請東北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批准,將原遼寧省立本溪工科職業學校改為本溪煤鐵公司工業專門學校,成為本溪市解放後的第一所高等學校。當時學校設採礦、冶金、機械、電氣、工業化學、土建6個專業,學制4年,其中預科一年,本科3年,在本溪地區招收高中畢業生。
1949年1月19日,學校開始發展團員,學生武佔元入團,他是本溪市學生中第一名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員。2月20日,東北行政委員會工業部任命本溪煤鐵公司副經理許言為校長,陳廣學為教導處處長,朱光璧為教導處副處長兼總務處處長。4月成立了團支部,共有8名團員,武佔元任支部書記,董紹泉任副書記。同時,將原學生自治會改為學生會,郭建仁任學生會主席。6月建立了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工業專門學校總支部,董紹泉任書記。7月6日,本溪煤鐵公司任命王文藻為副校長。暑假後學校建立黨小組,王文藻兼任黨小組組長。8月,東北政務委員會教育處將本溪煤鐵公司工業專門學校改名為本溪工科高級職業學校,學制三年,培養目標為中等專業技術人才。1950年7月,學校成立了工業學校黨支部,支部書記由朱西萍擔任。1951年上半年,學校成立了中共本溪工科高級職業學校總支委員會,朱西萍任總支書記。同年5月28日,本溪煤鐵公司副經理吳力永兼任學校校長,王文藻任副校長。9月,王文藻兼任支部書記。12月3日任命陳廣學為第二副校長。1952年4月,根據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的通知,學校更名為本溪工業技術學校,校長仍由吳力永兼任,王文藻、陳廣學為副校長。1953年春,學校隸屬於本溪鋼鐵公司。2月26日,副校長陳廣學調到本溪煤鐵公司。4月17日,根據中央重工業部的通知,“本溪工業技術學校”更名為“本溪鋼鐵工業學校”。5月,學校從本溪湖搬遷到本溪市明山區張家堡新校舍。5月26日,董紹泉任學校黨總支書記。10月8日,學校又更名為“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本溪鋼鐵工業學校”。 11月16日,副校長王文藻調到本溪煤鐵公司,1954年1月19日,賈曙淵任副校長。6月21日重工業部任命李言任副校長。1954年8月31日,陸崇怡任黨總支書記。1955年4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重工業部任命賈曙淵為學校代理校長。
1956年7月,國家將原重工業部按專業性質分為冶金工業部、化學工業部、建築材料工業部。7月18日,根據冶金工業部的通知,學校更名為“冶金工業部本溪鋼鐵工業學校”。1956年4月戴餘善任黨總支第二書記,8月27日黃承志任黨總支副書記。
1957年11月,遵照國務院“精簡機構、緊縮編制、調整幹部”的方針,根據中共本溪市委的部署,學校實行了機構精簡,將原13個科室合併、撤銷為5個,將原36名科級以上幹部精簡為12名。
2.建國初期學校的發展
人民政府接管學校時,學校校舍狹小而且破爛不堪,幾百名學生吃住都很困難。學校在黨的領導下,艱苦創業,改造舊學校,1949年學校面積為1702平方米,教職工81人。開設冶金、機械、電氣、化工、土木、採礦6個專業,在校學生690人。有13個教室,還有可容納600人的男生宿舍和80人的女生宿舍。有機械實習工廠1所,辦公室4個,製圖室1間,同時添置了許多物理實驗設備、測量儀器、化學實驗器具,新購置樂器26件,圖書937冊。學校初具規模,但是校舍仍然滿足不了學校發展的要求,東北政務委員會工業部教育處要求學校另選校址。新選定的校址在本溪市明山區張家堡,1952年春破土動工,1953年5月搬遷入住。新校舍按2000名學生規模設計,佔地27.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總投資2,027,500萬(東北幣),是當時本溪市文化教育事業最大的工程。
從1948至1953年,學校在本溪煤鐵公司的領導和幫助下,堅持產學結合創辦職業技術教育,適應當時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國民經濟恢復和冶金工業發展培養和輸送了600多名國家急需的專業技術人才,為新中國的冶金工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從1953年開始,我國經濟發展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這個時期我國的社會主義各項事業不斷前進,國家的教育事業也迅速發展。在此期間,本溪工業的恢復和發展,亟待教育事業的振興與之相適應。1954年秋,又建成了3棟學生宿舍,以及家屬住宅、教學實驗樓、衞生所、浴池等,從此學生全部遷入新宿舍,散居的教職工也遷入家屬住宅樓。隨着學生規模的擴大,1955年、1958年又新建了兩棟學生宿舍樓。新校舍的落成,為學校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在黨的領導下,學校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集中時間開設政治課,宣講黨的政策,提高師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加深對共產黨的認識。學校明確了要依靠知識分子辦學的思路,要辦好學校,必須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對知識分子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刁難歧視,要大膽使用。對有歷史問題的知識分子進行宣傳、動員、教育,使他們放下思想包袱,安心從事教書育人工作。這些思路在治校政策措施上有了很好的體現,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三)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學校的發展(1958—1966)
1.機構設置和領導人更迭1958年8月,在全國“大躍進”形勢下,中共本溪市委和本溪鋼鐵公司決定,以本溪鋼鐵工業學校和本溪業餘工業學院為基礎,成立本溪鋼鐵工業學院, 9月4日,舉行了本溪鋼鐵工業學院成立大會。建校當年開設採礦、礦冶機電、鋼鐵冶金3個專業,招收新生145人。原本溪鋼鐵工業學校為學校的中專部,原本溪業餘鋼鐵工業學院為學校的夜校部。組織機構為:正副院長,下設7個科室,設採礦、礦冶機電、鋼鐵冶金、化工4個系和6個教研組。本溪鋼鐵公司經理王文兼任院長,陳廣學任副院長。學院先後隸屬於重工業部、冶金工業部。校址在本溪鋼鐵工業學校,學制四年,招收高中畢業生,畢業後為本科學歷。同年12月20日,學校召開了中共本溪鋼鐵工業學院第一屆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由7人組成的中共本溪鋼鐵工業學院第一屆委員會,劉更生任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務工作。12月30日,本溪鋼鐵公司派高成林任副院長。
1959年10月23日,全校教職工大會通過了院務委員會規程,併成立了院務委員會,王文任主任委員,陳廣學、高成林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有26人,學校的領導體制為黨委領導下的院務委員會負責制。
1960年2月,冶金部為簡化學校名稱,決定將原本溪鋼鐵工業學院改為本溪鋼鐵學院。學校的組織機構為人事處、教務處、行政處、辦公室,處下設科。1961年7月,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全國高等學校調整工作會議,討論了高等學校和中等學校縮短戰線、壓縮規模、合理佈局的問題。同年8月,冶金部根據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制定了部屬13所重點院校調整的方案,決定本溪鋼鐵學院夜大部從1961年暑期起停止招生,6個專業減少為5個。1962年6月9日,冶金部教育司《關於本溪礦山工業學校調整問題的批覆》,同意將本溪礦山工業學校併入本溪鋼鐵學院中專部。1963年7月27日,國家調整高等教育佈局,本溪鋼鐵公司根據冶金部指示,將本溪鋼鐵學院改為本溪鋼鐵學校。至此,學校結束了本科辦學階段,重新開始了中專教育階段。
1961年7月10日,學校召開了中共本溪鋼鐵學院第二屆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由9人組成的中共本溪鋼鐵學院第二屆委員會,劉更生任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務工作,姜文士、程信普任副書記。
1963年4月10日,學校召開了中共本溪鋼鐵學院第三屆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由7人組成的中共本溪鋼鐵學院第三屆委員會,劉更生任黨委副書記,主持黨務工作,姜文士、程信普任副書記。
1964年11月6日,學校召開了中共本溪鋼鐵學校第四屆黨員大會,選舉產生了由8人組成的中共本溪鋼鐵學校第四屆委員會,劉更生任黨委書記,姜文士任副書記兼政治處主任。
1965年6月9日,中共本溪市委任命陳廣學為本溪鋼鐵學校校長,王貴勤、黃承志任本溪鋼鐵學校副校長。1966年3月,任命裴志寶為本溪鋼鐵學校副校長。
2.學校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的發展
從1958年到1966年“文革”前夕,是學校曲折發展的8年,這個時期,為了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特別是適應遼寧省冶金工業及本溪鋼鐵公司培養高層次技術人才的需要,學校在創辦本溪鋼鐵學院的同時保留原有的中專辦學模式,一度形成了培養多層次人才的局面。在這個時期,學校共為國家輸送畢業生2612人,其中本科生312人,專科生176人,中專生2124人。在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學校停辦大學,恢復中專辦學。這個時期,學校經歷了“大躍進”、黨內反右傾、“四清”及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各種運動和自然災害造成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學校始終堅持根據國家需要調整辦學層次,通過整頓,恢復了教學秩序。提出了3到5年內把本溪鋼鐵學校辦成全國先進中專的口號,由於 “文化大革命”影響而未能實現。儘管學校在發展過程中走過了一段曲折的道路,遇到了嚴重的困難,但是全校師生堅定信心,忠於職守,刻苦學習,大膽實踐,齊心合力克服了重重困難,完成了歷史賦予學校的使命,為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四)學校在“文革”動亂中堅持辦學1966年夏至1976年秋,整整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給我們國家和人民帶來了嚴重的災難,給我國的社會主義各項事業造成了巨大損失,也給本溪鋼鐵學校造成了極其嚴重的損失。
1966年6月18日,本溪鋼鐵學校學生給校黨委貼出了第一張大字報之後,學校形勢急劇惡化,各種大字報鋪天蓋地,多數學生無心上課,直接影響了學校的教學秩序。校黨委號召學生繼續上課,業餘時間“鬧革命”,但能夠響應號召堅持繼續學習的學生寥寥無幾。在此情況下,校黨委在請示上級黨委同意後,決定暫時停課。從此,“文化大革命”運動在學校開始氾濫。
1966年7月初,中共本溪市委向本溪鋼鐵學校派出工作組,8月17日,本溪鋼鐵學校成立革委會,由劉更生、黃承志等22人組成,劉更生任主任委員。1968年5月27日,本溪軍分區批准學校成立“革命委員會”,簡稱“革委會”。黃承志任主任,姜文士、項金山、郭賢、欒晉才任副主任。6月20日,經本溪鋼鐵公司革委會批准,學校實習廠也成立了革委會。1969年4月,軍代表計百全任學校革委會主任,黃承志任副主任,併成立了由8人組成的革委會常務委員會。11月,軍代表、本溪鋼鐵學校革委會主任計百全調走,12月,軍代表郭毅任本溪鋼鐵學校革委會主任。1970年9月3日,學校召開了中共本溪鋼鐵學校第五屆黨員大會。大會選舉產生了由12名委員組成的中共本溪鋼鐵學校第五屆委員會,郭毅任書記,姜文士任副書記。
1972年6月8日,王貴勤任學校革委會副主任。8月11日,裴志寶任學校革委會副主任。10月4日,黃承志任學校黨委副書記。10月,學校革委會主任、黨委書記郭毅調回部隊,至此,軍代表全部離校。在十年動亂期間,廣大幹部、教師始終沒有動搖對黨的教育事業的堅定信念,克服了重重困難,恪盡職守,自動組織起來,不分晝夜輪流站崗值班保護校舍、設備、儀器和圖書等校產,使學校的財產沒有遭受損失,是冶金部屬院校中,校產保護最好的一所學校。
十年動亂期間,學校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然堅持辦學,廣大教師堅守教育陣地,很多學生順利完成了學業。在此期間,學校為國家和本溪鋼鐵公司培養和輸送了2463名專業技術人才。1976年6月30日,學校的教師研製出了第一枚礦山60—R型進口鑽機Φ250牙輪鑽頭,為本溪鋼鐵公司礦山生產做出了貢獻。
(五)撥亂反正,學校在黨的領導下迎來振興(1976—1985)
1976年10月,黨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長達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國家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學校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迅速恢復了正常的辦學,並被確定為國家和冶金部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在此期間,學校獲得了許許多多的國家、冶金部、遼寧省、本溪市、本溪鋼鐵公司的榮譽。
1977年開始揭批江青反革命集團運動至1978年底,學校在黨的領導下,開始對過去的冤假錯案進行復查和糾正,積極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為在“文革”期間遭受迫害和批判的幹部、教師恢復名譽。這些措施順應了民心,穩定了教師隊伍。同年10月19日,吳仁杰任學校黨委常委、革委會副主任。
1978年2月23日,中共本溪市委任命陳廣學為中共本溪鋼鐵學校委員會書記、革委會主任,5月28日,任命關明桓為副書記。10月14日,中共本溪鋼鐵公司常委會任命傅松坡為本溪鋼鐵學校副校長,吳仁杰任中共本溪鋼鐵學校黨委常委、副校長。
1978年6月23日,冶金工業部下發了關於改變冶金中等專業學校領導體制的文件,決定將本溪鋼鐵學校的領導體制改為由冶金工業部和遼寧省雙重領導,以冶金工業部為主。鑑於學校由本溪鋼鐵公司長期主辦、代管等廠校合作的良好關係,根據學校的請示,同年12月25日,冶金工業部經與遼寧省文教辦、冶金局協商,同意本溪鋼鐵學校由本溪鋼鐵公司代管。
1978年9月30日,本溪鋼鐵公司革委會下發通知,將原本溪鋼鐵公司鋼鐵學校更名為本溪鋼鐵學校。從此,學校實行冶金部屬、本鋼代管的中等專業學校。1978年國家恢復高考制度。9月18日,本鋼下發了教字第[371]號文件,決定“由本溪鋼校開辦工礦企業電氣自動化專業,學制4年,招生50人,畢業待遇與普通高校本科生相同”。學校接受此項委託後,實際招收新生60多人,畢業61人。11月7日,根據遼寧省計委和遼寧省高教局聯合發出的《關於擴大招生人數的通知》,本溪鋼鐵學校以鞍山鋼鐵學院本溪大學班的名稱,招收礦山機械、工礦電氣自動化、採礦、鍊鋼4個專業的學生155名,畢業後按照本科待遇進行了分配。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指引下,經過撥亂反正,糾正冤假錯案,落實各項政策,學校很快恢復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在辦好原有專業的基礎上,又創辦了冶金自動化儀表和冶金環境監測2個新專業。重新整飭了校園,使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堅持改革開放,大膽進行了教育教學和管理體制改革,加強了思想政治教育。在這一時期,學校全體師生員工振奮精神,團結奮鬥,在精神文明建設、知識分子工作、教學、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後勤服務、基建等各個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5] 

遼寧科技學院歷史沿革

1914年,本溪縣立師範講習所創建。
1938年,本溪縣立師範講習所更名奉天省立本溪工科國民高等學校。
1946年,奉天省立本溪工科國民高等學校更名遼寧省立本溪工科職業學校。
1948年,遼寧省立本溪工科職業學校更名本溪煤鐵公司立工業專門學校。
1949年,本溪煤鐵公司立工業專門學校更名為本溪工科高級職業學校。
1952年,本溪工科高級職業學校更名為本溪工業技術學校。
1953年,本溪工業技術學校更名為本溪鋼鐵工業學校。
1956年,本溪業餘鋼鐵學院創建。
1958年,本溪鋼鐵工業學校、本溪業餘鋼鐵學院合併升格本溪鋼鐵工業學院。
1960年,本溪鋼鐵工業學院更名為本溪鋼鐵學院。
1963年,本溪鋼鐵學院改建本溪鋼鐵學校。
1970年,本溪鋼鐵學校更名為本溪鋼鐵公司鋼鐵學校。
1978年,本溪鋼鐵公司鋼鐵學校更名為本溪鋼鐵學校。
1985年,本溪鋼鐵學校升格為本溪冶金專科學校。
1992年,本溪冶金專科學校更名為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1995年,本溪市高等職業專科學校併入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2000年,本溪師範高等專科學校併入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2004年,本溪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升格為遼寧科技學院。 [6] 
2015年,學校被確定為遼寧省首批向應用型轉變的本科試點學校。
2016年,被確定為教育部重點支持的產教融合項目建設高校、教育部數據中國“百校工程”試點院校、中美應用技術教育“雙百計劃”試點院校、“互聯網+中國製造2025”產教融合促進計劃試點院校。
2017年,被確定為教育部“科學能力提升計劃(百千萬工程)”全國首批試點院校、中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聯盟“百城千校”首批試點院校、遼寧省嚮應用型轉變示範校。
2018年,被確定為教育部首批新工科教育綜合改革項目單位、國家發改委“新興產業三年行動計劃”重點項目單位。 [4] 
學院正景 學院正景

遼寧科技學院辦學條件

遼寧科技學院基礎設施

遼寧科技學院
遼寧科技學院(5張)
學校佔地87.1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9.58萬平方米。固定資產原值9.95億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原值2.09億元。圖書館藏書102.78萬冊。現有校內實驗室(中心)40個,有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研究中心1個、工程實驗室2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4個,省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1項,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0個,省級職業技能培訓示範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範基地1個,省級雙創示範基地1個,省級眾創空間1個。 [7] 

遼寧科技學院師資隊伍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現有教職工912人,其中專任教師542人,教授、副教授等高級職稱人員279人,博士、碩士學位教師663人。有博士生導師2人,碩士生導師5人。柔性引進特聘教授等高層次人才3人。“興遼英才計劃”青年拔尖人才稱號1人,有省百千萬人才工程計劃百層次人選2人,千層次7人,萬層次42人。寶鋼優秀教師5人、創新人才4人、遼寧省教學名師4人,省級優秀教師3人。 [4] 
類別
名單
特聘教授
介萬奇
省優秀專家
吳國璽
省優秀教師
王海波,杜運普 [8-9] 
省級教學名師
陳韌、劉麗華、馬賀利 [10-11] 
省級教學團隊
遼寧科技大學採礦工程校企合作教學團隊、冶金技術專業課團隊、電氣自動化技術教學團隊(注:名單不全

遼寧科技學院院系專業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設有15個教學單位,開設42個本科專業,學科專業以工為主,涵蓋工、經、管、文、藝、教育等六大學科門類。 [4]  [28] 
遼寧科技學院院系專業一覽表
學院
專業名稱
人工智能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遼寧科技學院中美雙百學院
測控技術與儀器
智能製造工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
新能源汽車工程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通信工程
自動化
機器人工程
物聯網工程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自動化
土木工程
測繪工程
遙感科學與技術
智能採礦工程
工程造價
道路橋樑與渡河工程
土木工程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冶金工程
金屬材料工程
粉體材料科學與工程
應用化學
生物技術
製藥工程
能源化學工程
環境工程
會計學
檔案學
旅遊管理
旅遊管理
學前教育
小學教育
廣告學
繪畫
環境設計 [13] 

遼寧科技學院學科建設

根據2019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省級特色學科和重點培育學科各1門。 [12] 
類別
名稱
省級特色學科
鋼鐵冶金學科
省級重點培育學科
鋼鐵冶金學科

遼寧科技學院教學建設

  • 質量工程
遼科院 新校區 遼科院 新校區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有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4個,省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13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基地1個,省級職業技能培訓示範基地1個,省級大學生創業孵化示範基地1個,省級雙創示範基地1個,省級雙創學院1個、省級眾創空間1個;有國家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2個專業通過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國家級一流本科教育示範專業2個(廣告學和冶金工程專業),省級一流本科教育示範專業11個,省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本科重點支持專業1個,省級本科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個,省級嚮應用型轉變試點專業3個,省級創新創業教育改革試點專業2個,省級精品課程14門。省級一流本科課程76門,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2門。 [4] 
類別
名稱
國家級本科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冶金工程專業
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
冶金工程專業
省級重點支持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省級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
自動化專業
省級嚮應用型轉變試點的專業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省級創新創業改革試點專業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廣告學專業 [14] 
省級精品課程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鍊鋼學》、《鋼鐵冶金概論》
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材料與冶金工程實驗中心、採礦工程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 教學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近五年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139項,獲得省級教學成果獎41項,其中一等獎4項。 [4] 

遼寧科技學院合作交流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大力開展對外合作交流,堅持國際化發展戰略。先後與東盟和東北亞5個國家和地區的10多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穩定合作關係。與俄羅斯鄂木斯克國立技術大學開展機械設計及其自動化專業合作辦學,第一屆和第二屆計劃招生140人,實際招生136人。與韓國又松大學、新羅大學泰國梅州大學宣素那他皇家大學博仁大學格樂大學馬來西亞彭亨大學、博特拉大學、新西蘭維特國立理工學院等先後建立了良好合作關係;招收索馬里、蘇丹、也門、肯尼亞、坦桑尼亞、尼日利亞、加納、俄羅斯等多個國家留學生。穩步推進國際合作交流工作,與俄羅斯維亞特卡國立大學、鄂木斯克大學雙方達成聯合共建國際實驗室合作意向;與俄羅斯維亞特卡國立大學採取雙導師制聯合進行碩士培養,第一批學生已順利入學。 [4] 

遼寧科技學院學術研究

遼寧科技學院科研平台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現有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1個,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台3個,省級人文科學重點研究基地2個,省級產業集羣窗口服務平台1個,遼寧省經濟社會發展研究基地1個,遼寧省高等學校新型智庫1個。依靠學校人才技術優勢成立了大材料應用研究院等13個科研院(所);省級實驗室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工程研究中心1個,工程實驗室2個)。 [4]  [15] 
類別
名稱
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
遼寧科技學院興科中小企業服務中心 [16] 
省級公共技術服務平台
鑄造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冶金產品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礦山開採與測繪信息服務平台
省級重點實驗室
遼寧省生物醫藥與化學工程實驗室
省級工程研究中心
遼寧省大型機械設備健康監測與維護技術研究中心
省級工程實驗室
遼寧省生物醫藥與化學工程實驗室、遼寧省機器人驅動控制工程實驗室 [17] 
市級重點實驗室
電子信息與自動控制技術實驗室、EDA實驗室 [18] 

遼寧科技學院科研成果

截至2023年10月,學校近5年來共承擔各類各級科研項目859項,其中,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2項,國家自然基金青年項目2項。省級以上項目265項。獲得省級科技進步獎5項。獲批各類專利763項,發明專利99項,轉化科技成果210項,其中省內轉化科技成果199項。 [4] 

遼寧科技學院學術資源

  • 館藏資源
體育館 體育館
根據2019年3月遼寧科技學院圖書館官網顯示,該校圖書館館藏文獻110.02萬冊(含二級學院資料室),其中紙質文獻96.07萬冊, 電子文獻13.96萬冊;還擁有數據庫12個,試用數據庫11個。 [19] 
  • 學術期刊
《遼寧科技學院學報》創刊於1999年,主要欄目為冶金工程、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等,注重學校教學、科研以及各項工作中的實際經驗和成果,提倡不同學術觀點的爭鳴。 [20] 

遼寧科技學院文化傳統

遼寧科技學院文化標識

  • 校徽
校徽釋義:
1.校徽設計的外觀整體輪廓為“外圓內合”,彰顯中國傳統的文化要素與內涵精神。外圓為學校的中英文名稱。“1948”為學校的建校年份。
2.主體圖形由相互交融的原子符號形成“人”字,充分體現大學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的辦學宗旨。
學校的校徽 學校的校徽
3.“原子符號”代表自然科學,“人”代表人文社會科學,二者的相互融和是“嚴謹”與“規範”的雙重體,體現學校兼顧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人才培養目標。
4.本設計以藍色、灰色和黑色為主色調,藍色象徵學校充滿青春活力、無限廣闊的發展空間;灰色是理性的象徵,理論指導實踐,黑、灰色為鋼鐵的顏色,三者結合突出科技的象徵意藴,切合學校的辦學定位和特色。
5.幾個相對獨立的圖形和顏色的和諧統一,暗含了我校多校合一,需要凝聚各方力量、齊心協力、共建和諧校園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學校科技、人文、和諧、個性的辦學理念。
6.圖案簡潔明快,符合國際設計潮流,體現我國構建以人為本的和諧社會的思想。
注:遼寧科技學院校徽由魯迅美術學院視覺傳達系副教授、廣告與綜合媒介工作室主任、中國青年設計聯盟秘書長趙璐設計。 [21] 

遼寧科技學院精神文化

  • 校訓
校訓釋義:
學校的校訓 學校的校訓
明道,子曰:“吾道一而貫之”。《韓非子·解老》:“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道是宇宙萬物生成的根本,是人類社會與自然發展變化所遵循的最基本規律,是中國文化的最高理念。“明道”寓意遼寧科技學院是以追求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為最高宗旨,遵循社會和教育的發展規律,遵循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和方法,舉辦高等教育,努力建設和諧校園。
明德,《論語》語:“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禮記·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德”是“道”的顯現,“明德”,使人的美德遵從“道”的本然規律得以彰顯,旨在強調大學教育中道德建設的重要性。寓意遼寧科技學院遵循國家教育方針,加強對廣大師生思想道德的培養,光大傳統美德。廣大師生員工知榮明恥,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求新,《禮記·大學》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繫辭》語:“富有之謂大業,日新之謂盛德”。意為天天更新、日日進步、棄舊圖新、追求新高,道和德的境界會不斷地開悟、通達於光明。寓意遼寧科技學院在開拓中求發展,在創新中求突破,通過加強對師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在舉辦應用型教育、培養工程技術應用型人才的道路上,日益進取、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
求實,《論語·為政》語:“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荀悦《申鑑俗嫌》語:“名必有實,事必有功”。意為一切從實際出發,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學依實況,學有實獲,學有實效,學有實用,踏實前行。寓意遼寧科技學院在辦學上緊貼社會需求,辦出專業特色,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以求真務實的態度求業績、求學問、求精進、求發展的大學精神。
“明道明德、求新求實”的校訓獨立成章,同時又相互依存、渾然一體,涵蓋了品格修養、教育思想、科學精神和時代精神,符合遼寧科技學院的辦學理念、辦學特色和辦學宗旨,對師生都有着現實和長遠的指導意義,起到塑造學校精神、凝聚人心、激勵師生員工奮進的作用。 [21] 
  • 校歌
遼寧科技學院之歌
作詞:集體創作
作曲:季姝伶
歌詞如下:
明道明德,遼科學院
樹人修業,激情豪邁
爐火熔鑄,浪漫青春
攜手共創,大學精彩
啊!遼科,
槐香滿院,木蘭綻放,和潤學子心田。
啊!遼科,
書韻博雅,思行並蓄,造就應用人才!
啊!遼科,
楓葉流丹,層林盡染,輝映共同理想!
遼科,
杏壇桃李,百鍊成鋼,成就輝煌事業!
求實求新,遼科學院
莘莘學子,憧憬滿懷
山城磨練,鋼鐵意志
心中銘記,祖國期待
啊!遼科,
槐香滿院,木蘭綻放,和潤學子心田。
啊!遼科,
書韻博雅,思行並蓄,造就應用人才!
啊!遼科,
楓葉流丹,層林盡染,輝映共同理想!
遼科,
杏壇桃李,百鍊成鋼,成就輝煌事業!
成就輝煌事業! [21] 
校歌 校歌

遼寧科技學院優秀校友

優秀校友
姓名
職務
姓名
職務
朱永峯
武鋼集團公司黨羣工作部部長
蘭州交通大學教授
劉宏業
廣州啓吉福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
廣西玉林市人民政府副市長
俞國任
福州豐德自動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長
周軍
福建省三鋼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 [22] 
張燕航
廣東毅馬集團總裁 [23] 
——
——

遼寧科技學院學校領導

遼寧科技學院現任領導

姓名
職位
黨委書記 [27] 
校長
黨委副書記 [29]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副校長
黨委常委、紀委書記、二級高級監察官 [25] 
凌正魁
黨委常委
於泳
黨委常委
參考資料: [30] 

遼寧科技學院歷任領導

黨委書記
任期
院長
任期
2006年9月-2014年12月
趙文珍
2006年9月-2014年12月
2014年12月-2017年7月
馬壯
2014年12月-2017年11月
2017年11月-2021年5月
2017年11月-2021年5月
2021年5月-2023年12月
李衞民
2021年5月至今 [26]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