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

鎖定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是遼寧省農業科學院下轄事業單位。
研究所主要負責柞蠶遺傳育種與病蟲害防治、柞蠶場生態建設、蠶藥和獸藥研究,蠶藥、獸藥及柞蠶生物產品開發,國際間柞蠶技術協作及學術交流,有關人員技術培訓。
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有在職職工160人,擁有各類實驗室6100平方米,共取得213項專業科技成果 [1] 
中文名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
簡    稱
遼寧省蠶科所
創辦時間
1947年9月
辦學性質
事業單位
主管部門
遼寧省農業科學院
現任領導
所長:李樹英
地    址
遼寧省鳳城市鳳山路108號(118100)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歷史沿革

1941年,熊嶽農事試驗場在安東五龍背設立安東支場,專門從事柞蠶研究。1946年5月,安東第一次解放,安東省人民政府接管安東野蠶試驗場。10月,國民政府再次進攻安東,安東野蠶試驗場接管人員撤離。1947年9月,安東第二次解放。9月,安東省政府再次接管試驗場。1949年,更名為遼東省五龍背蠶業試驗場,歸屬遼東省農林廳領導。
辦公大樓 辦公大樓
1951年11月,經遼東省農林廳批准,與西豐柞蠶試驗場合並,遷址西豐鎮,更名為遼東省柞蠶試驗場。1955年9月,遷回鳳城縣四台子,更名為遼寧省柞蠶試驗站。1956年11月,更名為遼寧省蠶業試驗站。1959年3月28日,正式建所,更名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柞蠶研究所。6月1日,成立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所領導機關陷入癱瘓。1967年,造反派奪權。1968年3月,成立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遼寧省蠶業學校革命委員會。1969年,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被下放到丹東市,改名為丹東市蠶業科學研究所。
1975年1月,丹東市蠶業科學研究所併入丹東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設立蠶學系。1977年10月,丹東共大解體,丹東市蠶業科學研究所恢復建制。1978年8月25日,恢復為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 [2]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科研條件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人員編制

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共有在職職工160人,其中科研人員106人。擁有副研以上高級專家36人,博士2人,碩士17人,在讀博士2人,在讀碩士5人 [1] 
全國“九五”科技攻關先進工作者:姜德富 [3] 
國務院特貼專家:滕雲鶴、劉佩鋒、魏成貴、金欣、許文儒、丁傑、於溪濱 [4-9]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科研平台

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是國際野蠶研究中心、中國柞蠶產學研聯盟委員會、農業部遼寧野蠶科學觀測實驗站、國家蠶桑產業技術體系丹東綜合試驗站、遼寧省野蠶研究重點實驗室的建設依託單位 [1] 
研究所下設柞蠶育種研究室、柞蠶保護研究室、柞蠶場生態建設研究室、基地與新技術推廣研究室、桑蠶研究室、野蠶品種資源研究室、新品種繁育研究室等業務科室 [10]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硬件設施

科研基地
科研基地(4張)
據2019年3月研究所官網資料顯示,研究所擁有各類實驗室6100平方米,生產廠房10000平方米,試驗蠶場1000餘公頃,萬元以上大型科研儀器設備100餘台件,中、小型儀器700多台件。建成了囊括1890年至今國內外野蠶學主要科技文獻的專業情報數據庫及世界首個柞蠶種質資源信息共享平台 [1] 
2014年度,研究所在四台子科研基地完成了100平方米冷藏庫新建及附屬設施改造;完成了中心實驗室取暖設施改造1080平方米;蠶藥研發中心鍋爐購置安裝及外網管道更換600延長米;柞蠶病害實驗室改造120平方米;模擬生態實驗室設備間改造180平方米;購置儀器設備35台(件)。全年基礎條件建設及儀器購置總支出220萬餘元 [11]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科研成就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項目論著

2014年,研究所共發表研究論文22篇,其中發表中文核心期刊論文8篇。申報黑廣肩步甲行為調節劑配方發明專利2項、配套誘捕裝置實用新型專利1項,已獲得實用新型專利1項 [11] 
研究所共組織申報省部級以上各類項目15項,已確定新上項目11項,特別是在2014年首次獲得國家自然基金資助一項青年基金項目的基礎上,又爭取到一項2015年青年基金項目;同時,承擔接續項目8項。全年共到位科研經費365.4萬元。
研究所組織完成國家繭絲綢發展專項“高飼料效率柞蠶新品種9906及其雜交種8821×9906選育、繁育及產業化開發”及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柞樹種質資源的收集與保護研究” 等項目的驗收;組織完成“柞蠶早熟、多抗新品種早418及其雜交種的選育與應用”成果申報省科技進步獎,獲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1]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育種繁殖

2014年,研究所共有3個育種材料K、Z、KZ春季齡期經過分別比早418短1.0 d,0.98 d,0.76 d。秋季齡期經過分別比對照早418早4.26 d、5.08 d、4.04 d;通過對抗大、9906、8821、早418、“582”等5個品種進行測試。“遼四”、“遼8”春期一化率分別為93.15%、96.89%。早秋一化率均達到100%;優勢雜交組合“遼四×遼8”春期一化率為 92.82%,早秋一化率均達到100%;雜交種“遼四×遼8”農村生產示範平均增產16.5%以上。
柞蠶5齡幼蟲腹足趾鈎調查結果表明,柞蠶腹足趾鈎由鈎柄和鈎尖組成,細長片狀,呈單行雙序排列。其數量和長度品種間、序間差異極顯著,而性別間差異不顯著,柞蠶腹足趾鈎數與全繭量和趾鈎長度與全繭量、繭層量均呈中等正相關;根據“青皮×白蠶”的試驗結果推斷青皮的基因型為rryyGGBB;牽頭完成了柞蠶基因組序列的框架分析。
研究所完成蒙古柞、遼東柞、尖柞等3個樹種,不同枝齡,枝、幹、葉、根的取樣;完成5個樹種綠枝扦插試驗,1年生尖柞生根最長為11.0cm,生根率最高為90%。2年生尖柞生根最長為14.5 cm,生根率最高66%。多年生蒙古柞、遼東櫟槲樹平均生根率為53.3%。1年生枹櫟生根率92%;篩選出生根率超過50%以上處理1個,移栽成活率超過80%;尖柞莖段組培,平均成活率達到82%以上,增值係數2.0;推廣生態型蠶場建設綜合技術8000畝;初步建成北方落葉柞樹資源圃,柞樹種類達到16個 [11]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防控技術

  • 主要傳染性病害防控技術體系建設
四台子研發基地 四台子研發基地
2014年,研究所分別在鳳城、寬甸、岫巖3個市縣進行蠶場消毒藥劑F1消毒效果生產試驗,結果表明,在收蟻前3-7d使用F1藥劑對蠶場進行消毒,可有效控制柞蠶傳染性病害的發生,平均發病率降低68.97%。
春秋蠶期分別在鳳城、寬甸、岫巖、莊河、東港5個市縣進行柞蠶主要傳染性病害防控集成技術多點生產試驗,結果表明,春蠶期應用柞蠶主要傳染性病害防控集成技術使平均發病率下降80.54%,平均每把增產柞蠶繭6.75千粒,秋蠶發病率降低81.71%,平均每把秋蠶增收蠶繭161.73 Kg。
  • 寄蠅病防控技術研究
2014年,研究所用0.001%蠶蛆淨與0.2%滅蠶蠅1號組合藥液防治柞蠶寄蠅病,噴藥72h校正防效為100%,96h校正防效達98%以上。
用0.2%滅蠶蠅1號與增效靈復配藥液防治柞蠶寄蠅病,噴藥72h校正防效為100%,96h校正防效為96.9%;用0.001%蠶蛆淨與0.2%滅蠶蠅1號復配藥液防治寄蠅病,噴藥3h後降雨,校正防效100%。用
0.2%滅蠶蠅1號與增效靈復配藥液防治寄蠅病,噴藥3h後降雨,校正防效為100%;復配滅蠶蠅1號的平均蛆繭率為6.7%,防效為93.3%。
單獨應用滅蠶蠅1號處理的蛆繭率為13.7%,防效為86.3%。應用增效靈復配滅蠶蠅1號生產示範,防效達90%以上。
  • 黑廣肩步甲防控技術研究
2014年,研究所提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黑廣肩步甲行為調節劑配方2種以及配套誘捕裝置1套;通過小區生產試驗以及農村生產試驗調查,明確黑廣肩步甲行為調節劑的實際防控效果為70%左右。
  • 主要害蟲螽斯防控技術創新與示範
2014年,依據適口性、野外應用保質期、工業化難易、產品貯存期等指標,研究所篩選出丸狀餌劑為最優劑型;餌劑選擇玉米粉,通過正交試驗確定了含水率;通過添加防腐劑使餌劑保質期達到1年;附螽斯敏感的精油為引誘劑;賦型劑以不怕雨水沖刷的合成蠟為主;通過室內模擬殺蟲小區試驗,Y形觀測引誘劑效果,趨向率達65%。施藥後3 d藥效能達到90%以上,第9 d依然有良好的防效,而殺蟲劑量只有傳統粉劑的50-75% [11]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科技推廣

2014年春蠶期,研究所在丹東、鞍山、大連、鐵嶺、撫順等蠶區推廣示範882、9906、抗大、早418等柞蠶新品種及其雜交種卵8581㎏。新品種市場佔有率達71.93%,建立了相應品種保育技術體系,春季繁育優質合格種繭1500餘千粒,秋季繁育優質合格種繭13739千粒 [11] 

遼寧省蠶業科學研究所文化傳統

所徽 所徽
研究所所徽總體呈現橢圓形。
所徽中間為一隻蠶蛾,蠶蛾下方為蠶絲所製作的絲繩,象徵着研究所研究柞蠶的工作任務。
蠶蛾外圈為研究所英文名。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