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鎖定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是緊扣時代脈搏,在世紀之交的變化中應運而生,是在原採礦工程系和資源勘察系的基礎上組建而成,其專業發展最早可追溯到 1949 年,其中採礦工程學科與地質學科更是 58 年阜新煤礦學院時的主導與骨幹學科之一,學科經過 44 年的歷史,現已成為我校歷史最久、師資隊伍陣容較強、學術實力雄厚、既能招收培養高層次人才,又能承擔重大科研任務的學科陣地。
中文名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專業設置
礦物資源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等
教職工人數
102人
院    長
張宏偉教授
本科專業
礦物資源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程和地質工程 [1] 
校    訓
樸實無華、堅韌頑強、無私奉獻 [1] 
本科生
2300人 [1]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學院概況

學院現設有礦物資源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程和地質工程等6個本科專業。擁有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礦產普查與勘探、地質工程、環境工程和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等六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及在職人員同等學歷碩士學位授予權;擁有一級學科礦業工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礦業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地質工程三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擁有礦業工程領域和地質工程領域兩個工程碩士授權點。學院下設採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水土保持與荒漠化防治工程和地質工程6系。其中採礦工程學科是國家特色學科,遼寧省重點學科,礦物資源工程專業是遼寧省示範性專業,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是遼寧省礦業緊缺人才培養基地。採礦工程實驗室是國家煤炭工業重點實驗室,擁有“遼寧省礦產資源潔淨開採與綜合利用重點實驗室”。 [1]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師資隊伍結構合理、實力雄厚,現有教職工102人,其中博士生導師11人、教授21人、副教授24人、高級工程師10人,已形成年齡、職稱、學位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師資力量雄厚,教學、實驗、科研設備配套齊全。50多年來,共為社會輸送6000多名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為國家經濟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在校本科生近2300人、碩士生400餘人、博士生50人、在站博士後6人、留學生50餘人。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學術活動

學院積極開展學術活動,不斷擴大對外交流,與國內外高等學校、學術團體、科研機構開展學術交流、科研合作,與德國柏林工業大學、澳大利亞卧龍崗大學建立了聯合培養學生和合作科研關係,與神華集團等數十個大型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科研合作關係。現已形成開採技術與採礦系統優化、露天開採技術及理論、礦業系統工程與計算機應用、礦壓控制及動力區劃、礦山災害控制與治理、漿體輸送技術及理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及產品開發、礦物加工技術和礦物材料、煤油氣開發中的地質工程問題、沉積盆地分析與構造控盆規律、水文與工程地質、礦山開採地質條件與地質災害、礦山環境工程、水污染治理理論與技術、大氣污染與控制、礦山質量管理與評價、環境地質、礦區退化土地恢復與利用等20餘個穩定的學術研究方向。近年來,完成了一大批國家級、省部級及企業委託的科研項目,4項研究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獎、21項研究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大多數課題在實際生產中得到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學生培養

多年來,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已為國內外培養了8000餘名本科生、研究生,他們當中的絕大多數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技術與管理骨幹,部分校友走上省部級等領導崗位。
面對新形勢的挑戰,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將立足於礦業人才培養,以資源開發與加工利用類學科為核心,以環境與生態類學科為支柱,發揚“樸實無華、堅韌頑強、無私奉獻”的太陽石精神,為建設研究型學院努力奮鬥。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學校領導

院 長:張宏偉 教授、博士生導師,全面負責學院行政工作
黨委書記:肖輝贊 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全面負責學院黨委工作
副 書 記:湯國水 兼副院長,分管學院學生工作
副 院 長:宋子嶺 教授、博士生導師,分管研究生培養工作
副 院 長:李 勝 教授、博士,分管科學研究,學科建設工作
副 院 長:劉寶勇 副教授、分管本科教學工作
參考資料